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第316章

作者:大团团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 系统 BG同人

  胤礽想了想汗阿玛在他幼时对他的教育,什么送东珠,什么权利的美妙,大清的未来,接班人的培养……

  他顿时就觉得自己以后退休有望,于是将弘晳放心的送到了康熙手中。

  胤礽走出寝室,去迎接全新的人……生,生:哎?小美,你在干什么?

  小美瞪圆了眼睛,张开虎口,露出尖锐霸气的獠牙,它呜呜呜呜了半天,什么声音都没有发出来,两行清泪,顺着小美的铜铃大眼流下,它改用刷屏的方式来控诉胤礽对它的“不公待遇”。

  【主线任务:走向人生巅峰(完成√),主线任务:不继承皇位(失败×)】【主线任务:走向人生巅峰(完成√),主线任务:不继承皇位(失败×)】……

  胤礽回味过来,忙给它将禁言给解了。

  【禁言了,小美被禁言了,小美说不出话,哇——!】小美哭的好大声,它委屈嚎哭的声音,当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大朋友,不,大佬!不是小美没用,是大佬自己恢复记忆登基的!】所以走上人生巅峰的核心任务完成,而大佬自己颁发的任务不做皇帝失败,一定不是因为它太菜。

  小美将【恳请大佬不要打差评】,打在了大屏幕上。

  在胤礽的眼中,那句话就像是印在紫禁城黄昏色的天空之上,充满了喜感。

  胤礽好笑地安抚它:好好,不打差评,给好评。

  小美陪伴了他二十三个念头,往后余生还会继续陪伴下去,对于这个AI智能系统,早就已经不是将它当做工具来使用了,而是伙伴一般。

  胤礽还得哄任务失败的系统:小美已经做得很好了。

  恢复记忆,继承皇位,是他自己,与小美又有什么关系呢?

  炸毛中的白虎,在胤礽的安慰下渐渐放松下来,它弱弱地问胤礽。

  【那大佬的修为……】

  胤礽:既然已完成心愿,那便归地府所有。

  他不由唏嘘:我明明相信科学,不相信迷信的。

  谁能想到他自己就是一只五百年修为的厉鬼,还好他做鬼的这些年没害过人和鬼,顶多发狂的时候破坏破坏公共财物。

  从胤礽说出修为归地府所有起,小美便安静了下来。虎目之中有蓝色的数据流在闪烁,身上隐隐还有些电闪雷鸣的光,好似是究极进化的数码宝贝,突然之间就升级了?

  胤礽好奇地问它:你在做什么?

  【WiFi信号连接中……小美AI2.0升级完成。地府讯息接收中……】过了片刻,小美歪着虎脑袋,弱弱地问胤礽。

  【既然大佬戾气已消,那,这一世结束后,大佬有没有兴趣加入地府?】胤礽:嗯?

  白虎扭扭捏捏地撅着屁股,甩着尾巴,好似要将威风凌凌的大虎身材拧成麻花。

  【就是,就是总公司那边想挖大佬加入。】

  胤礽:到时候再说吧!

  他才二十六岁,能不能别提死了以后的事儿?整得好像盼着他早点死似的。

  他走出乾清宫外,太监、宫女们跪在地上,官员跪拜他,称呼他为“皇上”,就连皇子阿哥们的称呼也变成了皇兄,而非太子二哥。

  新的时代,开启了。

  历史上记载,太上皇康熙禅位后不再关心朝政,太子胤礽成了名副其实大权在握的皇帝。

  他手中的权柄经历了康熙三十年为帝的努力,加强到了极致,成了他此后能够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底气。

  这一位奇怪的帝王,却在民主制度的萌芽之中做下了诸多贡献,他与继任皇帝弘晳父子二人,皆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促进对外交流。

  胤礽继位后年号定为华夏,“华”即美丽,“夏”有盛大之意,而“华夏”一词原指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1),从年号定位,可看华夏帝对民族统一事业的热衷。

  他深谙哲学,中年后就开始喜爱探讨人生,人性,探讨社会发展到了极致会是怎样的美丽光景。

  华夏帝做了十五年皇帝,禅位后,遂携家眷出使各国,康熙帝身体健朗时,父子二人曾一同前往各地,游山玩水,其乐无穷。

  也正是华夏帝,抓住了这一时代科学诞生的灵光,早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以前,华夏帝就已经将法国物理学家德尼斯·帕潘发明的圆筒、活塞所制造的简陋蒸汽机带回大清,此后,又前往英国,购买了托易斯·塞维利发明的蒸汽抽水机专利,而苏格兰人纽克曼所发明的蒸汽抽水机,这些在最初并没有投入商业化的发明,成了大清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灵光一闪。大清改良版蒸汽机诞生的那一年,华夏帝三十五岁。

  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为后人津津乐道。

  朕原想四十岁退休,像汗阿玛一样吃喝玩乐享受美好的晚年,奈何蒸汽机改良之发明,将带来举国巨大改变,而朕之太子太菜,不足以令朕放心,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多做几年皇帝。

  在文书上吐槽自己的继承人太菜,这是有史以来的头一位!

  有趣的是,太子弘晳以牙还牙,也写了一段话:孤即菜,也不比阿玛二十余岁还未曾断奶。

  华夏帝看后,继续写下挖苦太子的话,父子二人互相挖苦,令人不得不感叹一句他们父子感情深厚。

  华夏帝在晚年,成为了一颗在哲学领域的闪耀新星,他写下对儒家大同之世的疯狂憧憬,为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位皇帝自小深受汉之文化熏陶,一生都在致力于消弭满汉之矛盾,是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坚实拥护者。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华夏帝下一任帝王中夏帝弘晳在临终前,命史官在文书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朕之皇考,生前便已料到大清终将会亡,封建之制终将消亡,此为历史之规律,皇考临去前嘱咐子孙,不得违背这一规律,国家之强盛,应当在帝王私利之前,谨记吾等为华夏儿女,朝代虽会亡,而华夏永不灭!

  待朝代灭亡那一日到来,嘱后世子孙,迁徙族人回归故地,坚定维护华夏国之大一统,包围边境,子子孙孙,都将自己为华夏儿女刻入骨髓之中。

  五百年后的华夏是什么样的呢?朕要去找皇考……

  说完这句话,中夏帝带着憧憬之色咽气,乾清宫大丧,而众人,皆已被中夏帝临终之言吓飞了三魂七魄。

  有趣的是,从华夏帝起,其子孙后代,皆子嗣不丰,每一任继任者,皆非自愿做上皇位。

  刚开始,是因华夏帝写下的《毛驴赋》,后来,则是子孙们不乐意背上亡国之君称号,而竭力将皇位传递给儿子。人家华夏帝好歹是做了二十年皇帝才禅位的,结果到了大清末年,载沣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迫不及待将皇位留给了年仅五岁的溥仪。解放后,载沣将其原住所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2)。

  《毛驴赋》

  为帝如为驴,天未明而起,晚日暮不眠。勤操作,众皆望朕加把劲,国家之重如磨之重,驴只含泪而走……世上更无比朕更勤者矣!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1):华夏,也称“华”、“夏”或“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1]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注释(2)我国历史上的载沣:

  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于2月3日病故。

第322章 番外(捉虫)

  《毛驴赋》其实还有下篇,讲述的是如果举国上下都是勤恳干活的毛驴,那么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美丽的生活需要勤劳的双手来创造。正如写下毛驴赋的华夏帝爱新觉罗胤礽,他写下毛驴赋自嘲,并非是为了诉苦,而是呼吁天下士人与百姓共同用朴实的、勤劳的双手投入到建设之中。

  他为帝王正直、节俭,不喜铺张浪费,任用了多为曾经在地方上的有杰出政绩的清官能吏,禁止民间私开赌坊,禁止开办妓院,禁止流传鸦片,黄赌毒三禁,皆为百姓拍手称快。

  反腐是长期斗争,为树立榜样,宣传部就汤斌这等曾在地方兴扫黄打非之实的青天大老爷为人物,为其写人物传记,投入民间,以积累民间对朝廷的信任。

  发现有贪官污吏则严惩,发现有百姓拥戴的好官则提拔,各地设立学堂,设立报社,广开言路,刊登治国理政之政要。

  如此积累下来,待各地学堂百花齐放,科举制制度不在适应时代之需要,在胤礽禅位前夕,才将科举制度废除。

  深入群众,走入基层。民心之凝聚,便是宣传部作为一国重部诞生的作用。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所有的高端人才都诞生于朝堂上地位尊贵之人的后代,正如最初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女子学院,是朝廷官员、贵族之后才会前去念书,接受新式教育。

  但之后,学堂上的教学,将这批人培养成了华夏帝所需要的年轻群体,他们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成了最为锐意进取的一批改革先锋!

  在京师大学堂酝酿起大招以前,京师女子学院的上百女学生们,率先发起了属于她们的战斗。

  她们高声要求“打破束缚,拒绝摧残,做回自己!”

  她们说“我们也拥有自己的独立精神,不应受到旧俗的压迫”。

  一场由京师女子学院开办的,要求打破“妇容、妇德”的革命由女性率先打响。

  拒绝压迫,拒绝缠小脚,所谓三寸金莲,是对女子身心的摧残,缠足为陋习,是男人们“拜足狂”、“金莲癖”所造成的对女子的压迫。

  唯有女子才懂得缠足是多么的痛苦,是从四岁、五岁开始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长期折磨。

  女子学院兴起的妇女运动,通过就读于学堂的女子们手中之笔,刊登报纸,递奏文书等方式,在民间逐渐酝酿发酵。

  有汉女就读于学院,声泪俱下写下自己缠足之时的痛苦过程,得众人以安慰,抛弃过往,重获新生。

  那汉女在报纸上刊登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男人们不必受到此折磨,自不了解其中,只当是社会风气如此,于是给女儿缠上小脚,而有三寸金莲之女子更好嫁人,她们如同待价而沽的商品,仅仅靠着一双缠足,就被媒婆定为为“良家好女人”。

  而她自己,拥有聪颖的智慧,拥有七窍玲珑之心,比之兄弟更为优秀,却被评论为“心眼颇多,必将不安于室”,此又是何等的不公!

  女子学院的发声,以柔与刚双重情况发力。

  缠过足的,诉说自己的过去,引起同情。

  未缠过足的,感念同窗所受不公遭遇,联系自身,冲锋陷阵。

  如此刚柔并济,于民间兴起轩然大波。

  事态一经发酵,则有两股截然不同的声音互相角逐,相互撕咬。

  旧俗旧人不甘失去原有利益,发声批判女子学堂之中的女学生不安于室。

  亦有偏执经营自己名声的汉女,自尽于报纸前,只为了获得“贞洁烈妇”之称。

  还有深受迫害而不敢发声、被家暴绝望而活不下去的妇女,敲响衙门的公堂。

  如此一系列大事件、大案件发生,引起民间剧烈轰动,而宣传部也不忘其动作,将此事上达天听,恳请皇上表露态度。

  华夏帝写下奏折:

  民间女子,以缠足、金莲为美,那当真是美吗?世间万物,有其自然规律,女子缠足,有违圣人教育。身体受之于父母,为孝道,应当爱惜自身。女子缠足,伤皮破肤,断骨折筋,该有多么痛苦,朕痛惜之,今有京师女子学院为天下妇女发声,朕看在眼中,心中赞同。

  联系自身,三十岁初得一女,疼惜还来不及,如何舍得令她受到伤害?

  为兄,为父,朕皆不愿看到女子受此束缚、残害。

  女子缠足,始于北宋,试问那开明的大唐盛世,几时出过这等匪夷所思之风?复兴汉唐之风,如何能将妇女剔除在外。

  今朕下令,废除举国上下缠足之传统,复汉唐女子之自信,鼓励民间妇女投入生产建设,不以抛头露面为耻,以勤劳为国付出为荣。

  帝王之令,席卷全国,发酵至今的禁女子缠足运动,在政令的带动下掀起了滔天巨浪。

  就是有个匪夷所思的点,皇上说得好像满族女子需要裹小脚似的,还叹息自己所得女儿不容易。

  宣传部将新政令带来的一切改动,称呼为新时代、新风俗。

  沉浸在旧风俗之中的人们却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然而这一回,妇女们站起来了。

  由京师女子学院为基地酝酿起的妇女运动,成了这个时代的最新潮流。

  京师女子学院带头,南京女子学院跟上,各地但凡是由朝廷建立的女子学堂,纷纷遥相呼应,女学生,成了一个个披甲上阵的“女战士”,为了她们自己而发声。

  上行下效带来巨大影响,北宋时朝廷权贵喜爱三寸金莲,女子们为追逐这一风向,令自己变得美好而进行缠足,寻求认同,获得重视,酝酿到后来变成了一种影响后世几百年的畸形风气。而今帝王喜好独立自强、拥有自我意识的新时代女性,那么民间的女子们,就以此为风向,学习更多的学识,进行更多的自我提升。

  甚至于,朝廷开设了女官之席,招女子为官。

  女子参政的先驱,是终生不嫁的九公主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