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之心 第224章

作者:百里冰烟 标签: BG同人

没能找到画画之人,皇帝很是低落了几日,不过很快被丢开了。

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竟然从马背上跌落重伤。多尔衮受伤,对朝政的掌控也随之松懈了不少。福临便想趁此机会开始收拢自己的权利,偏偏皇太后也一心要接收多尔衮的政治遗产。

到了十二月,尚无继承人,还在壮年的摄政王竟然伤重不治。小皇帝亲自率领大臣迎其遗体入京,册封多尔衮和其元妃为义皇帝和义皇后,还为他过继了嗣子,大力提拔了多尔衮的部下。

小皇帝早就对皇太后和多尔衮联手把持朝政有所不满,他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出乎意料。当石慧想通其中来龙去脉,也不由微微冒出些许冷汗。

她原想着这册封是不是皇太后逼着他下的圣旨,可是细想绝非如此。只怕小皇帝是想要趁机将多尔衮的势力纳入手下。然而皇太后和其他大臣会坐视年轻的皇帝这么轻易掌控朝廷吗?

果然,新一轮的分权很快开始,就连既定的选秀也被延后了。多尔衮坟头的泥还没干,他的昔年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原本因多尔衮才被小皇帝提拔的苏克萨哈等见势头不对,也纷纷倒戈。

不到两个月,多尔衮的追求者先兴罗什等人纷纷入狱,朝廷宣布多尔衮多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踩多尔衮变成了许多人上位的良策,只要是多尔衮制定的政策无论对错,都仿佛成了多尔衮的罪证,其中就包括允许满汉通婚。

石慧废了不知多少心血,才改变了一些东西,想要消除两族的隔离,促进满族汉化,真正实现满汉一家,让汉人能够享受更多的权利。满汉不通婚看似小事,可一旦被确立,满汉两族的隔离就会进一步加深。

于是,为了去掉多尔衮的部分“罪证”,石慧不得不参与到了这场斗争之中。她花费了数年对付多尔衮,却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为了多尔衮死后的声名“抗争”。

若是正如满殿大臣商议的那样,禁止满汉通婚,那么她给尼楚贺择定的亲事就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为了此事,石慧不得不动用了手中的势力又暗中联络了汉人大臣,终于将一些有益与汉人又无关朝廷给多尔衮定罪的政策消了下去。

众位大臣的目的就是瓜分原本多尔衮的势力,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斗争最激烈的竟然是少年皇帝和皇太后。多尔衮一死,原来被他拉走的部分仇恨值,也加到了皇太后身上,母子两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顺治八年,这场迟来的选秀终于开始。虽然立了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这次选秀皇太后已经选了不少蒙古少女。加上皇后,整整有五个博尔济吉特氏贵女。

虽然位份最高的是汉军旗的佟腊月,可是面对蒙妃占据半壁江山的态势,还是让皇帝的不满几乎到了极点。

于是秀女册封入宫之后,景仁宫佟妃迅速成了最得宠的妃子。皇后和一干蒙妃虽然位份不低,却过着如同冷宫一般的日子。皇太后不劝还好,越劝皇帝越不喜欢那些蒙妃。

如恭妃、端妃等人安分守己还罢了,皇后却三天一大闹,两天一小闹,皇帝就每天含着要废后,帝后不和已经从宫里传到了宫外。

最后,太后终于还是没有拗过皇帝,同意了废后。降博尔济吉特氏为静妃,再选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的贵女进宫成为继后。

皇太后终究还是不明白,皇帝不喜欢皇后从来不是因为皇后脾气大,而是不愿意立蒙古贵女。可是一心要维护博尔济吉特氏利益的皇太后显然没有意会到,又或者她已经意会到了,却当做不知道,自欺自人的以为皇帝只是单纯不喜欢皇后。

那个有些刁蛮却高傲的科尔沁公主短短两三年就成了歇斯底里的静妃,再看着新进宫的娇俏可爱的继后,石慧望着高立的宫墙不由有些发冷。

这位继后是废后既现在的静妃的侄女,算起来是皇太后的侄孙女了。可是对于这个亲生女儿都能毫不留情送去联姻的皇家,废掉一个侄女再拉来一个侄孙女也不过是如吃饭喝水一样寻常的事情。

外面的人总是想要进到墙内,而墙内的人要么变得不再自己要么又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了。

第188章 清宫奇缘(六)

皇帝的长子没有活过百日就夭折了,新入宫的宁妃董鄂氏和佟妃佟佳氏相继生下了皇次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烨。皇次子的母亲董鄂氏自然不是已经嫁给安郡王为侧福晋的董鄂氏乌云珠,而是长史喀济海之女。

不到半年接连添了两个孙子,太后高兴之余,也总算有点领悟到皇帝的意思了。皇帝这是不愿意再有一个由蒙妃生的皇子出现了。

看似敏感幼稚的福临,却有着身为帝王的本能。他在继承祖辈父辈联蒙国策的同时,也在防备着蒙古。先帝后宫几乎被蒙妃包圆,福临一辈的皇子大多带着蒙古血统。如果下任皇帝依旧是蒙妃所出,谁又能说这那到底是蒙古人的天下还是满人的天下呢?

明白了皇帝的用意,皇太后依旧伤透了心。她一方面要维护博尔济吉特氏的利益,一方面也伤心于儿子的渐行渐远。或许已经屈服于现实,皇太后倒是没有继续逼着皇帝临幸蒙妃。

新皇后一入宫就过起了宛如守寡的日子,不同于废后的不甘,新皇后是个非常安静的人。宫务是皇太后一手把持,皇帝是属于各位嫔妃的,而她得到的唯有皇后之名和一座空落落的宫殿。

石慧有时候想,她真的不太适合这个地方。偶尔见到形如槁木的静妃和那个花样年华却仿佛将一生奉献给长生天的皇后,她的心中依旧会觉得不平。

漫长的人生似乎并没有让她变得冷血无情,石慧不知道该高兴还说难过。

皇十一女尼楚贺受封固伦端顺长公主出嫁,她虽然是大清的公主,自幼却读的汉学。除却裹小脚等陋习,她的生活起居几乎与汉人没什么区别。在石慧的强硬要求下,驸马并没有和公主别居。而公主府的奴婢也大多是石慧安排,而并非出自宗人府。

尼楚贺出嫁不久,石慧便带着博果尔搬到了宫外的贝勒府。皇帝后宫的嫔妃,就是那个刚为他生下皇三子的佟妃也不过十五岁,仅比博果尔大两岁,博果尔再住在宫内倒是多有不便。博果尔没有成年,石慧奏请出宫陪伴儿子合情合理。

皇太后倒是有心阻止,这些年她已经明白这个看起来安安静静的贵太妃并没有真的安静下来。相较于入关前的娜木钟,现在的太贵妃可是太难对付了。她就像滑不溜秋的泥鳅一样,哪怕你知道她不安分,却找不到任何证据。

如果能够找到证据,她做的那件事也定然是有利于皇帝和大清的。

对于皇太后来说,放贵太妃出宫无疑是放虎归山。可是想要阻止,理由似乎并不容易找。皇太后还没想出阻止的对策,石慧却提前预料到了皇太后必然会想办法阻止。

皇太后虽然控制着后宫,却忘了自己的儿子才是这座紫禁城的主人。石慧将在宫里的一些势力包括她在各府福晋那里得来的分成全部交给了皇帝。这些代表的不仅仅是钱财,还有它背后代表的势力。

正为了想要减免税赋却被各位大臣亲王反对的皇帝,因为石慧送上的这些,加上暗中派鳌拜等人带回了各地调查情况,得以顺利推行减税政策。

总是被皇太后“拖后腿”的皇帝,遇到总是雪中送炭的贵太妃和感情最好的弟弟,心中的天平自然倾斜了。在皇帝看来,贵太妃连宫中的势力都交给了自己,显然只是想要出宫颐养天年。这般识时务,又安分的太妃,他有什么理由将人扣在宫里?

相较于贵太妃没有将这些交给儿子却给了他这个皇帝,死抓着手上权利不肯放的皇太后就越发歹看面了。

对于石慧来说,交出去的不过是已经出现在明面上的势力。相较于朝中那些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博果尔实在是有些单纯。这些势力留给博果尔是祸不是福。

小皇帝的许多想法虽然是出于巩固大清统治的目的,却是有利于天下的汉人,比如说他反对圈地,主张轻徭薄役。这些事皇帝做是理所应当,却也阻力不少,就更不要说石慧了。故而皇帝有这样的想法,石慧就不介意暗中帮一把。

因为石慧的暗中相助,皇帝逐步掌握朝政变得顺利不少,然而与皇太后的冲突也越来越大。天下汉人远多过蒙古人和满人,皇帝想要施恩汉人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没有错,可将蒙满利益放在首位的皇太后显然不会这么想。

朝堂上总是被大臣们为难,回到后宫还要被皇太后教育,皇帝的苦闷几乎无处述说。就在这个时候,皇帝遇到了进宫请安的安郡王侧福晋。

颁金节相当于大清的国庆日,比春节都要热闹。安郡王福晋病了,便由侧福晋代表安郡王府入宫请安。安郡王是皇帝的堂兄,侧福晋是上了宗室玉蝶的,故而董鄂氏也有资格入宫请安。

缘分是奇妙的东西,本不该碰面的人能够碰面,本不该遇到人偏偏就遇到了。

皇帝与各府女眷本不该那么容易碰面,可就这么巧,烦闷之下喝退了随从只带着一个吴良辅的皇帝就遇到了迷路的安郡王侧福晋。

有些人只需一眼,似乎就能够认定对方一样。董鄂氏入父母所愿嫁给了温柔多才的师兄,哪怕是侧福晋,她也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然而当她第一眼看到皇帝的时候,她仿佛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想要的是什么。

当石慧知道皇帝在宫里宠幸了进宫请安的安郡王侧福晋,竟许久没有反应过来。或许有些人天生就该在一次的,不过至少这一次她的任务目标没有成为炮灰。除却这些,她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若放在大清入关前,皇帝宠幸了一个郡王侧福晋真算不得什么,先帝当初也没少抢别人的妻子,接收别人的遗孀,他自己也曾经将自己的嫔妃下嫁给臣子。

然而偏偏现在大清已经入关了,不是还在盛京时那般怎么做都可以了。

为了不被汉人当做茹毛饮血的蛮子,满人不屑于汉人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着汉人的礼仪和人伦。哪怕他们不愿意承认,可实际上满人就是在被汉人一点点同化。

子继父妾,弟娶兄妻不在明目张胆,侧福晋的地位也渐渐与大福晋拉开了距离,嫡庶之分渐渐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