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楼梦之黛玉复仇记 第64章

作者:方一宇 标签: BG同人

当初听闻贾琏去平安州,黛玉就曾想过,有了平安州其他官员的照应,贾琏去做官不至于太辛苦,更不容易被人算计。很显然,王子腾是细细考虑过的。

宝钗素日和王熙凤关系平平,她单独去信,只怕真有些不简单。

这两件事若是联系在一起来看,那宝钗只怕真有什么计划。考虑到宝钗和瑞郡王妃走得近,黛玉必须谨慎提防。

而李纨提到的第三件事,似乎在佐证黛玉的想法:李纨本来不知道马场郡主受惊的事儿,是李纨的丫头素云听琥珀说的。

琥珀当时绘声绘色的描述,细细想来很有问题——宝二爷院里的小丫头说,宝二奶奶简直未卜先知,听说京郊马场出了事儿,急忙问是不是怡郡王妃,伤的如何。

得知不是怡郡王妃,宝二奶奶就没吭声了。

宝二爷院里的小丫头当时还跟琥珀感叹:“到底宝二奶奶和怡郡王妃也是一起长大的,还替王妃担心呢。”

若五年前,黛玉还真会认为,宝钗是在替自己担心。可时过境迁,宝钗是什么人,黛玉深有体会。

一页纸很快看完,黛玉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其一,宝钗到底想做什么?这是黛玉一时半会儿还不清楚,但必须要放在心上且花时间和精力去查一查的。当初瑞郡王妃的花房,抄袭自己的画堂春绣的主意不说,听宝琴说这里头宝钗的功劳很大。

其二,李纨为何要提醒自己?仅仅因为自己帮贾兰开了口得到了一个云涛书院去念书的机会?黛玉不这么认为,因为自己嫁的是皇子,朝局微妙。难不成,李纨母子,是对自己和萧霆钧示好?

不过无论李纨的目的是什么,黛玉决定接受她的提醒,毕竟这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是很有用的。

黛玉思考了会儿,叫了紫鹃来:“荣国府老太太病了,准备一些东西,你明儿亲自去一趟,就说,按理我该亲自去的,只是如今小郡主在我们府上,我不得闲。老太太病情如何,跟你说了什么,你都细细听了回来告诉我。另外,叫你母亲帮忙打听打听,那边现如今内院都有些什么新鲜事儿,回来也说一声。”

紫鹃领了命令,下去准备东西,准备好了就来给黛玉过目。

黛玉看了后点头:“很好,就这些吧,另外,接了惜春来府上玩几日。我这里有两本新书,你给那边大奶奶送去,就说是给兰哥儿的。”

紫鹃第二日还是先来伺候黛玉梳头用早饭,之后自己吃了早饭才去的荣国府。

紫鹃有半年左右没来贾府了,上一次还是探春出嫁吧,这会儿进去拜见贾母,见老太太靠着一张紫檀木雕荷花纹炕桌打盹儿,琥珀拿着手替她捶腿,见紫鹃进来了,还低声提醒贾母。

贾母这才坐的略直了些,强撑着看着紫鹃给自己磕头后叫她起来,说话的声音也不如以前洪亮了。

“果然是跟着你们王妃,如今倒叫我不敢认了。”贾母细细打量了一番紫鹃,听得紫鹃说明来意,收下了黛玉那边送来的礼物,反倒是感叹,“如今也就你们王妃念着我了。”

这一句说完,贾母似乎又累了,歇了好一会儿,才问紫鹃黛玉如今情况如何。紫鹃一一回答了。

“她好,我也就放心了。”贾母说完竟叹了口气,紫鹃以为她还要说什么,结果她又不吭声了。

琥珀在一旁看贾母似乎又要打盹了,赶紧上前扶着她歪着,然后招手叫小丫头来伺候,自己送了紫鹃出来。

“紫鹃姐姐,老太太这些日子都这样,请了太医,只说伤寒。老人家年纪大了,是这样的。”琥珀对紫鹃说。

“行,你回去伺候老太太吧,我去给大奶奶送两本新书,而后就接了四姑娘去王府玩,要是老太太问起,你就说我回去了。若是老太太有什么事儿,你叫个人来王府说一声。”紫鹃和琥珀一向关系平平,没什么要聊的,就走了。

紫鹃先去李纨的院子,按着黛玉的吩咐将两本书送上后,再去接惜春。

李纨拿到紫鹃送来的书后,内心则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怡郡王妃送了书来,意思很明显,她接受了自己传递的消息。

可是让李纨不能心静的,不只是黛玉的想法,还有她的儿子,贾兰的想法。

前几日,贾兰主动找到母亲,母子二人有过一番长谈,谈论之间还有过争执。

李纨一想到那一场谈话,现在都深感震惊。

第141章 站队怡王母子分析

因着云涛书院在京郊,贾兰每日念书回来都已经是酉时末了。李纨这个当娘的,成日里也没事可做,总要看着儿子平安回来才安心。

这一日贾兰回来后,李纨赶紧让素云送上点心。

“你们都下去吧,我跟母亲说几句话。”贾兰才十三岁,今日身着深蓝荣纹宽身窄的箭袖,用暗紫五绞淡金柳束了腰,一拢发髻盘起,用一莹白透磐钗固定,身姿如柏如松。他这会儿面色严肃,素云听了他的话,赶紧就带着小丫头们下去了。

素云往外走的时候,还在想,兰哥儿小小年纪,竟然已经有如此气度了。

“这是怎么了?书院里被欺负了吗?”李纨见儿子如此正经,不免担心起来。

“母亲,那日我同您说,不能纠结于内宅一亩三分地,不知道母亲可还记得?”贾兰提起探春册封郡主时候的事儿来。

李纨当然会记得,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李纨才惊觉儿子比自己认识的还要聪慧。

见母亲点头,贾兰才继续道:“其实当时儿子想去云涛书院是其一,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借由云涛书院,让母亲和怡郡王妃多些联系。”

什么?李纨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又觉得是不是自己想多了。她惊讶的看着儿子,而儿子接下来的话,印证了她的猜想。

“如今朝内外都知道,怡郡王深得圣上重用,而我们恰好因为王妃,能和怡郡王有些关系,这对我们而言,是好事儿。现如今怡郡王还只是郡王,我们要是支持了他,那儿子将来真要能入朝为官,自然仕途顺遂。”贾兰早就想过了,趁着怡郡王还不是太子的时候,他们站出来支持他,和将来怡郡王成为了太子,那可不一样。

“你在说什么?!”李纨不禁提高了声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母亲先别急,您听我仔细说完。自打去了云涛书院,机缘巧合,六皇子和吏部尚书李大人家的公子李科也在,他们二人身份特别,一个是皇子,一个是皇后娘娘的侄儿,儿子从他们那儿得知了更多消息。去年年前还承蒙六皇子邀请,儿子有机会去了怡郡王府做客。”贾兰去怡郡王府那一次,正好是怡郡王夫妇宴请五皇子和左姑娘的时候,“也正是那一次,儿子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怡郡王。”

说到这儿,贾兰停顿了一会儿:宝二叔和林家表姑的事儿,贾兰年纪虽然小却也是略知一二的,因为当初,贾兰都一直以为林家表姑会成为自己的二婶。

若是将宝二叔和怡郡王相比,就算是亲侄儿,贾兰也不得不承认,宝二叔比怡郡王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怡郡王言语大方,笑容爽朗,谈吐不俗,儿子还听说了,怡郡王如今兼领户部工部差事,且还要去直隶视察。”正因为近距离接触,贾兰才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儿子觉得,他会是个仁君。”

“你,你,不要胡说八道!”李纨一时半会儿真没法子相信这些,因为她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小心翼翼,根本不敢想这些。

贾兰没吭声,但眼神却十分坚定,很认真的看着他的母亲。

母子二人对视了好一会儿,李纨才叹了口气道:“儿子,你说的这事儿,太大了,一个不小心,只怕就要粉身碎骨的。当娘的不担心自己,可你还小小年纪,万一......”

李纨没说完,但贾兰明白母亲的意思:这种事情一旦参和,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胜了固然可喜,但败了就很有可能万劫不复。

“母亲,您觉得如今的二婶神如何?”贾兰没说其他的,反倒是提到了如今荣国府管家的人。

李纨没想到儿子会转移话题,没多想倒是直接道:“你二婶子,表面和气大方,言语不多,实则心冷无情,唯利是图。”

简单两句话,却精确总结了宝钗这人的性格特点。

“那母亲觉得,这样一个二婶子,能带着这个府里,长长久久下去?”贾兰继续问。

李纨犹豫了,因为她对府里的情况是很清楚的,宝玉不上进,大房私心重,二老爷做官不行,老太太老了,被关在小佛堂的太太更不用说了。

这个府里,前途真是一片惨淡。

“母亲也觉得,这个府里只怕是前路渺茫吧?”贾兰见母亲没有回答,摇了摇头,“而且,儿子还知道一件事儿,二婶子和瑞郡王妃,往来密切。”

这事儿李纨也略有耳闻,毕竟瑞郡王妃给宝钗下帖子的事儿,被几个小丫头传的沸沸扬扬的,都夸她们二奶奶厉害,都跟皇子妃往来频繁呢。

“所以母亲,我们母子不选边站,可二婶子选了,二婶子一选,他日若是败了,我们还是会受牵连。”贾兰分析的很透彻,“比起瑞郡王,怡郡王能力更强,何况,儿子一向认为,怡郡王妃比二婶,更为出色。”

是呀,宝钗出手了,自己要是坐着不动,日后会怎么样?李纨动摇了。

“何况,需要母亲做的事儿并不难啊,只需要把我们府上母亲知道的,对怡郡王府有用的消息,递过去,就行了。儿子相信,怡郡王妃会自己判断和选择是否相信我们。”贾兰见母亲动摇了,乘胜追击。

“何况,儿子从六皇子的话语中听得出来,当今圣上和皇后娘娘都很喜欢怡郡王妃,就连六皇子的母妃,也觉得怡郡王妃很好。”贾兰没有说谎,其实从六皇子只提到过一个嫂子,就能看出来,六皇子本人,也是更偏向于怡郡王妃的。

“只是,这传递消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李纨这么一说,贾兰就明白了,他母亲信了他的话,决定支持他的选择。

“只要母亲愿意,那儿子来想法子。”贾兰如今每日去云涛书院念书,出入府邸很是容易,至于要将信息送去怡郡王府,也许得考虑考虑。

没想到六皇子主动提出要去怡郡王府,还问自己和李科去不去。

机会来了,一旦有了第一次的联系,日后就方便多了。

贾兰回来看到怡郡王府送来的书,果然翻开看了看,就明白了怡郡王妃的意思:可以通过紫鹃的母亲来传递消息,因为紫鹃的母亲虽然脱了奴籍,但还在荣国府做事。

贾兰正好有件事,是从六皇子那儿听来的,得通知怡郡王妃。

第142章 布置陷阱祸福难料

六皇子是无意间提起的。

今日学里讲诗,有一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是宋代诗人张耒的《和端午》。

课后六皇子就在一旁说起端午宫宴,其实这会儿距离端午还早呢,如今才四月初八,端午五月五还有差不多一个月。

“我母妃说,不知道为何,贵妃娘娘提议,让三嫂来策划宫宴,还说什么上次三嫂的赏花宴办的特别好,想来这次端午交给三嫂,也能有新意。”六皇子是听她母亲陆昭仪说的。

“那,皇后娘娘同意了?”李科随口一问。

“不是,是当着父皇说的嘛,我听说父皇同意了。”六皇子说起往年宫中端午的事情,倒是对由三嫂来办有些期待,“我也想开口,三嫂会怎么办,你们记得去年做的花灯,我拿回去给母妃,我母妃喜欢的很呢。”

贾兰却留了个心眼儿:六皇子口中的贵妃,自然就是吴贵妃,吴贵妃可是瑞郡王的母妃,她主动提出让怡郡王妃操办端午宫宴,于情于理都不是很合适。

只怕居心不良啊。贾兰让母亲将消息传给了紫鹃。

黛玉在得到消息的第二日,就受到皇后邀请进宫,谈的果然正是端午宫宴的事儿。

“依照本朝惯例,每年端午宫中都会举办宴会,会邀请三品以上臣工及其家眷参与。”皇后向黛玉道,“以前都是本宫带着嫔妃们操办,今年贵妃娘娘说,你赏赐的赏花宴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合该让你来操办端午宫宴,也让臣工和夫人们乐一回。”

皇后自然要点出,此番是贵妃娘娘的主意,好让黛玉心底有个数。因为皇后觉得,贵妃既然提出此事,只怕是要利用端午宫宴做点儿文章的。

“陛下说,以前每年都差不多,无甚新意,于是点头让你来。”皇后继续道,“不过本宫也不会闲着,需要本宫帮手的事儿,你只管开口。”

天子都开口了,黛玉完全拒绝肯定是不行的,但前此还是要的:“儿媳对宫中典制不熟,就怕届时办砸了差事,反倒辜负父皇的信任。”

这话说的合理,皇后点头道:“那日本宫也这么向陛下说,陛下说了,你年纪轻,就算偶有疏漏,也无碍,只要不出大错就是了。”

这话,皇后是在暗示黛玉,天子对她们夫妇寄予厚望的。

“承蒙父皇与母后错爱,儿媳自当全力以赴,只是儿媳年轻莽撞,对端午宫宴规矩也不够熟悉,能否请母后委派一名女官和一名内监,好从旁指点。”黛玉得了李纨那边消息后,就已经有过思考了。

见黛玉如此周全,皇后欣慰的点头道:“这是自然,内监就派李忠,女官的话,陛下替你安排了一个,是三思殿的女官,杨嬷嬷。”

黛玉吃了一惊:三思殿,是本朝天子起居听政之外闲居的宫殿,三思殿的女官,那就是伺候天子的。而这位杨嬷嬷,黛玉也是有所耳闻的:三思殿如今有四位大女官,其余女官几年一换,每一届都要在连杨嬷嬷在内的“四大嬷嬷”手底下受教,由此可见,杨嬷嬷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

更别说,这位杨嬷嬷,还伺候过先帝,是最懂规矩最有本事的一个。陛下亲自点了杨嬷嬷,可见对此次端午宫宴,陛下是很看重的。

“陛下还说,每日你进宫也麻烦,燕子楼你横竖都是住过的,要是忙的晚了,住宫里就是了。”皇后继续告诉黛玉。

黛玉赶紧起身谢恩,天子如此替她考虑周全,培养她的意思十分明显了。这是好事儿,却也是压力——她此番务必要办的很好,否则就真的辜负了天子的信任了。

“你今儿先不要忙着告辞,只怕杨嬷嬷等一会儿就来了,你先见见。你是让她们到王府去呢,还是就在燕子楼?”皇后没有替黛玉做决定,想看看黛玉的意思。

黛玉略一思索后道:“如今长生不在家,王府还是不能没个主心骨。儿媳的意思是,儿媳一早就进宫来,到了下午再回府里去,母后觉得如何?”

一个王府定然也有事情要处理,黛玉既然不辞辛苦,皇后自然很满意:“那就这么安排,你进宫来,可以带着你信任的丫头们来帮手。若是晚了,就留下住燕子楼。”

果然如同皇后所说,没一会儿,李忠与杨嬷嬷求见。

李忠黛玉是见过的,杨嬷嬷黛玉就还是头一次见了。黛玉熟悉规矩,三思殿的女官不同于别的宫殿,这儿的女官虽是宫女,但往往知书识字,身上带着女官品级,若是皇上不收用,过了二十五就可以出宫嫁人,前途都不会差。

上一篇:穿成蛇队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