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谁让她是大房,周氏也只能硬着头皮道:“前儿瑚哥儿大姑姑求的那件事,探出一点眉目了。”
周氏深吸一口气:“是姑老爷和他门下一个清客家叫做秀云的姑娘。”
史苗听罢鼻间冷哼一声:“差点就成收不了的烂摊子。”
史苗也没埋怨为什么女儿贾姝管不住男人。
那东西本来就不是能管住的。
那个女婿,明明能当人爹的年纪了,真下得去手。
湘云瞥了黛玉的方向一眼,只能看见黛玉鹅黄的裙摆,还有漏出来一个尖儿的红绣鞋。
林姐姐就是比她们细致,竟然被她说中了!
想到那日贾姝的窘迫状况,湘云心里升起一股不平来。
看来真要提防的不单是那些公子哥,还有公子哥的爹。
史苗知道儿媳的话没说完,又让湘云和探春好生去完成功课,叮嘱下人们送黛玉出门回家。
孩子们走了,史苗才又问:“还有什么没说的,现在只有我们娘儿几个,大可不必瞒了。”
周氏这下才说道:“说是那秀云姑娘已经珠胎暗结,那边是要纳进去当姨娘呢!”
史苗冷笑:“所以她的意思是想要咱们府上出面,不让纳这个姨娘?”
两个媳妇都不发话,垂着头眼观鼻,鼻观心,等于默认。
有点荒唐,贾姝都出阁这么多年,她自己也生了两个儿子,丈夫年纪也到能纳妾的时候,荣国府没有拦的立场。
贾姝自己的筹谋并不难猜。
史苗知道贾姝怕这个姨娘又生出一个儿子来,将来一旦成才,肯定会和贾姝所出儿子的家产里分出一份。
更有一点,贾姝咽不下这口气。
真咽不下这口气,贾姝一开始就不该来求荣国府,大概以为这样能讨好丈夫,将来压人一头。
现在又后悔了。
按理说这件事算不上光彩,当下解除侍读的危机,爱办什么都低调的办。
贾姝还想把荣国府拖下去。
史苗有点不高兴的:“此事于情于理,我们都管不着,她也当这么久的家,早就该自己拿主意了。”
史苗打定主意不管的。
别说贾姝那个女婿,林如海现在要纳妾,史苗也会劝贾敏离了自己过。
可贾姝显然是不想离也不可能离的。
史苗真掺和进去,将来贾姝没准还和丈夫抱怨母家多管闲事。
所以史苗这回绝对不多管了。
两个媳妇看老太太是这个态度,心里也有底,她们就怕老太太因为素来疼爱女儿,要为贾姝强出头。
这事贾府管不得,两个儿媳顿时心口石头落地,各自忙去了。
反正贾姝那边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礼节低调的纳了姨娘。
史苗听说薛宝钗进宫以后,并没有去给公主当什么伴读,反而顶了甄妃娘娘那边宫里的一个缺儿。
原先说好以后等公主出嫁,大约宝钗就能得一份好亲事,而今又说今后甄妃娘娘会给她指婚。
一门将来能让薛家飞黄腾达的好亲事,就像是吊在薛家面前的胡萝卜,支使着薛家赚钱为甄家干活。
史苗都不想戳破。
薛家有那个薛蟠在,就算薛宝钗真得了一门好亲事,多半也要黄。
甄家的元春,在太上皇宫里当掌事宫女。
薛宝钗以为自己进宫,大约也像是元春姐姐一样。
当公主的侍读,做的应该是伺候笔墨之类的活计。
哪里知道她进的甄妃娘娘的宫里,作为甄家送来的人,宝钗没得到多少照顾。
分配的活计甚至算不上轻巧,而今跟着嬷嬷负责一院的掌灯熄灯。
几个宫女住着一处,连睡觉的姿势和方向,都不能乱动,更不用说其他宫里走动,和到贵人跟前说话。
宝钗只叹怪不得说深宫如海。
原先她进宫之前,踌躇满志都想着要如何结交,如何收买,如何让贵人们看重,将来能帮着家业振兴。
当下却举步维艰,只能过一日看一日。
日子就这样过了一年
薛宝钗父亲过世的消息传到京中时,过了大半个月才辗转到宝钗耳中。
宝钗悲伤不已,大约为了安抚她,宝钗得了一个到元春手下做事的机会,总算不用每日点灯熄灯。
这一年的春宴,史苗做东邀了一社,甄家三太太也不知遇到什么好事,喜气洋洋带着迎春参加。
后来才知道,甄家二太太给小孙子找到了一个极合心意的媳妇。
是谁呢?
竟然是秦家那位秦可卿。
原著中兼具钗黛之美,颇有几分见识的秦可卿。
史苗笑道:“瞧你这么高兴,必然是个美人,将来娶进门,带来我看看。”
贾珍那家伙已经被弄到金陵去,应该不会被祸害了吧?
不过贾珍娶了媳妇第二年添了贾蓉,现在贾蓉才几岁呢?
秦可卿能有多大?而且那是甄家二房的事,甄家三房竟然这么关心?
当中肯定少不得有什么甄家占到大便宜的交易。
甄家三太太也挺厉害,薛家有用的时候,也是亲亲热热把薛宝钗带在身边。
这时候只听大房周若家的嫂子陪笑道:
“听说那秦家姑娘如今八九岁上,是个美人坯子,我看几位姑娘又长高了,将来免不得一门好亲。”
史苗顿时就拉下了脸。
大房周氏恨不得当场把话捡起来从嫂嫂嘴里塞回去,只当她放屁。
周若小声在嫂子耳边道:“我们家老太太心里有主意,生平最厌旁人给咱们家姑娘做媒。”
收了你那明晃晃的心思吧!
前儿就打探家里的探春,还打探黛玉和湘云。
周家那个哥儿,也就嫂子当个宝贝供着,拿出来说亲丢人现眼,周若直接一句不愿提。
……
水榭那边姑娘们也有姑娘们的交际。
今日都在说先前给郡主女儿陪读一个姑娘,家世虽然不显。
入了郡主的眼,引荐给尚书家,定了尚书家的公子。
那位尚书公子一表人才,文采非凡,尚书大人家最爱重人品,反而门第其次。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羡慕,若不是这般奇遇,那等人家的姑娘万万配不得尚书府。
黛玉身边一个紫衣姑娘见黛玉神情淡淡不感兴趣的样子。
好奇道:“她命也真好,你不羡慕吗?”
黛玉摇头:“不羡慕。”
第138章
这件事情能引起这么大讨论,确实因为这个归宿对那家姑娘来说实在意外之喜。
当下男女姻亲,两家结百年之好,都讲究门当户对。
若非这家姑娘当侍读时人品才华被贵人看重,她怎能有这样的造化?
能觅得一个如意郎君,是多少女子自小的梦想。
可惜黛玉真真羡慕不起来。
黛玉有些许低落,反问她:“嫁到那种人家,还能每日自由自在的吗?”
紫衣姑娘也实诚的摇摇头:“不能了,嫁到哪户人家都不能。”
紫衣姑娘也感慨:“到了京城,我也算开了眼,原来越是大户的人家,规矩也这样大。”
黛玉以前没见过她,听这说法和口音,果然不是京城人士,很可能江南那边来的:“所以,有什么好羡慕的?”
黛玉又问她姓名,紫衣姑娘捏着小辫子垂头笑道:“我父亲姓甄,家里只有我一个,给我取了个乳名叫英莲。”
黛玉看她眉间有一个胭脂记。
“你这记号,是天生的?”
英莲点头,说着还用手故意抹了抹额头:“是真的,好些人都以为是画出来的。”
黛玉点头:“我瞧着确实像古时候画上美人的花钿,姐姐你也是个美人。”
这话可把甄英莲说害羞了。
黛玉又问她如何会上京城来,还以为她是甄家的远亲。
英莲与黛玉一见如故,便将她家上京的缘由都说了。
原来是她父亲甄士隐进京赶考,她和母亲就跟着来,顺道游历风光,长长见识。
因是江南人士,投到甄家来。
两家虽然都姓甄,却算不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