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207章

作者:一口香 标签: BG同人

期间,康熙帝派遣了钦差大臣赶赴江宁查案,几乎是一天之隔, 康熙帝收到了江宁织造曹寅的密奏,也就是说,钦差大臣还没有赶到江宁,康熙帝对总督衙门纵火案已经有了一个初始的眉目。

然后, 德亨就亲眼看到,康熙帝派遣去江宁的钦差班子一个个就跟废物点心一般,东一榔头西一棒追的查来查去总查不出个具体的眉目,糊弄的既视感实在强烈,让德亨大开眼界。

其实这纵火案以及河银方面的具体情况德亨并不了解,因为这属于“兹事体大”的类型,康熙帝与大臣具体议事的时候,他得到门外站立, 一些密奏等文件他也接触不到, 以及,在宫当差五天他就可以休息五天, 离宫之后,案件进程他就跟无从知晓了。

所以,一直等结案,德亨也就只得知了公布于众的结果。

首先,前两江总督阿山抄没家产,本人流放宁古塔, 妻儿入辛者库为奴。现两江总督邵穆布降三级留用, 命重新修建总督衙门。

其次, 河道总督张鹏翮降级留用, 想法子补足所查河银亏空。

有罚,自然有奖。

大学士阿灵阿加太子少保头衔,户部尚书徐潮迁吏部尚书,侍讲学士升礼部侍郎……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命运,小人物亦有小人物的悲欢,却是不为上所知了。

钦差也为这场大火定了案。是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一念和尚等匪类烧的总督衙门,就是为了引起百姓官民恐慌。如今一念和尚及其同伙已经伏法,贼首已除,可以结案了。

如此不痛不痒,潦草完事,通朝上下,上至皇帝,下至部院记载开支的小吏,都竭尽全力的粉饰太平,有罚有赏,罚的大快人心,赏的有理有据,大家一团和气,真是太好了。

就连不依不挠的那个,都被皇上调去吏部了,看来,皇上也不欲追究嘛。

那就更好了。

所以,皆大欢喜。

如果德亨没有听到门内皇上和太子大吵一架的话,如果德亨真的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孩子的话,那他也觉着是皆大欢喜的。

扬州贩卖私盐的和湖广铸造私钱的总是屡禁不绝,就好像远在地方的行商们也知道户部尚书调去了吏部一样,这贩卖私盐的和铸造私钱的,似乎一夜之间就猖狂起来了。

想着家里书房抽屉里那一袋子五十多枚私钱,德亨叹口气,人走政亡,不外如是。

虽然徐潮在户部的时候私钱也没禁了,但地方上处处受禁也是真的,如今这老虎离山,山里的猴子一下子就都蹦跶起来了。

德亨将今日皇帝批复的折本送去六部,今天是他当值的最后一天,送完折本,去到侍卫衙门签字画押,他就可以回家休息了。

五天当值,五天休息,德亨觉着这班上的还是挺宽松的。

户部这边,满尚书希福纳忙的稀里哗啦的,见到德亨过来,呆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忙起身行礼。

德亨止住了他的礼,将他按坐在位子上,惊讶道:“怎么这么忙?”

希福纳叫苦连天:“老徐在的时候,都交给他就好,奴才就是个签字盖章画押的,这他一去了隔壁了,皇上又没简任新尚书来,这部里总不能群龙无首,乱了套了吧?这不,奴才就都担起来了,还别说,往常看老徐整日里溜溜达达的四处转悠,也没见他干什么,谁知一上手,事儿还真多。”

德亨将折子放他案头,笑着恭维道:“您不正是这一部之首?事儿都来找您裁决才是正常的。”

希福纳忙连连点头,不住道“是”“是”,又道:“可话又说回来了,老徐就跟这户部的定海神针似的,奴才来的头一天就想着,等奴才走了,他也未必能走,是以日常就全仰赖他,谁知道……唉,谁知道,他竟是先一步比奴才走了呢。”

德亨忙纠正道:“是迁任,迁任吏部尚书,人没走,就在隔壁呢哈哈。”

这听你“走”来“走”去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徐潮驾鹤西归了呢。

希福纳也笑了,嗐声道:“您瞧我,给忙糊涂了,唉,多事之秋,还是要小心谨慎呢,干吧。”

又问德亨:“皇上可有吩咐?”

德亨:“没,就让送来,都在这里了,您点点。”

要是以前,希福纳定看都不看就说“定是没错的”,然后去请德亨品茗赏字画,这才是他这个满尚书的日常工作,现在嘛,徐潮走了,总督衙门的纵火案子才过,户部上下皮子都紧实着呢,他这个满尚书也得谨慎着些,一应都弄清楚了才行。

点过折子数量,又一一打开看了内容,见并无遗漏之处,才跟德亨做了交接。

希福纳请德亨喝茶,德亨以还要去隔壁吏部,婉拒了。

一说隔壁吏部,希福纳又是一阵唏嘘,将德亨送出户部大门,看着他进了一步之遥的吏部的大门,才转身回了自家衙门。

吏部这边,满尚书马尔汉和汉尚书徐潮都在,徐潮站在吏部衙门里并无违和感,毕竟他在隔壁干了好几年,一墙之隔的吏部并不陌生。

德亨先给徐潮贺喜,吏部可是六部之首,从户部迁到吏部,谁都不能说徐潮失宠了。

徐潮笑呵呵的,与德亨一同贺喜,贺他做了御前侍卫,成了皇帝的宠臣。

马尔汉人老成精,看出德亨和徐潮之间微妙的关系,趁着有部员来回禀事情,留下徐潮招呼德亨,自己忙去了。

看着马尔汉背影离开,德亨与徐潮道:“马尚书和希尚书性子还真不一样。”

同样是满尚书,马尔汉就是真的一部之首,事事过问,事事拿主意,事事裁决。而希福纳,就是个人形图章,以前徐潮在的时候,只要是徐潮点头的,他都没意见。

这样看来,徐潮在吏部,可不比在户部自在啊。

徐潮笑道:“人的脾性不一样,处事手段自是不一样的。”

德亨看他笑呵呵一副乐天知命的样子,不由凑到他耳边,好奇问道:“您就没有一点意难平?”

徐潮:“什么难平?老夫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又何来意难平?”

德亨惊讶了:“我之前看你心系天下心系朝廷的样子,还以为你离了户部,报复不得施展,会心下郁结难解呢。”

徐潮捋了捋胡须,问道:“那您知道,为何吏部会排头部,被称为六部之首吗?”

德亨:“因为吏部负责简拔、考核天下官员,为朝政首要之职,担负重责,是以又被称为天官。”

徐潮点头,又自嘲道:“凭老夫一人能成什么事儿,若是能为朝廷多选拔几位良才,老夫此生无憾矣。”

德亨:……

好吧,老头子志向向来高远又坚定,倒是他想多了。

从吏部离开,德亨又去了礼部,礼部汉尚书李振裕打开折子看了一眼,对部员道:“皇上圈定了十公主的封号,是为‘敦恪’两字,公主宝印和金册该准备起来了……”

德亨出了礼部的大门,看天色还早,抬脚就去了礼部后面的太医院。

没见到赵香艾,他遇到了当阿浑。

当阿浑回京之后就补了钦天监的差事,钦天监算是个清水衙门,但当阿浑喜气洋洋的,整个人看着跟以前都不一样了。

要当阿浑自己说,他都马上奔四的人了,军队这口饭已经吃不动了,钦天监是清水衙门,但养老也足够了。

有多大本事端多大的碗,他就一普通旗人,足够了。

当阿浑替兄长当阿赖报喜:“我哥又娶了一房姨太太,前儿添了个闺女,喜的跟什么似的,真真是爱若珍宝了。后儿要摆宴,家里老太爷老太太太太都劝他去您府上磕头,好歹道个喜气,他非说寒碜了您,不肯去。

我也说了,您是个及其和气的阿哥,不在意这个的,又是邻居,有着老情儿在呢。

他说:就是因着是老邻居,才要更尊重一些,不能是个红的白的就去告诉您。若还是以前做邻居的时候,抬脚就到的事儿,两家都无需在意。如今您高门大户的,宰相门前七品官儿,怕进不了您的门儿就给挡回来了,他臊了脸不说,您知道了,更会徒惹您不快,倒不如不去,省了这许多的麻烦……”

德亨听了这话就笑了,道:“他去老宅送帖子,定是能进去门的,都认识他,也没人会挡他。”

当阿浑赔笑道:“奴才也是这样跟他说的,他才松了口,但也只说是等进(内)城的时候当面找陶二老爷去说,要是专为这事儿再下个帖子,好像真当成个事儿一般,府上门房定会报给国公夫人知道,少不得要派人来赏赐、添礼,越发劳烦了,这本非他意……”

德亨:“你现在说与我知道了,我这份礼少不得要随上了。”

当阿浑就嘿嘿的笑,道:“咱们不贪图您的赏赐,就是想跟您说说话儿,觉着亲热不是?”

德亨笑道:“以后日子长着呢,不急在这一时半刻的,定了正日子你让你哥派个人去我老宅上说一声,到时候陶二爹会带着我的随礼一起过去贺喜。”

当阿浑立即行了个千儿礼,躬身陪送,直到德亨的身影看不到了才回了钦天监衙门。

钦天监衙门里的吏员们早就等着他了,忙问他怎么跟德公爷认识的,看人家和颜悦色的,你们定是熟的云云。

当阿浑一一回复了,认为自己甫一来钦天监,算是扎下第一个脚印儿了。

第142章

进了午门右手边, 就是内阁,德亨去内阁公署交完差,画押后, 就离开了。

接下来他有五天的休息时间。

内阁官员们对德亨还算热情,将他送出了内阁小门。

内阁的老爷们,他们有的是科举考上来的翰林院学士,有的是通过八旗满考考上来的笔贴式, 大家都算是摇笔杆子的,性子上,也就都修炼的文雅些。

当脾气上,也都清高些,轻易不会和哪个王公贵族走的太近。

尤其是御前侍卫。

他们对德亨,属实算是客气友好了。

在协和门前,德亨和白晋、利圣学两个传教士走了个对面。

利圣学从头到脚一水儿的大清官员装扮,一身石青色官袍被他穿的笔挺阔气, 一头半长头发披散在肩上, 而不是和其他清朝男人一样,扎起来。

德亨在他头发上多看了一眼, 每次见面,德亨都觉着利圣学的头发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本初认识时一头褐色的半长发,如今已经变浅,在向灰白转变,说不定再过上十年八年的, 他会有一头圣诞老人那样银白色的头发。

见到利圣学, 德亨先打招呼:“老师, 日安。”

见到德亨, 利圣学也很高兴,他热情的跟德亨道日安,然后对白晋和德亨两人道:“你们应该都认识,不用我多做介绍了。”

白晋是个五十多岁毛发浓密的法国老头儿,相比于利圣学一头灰发披散在肩头,他的头发则是全部后梳,然后在脑后编成辫子,用红绳系上。

只从背面看,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位法国传教士。

德亨点头笑道:“白先生可与帝师媲美,大名鼎鼎,我自是听说过的。”

白晋来华已经三十年了,他是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选派的第一批六名来华耶稣会士之一,来京后,经过康熙帝的考察,他与张诚一起,接替了当时已至暮年的比利时教士南怀仁钦天监监正的职位,同时向康熙帝传授西方天文学和数学、几何学、哲学、人体解剖学等西方学科。

三十年前,康熙帝正值青壮年,是人一生中精力最丰盛头脑最灵活的年纪,可以说,康熙帝学习的西方学问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跟白晋和张诚学成的。

所以德亨客气的称他一声帝师。

德亨还知道,在康熙帝时,白晋和张诚用满文做了教案,后来他们将数学和几何学的满文讲稿整理成册,并翻译成了汉文,由康熙亲自审定作序,籍册而成了后世鼎鼎有名的《几何原本》和《数理精蕴》。

可惜,这两本书成书之后就被康熙帝束之高阁,除了皇子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被拿出来当教案之外,就不被外人所知了。

然后,皇子们除了胤禟之外,都对这个什么西洋数学不感兴趣。

德亨之所以知道的那么清楚,还被康熙允许去翻阅,是因为他能在康熙帝闲暇时,和他“切磋”解几何题玩儿。

没错,就跟弘晖的消遣爱好是研究金石古玩一样,康熙帝的消遣爱好之一就是解几何题。

德亨翻阅过这两本书册之后,深觉可惜。

他觉着,康熙帝完全可以在汉学之外专门开一门数学课,然后将之纳入科举考试,用西洋学去冲击汉学,扶植被大儒拒之门外的贫困学子或者八旗子弟去和汉儒们打擂台,动摇汉治根基,就不用担心那群儒生难以管理,防备来防备去的了。

可惜,康熙帝防止八旗子弟被汉人同化,禁止学习汉学,自己却是被同化最严重的那个。他一面说着要保护满洲传统,打压并惧怕汉学,一面又不得不用汉学来治理国家,与此同时,还看不起外来的西洋学问。

自己拿汉学当瑰宝,又要防止满俗被同化,真是矛盾又可怜极了。

白晋与张诚各有所长,白晋被康熙帝委命为特使,回到法国向太阳王路易十四复命,然后从法国带来了更多的传教士来中国,利圣学就是这个时候跟随来到东土,至今差不多也有十年了。

张诚已于康熙四十年病逝在北京,据德亨所知,白晋已经是在京资历最老的西洋传教士了。

对了,康熙帝患疟疾时,金鸡纳霜就是两人献的,为此,康熙帝特地在皇城西安门内划拉了一块地方,建了一座耶稣教堂救世主堂。

上一篇:超能力是声带模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