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史苗看她的衣裳打扮,只能说不差,比起在甄妃娘娘那边的用度,完全不能与之相比。
没了头上那一个淑妃娘娘,安嫔的日子显然是好过一点的,眼里有了点神采。
史苗客气道:“自然记得,经年未见,我也老了。”
安嫔自然也老了,熬着熬着,一年年居然熬过去了。
史苗发现安嫔身边跟着的两个宫女,虽然都穿着宫装,但衣袖缘上都缝了一个深褐色滚边。
安嫔和史苗谈不上亲密,偶然遇上也只是依着礼节打个招呼,随意扯上几句不痛不痒的闲白。
起码史苗是这样想的,但当她见到那个衣袖缘滚着花边的宫女被人领进来的时候。
史苗有些无力。
无论甄家那位皇妃娘娘,还是安嫔,史苗都不愿有过多的接触。
这小宫女生得有些黑,身量也瞧着粗笨。
毕竟漂亮伶俐的宫人,也会被先挑走。
史苗眼皮也不掀:“你是哪个宫的?”
宫女不卑不亢道:“安嫔娘娘想请夫人去说说话,想问夫人方不方便?”
都来到跟前请了,还有什么方便不方便的说法?
史苗点头应了。
那宫女领着路,史苗装作不经意问她:“你们宫里的衣缘上,怎么都缝了一个边儿?”
宫女怔了怔,随即笑道:“娘娘眼神不好了,看见袖口不至于认错人。”
人不可貌相,很稳重的宫女,言行举止有度,安嫔娘娘身边人教的还真不差。
能在宫里安然无恙呆几十年的,大约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史苗也不戳穿,安嫔娘娘和她聊什么,也就不咸不淡应付几句。
哪知安嫔忽然冷不丁开口:“夫人,您家是不是有适婚的公子?”
史苗心里一凛,脸上颜色依旧,反问安嫔娘娘:“怎么忽然问这个,娘娘莫不是想做媒?”
安嫔还是那副带着几分天真小意的模样,低头笑笑:“夫人说笑,我认不得几个人,只是听说甄妃娘娘膝下公主的驸马好像病得很重。”
说者不是无心,听者更是有意。
安嫔娘娘自来姿态摆的儒弱,很容易让人丧失警惕。
没来由的忽然说这事,史苗甚至弄不清她的意图。
瞧着倒是一副好心提醒她的样子。
史苗笑道:“多谢娘娘了,我家中虽有两个孙子,俱已定亲了。”
所以,甄妃那边近日这么殷勤,是有这份原因?
史苗不敢妄下定论,能得到一点消息终归是好事。
安嫔听了,似乎也松了一口气的样子:“这就好。”
这一次会面以后,礼部又做出了新安排,除去皇家命妇,其他大臣家的女眷被安排至护国寺为太妃娘娘祈福念经。
史苗她们总算可以回家了。
贾赦和贾政他们已是许久没有正儿八经给史苗请安过。
史苗和两个儿媳一到家,刚换好下大衣裳,贾赦就巴巴进来给母亲请安。
扑通一声就跪了一个结实。
贾赦:“母亲!儿子给母亲请安。”
贾政还在处置公务未归,贾赦来得最快。
史苗抬手让他:“起来吧!”
她看了看大儿子,思及贾赦最常在各家应酬走动,开口问:“宫里的安嫔娘娘?你们知不知道?”
贾赦听了便道:“母亲怎么想起问她来?先前有个差使,有人举荐那位皇子,圣上没答应。”
那位皇子,自然就是安嫔娘娘所出的十一皇子了。
要不是那年十一皇子伴驾秋狩,恐怕多疑的圣上也要一起砍了他。
十一皇子现如今一直被冷落,虽然早就立府另居,但在朝廷上是说不上话的。
贾赦说到此,还不由叹息:“圣上而今指了府邸让王爷住,不许王爷出京,大约还是不放心,其实十一皇子办事还真有几分能耐,可惜了。”
皇帝怕的就是有能耐。
史苗正如此想着,忽然听外面丫鬟道:“姑娘们来了。”
帘子一打,探春、黛玉和湘云前后脚进来,依次给史苗和贾赦请安。
史苗对黛玉道:“你母亲已经家去了,一会儿我就让人送你回去,云儿也回去。”
贾敏已经许久不曾见女儿了,史湘云也该回去一趟。
探春问:“外祖母往后几日还去吗?”
史苗耐心和三个小姑娘说往后的安排:“去,不过每日去护国寺里念经祈福。”
然后又对黛玉道:“你母亲大约能在家里歇几日。”
女子月信时候是不便进佛门念经的,今儿分开的时候史苗大约听到了一点。
这边话才说几句,外面又说来接黛玉和湘云的人来了。
黛玉和湘云辞别史苗,各自家去。
林家还是之前的模样,甚至丫鬟婆子们的衣裳瞧着都和黛玉被送去荣国府那日差不多。
还在国丧之中,拢共也只能翻出这些能穿的。
贾敏见了女儿,拉着左看右看,把黛玉放到以前记着身量记号的地方比了比。
“我们家玉儿长高了一点。”
说到这里,贾敏又感慨一番:“像是许久未见了。”
林如海一副笑颜,问黛玉:“本来就许久未见了,玉儿想不想爹爹?”
黛玉只依偎着贾敏,与林如海争辩:“前日才见过爹爹,我想我妈了。”
林如海被噎了一道,也不知哪儿惹闺女不太高兴了。
贾敏笑着打趣:“这个时候你就一定要说想他,不然他晚上心里难受。”
黛玉这才到林如海跟前:“那我也想爹爹了,我们好久没有一起吃饭了。”
林如海方才被哄好了一点,一家子和和乐乐吃饭。
……
史苗这边对甄家皇妃那件事仍是没个定数。
甄妃娘娘那个女儿的驸马爷,确实身子不太好,但打听过来,也不是真要活不下去的地步。
安嫔娘娘的话,史苗也不敢掉以轻心。
内宅的事,打听出来的也不是完全对得上。
自家几个小子肯定不成,史家也没合适的人选。
赖嬷嬷听说太太们回来了,特意过来请安,史苗留了她说话。
也不提甄妃娘娘,就说甄家好像有意想让她保媒。
赖嬷嬷见怪不怪:“这可难说,咱们家没有,老太太史家那边也没有,兴许是看中了哪一家,想让您做媒。”
甄家应该是帮不到多少忙,当娘的在宫里,该想的法子都想了,所以想到了史苗?
史苗没来由的忽然想起薛宝钗来。
别是她献的计策?
史苗无奈:“我可历来不是做媒的料,怎么偏偏找上我一把老骨头?”
赖嬷嬷只当是寻常的媒,说话大有宽慰之意:“许是想让您帮忙相看相看,太太您有眼光,心思公正。”
可怜天下母亲的一片心。
就算贾姝她丈夫闹出那件事,但满京不得不承认,史苗对几个姑娘已经很上心,找的人家都是上乘了。
可见当下男的基本盘也就这样。
史苗也不多言语,那边公主还没守寡,皇帝陛下还没疼爱公主到可以让女儿和离的地步。
那老皇帝会为了女儿的幸福让女儿和离,史苗还要高看他一眼。
可惜了,天方夜谭。
一直到过了七七,众位命妇才不必每日去寺庙念经报道。
但是皇宫里排了班,各家要依着班次,一直轮班到百日。
虽然荒诞可笑,不过也给了许多女眷出行的机会。
倘若有朝一日老皇帝归西,她们这些命妇会不会要求到庙里念经一年。
百日以后,民间终于能恢复婚丧嫁娶。
甄家马上就办了一场婚事。
甄家大房的四孙儿甄莲娶王家姑娘进门。
要说甄家定的日子还好,原本想定一个更往前的日子,甄家大爷做主选了靠后的一个,免去了婚事延误更改婚期的麻烦。
甄家娶的这个王家姑娘是谁呢?
就是王熙凤。
史苗想起来之前吃过甄家定了秦可卿的瓜。
居然半点没听过甄家人要娶王熙凤的风声?
史苗装作不经意问:“早前听过甄家定了一个秦家的,怎么又是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