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攻略》 第19章

作者:听风扫雪 标签: BG同人

  “那匹湖色的料子也留下来吧,皓哥儿倒是可以做一身这样的颜色。”黛玉在一旁补充着。

  徐掌柜愣了愣,她看了看黛玉,又转头看了一眼贾敏,却见两人都已经准备起身了。

  她立刻恢复过来,恭恭敬敬的目送着两人离开了。

  “母亲,之前我说过应该给弟弟找个伴读的事情,可是选了人选了?”黛玉刚出了院门,就开口问着。她走在贾敏身侧,声音并不大。

  “我上次看着林泉家的小孙子倒是个聪明伶俐的,只是跟皓玉同年,毕竟。。。。。。”贾敏的话没说完,黛玉倒是知道她的意思。伴读最好的人选,年龄要跟皓玉相差不大,但是毕竟还要照顾着皓玉,还要选性子安定的。

  黛玉就见到原本规规矩矩站在角落里的宋妈妈,整个身子都往前倾的厉害,她嘴角就不由得带上了一丝笑意。

  春络她家和宋妈妈在一个院子,春络回家时也见过宋妈妈的儿子。说瘦瘦小小的,异常的懂事,平日里被宋妈妈关在屋子里,也不吵不闹的。

  “我记得宋妈妈似乎有一个跟皓哥儿差不多大的儿子。”走到游廊里的时候,黛玉便提了一句。

  这几日贾敏在给皓玉找伴读的事情倒是张扬了出去,便总是有些管事娘子们在贾敏跟前有意无意的提起自己家的小子怎样,甚至还有些在黛玉跟前提起的。

  这么多管事娘子中,黛玉对宋妈妈的印象却是最好的。她虽然面相上严厉了些,但是性子好,多做事少说话。她相信这样的娘教养出来的孩子也不会差。

  039 信件

虽然贾敏之后没有再提伴读的这件事情,但是三日后,宋妈妈就依着贾敏的吩咐把小柱子带到她跟前来看看。那之后的第二日,小柱子就跟着皓玉一起入学了。

  黛玉便隔了屏风看了一眼,果真是春络说的那般瘦瘦小小的。小柱子比皓玉年长两岁,但是身量却比皓玉高不了多少。

  先前选陪读的时候贾敏就问过了皓玉的意思,他们两个年纪又相差不大,皓玉又缺少玩伴,倒是和小柱子很合得来。

  上了几次学堂,黛玉倒也放心了。小柱子不像书房里其他三个人一样懒散,而且还有些伶俐。大概之前宋妈妈就教过他习字,跟上的速度也快,倒是狠狠的再次刺激了皓玉,越加不敢松散了。

  黛玉并没有打算像原著中的林妹妹一般做个才女,读书识字的愿意也只想着看看书打发打发时间。

  皓玉开始习《训蒙骈句》和《千家诗》的时候,黛玉倒是认真听了一些。从原著中她就猜想的到现在的女孩子喜欢吟诗作对的,虽然她觉得无聊,但是好歹也要学着应付一些,虽说不求出彩,但是至少也不能丢人。

  日子规律起来了就过的很快,不觉间就已经到了腊月。

  腊八这一天,因为前日下了一场小雪,今日化雪时天气便格外的冷。贾敏已经跟曹先生和黄绣娘说过,腊八这天便不用去学里,黛玉却也是辰时不到就起身了。

  一层一层的裹上厚厚的衣物,芷兰又给她穿山了妆缎狐肷褶子大氅,待手脚都捂热了,春绯又塞了一个手炉到黛玉的手上。一行人把黛玉裹在中间,才缓缓的向上房走去。

  腊八粥昨日就已经准备好了,黛玉还特意去厨房看了一眼,红枣,莲子,桂圆,红豆等等花样繁多,并不仅仅只是黛玉理解的八种。宋妈妈昨日半夜里便张罗着煮了,然后小火炖着直到天亮的时候才算完全好了。

  林如海这一日也沐浴在家,等腊八粥好了,便带着黛玉和皓玉并贾敏四人去了家里的祠堂。

  林家子嗣单薄,几代单传,虽说在姑苏还是有族人,但是毕竟就不往来。从林如海父辈这一代,就已经在自家设了祠堂,供奉着自己已故的长辈,不过祖坟还是留在了姑苏。

  腊八粥是先敬祖先,后送亲友。从祠堂里出来之后,贾敏又让丫鬟们把熬好的腊八粥涂一些在院子里的树木和花卉上,又和林如海商量着送一些去平日里还往来的府里。

  等其他府里的腊八粥陆续送过来,内院里才算是暂时松了一口气。按照惯例贾敏昨日里已经吩咐宋妈妈多煮了两桶,便由几个家丁抬着送到景仁巷子里去。又吩咐林泉家的把先前多做的那些夹袄拿出来,让林管家跟着送过去,算是为黛玉和皓玉积福。

  景仁巷在城西,住的都是一些穷苦的人,在这样的寒冬腊月,最缺的就是冬衣和热食。

  等到全部处理好了,一家人才坐下来喝腊八粥。黛玉倒是在粥里吃出了几个由白果雕成的动物,皓玉见到了,便足足吃了三小碗才得到了一个同样的白果雕刻。

  这腊八粥足足喝了三天,三天之后贾家的年节礼也送过来了。

  这次来的却是姜嬷嬷的儿子和儿媳妇,姜嬷嬷年纪大了,今年秋便辞了差事,回家养老去了。

  那媳妇子贾敏不怎么熟悉,因此就没有上次对待姜嬷嬷那么推心置腹,也没有让黛玉和皓玉来见。吩咐赵贵显的把贾家的年礼登记造册了之后,贾敏又跟那个媳妇子说了会儿话,无外乎就是问贾母身体可好,近来又有哪些大事。

  那媳妇子也就一一的答了,但毕竟不是贾敏(贾母?)跟前伺候的人,贾敏对她的回答的简略也不怎么满意。说了几句,那媳妇子也不知应该再说些什么,把贾母给的一封信交给了贾敏后,就被贾敏打发走了。

  第二日贾家的人就离开了,贾敏也没有多留,只是让林管家送到码头。贾家人离开之后,贾敏就似乎是有了心事。

  腊八一过,各地的庄子和铺子便全部要来林家交账了。林如海衙门里忙,素来是不管这些事情的,账册历来都是交给贾敏管着,然后吩咐林管家去做。

  又到了一年之中最忙乱的时刻,只是这次贾敏却没有去年那样幸运,到底是小病了一场。黛玉便跟在贾敏身边,也帮着陈嬷嬷和芷萍一起点算着账册。

  了解的越多,她心中的愤怒就积累的越多。

  林家真的可谓是富贵逼人了,虽然没有摆在明面上,但是低调中的奢华却是黛玉这个现代人不敢想象的。就连芷兰都说,像她们这样的一等丫头,过的比小户人家的小姐还好。林家放出去的大丫鬟,赏赐的陪嫁都比一般的人家多。

  林家从袭爵开始,到皓玉就是第六代了。不说林家子嗣单薄,主子们花费不多,五世积累出滔天的富贵,单单说林如海如今的这个职位,就是一个肥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何况他在扬州十几年经营,水至清则无鱼,他不可能做到曹先生的那个样子。

  原著中黛玉出了孝之后,投奔贾家,到底是带着多少的身价银两,又有多少家底被陪同的人给暗度陈仓?

  贾敏病的这几日,她协同着陈嬷嬷一起清点府库造册,就已经心中暗恨了。那册子上面登记的东西,无一不是精贵的。更何况还有一些根本不能评估出价格的字画,古董,上房的小库房里还有成箱成箱的真金白银。

  她记得黛玉第二次进京的时候带的箱笼并不多,那这些东西到底是去了哪里?

  当时原著中来林府照料的是贾琏。就当贾琏不识货,又急着出手被人坑了一把,贱卖了林府那些价值连城的古董和真迹,但得到的数目以她来估算,也不仅仅是贾琏说的“二三百万之财”。

  更何况还有这些庄子和铺子呢。黛玉看着手中的账本,努力的抑制住自己的怒气。

  这些庄子和铺子,即使是年景不好的时候,也有十几万的盈利,最后这些铺子和庄子的地契究竟有没有一张送还了林家。可怜的林妹妹坐着金山银山却自以为是贾家的“穷亲戚”!

  原著中这些都是林如海和贾敏给黛玉的嫁妆,只是贾家得了这份嫁妆,花完了这份嫁妆,便开始左右挑剔黛玉的不是了。即使黛玉最后没有病死,贾家人野不会让她再出嫁吧。

  以黛玉的身份,夫家出身绝对不能太低。不管黛玉最后嫁到哪家,她夫家的人只要不傻,自然就会想到林家的财产。面对着千万之财谁能够真正的不动心,可是那个时候贾家还能拿得出林家的东西来么?

  黛玉冷笑了一声,到底是喝了以后茶冷静了下来,她根本不用为这些事情气坏了自己的身子。这是原著中的故事,现在她也只能把那些当做故事来看。

  绛珠仙子已经回了太虚幻境,现在的她虽然叫也叫黛玉,可是和那个神瑛侍者丁点关系也没有了。想到这里,她敛下眼帘,又待在芷萍身边看起了账本。

  贾敏是近段时间累了一些,又兼心里始终想着事,才会轻易的病了。卧床休养上几天,也就好的差不离了。

  年关将近衙门里也忙,林如海这几日也是宵禁过后才回来,天没亮就出了门。贾敏生病的时候他也进内院来看了几次,怕搅了贾敏的觉,这些天都是睡在书房里。

  小年前的那一天,贾敏也终于好完全了,便看着宋妈妈张罗着祭了灶神。等黛玉和皓玉都吃过晚饭回了自己的屋子,贾敏就打发走身边的丫鬟们,只留了陈嬷嬷在身边说话。

  “嬷嬷,你也是看着我在贾家长大的,如今这话我除了跟你说,我竟然也不知道应该跟谁提起了。”她顿了顿,看着陈嬷嬷,声音就有些堵。

  “太太可千万不要这么想,我近来就是觉得太太心里存着事,才会那么轻易地就累病了。”陈嬷嬷往贾敏脸上看了一眼,才继续道,“好在如今也好完全了。”

  贾敏叹了一声:“跟着我陪嫁过来的几个丫头,三个外嫁,如今已经很少听到音讯了。最小的那个如今还住在沁水园里,她是姨娘,虽然性子好,我也不好跟她多说。管事妈妈们年纪大了,也辞了差事,现在还在我身边的也只有嬷嬷你了。”

  “现今姑娘也长大了,我瞧着姑娘虽然年纪小,但是性子稳重,也懂事的很。”陈嬷嬷一边给贾敏倒着热茶一边道,“太太要是有什么话,合该跟姑娘说,也不至于闷在心里堵得慌。”

  想到黛玉,贾敏笑了笑,又叹了一声:“我自然知道玉儿懂事贴心,但是这件事情提到她,却不好跟她说。”

  想了想,她终于还是说了出来:“十一日那天,老太太除了送年礼过来,还托人给我捎了一封信。我看了之后,心里总是权衡着,也不太敢跟老爷提起,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母亲的信。”

  连贯了一下贾敏刚才的话,陈嬷嬷不由得眼皮一跳,声音就压低了些:“老太太信中可是说了什么,是提到了姑娘吗?”

  贾敏点了点头,又加了一句:“也提了一句那个含着玉生下来的哥儿。”

  040 盘算

“太太说的可是那个叫宝玉的哥儿?”陈嬷嬷跟贾敏一样,从到扬州之后便再也没有回京。

  她是贾敏的陪房,丈夫孩子都生活在扬州,就连公公婆婆七年前也被接到扬州来。对于贾家的事情,也只是每次和来送年节礼的管事嬷嬷们闲聊时提到了一些,那个含玉而生的宝玉自然也是那些管事嬷嬷们话语里常带出来的人物。

  贾敏点了点头:“先前的那个哥儿不到二十岁就去了,母亲便更加心疼这个宝玉,从小养在自己身边,疼的跟眼珠子似的。”

  “听说那个哥儿是含着玉生的,这样想来可见是个有造化的。”见贾敏这般说辞,陈嬷嬷便顿了顿,先前想说的话咽了下去,只是笑道,“算算年岁,今年也有六、七岁了吧。我和那府里久没有联系了,也只是上回姜嬷嬷来听了一两句话。”

  “今年实岁六岁了,大玉儿一岁呢。”贾敏答了一句,到底显出几分心不在焉来。

  “老太太那里是怎么说的?”陈嬷嬷便紧跟着问了一句。

  贾敏就再次叹了一口气,脸上的表情就多了几分复杂:“老太太说,宝玉养在她跟前,看着是个好的。摸样好,性情也好,又懂事。看着那个意思,似乎想亲上加亲。”

  陈嬷嬷便倒抽了一口冷气,她顿时就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太大了,连忙收敛了神色,只是垂头不语。她千算万算也没有料到贾老太太会生出这么个想法来。

  贾敏不知道是自己想着岔了神还是怎么的,并没有对陈嬷嬷那一声不寻常的抽气声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来。

  陈嬷嬷便不敢说话了,只是专注的看着前面的灯罩。虽然说贾敏算是她带大的,但是贾老太太毕竟是她的生母,贾敏做姑娘时素来受宠,对贾老太太这个生母还是很孝顺的。关系到贾老太太的话,她是说不得也不会说的。

  “我想着,虽然宝玉是母亲带大的,但是毕竟现在还小,也不知道将来性情怎样。”贾敏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吞吞吐吐的说了出来,“玉儿才五岁,现在就谈这种事情,未免也太早了一些是吧。”

  陈嬷嬷便连忙点了点头应了一声。

  贾敏现在并不是要和其他人商量,也不是立刻要拿主意,她要的只是一个可以肯定她自己做法的人,“我想着明年老爷便要回京述职了,我早已经和老爷商量好了,到时候携了家眷一起进京。顺便也看看那个宝玉,是不是像母亲说的那样好。”

  陈嬷嬷便放了心,贾敏并不是贾老太太说什么她就信什么。

  比起贾家来,她更关心的是自己膝下的这一双儿女。

  果然便听贾敏道:“哦只有玉儿这么一个女儿,一定要把她安排的妥妥当当的才好。要是那个宝玉是个好的,上面又有母亲看顾着,将来玉儿也不会受什么委屈,倒也算不错。”

  “姑娘这样的性子,到哪里都是招人疼的。”陈嬷嬷算是真心实意的说了一句。

  她是看着黛玉和皓玉长大的,这其中自然有几分情分。看着一个病弱的小姑娘长成了如今的样子,又是那么体贴的性子,她心中也满怀感慨。

  贾家的这个宝玉,陈嬷嬷虽然不在京中,但是也陆陆续续的从贾家来的人口中听过。

  她们下人间说话自然比和主子们说话松快些,因此对于贾宝玉,陈嬷嬷倒是比贾敏了解的还多一些。

  那个哥儿如今已经六岁了,听说还没有进学,如今被老太太养着在内帷里厮混。老太太偏疼,王夫人溺爱,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这样一个千娇万宠的凤凰蛋,还不得养出个无法无天的性子?

  虽然贾家来的那些管事嬷嬷们都是铺天盖地的一顿夸赞,无外乎是贾母和王夫人有多疼着。陈嬷嬷只是在暗地里摇头,看看从命懂事的皓哥儿,陈嬷嬷便觉得还是林家会教养人。

  “她性子闷着呢,只有自家人才会这样夸她。”贾敏便笑着说了一句,但是眼中的自豪是掩饰不了的。

  “太太,这件事情您打算着跟老爷提起么?”陈嬷嬷看着贾敏神色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郁卒之意便连忙问了。

  之前倒的那杯茶早已经不热了,贾敏还是端着它,只是看着杯子里的浮沫,半晌才说道:“那年宝玉生的时候,母亲打发人来报喜讯,又说宝玉含着玉出生,是天大的福气,老爷晚上就提了一句,说这个消息弄的沸沸扬扬的,未免太过张扬了,一不小心就会给人留下话柄。”

  暖阁里热气熏人,听的一时热闹,陈嬷嬷差点就应和出声了。

  也确实是这个道理,含着玉出生本来就是异象,贾家没有遮掩着,反而闹得人尽皆知就是不明智之举。皇家历代都没有一个含着玉出生的皇子,为何就贾家出了这么一个“天大的福气”。如若被有心人参上一本,祸患也是无穷的。

  “我揣度着老爷的意思,要是知道母亲又这么个意愿,恐怕会立刻回绝了。”似乎是想起来什么事,贾敏脸上突然闪过一丝笑意,“说起来也好笑的紧,上个月我跟老爷闲聊,不知怎的就提起玉儿今后是要出嫁的,老爷还跟我争执了许久,那表情活像是要割了他一块肉似地。”

  陈嬷嬷便陪着笑了一场,末了又说道:“可不就像是生生的割了一块肉么,老爷最疼的就是姑娘,倒是比皓哥儿还要看重些。”

  两人又像是忘记了之前讨论的事情,说起了皓玉和黛玉小时候的事情,天不觉间就黑了下来,贾敏也就准备着休息了。

  陈嬷嬷走出上房的院门,深深的吸了一口寒冬时冰冷的风。她往黛玉院子的方向看了良久,最后才微不可查的笑了笑:“罢了,我们姑娘看着静了些,可是心里敞亮着呢。”

  “陈嬷嬷您说什么,我刚才没听见呢。”前方一个提着灯笼引路的小丫头笑着回头问道。

  “没什么,天越发的冷了,咱们快点走吧。”

  那小丫头欢欢喜喜的应了一声,才引着路往前走去。

  贾母信里的意思,贾敏终究是没有跟林如海透露分毫。她心里想着以贾母对她的宠爱程度,要是黛玉嫁进贾家,是绝对不会受委屈的。只是来日方长,她就这么一个女儿,还是稳妥些,等亲眼看过了再说。

  小年之前黛玉和皓玉就不用去学里了,黄绣娘也被嫁人接了回去。腊月二十八日,林如海也闭了衙,在家休假,林家便逐渐的热闹起来。

  除夕眨眼之间就到了,吃过年夜饭,贾敏又让黛玉和皓玉守完岁,才放他们两个回屋里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