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口香
德亨:……
雍正帝看他一眼,道:“朕打算让他和永华、永璋两个,一起来上书房读书,你说怎么样。”
看似在商量,不管是语气还是话语,都不容拒绝。
出了遵义门,入月华们,就进入乾清宫了。
看着远处乾清宫的匾额,德亨踟蹰,道:“这……是不是恩隆太过了?他毕竟不是皇子,也不是皇孙。”
雍正帝笑道:“朕赐他名弘旦,就是从了皇子例,他和弘昀他们一起进宫读书,也是应当应分的。”
德亨发愁:“若是如此,定王府还没修好,他住哪里呢?”
雍正帝:“就住东三所。西所还空着呢,正好和永华、永璋两个住在一个所里,也能做个伴。”
西所前、中、后,三个主殿,三个院落,住三个小学生正正好。
德亨随着雍正帝踏上乾清宫的玉阶,道:“儿臣昨儿还住西所前院,那不是瑞亲王的歇脚处,若是西所都占了,他在宫里住哪里?”
雍正帝:“兆祥所还空着,收拾一下,若是他夜宿宫中,就让他去住那里。”
像是允礼之前这些阿哥,已经大婚的,康熙帝在的时候,就已经安排他们开府,雍正帝一上位,不管新的府邸有没有建成,适不适合入住,允礼他们都搬出宫去住了。
给新帝腾地方。
剩下的就是允祄以下的未大婚的阿哥们。
允祄已经封了贝勒,也已经在内城划地儿改建贝勒府了,且他本人在承德当差,不住在宫中,倒是省了他这个成年皇子住在皇兄宫中的尴尬之处。
剩下的二十阿哥允祎这些皇阿哥,就从南三所、兆祥所这两处分散的皇子所,全部搬去了北面神武门内的乾西五所集中居住。
其中,头所住了依尔哈这位年长嫡公主,剩下的四所,就分给允祎、允禧、允祜、允祁四位年幼的皇弟居住。最小的允祕,才满六岁,暂时跟着母妃穆太嫔陈氏居住。
这样,南三所空下来,分给了弘昀、弘时、弘历、弘昼这四位皇子,每天晨起去上书房读书方便。
兆祥所空着。
兆祥所在东北角角楼根下,一座小小的单门独院,向西邻近就是东长房,是紫禁城的北库房和北御茶膳房,再向西,就是神武门。
总之,出入方便,也做到了一定地理上的隔绝,给弘晖这个成年阿哥临时居住特别合适。比南三所这个临近东六宫的阿哥所合适。
只能说,得亏雍正帝妃嫔、子嗣不如先帝那样多,占不了多少宫室,要不然,先帝留下的妃嫔恐要难过了,因为宫中宫室有限,住不下这么多皇子后妃。
就这,大家伙儿也要拥挤着住了。
真等惠妃她们这些大拿搬出宫了,东西六宫就能空出一大半儿来,这紫禁城,才算真的属于雍正帝和他的后妃皇子公主们了。
三年后,新朝大选,空掉的东西六宫很快就会充盈起来。
既然弘晖有了新地方住,德亨想着外头那些“防不胜防”的,就应道:“但凭皇上吩咐,儿臣正愁怎么拘着他呢,入宫读书,正好了了儿臣一桩心事。”
雍正帝叹息道:“你放心,在宫里,朕眼皮子底下,出不了岔子。”
德亨:“……谢皇上。”
若是弘旦真能在宫里读书,这是好事,雍正帝挑选教书师傅的眼光独到,且皇子师定是有真才实学的,弘旦跟着学一学,没坏处。
乾清宫正中央,立着康熙帝的灵位。
在侍卫的伺候下,雍正帝带着德亨上香祭奠。
将香插/入香炉中,看着灵位,雍正帝久久不语,德亨就这么沉默的陪着他。
香烧了小半截,雍正帝在香烟袅袅中问道:“允址是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你可有应对之法。”
德亨看着康熙帝灵位,道:“皇上,不如去昭仁殿歇一歇吧。”
在你老爹面前说怎么处理你三哥,这好吗?
雍正帝看他一眼,道:“带路,昭仁殿你比朕熟悉。”
昭仁殿,是康熙帝的寝宫,同时也是批阅奏折,召见一些亲近要员、读书学习的宫殿。昭仁殿是宫殿名,它最常叫的是东暖阁。
像是召见一般官员,临时召见内阁开小朝会,经筵讲学等比较公开的活动,就在西面的弘德殿。
总而言之,弘德殿官方,昭仁殿私密。
能进昭仁殿的,无不是康熙帝更亲密、更宠幸的人。
雍正帝作为皇子时候,当然没少进昭仁殿,但他更常去的是弘德殿。
反倒是德亨,相比于弘德殿,他经常待的都是昭仁殿。
德亨少年时候,康熙帝批阅奏折、闲暇读书,他就和阿尔松阿给他站岗,向内阁传递奏折。
跑腿一般都是阿尔松阿去,德亨人小腿短,就留在案边伺候笔墨和茶汤,整理奏折,分担了一部分赵昌、梁九功、魏珠和李玉他们的活计。
因为德亨不像阿尔松阿他们天然的惧怕康熙帝,在康熙帝问话的时候十分敢说,康熙帝也喜欢找他说话,所以,在这座昭仁殿里,德亨和康熙帝说了很多话。
只是百日过去,昭仁殿已经全然不同了。
不是说家具摆设什么的变了,而是那股子生气散了。
在德亨的记忆中,东暖阁一直都是温暖馨香的,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和房顶的琉璃明瓦照进来,是金黄色的,是暖融融的。
他曾在南窗之下和康熙帝对坐,一面喝茶,一面述说他对北面鄂罗斯,和南面南洋的规划……
而现在,南窗依旧,整个屋子却是冰冷窒息的。
东暖阁的炭火,不知道停了多久了。
可能从康熙帝搬去畅春园起,去年一整个冬天,就没再烧起来吧。
雍正帝在以往康熙帝常坐的榻上坐下来,道:“说罢。”
德亨呆愣愣的从追忆中回过神来,没听清楚雍正帝刚才说了什么话。
苏培盛忙着去茶房张罗热茶,此时端着托盘进来,将两只明黄盖碗放在了案几上,里面是雍正帝爱喝的清明茶。
康熙帝喜欢碧螺春,德亨自己喜欢武夷岩茶,每次来,李玉都会给他准备乌龙茶……
雍正帝看着德亨,德亨就站在中间地上,也回望着他。
两人就这么僵住了。
苏培盛察觉气氛不对,咽了咽口水,退到门边静候了。
“怎么,是不愿意跟朕说,还是你没有应对之法。”雍正帝看着他的眼睛不辨喜怒的问道。
从透明玻璃里折射进来的阳光打在雍正帝的大半张脸上,模糊了他的神情,让德亨分辨不出,他此时是什么样的神色。
大约也是无甚表情的。
德亨道:“诚亲王所倚仗的,不过是趁着恩科,携来京学子之势尔,只要皇上另有安抚读书人之法,诚亲王那里便不攻自破。”
雍正帝笑终于语带笑意,道:“别看他吆喝的厉害,真让他建图书馆,他没那个本事建成。”
此话,德亨并不接口。
雍正帝再问道:“你所说的安抚读书人之法可有眉目?”
德亨想了想,道:“每到会试之年,先帝都会命武英殿刊印一批正言读本,在京中低价售卖,供来京士子研读,皇上也可从此着手,让徐元正那里列出书目来,皇上挑了刊印散发。”
雍正帝摇头,道:“武英殿照常刊印,但不足以应对允址之势。”
德亨:“那就从枝末下手,让户部、工部、钦天监、太医院整理一批农书、匠作之书、常用医药方本等出来,刊印天下,让乡里百姓都能共沐隆恩。知道皇上虽居庙堂之高,也是关心他们地是不是种的好,农具是不是好用,身体是不是康健,有如老父之爱子,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让人感佩。”
雍正帝:……
说真的,德亨的话他听懂了,但是,没明白里面的深意。
雍正帝:“朕刊印一些农书、医书,士子们就对朕感恩戴德了?”
德亨:“皇上,百姓是不识字的。如果要将农书和医书推行乡里,是需要朝廷派遣官员到地方上传授讲法的,这是兴教化之德政、仁政、惠政。如果有读书人敢阻止,说此政不好,百姓就能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他。”
“传授讲法……”雍正帝喃喃道,不住回味这四个字。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君王的江山社稷,是为了替君王牧守百姓,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若有读书人议论您只想着百姓,枉顾读书人的利益,那这个读书人,您可以光明正大的废了他,百姓知道了,会感恩您明察秋毫的。”
雍正帝说话都带上了温度,笑道:“你说的轻巧,这世上,最不乏好经被坏和尚念歪的,朕就怕,地方官员扭曲了朕的仁政。”
德亨低头笑笑,没说什么。
意料之中的,雍正帝端起茶碗,道:“若是将这件差事交给你,你会怎么做?”
德亨:……
雍正帝掀了掀眼皮子,问道:“怎么,不想说?”
德亨:“皇上当真想听?”
雍正帝:“当然。”
德亨:“皇上,如果真交给我去做,油印之法一定会下乡入村,乡野郎中间,恐怕会人手一本《赤脚医生手册》。”
雍正帝拧了下眉:“你什么意思?”
德亨解释道:“中国疆域太大了,朝廷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官员派去地方。我会派遣一些官员去到州府教习,然后召集民间乡老和有威望的庶民,去到州府衙门里接受全面培训学习。等学会了,他们再回乡里,教给小民,小民一传十、十传百,才能将真正之法传播开来,小民才会真正得到实惠。
而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官员有真才实学,能够教导真正之法,还要将载有真正之法的书册发行乡野民户之家,以便于官员离开之后,乡老、庶民、小民们也能够自行查阅书册学习。”
德亨说的太具体了,雍正帝可以预料到,如果真如德亨所言将之施行下去,那他这个皇帝,恐怕要被小民立长生祠供奉了。
可是……
“没有必要将书册发行至乡野民户之家吧?在当地县衙留存一本即可。”
德亨笑了一下。
这声笑明明很纯粹,不带任何嘲讽之意,莫名的,雍正帝就是脸热了一下。
哈,放在官衙,官衙的老爷们怕不是要将之垫桌子底了,他做皇子时候,难道没见过地方官吏的嘴脸吗?
雍正帝轻咳一声,突兀的扭转话题,道:“你说的,乃长久之法,朕要的,是应对眼下之法。”
德亨道:“皇上不妨放出话去,就说建图书馆,不只是用砖瓦木石建一座屋子那么简单,还要懂明算、明法、堪舆、天文等奇才参与修建,若是入京学子中有懂这些的,可毛遂自荐,若没有,那这图书馆也建不成。反正这些读书人也不知道图书馆到底是做什么的,一切都由皇上说了算。”
雍正帝:……
我听到了,但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你是在趁机选才,是朕想的这个意思吗?
雍正帝仍旧略过此节,问道:“对允址,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这话说的,我对您三哥,能有什么好的建议。
德亨道:“目前来看,诚亲王只是在朝堂上发了一通妄议,咱们不能因为他说了不和之语,就拿他怎么样。所谓的携读书人之势,也只是咱们队图书馆的臆想然后硬加给他的,实际上,他也并没有真的做什么,图书馆,说不定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只是咱们自己将之妖魔化了。也许,入京的士子一心科考夺魁,根本不理会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