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科技树谈恋爱[三国] 第243章

作者:冰糖松鼠 标签: BG同人

“这是第一次煮盐,以后会更好的。”

诸葛亮撇撇嘴,不情不愿地“哦”了一声。

他没有再问出那个“我们为什么要亲自煮盐”的灵魂拷问,就是他相比别的孩子合格的地方。

糜竺早在宅邸中准备好了宴席。昨夜的羊羹已经冷了,成了羊冻。一片片切开,沾了豆酱,就是煮盐人梦中都想象不到的美食。

除此以外,还有清水煮紫贝、油炸海螃蟹、醋拌海菜这几样就算放到两千年后都不落伍的海鲜菜。

“早上就吃这么丰盛,真叫我惭愧了。”阿生落座的时候这般说道。

糜竺热情地客套回去:“到了朐县境内的第一天,却叫仲华公在海边煮了一天的盐,什么都没吃上,才是我该惭愧的地方。”

“是我任意妄为,倒叫你难做。”阿生起身给诸葛亮盛了一碗粟米粥,叫婢女送到他的几案上,然后才又给自己盛了一碗,继续跟糜竺说话,“可是这宅院深深,从雒阳到徐州都是一个模样,我这眼睛啊,总想看些真实的风景。”

洛迟闻弦音知雅意,跟一脸困惑的糜竺解释道:“仲华公每到一地,都要先看民间疾苦,粉饰太平是她最痛恨的。”

糜竺恍然大悟,拱手道:“仲华公仁爱之心,是天下之幸。咱们朐县靠海,虽然不至于活不下去,但也有些靠海的苦楚。只要仲华公问,竺知无不言。”

阿生笑了,摆摆手:“先吃饭,吃完饭,咱们再回海边去。”

听到她这般说,诸葛亮伸出筷子连夹了三个蟹脚。他这才刚洗了个澡,换了身新衣服,只怕待会儿又要换回短褐去流汗了。

方才洗漱的时候,他从曹生那儿求了一个琉璃木塞瓶。无色透明,晶莹剔透,里面装了半瓶子粗盐,被阳光一照,盐晶的断面闪闪发光,深浅不一,说不出的好看。他将盐瓶藏在了自己的宝贝书箱里,而仲华公看到了也没有说什么。

其实诸葛亮能够知道自己的奢侈,同样是一身狼狈地煮盐,与他来说只是辛苦,煮完一锅盐还能回到宅邸中洗澡熏香吃大餐;而与盐民们来说,却是搏命,起早贪黑煮出来的成果,只能勉强果腹而已。

就比如三天后与他们混熟的一个老盐民朱翁,就是全靠这点手艺养活自己和一个孙女。

彼时阿生穿着一条素色的穷裤,坐在布满礁石和贝壳的海岸上,看朱翁往盐锅里点豆汁。

“这样,盐结得快。”朱翁黑瘦黑瘦的,透过破烂的衣服能够看到肋骨与腹部的肌肉。他一定不满四十五岁,看着却像是土埋到脖子的人。老盐民话不多,除了必要的说明,再没有别的言辞。

而他的孙女,也是黑瘦黑瘦的一个小皮猴,皮肤黑得发亮,一笑就露出几颗小白牙。她才到大人的腰这么高,就能帮忙运水生火,在烟熏火燎的环境里安然自若。

诸葛亮站在曹生身后,看朱翁动作。“那些皂角,也是加盐水里的吗?”他突然问。

“加豆汁,加皂角,五斤柴一斤盐。若是像你那天,十斤柴烧不出半斤。”老人话不多,但却怼得诸葛亮心肌梗塞。

“我又不懂这些……”

“都这么做。”

“……”

“盐民,都这么做。”

“……”

“几百年,老方子。”

老爷子神补刀,熊孩子克星啊,阿生忍不住笑起来:“我看了一圈,就数朱翁煮的盐最白。”

“年轻的时候,去盐渎学的。”

“盐渎属广陵郡。”终于找到表现机会的糜竺趁机介绍道,“那才是海盐胜地,大小盐场星罗棋布,家家户户煮盐为业。从前朝廷在盐渎设有盐铁官,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官盐,品质自不必说。不光县城以盐命名,就连路、河、渡口,都以盐命名。”

“糜家也贩盐?”

被阿生一语道破的糜竺承认得很痛快:“从盐渎买出来,贩往各地。家里有官盐的凭证,但偶尔也夹带点私盐。官家是官家,零散的盐户也得吃饭不是?”

“那朐县这些,就算作私盐了?”诸葛亮问。

“咱们这儿的盐,产量不高,也就小打小闹,供给周边的乡村罢了。若不是家中没有壮劳力的,谁会来吃小锅煮盐这份苦呢?朱翁从前是渔民,因儿子儿媳双双亡在海上,孙女又小离不得人,才……”

糜竺虽然在刘备一事上显得挺阴谋算计的,但真接触下来却发现是个还算实诚的商人。就从他能随口说出一介渔民的家庭状况来看,就不难理解他能在家乡受人爱戴的原因了。

言谈间,朱翁手上的盐就到了出锅的时候,新鲜竹片编成的箩中装了雪白雪白的一斤,热气中飘散开竹子的清香。就从手工生产的角度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质量与效率了。

糜竺看见这般的成色就已经喜笑颜开:“我全买了,正好给仲华公做两只腌羊腿。朱翁,你再煮两锅,凑成三斤,要快,我出往常翻倍的价。”

“不成。”老盐民想也不想就拒绝了,两个字。

糜竺噎了一下。他算是发现了,自己位于怼人食物链的最底层。

“后日,四月十五,阿妤,回家来。”

糜竺恍然,随即脸白了。

第187章 红寇

“鬼船?糜家主莫不是在开玩笑吧?”诸葛亮惊讶的声音被吹散在海风中。

糜竺垂下惨白的脸,帽子的阴影几乎挡住他的眼睑:“鬼船。四月起雾,黑鸟悲啼,就是鬼船过境的日子。”

朱翁望着晴朗无云的天空,用手抵住他开始掉发的前额:“要起雾了。四月十五,阿妤,回家来。”他现在完全不像个熟能生巧的盐民,倒仿佛是个遥望彼岸的巫祝。

诸葛亮本以为这只是海边的迷信,却不想到了四月十五当天早上,海上竟然真起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越来越重,连呼吸间都可以感受到水汽在鼻腔里凝结。

整个朐县都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中。从渔民到盐民,从世家到小贩,家家紧闭房门。不光海岸的礁石上不见人影,连县城大街小巷上,都没有了嬉笑打闹的孩童。就算有迫不得已出门找食的穷人,也是头缠白布,行步匆匆,不敢停下来多说一句话。

在仿若牛乳的雾气中,海边的县城仿佛死去一般。而在这个时候依旧漫步于街道上的阿生一行,显得格格不入。

糜竺的弟弟糜芳亲自带着一队家兵,护送其后。他们兄弟两个虽不至于像无知小民一样瑟瑟发抖,却也是神色凝重。

雾冷露重,因此阿生罕见地披上了一条皮毛披风。紫黑色的毛皮围在她的脖子周围,油光水滑,与她身上明显有磨损痕迹的布料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是无奈之举。若是还穿棉布的披风,要不了多久就会被雾气变得又潮又重又冷。“既然如此,也不必为了彰显所谓的节俭而故意与自己的身体过不去。”阿生一边给诸葛亮扫去皮帽上的水珠一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