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 第57章

作者:最爱冰萄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基建 BG同人

  直到秦国出现了征兵制,其他诸侯纷纷效仿。

  秦国地处西陲,位置偏僻,不如齐国富裕,不如楚国资源丰富,不如韩国技术先进。

  秦人穷困,骨子里却存在一股异于常人的血性。

  商鞅正是发现了秦国人民身上的这种血性,为秦人量身打造了一条通往上层的道路。

  长期抗击西戎入侵,培养出来的执拗勇武,一旦将这种勇武对准外敌,便会化为无往不利的锐器。

  事实证明,商鞅是对的,秦国子民在军功授爵的刺激下一往无前,短短十年横扫六国!

  可是问题又来了。

  秦朝建立,结束了以战养战的方式,没了那么多仗要打,军功授爵制便不再如以往般重要,保举制与征召制变成朝廷选拔人才的主流方式。

  保举制从战国的客卿制度发展而来,秦朝在职官员有权向朝廷推荐人才,保举官员的地位越高,被推荐的人才就越受看重,若是被推荐人犯罪,保举人需承担连带责任。

  最后的征召制则为地方负责,地方自行推荐有名望的人才至中央,中央经过评估后再授予这些人才官职。

  两种方式都有不小弊端。

  保举制的被推荐者很大可能会成为保举人的党羽。征召制下的地方人才需要讨好当地父母官,才能求得推荐名额。

  如视频里的明朝一般,从地方郡县到中央一级一级考试,糊名揭榜.....

  前所未有。

  嬴政面露沉思,若想在秦朝实施这种公平的考试制度....

  “父皇不可。”扶苏急忙道。

  他近来观天幕授课,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以往嬴政为何总对他性格里的软弱因子不满。

  改革要斗争,会流血。

  如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汉朝的张角太平教起义,如明朝张居正逆流而上,粉身碎骨。

  从诸侯国转向更成熟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还有很多人想回到从前的治国方式。

  他性格里的“仁弱”不是他们希望看见的。

  以秦始皇称帝的威望,当然能够推行天幕上的科举考试,但代价是他与支持他的旧贵族分裂,他们会从支持秦始皇,到反过来成为他的敌人,反对他,污蔑他。

  扶苏不想父皇的名声遭玷污。

  他长吐一口气,抬起头,凝望着嬴政道:

  “父皇若真的想推行科举。”

  “我来。”

  以身入局,胜天半子。

  “请父皇令赵府令(赵高)协助我办此事。”

  “你.....”

  嬴政用一种奇妙的眼神看扶苏。

  扶苏抿唇,回以坚定目光,父皇总是孩视于他,认为他不成熟,殊不知有一天他也会说这种话吧.....

  他会成长,甚至将来有一日,威胁父皇。

  四目相对,嬴政突然发现扶苏生的唇薄,平直时抿出几分孤冷。

  意外的,有两分像他。

  旒冕折射出鱼鳞似的碎光。

  他回答:“好。”

  安静的大殿外传来轻柔的女音。

  【李言被李时珍的坚定所打动,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李时珍医术飞快见涨,因妙手回春治好了楚王之子的异食癖而名声大振。

  三年后,他经楚王举荐上京担任了太医院判,期间与诸多名家医者交流,饱览医学典籍,见到许多平日里难以见到的珍贵药物标本,极大地开阔了眼界。

  与此同时,李时珍发现古往今来的本草书中存在着诸多谬误,于是生出想要亲自撰写一部本草书籍的念头。

  一年后,他辞官返乡,在家乡以自己的号创立了东壁堂,为贫苦百姓们看病。

  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他踏遍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民间处方,虚心好学,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终于在万历十八年完成了东方药学巨典——

  《本草纲目》。】

  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

  从挺直的背脊到佝偻的身形,画面中老者的白发显示着他为考证本草,踏遍万水千山的执着。

  嘉靖年间,明朝的百官们懵住了,啥?李时珍在朝廷做过官?

  太医院的郭院使站在大殿上,他是太医院的最高领导人,虽然为微不足道的医官,但属于正五品,有资格上朝议事。

  原本如隐形人一般站在角落里吃瓜,乐呵呵听徐阶的党羽弹劾严嵩,这时感到百官们投来的视线,郭院使脑门直冒冷汗。

  “郭院使,确有此事啊?”

  “这.....这....好像确有这么一人。”

  郭院使

  使劲回忆,想起了之前在太医院里宛如隐形人的李时珍,对方医术很好,但不懂得向上经营,后来被他安排去做了管理医学典籍的闲差。

  不过他可没陷害他离开太医院!是李时珍自己想走的!

  说起来他让李时珍随意出入医库,指不准还给对方的医典做了贡献呢!

  张居正递给徐阶一个眼神,徐阶了然,随即上前一步,抬头去看帝座上的一人:“陛下,臣提议将李太医从湖北接来,如此出色的人才朝廷应该重用才是。”

  “陛下以为如何?”

  “哦。”懒散的语气,朱厚熜不感兴趣。

  “以及李太医上榜,他的试炼资格.....”

  试炼!仙家奖励!

  装神像的朱厚熜闻言终于来了精神,颔首不止,然后说出了这阵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依徐相所言!”

  似觉得不够重视,又补充了一句:“快马加鞭,速速将人迎来!”

  【《本草纲目》长达192万字,是当时医药领域最具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全书分为几个主要部分:一卷和

第二卷 作为序例,详细介绍了历代本草学的发展脉络及基础理论,引用二百七十七种医书和四百四十种经史百家书籍,总计共七百十七种参考文献,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学术背景体系。三卷和第四卷聚焦于疾病的治疗,按照一百三十多种病症分类,详细列出对应的治疗药物及其用法,进一步细分为草部、菜部、果木等类别,使得临床应用更为便捷。

  从五卷至

第五十二卷 ,则是药物各论的核心部分,共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七种药物,按照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个大类进行细致分类,每一大类下又细分多个小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等十一个子类,总计六十个子类。】

  书籍缓缓翻动,人们看到书上目录共有五十二卷。

  单是一种药物下就标注了释名、集解、正误辨析、修治方法、气味描述、主治功能、药理阐释及附方等多个栏目,全方位解读药物的特性与应用。

  不但如此,他们还看到了中药学以外的诸多涉猎内容,比如石油的性质与产地,酱醋酒的酿造工艺,如何利用空气湿度预测天气,推测雨量的大小......

  另一时空,已为宰相的张居正望着天幕道:“此人乃大才,太医院不该将他放跑。”

  满朝文武哑然。

  正如天人所说,医者身份低微,明朝的御医通常没有上朝资格,只为皇亲国戚与朝廷大臣服务。

  一个院判,位卑职小,他们自然不会在意,怎知对方肚子里有这等学识。

  一百九十二万字的巨著啊,他们所有人加起来一辈子都不一定写这么多字!

  小说家们觉得自己被嘲讽了,人家一个医家都能写那么多字,他们还躺什么躺,都起来肝!

  【《本草纲目》的内容之广从这几页可见一斑,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医学,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博物学巨典。

  明代王世贞评价它:“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篆,臣民之重宝也。”】

  王世贞?

  太和殿内声音一静,一道道目光唰地投射向张居正。

  王世贞,是与张相公闹掰后.....

  被他赶出京城的旧友。

第40章 医家篇16没有它,朕也是百姓心中的……

  如果将这个时间点明朝的文官们聚在一起评选,王世贞无疑是大明文坛的扛把子,所谓声化意气笼罩海内,文坛界最耀眼的启明星是也。

  一支笔杆吸来无数粉丝。

  同时王世贞还是江湖传闻中的兰陵笑笑生,明代第一奇书《金瓶梅》的作者,在书页上涂了砒霜送给严嵩之子,使严嵩七窍流血,用一小簧书痛击大奸臣。

  当然,这些都为野史记载的谬论。

  真实历史上,他是张居正的同年进士,一个出生于豪族,一个出生于寒门,王世贞中二甲第八十名,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两人性情相和,在那一年成为了好友。

  等到张居正做了宰相,仍未忘记这位身居低位的旧友,他特地提拔对方,使王世贞先后担任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等要职。

  然而王世贞才华优秀,做官却不太行。

  清谈文人无法实干兴邦,再好的才华不愿为生民立命,对百姓不管不问,一身学问在张居正看来也是无用,且就在他于前方奋力改革“考成法”之际,背后遭到了一道来自老友的暗箭。

  荆州发生地震,王世贞向朝廷上呈《地震疏》影射权臣专权,道:“臣道太盛,坤维不宁。”

  普天之下,此时又有哪位臣子的权威比得上张太岳?

  王世贞的背刺令张居正愤怒,不久,给事中杨节疏劾王世贞失节,使其丢了官职。

  张居正神色冷淡,仿佛天上的文字不能让他内心产生一丝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