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云烟波
而汉室这边呢,自然是欢呼雀跃,舒云第一时间下令少府将能够兑现的赏赐都发了下去,然后又是新一轮的封赏,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韩嫣被封为定远侯,食邑都过了万户。至于他们手底下的那些将官什么的,也分别根据他们立下的战功得了封赏,而那些战死的士卒也有丰厚的抚恤,家中的亲人也能得到恩荫,可以让他们家的子侄兄弟,同样进入羽林卫之类的军中服役,如果素质不足的,可以由朝廷推荐,进入乡学,社学读书。至于受伤的士卒,他们按照情况,优秀的可以直接去各个军营做教官,讲解战场上的事情,其他的呢,就被分配到家乡,或者是新开辟的地方,做地方上头的小吏,都有自己的前程。
然后呢,舒云就让他们这些立下战功的新晋列侯,去给下面的新人上课,讲解他们的作战经验了。舒云甚至开始鼓励曾经打过仗的那些列侯撰写兵法,准备回头作为军中的内部通用教材。
汉室如今是欢喜鼓舞,而对于匈奴那边来说呢,情况就不一样了。
伊稚斜原本就在军臣继位之后,就被边缘化了,他在匈奴就是个右贤王,甚至,连这个位置也是他费了许多功夫才争取过来的,他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左谷蠡王而已。
如今幕南这边出了这么大的岔子,差点连南池都被攻破了,伊稚斜难辞其咎,军臣趁机剥夺了一部分伊稚斜的权势,又派出了自己的心腹部族前往幕南分权。
伊稚斜憋屈得厉害,偏偏还不得不忍了下来,不忍没办法,真要是反抗,军臣能不顾一切,趁机杀死他,换一个人做这个右贤王,因为军臣之前又生了一个儿子,比起他上头的长子来说,更加健康一些,军臣自然是希望未来自己的儿子于单继承单于的位置,然后小儿子做右贤王的!
军臣却是没想到,他这个想法跟自己的父亲其实是一样的,老上单于也是想着让军臣这个大儿子做单于,伊稚斜这个小儿子做右贤王,兄弟齐心,掌控幕南漠北。
伊稚斜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而幕南这边的部族呢,也觉得自己很冤枉,去西方抢劫的好事轮不到我们,结果,让我们留在幕南,以保护祁连山,阴山的名义跟汉人对着干,汉人那根本就是个硬骨头,以前的时候,他们没能力出塞,尚且能够崩掉匈奴人一口好牙,现在汉人已经有能力出塞几百里作战,来去如风,汉军的体能和武器又远在匈奴人之上,他们这些部族还有什么好说的。
因此,有几个部族,竟是已经产生了动摇,对于给匈奴王廷效力这种事情,已经不那么积极了!他们心里头开始盘算着,投降汉室能有什么好处,是不是也能捞到一个汉人所说的万户侯呢?在汉室做万户侯,可比在匈奴做部族的王日子好过多了!
而伊稚斜呢,却已经打算祸水东引,既然军臣觉得他对抗汉人是废物,那就让军臣自己来吧,让他看看,汉人到底好不好惹,战斗力是不是不值一提。不管是汉人赢,还是军臣那边赢,对于伊稚斜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汉人要是赢了,那么,军臣肯定是倒霉了,伊稚斜可以趁机夺取单于的位置。而如果是军臣赢了,但是汉人也不是好惹的,军臣的势力也会受到打击,而受了伤的汉人也得先返回中原舔舔伤口,回头呢,幕南又能有一阵消停日子过。
伊稚斜是瞧不起自己的兄长军臣的,当年老上单于在的时候,一直在全力压制汉朝的崛起,结果轮到军臣,光顾着巩固自己的权威,因为一点利益,就跟汉人那边私底下勾搭不清,然后呢,眼睛里就都是西域那边的财富。
西域那边的财富再多,但是长远来看,如果放纵汉人崛起,那么,西域的财富对匈奴来说,不光不是什么好事,反而是烫手的山芋,匈奴人只会逼着那些西域小国跟汉人联合起来,对付匈奴。现在二者之间隔着个匈奴,互相之间不能沟通,但是,伊稚斜可是曾经抓到过好几支西域前往汉朝的商队还有使臣,有的是想要跟汉人做生意的,更多的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说了汉人的强大,想要找汉人求援的!
伊稚斜觉得军臣目光短浅,自己才是更加合格的大单于,可以带领匈奴走向正确光明的道路。
可惜的是,军臣如今并没有经历太大的失败,所以,在匈奴各个部族之中,还是威望很高的。但是等到军臣在汉人那里真正栽了跟头,那么,伊稚斜就有把握联络更多的匈奴部族,效仿当年冒顿单于之事,将军臣从他的位置上掀下来,让军臣去向着天神谢罪,而伊稚斜呢,将会成为比冒顿,比他的父亲老上单于更加伟大的大单于。
匈奴人那边的勾心斗角,汉人这边暂时不知道,幕南那边之前就摇摆不定的许多部族如今已经快要吃不消了,因为军臣派过来的几个部族,在漠北,西方那边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幕南之前受到了汉人的严重打击,自己都没有多少物资过冬了,偏偏新来的部族,压根没携带多少存量,还带了许多牲畜,占领了最大最好的草场,然后,就是威逼着幕南的那些部族供奉牲畜奶酪肉干乃至奴隶。
那些大部族还好,他们本来在王廷那边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不能对他们逼迫太过,但是那些小部族就遭了殃,差点没将自个的肉都得割下来供奉给那些北方和西方来的部族了,一个个简直是怨声载道,因为,他们真要是按照上头的要求准备好供奉,别说是底层的牧民了,就算是顶层的贵族,也要过不下去了。
既然在草原上过不下去了,那么,对于匈奴人来说,他们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归义。
几个小部族的首领偷偷摸摸凑在一块儿商议了一番,然后呢,联络上了几个经常跟他们做生意的走私商人,表示自家想要归义,希望有人在长城那边接应。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这种事情其实在汉匈边境上头很常见,一些犯了事,或者是因为别的一些缘故,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会偷偷摸摸溜出长城,投奔那些匈奴人,横竖随着汉室的崛起,汉人,尤其是出身不低,还有着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汉人,在匈奴人那里,也是很受欢迎的,不会被当做奴仆,而是会当做客卿一样对待。
而匈奴人呢,一些过不下去的小部族时常会越过长城归义,甚至,一些在匈奴内部权力斗争中失败了的大贵族,也会跑到汉室来,汉室对此一向欣然接受。白白送上门的兵源还有人口和财富,为什么不笑纳呢!汉室付出的不过是几个列侯关内侯的位置,然后,就可以将那些匈奴人通过各种手段消化掉了。
虽说这一次表示要归义的小部族有点多,但是汉室这边还是表示来者不拒,你们只要敢来,以后就是大汉子民了,只要真心为大汉效力,那么就能拿到汉家户口,正好,可以拿这些归义的匈奴人,实验一下屯垦的事情,让他们帮着汉人放牧,为汉人提供蛋白质来源。
原本这件事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是冬天了,即便是对于匈奴人来说,冬天也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不留在自家的穹庐里头窝冬,跑出去挨冻吗?
所以汉室这边不过是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道路,然后那些小部族就拖家带口,全悄悄跑了,等到那些迁到这里来的部族按照直接的路线,顶着风雪上门强行征收奶酪牲畜的时候,就发现,人全跑了,连痕迹都看不见。
一时半会儿,一般人也想不出来这些小部族会直接逃到汉朝那边去,只是想着这些小部族为了逃避供奉,直接躲起来了,自然一个个暴跳如雷,恨不得指天发誓,等到他们将这些小老鼠找出来,然后就将他们全部贬为奴隶。
这些年来,为了支持北伐匈奴,北地的官仓中常年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足够这些匈奴人度过这个冬天了,这也是这些匈奴人真正度过的第一个不用担心冻死饿死的冬天,一个个纷纷为自己的选择点了个赞。尤其,那几个部族之主,在匈奴也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就是小贵族而已,等到了汉人这里呢,他们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被护送到了长安,在经过了简单的培训之后,然后呢,就被汉家太后和天子召见了,他们被取了一个汉名,然后得了一个侯位,甚至,在一些人隐晦地提醒下,他们知道,即便是他们头顶上的首领,一直高高在上的白羊王,楼烦王之类的,他们到了汉朝这边,也顶多就是比他们食邑多一些而已,爵位上头,其实没有太多区别。
事实上,汉室呢,也觉得自己很赚,几个偏僻地方的封国,就将这几个土包子打发了,何况,这些归义的列侯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封国上头的许多事情,压根插不上手,他们完全就是只能安享富贵而已。
而他们手底下的那些牧民,却第一时间被告知,他们已经换了主人,以后,他们就是汉天子的子民了,以后就要一心一意为汉家天子做事了!
对此,这些牧民接受良好,反正都是放牧,汉人这边的待遇可比匈奴那边强多了。人又不是天生犯贱,宁可去过那个忍饥挨饿,朝不保夕的日子,也不肯过能吃饱穿暖,安定平顺的日子。
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幕南那边再蠢,也知道有好几个小部族趁着冰天雪地的时候跑到汉朝那边去了,一个个只觉得自己的脸都被抽肿了。
折兰王直接就跟伊稚斜大发雷霆,伊稚斜这边呢,也是有些意外,不过他也明白,草原上的部族,有奶便是娘,你们几个部族跑过来,对人家盘剥过甚,人家过不下去了,不跑留着等死吗?这种安分的美好品质,显然匈奴人是没有的。铭刻在匈奴人基因里头的就是什么都需要去争取,去争夺,想要忍耐,显然是不可能的。大概等到佛教传播到了草原上之后,或者底层的牧民会被佛教麻醉,觉得今生受苦,来世享福,可以忍耐住上头的剥削,而现在呢,呵呵,既然忍不了,那就跑呗!
草原上的许多马贼,原本也是失去了自己草场,被逼得无法容身的部族呢!还有许多牧民,也是因为各种缘故跑了的。
不过呢,伊稚斜毕竟心机深沉,他还想着利用折兰王呢,因此,还是好声好气地顺着折兰王说话,心里头却想着,如何利用折兰王去试探一下那些汉人。
折兰王还没有动手了,军臣那边,因为之前在西域抢到了足够的粮食还有财富,他终于将目光投到了汉人身上。西域那边抢来的粮食再多,但是抢来的奴隶,尤其是女奴也很多,这些女奴是要为匈奴人生下下一代的,冬天过去之后,那些女奴大半都怀孕了,可以说,几个月之后,匈奴各个部族就会多出一批嗷嗷待哺的婴儿,因此呢,匈奴人需要更多的粮食,养活即将出生的这些婴儿。
而再往西域那边去呢,显然不现实,因为去攻打一次西域,需要的时间成本也是很高的,而且,西域那边暂时也没那么多的粮食可以抢了,所以得先让他们恢复个一两年才行。如此呢,军臣自然将目光投向了南方。
另外一点就是,匈奴人在西域那里得到了足够的自信,觉得汉人嘛,比起西域那边的小国也强不了太多,真要是匈奴各部倾巢出动,汉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因此,军臣亲自率领各部,直接南下,攻破了辽西,连同辽西太守都被匈奴人杀了,渔阳,代郡,上谷等地,也受到了匈奴人猛烈的攻击。
匈奴人这次出动实在是太过突然,汉室这边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匈奴人抢走了辽西,渔阳的存粮,又劫走了一批人口,然后就直接跑了。
而朝堂上头,请战之声一下子变得愈发大了起来!朝廷自然不能忽略这些声音,自然再次派人出塞了。
可以说,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头,汉军应该会不断出塞,不断对匈奴发动攻击,而匈奴呢,也顾不得再去经营西方了,如今算是跟汉军给纠缠上了。
舒云对于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些厌倦起来了,如果不能在五年内解决匈奴的问题,哪怕从匈奴那边缴获的牲畜再多,也会影响到国内的生产和经济。
毕竟出征的都是家里的壮劳力,而在这个时代,这些壮劳力在家中担任着最多的生产任务,他们要是一直在外出征,势必会影响到粮食的生产,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
而且打仗这种事情,需要花费的粮食和钱财,也是非常夸张的,哪怕舒云开辟了好几道财源,但是,骑兵出塞一次,消耗的就是万万计的军费,还有之后的赏赐与抚恤,少府再能挣钱,也经不住这样消耗的。
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解决匈奴的问题。
舒云犹豫了一番,干脆拿出了当年蒙古骑兵借以纵横欧亚大陆的几样战术。以如今汉室的技术水平,还有生产力水平,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非常困难。
除了打仗,舒云已经开始命人在幕南乃至往北活动,希望能够在匈奴人中拉拢足够的贵族,让他们归义。
而屯垦很快已经达成了一定的效果,汉军几次出征,几乎已经将幕南近半的地方收入囊中,每次占据了一块地盘,后来的屯垦军团就会立刻跟上,在草原上隔上一段距离,就修建一座棱堡,然后,建立起相应的村落,将来自中原愿意迁徙的百姓,还有归义的那些胡人牧民安排到村落之中,然后在土地上大面积种植苜蓿,再开垦出一些田地出来,种植黄豆和棉花。没错,主要是这两种经济作物,而不是什么粮食。
牛羊马匹被租借给这些牧民和农民,然后朝廷向他们收购相应的产品。那些农民在十年之内可以免去赋税,但是,在耕种过程中,朝廷租借给他们的牲畜还有种子农具,都是需要给租金的,这些会从他们生产出来的黄豆和棉花里头抵扣,没错,棉花已经有了,是那些走私商人搞回来的种子。
而牧民呢,他们可以向朝廷提供各种奶制品,这些朝廷都是会按照保护价收购的。如此一来,虽说他们的粮食依旧需要依赖于朝廷的拨给,但是每年挣的钱都不是什么小数目。
而汉人与胡人的杂居也有利于民族融合,双方技术互相交流,另外呢,他们也在不自觉地开始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