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485章

作者:一口香 标签: BG同人

雍正帝:“好。你好好跟他说,这孩子是个听劝的。”

那你怎么不去跟他说。

雅尔江阿腹诽,告退。

对雅尔江阿来访,德亨不免奇怪,请他入座喝茶,问道:“您怎么来了?”

雅尔江阿:“有事儿。”

德亨笑道:“有事儿着人来喊我一声就行了,怎的亲自来了?”

雅尔江阿笑道:“就是不好叫你,才亲自来了。你是不是给皇上上了本折子?”

德亨想了想,这两日他只上了一本折子,问道:“您是说建图书馆的那一本?”

雅尔江阿点头:“是。”

德亨断定:“皇上不同意。”

雅尔江阿要忍不住叹气了。跟德亨打交道就是这样,若是志同道合的,和他共事真的如沐春风,顺利的跟老天爷开了眼似的。

但若是作为对手,坐在他对立面,那滋味儿就难受了。

雅尔江阿点头,应道:“是,皇上觉着弊大于利,我也一样的看法,我来听你说说,是不是有非建不可的说辞。”

德亨皱了皱眉,垂目看着手里的茶汤,幽幽道:“先帝临终前答应了我的。”

雅尔江阿:“……我们都没听到,你有证据吗?”

先帝说了吗?

先帝真说了吗?

我们怎么不知道。

第353章

雅尔江阿问德亨要证据, 德亨愣了一下,继而笑道:“我没有证据。”

雅尔江阿眼睛一直盯着他看他反应,见他反应如此平静, 话语也不带任何情绪,拿不准他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了。

雅尔江阿正在悴度的时候,就听德亨道:“既然皇上觉着不妥,那就不建。”

雅尔江阿:“你真就这么算了?”

到底听没听到先帝的临终遗言, 雅尔江阿当然心中有数,德亨自然也是心中有数。以己心度之,若是易地而处,他现在是德亨,他雅尔江阿是一定会闹的。

德亨从小到大,可没有一件事情是做不成的,这件事真就这么算了?

他就这么认了?

德亨失笑,道:“那我给你说个理由?我选在这个时候提建图书馆, 是想赶今年恩科的东风, 想在天下读书人中为皇上、为新朝拉一波文治。那话怎么说来着……皇恩浩荡,恩波天下?”

“皇上如今人心归附, 皇朝稳定,该放眼天下了。对读书人,咱们给几两赶路住店的银子,人恐还嫌铜臭呢,且能读书的真也不差这几两赶路住店的银子。倒是书册,乃是各家私藏, 轻易读不到, 若是能将图书馆建成, 那借书、读书的恩德, 就都是皇上的了,千古留名啊。”

“既然皇上觉着没必要,那我也就算了,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我听说皇上要着手整治户部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儿要一件一件的做,整治吏治当为首要。要我说,户部实在看着不像话,是该好好整顿一番了,王公大臣官员们借的银子还没还完吧?什么时候彻底将这摊子烂账清理出来……”

雅尔江阿:……

说真的,此时雅尔江阿心中,有一种微妙的,就是那种我肉都送你嘴边了,你却不吃的不识好歹的感觉。

雅尔江阿不理德亨左右言他的话,他凑近了德亨,真诚问道:“你真没事儿?这可是你在新朝正经题奏的第一个奏章,被驳回了,面儿上可不好看。”

德亨笑回道:“那么,谁会笑话我呢?”

雅尔江阿哈哈一笑,放心道:“那你宽心,没谁真敢笑话你,否则恒亲王第一个饶不了他。”

如今对德亨最感激的,莫过于恒亲王允祺,因为雍正帝已经派遣礼部、工部、钦天监、宗人府一齐去恒亲王府看过给宜太妃的奉养堂了,不管是从布置上,还是从风水上,都做了考究。

这将是第一位妃母出宫让兄弟奉养的,雍正帝非常重视,其他诸如允祐、允禩、允祹、允禄这些也有母妃要奉养的更加重视,因为这是现成的例子啊,之后他们只要比照着宜太妃这一例来就行了。

雍正帝越是重视,最后这件事就越容易办成。所以,在先帝入皇陵前、在宜太妃出宫前,恒亲王不允许出任何岔子。

到时候恒亲王府请客,德亨一定会是贵客,这个时候笑话德亨,听在恒亲王耳中,就是在笑话他。

你瞧他乐不乐意。

而且,看德亨的样子,就算真丢了面儿,恐怕他也不在意。

也是,名利在他眼中,那是真正的轻飘如浮云。人家从来都不靠名利立身,都是他给旁人名利的。

送走雅尔江阿,德亨回了书房,独座拧眉深思。

他并不如自己表现出来的这般云淡风轻。

古人云:“逐鹿者不顾兔,决于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

建图书馆,是德亨的撒放出来的兔子,有康熙帝的态度在前,德亨虽然心里明白,但还是想试一试雍正帝的态度。

现在试出来了,父子两个一脉相承,根本国策都是打压汉人。

德亨真正想做的是改革现有的科举取仕,或者说汉人八股取仕的制度。

建一座图书馆都不行,那么,改革科举,从汉人中选拔出更多的贤能,也不用考虑了。

八股始于明朱元璋,但明朝的八股是灵活多变,更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既包含朝廷国策和皇帝、内阁阁老们的取仕意向,更兼容当时的社会形态和读书人自己的文风士风。八股取士最终能胜出,本就说明了它的先进性。

但是,等到了有清一朝,味儿就变了。

八股文变的又酸又臭又顽又固,它成了汉家束缚、扭曲读书人思想和品行的一种利器,但汉家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晋升,就必须读朝廷选出来的四书五经,会谈理,会做八股文。

如果说,康熙朝的中前期还能出现诸如张英、陈廷敬、徐潮等这样的汉家名臣,那等雍正朝之后,除了一个张廷玉,就再无汉家名臣了,是什么原因?

因为明朝遗风已经死绝了啊。

人生长寿者也不过百年,百年之后,一代新人换旧人,带着前朝风骨的旧人死去,带着新朝气象的新人不得不站起来,引领新的风向。

而新的风向就是打压和愚弄。

最顶尖的读书人都是在不自知的愚弄中成长起来的,那剩下的,就只有在泥土地里摸爬滚打的血性了。

这是刻在汉人基因里、不为王即为奴的血性,并不是谁想剔除就能剔除掉的。

但德亨并不想走到必须靠激发人血脉基因里的血性改天换地的地步,那太惨烈了。

他想从眼下就改革科举。

不管是现在,还是几百年以后的新时代,汉学都是这个星球、这个文明最顶级的存在。

我们讲仁义礼智信,更讲君子六艺。

行走天下者,莫不仗剑直行,诗酒作伴。

八股文有它的优势,可以延续,但士德、农力、工巧、商惠也是不能丢弃的。

已经丢弃的,趁着还未入土,还未消失太久,趁着还能找的回来的时候,重新找回来、拾起来。

德亨希望通过科举选士,引领天下读书人不论满汉、不论东西的风潮。

这是一个一直站在顶端几千年的文明应该做的,必须做的。

如今东方的大门已经打开了,将会有更多四面八方的能人异士、绝顶聪明的人来到这片文明的沃土,在此学习,在此创造,在此发光发热。

德亨不希望自己人被比下去。不分满汉,只要生活在东方大陆这片土地上的土著人就都是自己人。

毫无疑问的,若朝廷还在坚持这腐朽的变了眉目的八股文,下场一定会是输。

如果怕旗人比不过汉人,那没关系,不是有宗学吗?

旗人通过宗学考试选拔人才,汉人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他们都可以通过图书馆来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找到自己晋身的道路。

在德亨的设想中,图书馆是连接宗学和汉科举的纽带,双方皆在此交汇、融合,最后不分你我,殊途同归。

但现在,宗学正筹建的如火如荼,图书馆才提了个头,就被压下了。

德亨要真能做到云淡风轻才是怪了。

德亨饮一口冷掉的茶,将胸中的憋闷之气给压下去,还是要徐徐图之。

雍正帝……胤禛……四大爷啊!

德亨叫来一个人,吩咐道:“你去找徐元正,就说……书目清单不用整理了,图书馆不建了。”

这人重复了一句,见德亨点头,就快速去南城送信儿去了。

天儿晚了,等他找到徐元正,朝廷已经下衙了,他就干脆去南城徐阁老府上找人送话,这样能快些,他还能在宵禁前回内城。

雅尔江阿去给雍正帝回话,将在德亨这里看到听到的一五一十的都复述给皇帝。

雍正帝听完,和雅尔江阿一个感觉,跟将到手的金元宝又硬生生扔水里、不要了似的。

心里那个别扭难受啊。

雍正帝:“他真这么说的?”

雅尔江阿点头:“真是这么说的。”

雍正帝拧眉沉思,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十来年过去,《康熙大典》已经修到了尾声,《康熙字典》也已经问世了,但那都是他老爹的文治,不是他的。

那属于雍正朝的文治是什么呢?

雅尔江阿道:“如果皇上为难,不如将诸王大臣们叫来,大家坐下来议一议?”

雍正帝不语。

他在德亨所说的好处和冒险之间左右权衡。

雅尔江阿告退,让雍正帝做抉择。

正当雍正帝始终做不出决定时候,在大朝会上,诚亲王允址雍正帝不仅将他放出来,还将他从郡王晋封亲王了当众问新帝,先帝遗言,什么时候实现。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议论纷纷:

啥?先帝还有遗言?

没听说啊!

昧下了?

不大可能吧,先帝弥留之际,诸皇子和诸王可是都在的,若真有遗言,不是想昧就能昧的下来的。

后面文武臣子的视线就都落在了前排的允禩等皇阿哥身上,更有偷偷去观察皇位宝座上雍正帝的。

上一篇:超能力是声带模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