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第62章

作者:萧凌凌凌 标签: 快穿 红楼梦 BG同人

  安支书看他们都表态了,就接着忽悠。

  这种方法是从来没实行过的,县里的领导信任下河村,于是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下河村。

  完了,安支书还带头喊起来口号。

  ‘我们多做一点,国家就能少做一点。’

  ‘不怕苦,不怕累,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

  而这些口号,在这个年代,就像鸡血一样,瞬间让村民们热血沸腾。

  就是一些号称自己是知识分子,看不起乡下人的知青,也被安支书的话说的心潮澎湃,决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安支书就能毫无障碍的调拨人手,在第二次播种的时候,依然分配出十来个人去建厂房。

  当然现在也不叫厂房,而是‘村里产品加工房’。

  毕竟这些东西不是农民们的,不好放在哪一家做,而村委会也没有这么大的房子。

  至于建房子的钱,就直接用了之前卖稻米的,有卖鱼的钱入账,村民们倒也没提出异议。

  事情就这么顺利的决定下来。

  在村民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安西依然老神在在的家里瘫,不过现在换了个地方,不再是大伯家,而变成了自己家,这就瘫的更舒服了。

  他还顺便邀请了刘洪铭和张贺伟一起搬了进来,三人分摊家务,轮流做饭,安西空闲的时间就更多了。

  没什么事干的安西,这段时间的文章产出量惊人,因此每隔两三天,村民们就能看到邮差往他们村子里来,每次一过来,都给安西带来三四封信,又带走三四封。

  而也因此,下河村渐渐出名了。

  一时间,好像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子。

  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这里人杰地灵百姓安康,关键这里还有各种美食的传说。

  好像整个村子的人都擅长厨艺,都能做出各种既美味又满是温情的食物。

  食物在这个年代本就是百姓最关注的东西,更何况还是带着这么有趣故事的食物。

  所以渐渐的,下河村的美食就成了省里市里所有的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要不知道,你都落后了。

  可是……

  下河村的美食到底是什么味道呢?

第80章 年代文世界20

  安西一共拿出了八种农产品的加工方法,在播种完毕后,安支书就调配了几个厨艺不错又心灵手巧的妇女先学习着。

  等她们做的成品出来,安西一一尝试过后,再给出一些指导意见,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尝试。

  天气渐渐转凉,转眼就到了秋季,也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不管是大米土豆玉米,还是各种蔬菜果树,都需要收获了。

  那些妇女们也进入了抢收的第一线,每天都累的要死,而她们原本实验的活,就被村里的老弱病残接受了。

  他们虽然做不了精细的制作过程,但是在安西的指导下,做一些后续的活计还是没问题的。

  比如需要晒太阳的,他们按时拿出来铺晒。需要水洗的,他们及时清洗。需要上锅蒸的,及时捡柴火蒸。

  等到村里人秋收完毕,他们的实验产品已经进行到第三,甚至第四轮了。

  经过几次的调整,不仅味道更好,也更节省材料,还比之前的保存时间更长,腐坏速度更慢。

  不得不说,安西是下了大心思的,而那些老人孩子也很努力,安西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不打折扣。

  尝到成果后,安支书对计划更加有信心,听了安西的话,还提前带着成品去和上面交涉了。

  安支书是有能力的,在成品确实优质的情况下,他不仅把未来出产的价格谈好了,直接涨了一半不说,还拿到了预售订单。

  收购站承诺,如果味道都和这个一样好的话,他们会按说好的价格收购。

  这不可谓不是一件大喜事。

  至少村民们都放下了心,可以开足马力全力生产了,只等着产品卖出去好分钱呢。

  因此除了那几个实验的妇女之外,厂里正式招聘了第一批员工。

  除了安支书这个厂长,安西这个宣传,还有安实跟着自己父亲干采购销售的活以外,厂里还招了十名女工和八名男工,以及那些之前帮忙的老人孩子算是外援,帮着打打下手。

  这些人是算工资的,正式工一个月拿十块钱,外援一个月三块钱。

  别看厂里给的工资不高,但村里人都抢着要的,最后还是安西设置了几项考核,通过考核的才能进厂。

  至于其他没选上的,也没办法,而且他们还要忙着种地打柴,反正农村不缺活干,只不过,厂里的工人拿到的钱多一点而已。

  但是他们也少了工分啊,要少换一些粮食的。

  为了让厂子正规化,安西一开始就制定好了规则,厂里按收购站的价格,提一成收购村里的农产品,生产之后卖给收购站。

  所得的钱除去成本,工人的工资,剩下的就扩大生产,购买周围附近村子的农产品。

  经过几年的发展,安西有信心把周围几个村的百姓都容纳进厂里来,让他们从农民变工人。

  因为下河村优越的地里环境,地势平坦开阔,离县城又不远,极易修公路。安西打算直接把这里打造成县里的厂区,最终被规划进县里,让这里的村民不仅农民变工人,还从农村户口变县城户口。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安西现在首要做的是监督第一批农产品保质保量的完成,然后多写点文章,让城里有点闲钱的老百姓都好奇他们的产品。

  等到第一批产品完成,安西马不停蹄的跑了好几个县里的印纸厂,最终选定了一家价格实惠,又愿意按照安西的要求做纸盒子的工厂。

  安西认为,为了以后的长久发展,他们现在就要把包装和品牌当在心上,不然很容易就被后面效仿的人超越。

  盗版做的比正版好的事,一点也不稀奇,所以为了一直占据优势,他们一开始就要在老百姓的心中播下种子。

  给他们一个意识。

  下河村的农产品是最好的,不仅好吃,还高档,是送礼的首选,价格合适又体面。

  因此安西花心思设计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包装盒,还在盒子上印下了下河村的标志,作为logo。

  一开始,安支书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冤枉钱干这些,但在安西提出先拿自己的钱垫付盒子印刷的钱,他也不好多说什么。

  尤其是在看到印刷好的盒子,装上他们的产品后,就怎么看怎么觉得高档,安支书彻底信服了。

  带着包装精美,又味道一绝的农产品,安支书和收购站的站长来了个友好深切的谈话,最终让站长同意,让站里的销售带着安实去兜售商品。

  收购站负责收购国家下达的各种产品,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仅仅收购这些。

  除了上交的之外,他们还收其他的,并和各个市级省级的收购站达成协议,给他们提供某些产品,又从他们那里进购某些产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县里的收购站和供销社是一家,其实收购站的站长也是供销社的社长,他们都是由一个领导班子统一调配。

  这些年,因为下河村的稻米是稀缺品,收购站的王站长和安支书的关系打的不错,不说多年的好友,也绝对是互利互惠。

  因此在县里的领导同意后,王站长才能做主提价一半来收购他们做出来的农产品。

  可是经过安西的这一波操作之后,那提了一半的价格已经配不上这么精美的食物了。

  但王站长也不能贸贸然的就给提成高价,这不现实。

  所以在安支书和安实过来的时候,安西就交代他们,想办法自己去销售,如果别的地方愿意高价进,那王站长肯定也是愿意做中转站赚一波的。

  至于安实能不能卖的出去,能不能说服那些省里市里的收购站,收购他们的产品?

  那就看安实的本事了。

  要是有了安西大规模的宣传打低,他还不能卖出去哪怕一笔,那这个销售的话就得换人干了。

  而只要第一批卖出去了,后面的销量就不会愁。

  这个年代是比较困难,大家也都喜欢省吃俭用,但到哪都不缺有钱人的,省里市里的就更不缺了。

  不说那些干部领导什么的,就是普通工人一个月买上一两盒也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而安西写了那么多文章勾着他们,就不信他们不动心,不想试试这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果然,一个星期之后,安实从省里回来,并带来了好几笔大的订单,加起来有四五百斤。

  有的农产品,下河村有,但数量不够,还需要到别的村去买。

  因此厂里又招了好几个年轻机灵的小伙子,他们有的去收购农产品,有的就跟着安实去跑销售。

  一批订单怎么够,当然是越多越好,全省那么多个市,市里那么多个县,每个县又都有收购站,怎么也得让那些收购站都知道,有了这样一项高档的食品不是。

  不管现在买不买,未来都是潜在的客户。

  不管是收购还是销售,都是需要技术含量的,要会识字会算术,人还得机灵,进厂需要经过考核。

  而明显的,知青们的教育水平,比村里的百姓好多了。因此这次选出来的七个小伙子,有五个都是知青,其中刘洪铭和张贺伟都被选上了,跟着安实跑销售。

  这样一来,就让剩下的知青看到了希望,虽然那被选上的人也不是回城,但能脱离沉重的农活,也是备受期待的。

  于是他们各显神通,各出奇招,目的只有一个,让安支书或者安西看到他们的能耐。

  还别说,这其中,安西还真发现了一个管理方面的能手,叫李鹤宏,他父母原本就是厂里的领导,家里耳濡目染下,即使学习成绩不怎样,但在这方面,却比别人强出很多。

  因此安西把他招进来,代替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了安支书的副手。

  安西不担心他会夺权,因为他家的条件确实好,要不是父母身为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他其实完全不必下乡,未来有机会肯定也是要回城的。

  二来,安支书缺乏管理一个厂的经验,现在是以管理农村的模式来管的。短时间内没什么,但时间长了,肯定是要出乱子的。

  因此有个懂行的副手帮着,他还能学习一些经验。

  除了李鹤宏之外,安西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村里那些被拉来劳改的人之中,其中有一位是大厨,是名厨。

  他多有名呢?

  他曾经是做过国宴的,在新华夏成立后,可以说是国内厨师当中最牛逼的那一批。

  他会落到现在的地步,也是不小心被待如亲子的徒弟背叛了才会这样。

  方师傅的厨艺是真的好,为人也极爱专研,到下河村好些年了,没抛弃以前的本事不说,还专研出了许多民间的美味。

  一开始,方师傅只是想研究一些能保存食物的方法,但研究者研究者,他就发现,这里面有很多门道。

  心里也有些明悟,不是新鲜的,精雕细琢的,就是美味的。

  通过各种自然方式加工发酵的,也会展现出食物不同的风味。

  有些是粗鄙,比不上国宴的高大上,也上不了台面,但味道却是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