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佛系林夫人 第52章

作者:青青小艾 标签: BG同人

  林如海都想哭了,他想推开贾数,又担心伤到她肚子里的孩子,只能任由她抱着。

  最绝望的是,他就算不顾及自己的孩子,潜意识也知道,自己根本推不开娘子……

  林如海双手颤了颤,欲哭无泪地回抱住贾数:“娘子,你能换一个问题吗?”

  贾数想了想,还是觉得不为难林如海了。

  毕竟她也看出来了,林如海是真不想与自己谈论这个话题。

  “如海,”贾数认真道,“你既然不愿说,我也不逼你。但有一件事我必须告诉你,若是你在我怀孕期间没忍住,真的与其他人滚到一起了……”

  她双眼对上林如海,第一次用这么严肃的语气说话,“我也不对你做什么,但以后你就不必到我院子来了。”

  林如海神情一震,虽然还没能彻底明白贾数这话的意思,却还是保证道:“若桑放心,既然已经有了孩子,为夫绝不会再纳妾蓄婢,让你伤心。”

  母亲当年在父亲身上受的苦,他绝不会让自己的妻子再经历一遍。

  贾数笑了笑,退回自己的位置,闭眼准备睡觉。

  林如海抿唇,心底也不知是何想法。

  不过片刻后,他似是下定决心般,眼神蹭蹭发亮。他慢慢挪到贾数身边,伸手抓住她的手,这才心满意足地闭眼睡觉。

  一夜无梦。

  第二天一早,贾数带着林如海在院子里锻炼过后,这才洗漱完,相携前往林母的院子。

  因为贾数肚子里的孩子,林母此时对她的好感那是蹭蹭蹭地往上涨,以前就觉得她特别适合如海适合林家,所以态度格外体贴。如今的态度更是热情到,差点没直接将贾数给拱到佛龛中供起来了。

  只是一顿早膳的功夫,林母的只以为隐蔽的小眼神儿便落在贾数及贾数的肚子上,足有二十余次。

  贾数每次发现她的目光,都颇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好在三人用饭都不算磨蹭,很快就有人上来收拾。

  林如海直接去上值了,可贾数却被林母留了下来:“数儿,你最近可有觉得肚子不舒服啊?”

  贾数赶紧摇头:“若不是两位大夫把脉查出有孕,儿媳完全就没没感觉。”

  就算是知道自己怀孕了的现在,她也完全没感觉出身体与之前有什么差异,若不是知道两位大夫不会拿这种事骗人,贾数都要觉得是弄错了。

  林母皱了下眉,不过想到何院正的话,还是决定安抚贾数:“数儿不用担心,李大夫与何院正都说过,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怀孕期间的反应也大有不同。”

  也不知是想起了什么,林母嘴角往上翘了翘,“就比如我当初怀如海的时候,因为他太闹腾,不过怀孕半个月,我便知道自己有了身孕。”

  贾数完全没感觉,只是道:“这孩子怀了两个月都没一点征兆,显见是个安静的。”

  林母大笑:“是个心疼娘亲的。”

  林母又叮嘱了好一会儿,才放了贾数离开。

  不过离开前,她也说了,“你如今毕竟与之前不同,需要处处小心。日后便不必特意到我院子里用早膳了,如海今日散值归来,我也会跟他说一声。你们啊,就在自己的院子里用膳。”

  贾数原本想要推辞,却被林母以“孩子最重要”为由压下了。

  知道孩子对林家的重要性,贾数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得接受了林母的好意。

  ——

  经过半个月的时间,林如海科举看过的那些书,以及读书写下的笔记心得之类,也都整理好了。

  因为诗词歌赋一类数量较多,一本书又只有那么些位置,贾数还是特意让林如海每一样体裁都挑出了最好的几十首装订成册,准备到时候让京城的书肆刊印售卖。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林如海能以十七岁的年纪拿下探花位置,最让人惊叹的,便是他那让许多知名大儒都惊叹的写策论的本事。

  贾数原本也打算挑出最好的策论出书,但后来细想过后却觉得,不如将林如海每个阶段的有代表性的策论文章整理出来,在加上他的批注——

  自己的策论问题在哪儿,林如海肯定一清二楚。

  把自己写的策论拿出来当做范文,指出其中问题与优点,一是因为有实例,所以不会让那些读书人觉得云里雾里看不懂;二也免于被人眼红针对,影响他的名声。

  林如海堂堂一个探花郎,将自己过往的文章拿出来当做范文教那些读书人写策论,那是对天下学子的关心,跟赚钱没有一毛钱关系。

  若是操作得当,说不得此举还能为林如海刷一波声望。

  关键这种声望还只是读书人中间的,因为挣钱还会削弱一部分视做生意为洪水猛兽的迂腐读书人的观感,声望也不会太高,并不会让启圣帝太在意。

  若是真的成功了,说不得启圣帝还能给林如海升个官儿呢。

  简直完美!

  当然,因为这个,林如海的这些诗词策论出书后,定价便不能太贵。

  不过这个年代虽然已经有了活字印刷,但因为用料多为金属铜字,若是卖出的数量少,成本其实也并未降低多少。为了回本儿,书肆卖出一本书的价钱仍旧让许多贫寒学子望而生畏,只能选择抄录。

  贾数出书就是为了挣钱,至于让其他文人学到东西,那都是顺便的。

  所以她得好好想想,该怎么降低成本。

  林如海听了贾数的要求,这段日子散值回来,便将他以前写的策论文章全看了一遍,还特别认真地找出每一篇文章的不足与优秀之处。

  到了如今,文章也都看完了,贾数从中挑出了特别有代表性的三十来篇策论。

  每一篇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且绝不重复。当然,这些文章也是越来越完美,让人一眼便能看出其中的进步。

  贾数想了想,最后还是将林如海得了探花的那篇策论找了出来。

  “这一篇放在最后,不需要写什么,让他们瞻仰一下我夫君的文采胸襟!”

  林如海回来的时候,正好听到这句话。

  他正站在门口,也不知道这种时候该不该进去。

  贾数眼尖,一眼就看到了门口的林如海,直接迎了上去:“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她余光瞄到林如海通红的耳尖,失笑,“我刚才的话你听到了?夫君在我心里形象如此伟岸,有没有很开心?”

  林如海的脸一下子又红透了:“……开心。”

  他还以为自己在若桑心底,早就没什么形象了呢。

  贾数回头,发现其他人都在专心收拾东西,她赶紧回头,直接凑到林如海的面前,亲了他一下。

  还不等他反应过来,贾数便转身走进了书房:“夫君快进来,你看看我挑出来的这些策论。”

  林如海还有些晕乎乎的,听到这话,下意识地往里走。

  等到视线落在策论上,这才清醒过来。他一篇一篇地认真翻过,而后笑着点头:“若桑眼光真好,这些策论都很有代表性,对其他学子的帮助应该是最大的。没什么问题。”

  贾数这才放心。

  正好这个时候书房也都整理复原了,贾数便拉着林如海回了屋子。

  吃晚膳的时候,林如海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如今也到了乡试的时间,二舅兄似乎准备回金陵赶考。”

  贾数愣了下:“乡试?考举人?”

  林如海点头。

  “可我记得,贾、政二哥连秀才也不是?”

  “荣国公功勋卓著,得了一个荫生名额,给了二舅兄。”林如海解释,“荫生不必参加府、州、县三试,可直接参加乡试。”

  贾数挑眉:“所以政二哥如今连个秀才都不是,便准备去考举人了?”

  林如海怔愣片刻,“若桑,你对二舅兄……”

  想到母亲之前对他说的话,他又闭了嘴。

  贾数疑惑地看着他,林如海摇了摇头:“没什么,我只是想到其他事。”

  贾数大约猜得到林如海想问什么,无非就是她语气中对贾政的鄙夷。可她对贾政确实没什么好感,便没有解释。

  林如海又问:“我们可是需要给二舅兄送行?”

  贾数赶紧摇头:“你之前送了那么多的书本笔记等物,已经仁至义尽,没必要再掺和他的事。”

  见林如海不解,她赶紧解释,“虽说荣国府中一直传有二哥哥很会读书的言论,但在我看来,我那二哥哥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参加乡试,以往可都没考上。你这个时候过去,指不定他还以为你是在炫耀。”

  林如海瞪大眼睛:“为夫见二舅兄君子端方,并非那等胸襟狭小之人……”

  贾数也不勉强他,只是说:“你如果真想去送行,便……”她眼睛往书房的方向看了看,“便将才整理出的策论文章与诗集抄录一份给他送过去,想来会有用的。”

  虽然贾数对贾宝玉并不怎么看得上眼,但有一点,她还是赞同的——

  贾宝玉作诗很有灵性。

  但从贾宝玉写的那些诗却被贾政批得一文不值来看,他写诗的本领肯定不会太好。

  完全可以拿林如海写的诗给他洗洗眼睛,开发一下他写诗方面的才华嘛。

  林如海张了张嘴,半天也没想出其他更好的礼物,只得点头:“那为夫明日带着诗集策论给二舅兄送去,这之前,便劳烦若桑帮忙找人抄录一遍。”

  贾数自无不应。

  第二日,林如海特意提早散值回家。

  贾数已经将要送给贾政的东西准备好,见他回来,便直接递给了他。

  林如海眨眨眼:“若桑不一起去吗?”

  贾数拧眉:“我就不必过去了?”

  如非必要,她并不想再与荣国府扯上瓜葛。

  “二舅兄毕竟是你兄长,若是只有为夫一人过去,岳母与二舅兄也许会多想。”林如海认真劝到。

  贾数无奈,她不去,说不得贾史氏才更高兴好吗?而贾政会不会多想,她又不在意。

  但林如海期盼的小眼神儿实在让她拒绝无能,只能点了点头。

  与林母告别后,夫妻二人才坐上马车,前往荣国府。

  荣国公在家,听到他们来了,忍不住叹了口气。

  贾敬就在旁边,忍不住看他:“二叔叔,如海过来是为政弟送行的?他毕竟是探花出身,只随意几句提点,便足以让政弟受用,为何二叔叔一脸愁容?”

  贾敬也是进士出身,只是他毕竟当官多年,且当年科举也不过是侥幸吊了个二榜进士的尾巴,后来还是在殿试时,被启圣帝认出了自己的身份,才将他的名次往前提了提,没让他掉入三榜同进士里面。

  所以在科举一途的心得上,他确实是不如林如海的。

  贾代善如何不知林如海只需提点贾政几句,便能让他此次科举受用?

  可……

  “贾数之前回门,如海送给政儿的礼物便是两箱子他科举这些年读的书和笔记心得,可他看了这么久,他那老师还是说如今火候不够……”

  贾代善如今对贾政已经没了期望,冷静下来后去问过贾政的老师,这才得了句“许是考童生都差点火候”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