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惹不起的黛玉 第71章

作者:紫生 标签: 红楼梦 情有独钟 BG同人

  但是光凭老承恩公夫人出身穆家,东平王府和承恩公府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承恩公都问斩另换他人了,穆兆也知道即便自己继续留在山海关,手握一方兵权,将来太子登基,依旧不会信任自己。与其等新帝登基之后被削爵替代,不如听姑母建议,告老还乡,早日退步抽身,给子孙后代留一条路。

  就这样,穆兆上了告老折子。

  如果太宗皇帝没有听过水澜的口供,还真不觉得穆兆有什么问题,但是在水澜的梦里,穆兆可是在自己退位那年,参与了逼宫的。就算穆兆自己不提告老的事,收拾了北疆候之后,太宗皇帝接下来了也要撤换山海关的守将了。

  因此,穆兆自己懂事,太宗皇帝也就准奏了。

  当然,太宗皇帝也没治穆兆的罪。虽然在水澜的梦里,穆兆跟着自己那逆子逼自己避位,太宗皇帝每每想到此事心中难免膈应,但是今世穆兆确然还没犯什么大节上的错误,为君者,总不能以莫须有的罪名便治功臣之后的罪。否则都不是史书工笔怎么写的问题,而是现在就会搞得人心惶惶了。

  山海关的权利交接很是平稳,穆兆告老之后,山海关副总兵直接升了总兵。

  太宗皇帝刚同意了山海关换守将,穆兆尚未带着家小回京,便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回了京城:北疆候逃了。

  北狄因刚遭过灾,虽是内乱不止,但是每一股的势力都不算极强。朝廷介入之后,北狄局势渐稳。

  北疆候陈德佑出身簪缨之家,父辈还经历过一场战争,陈德佑在军事判断上还是有眼力的。

  九皇子事发那么久了,朝廷对自己围而不攻是什么意思,陈德佑心知肚明。于是,陈德佑稳住了元配妻子,为了不让妻子怀疑自己要独自逃走,还将几个宠妾身契全都交给妻子,宠妾身边的下人也都任由妻子调换。

  陈德佑执掌一方兵权,在北疆的威望甚至比朝廷还大,不但建了轩辕豪华的府邸,还妻妾成群。北疆候夫人虽然占着个元配的名分,却早就失宠。之前还看在九皇子妃的面上,北疆候维持着对元配的表面尊重,九皇子案发后,北疆候很是作践了元配一段日子。

  再后来,陈德佑突然转了性,跟元配妻子促膝长谈,商讨对策,决定背水一战。为了取得元配的信任,还将几个宠妾身家性命交到元配手上。

  北疆候夫人还真以为大难临头的时候,丈夫总算发现还是元配夫妻相互帮扶的好,认真做了在北疆称王,背水一战的准备。北疆候夫人也是将门出身,颇懂排兵布阵。老夫老妻了,即便丈夫突然转性,北疆候夫人也没心思谈风月,这个时候,自然是勤练兵马,筑造工事要紧。

  谁知,陈德佑哄北疆候夫人日日巡防,操练兵马,乃是为了牵扯朝廷探子的注意力,陈德佑本人却乔装改扮之后,带着宠妾所出的两个小儿子逃了。

  北疆西面和北直隶接壤,北面是北狄,现在已经是朝廷的附庸国,东面的朝鲜也对朝廷称臣,可以说北疆虽然疆域还算辽阔,但是不管哪面,都是朝廷的势力,陈德佑若是负隅顽抗,只有眼睁睁等着朝廷的包围圈缩小,依旧是死路一条。

  于是陈德佑逃了,北疆虽然陆地上并无可逃之处,但是东面还有一道蜿蜒的海岸线,可坐船东渡倭国。

  北疆候夫人巡视军营回府之后,一问北疆候不在,还怒道他往哪里去了,难道跳海了不曾?

  陈德佑没跳海,但是还真从海上逃走了。

  古时候刺探军情,也只有观察推测这等法子,叶红德听探子传回消息说北疆营区有些动乱,叶红德甚至还怀疑北疆守军被团团围困,军心浮动,有一部向着朝廷的将士起义了。

  直到北疆部分守将派人联络叶红德,阐述情况,叶红德几经试探,查清楚不是对方使诈,再派兵去追,哪里还有陈德佑的影子,只在海参崴查到深水港口,当有大船在此停泊过。

  连北疆候都逃了,北疆驻军的将士本就是拿朝廷俸禄,谁还会跟着北疆候夫人跟朝廷作对?

  除了少部分与九皇子一案勾结颇深的顽固分子,大多北疆守军为了戴罪立功,积极揭发陈德佑罪行,带头捉拿陈家子弟,没多久,北疆候夫人也被捉拿归案,押解回京。

  林如海现在即便上朝,也极少在兵部有关的事务上发言了,不过林家关起门来,还是会讨论一下朝中事,不为别的,就为教导一下子女,其他贵族子弟,也有这样现实教学。

  说起陈德佑逃走的事,黛玉道:“这位北疆候倒是一个狠角色,他早就做了失败的打算。”

  苏岚接口叹道:“是啊,为了取信于北疆候夫人,宠妾爱姬也不过是随时可抛的玩意儿罢了。甚至连北疆候夫人嫡出的两个儿子都没带走。”

  黛玉道:“这倒不是他不想带,多半是不敢带。嫡子到底是北疆候夫人所出,若要带嫡子逃走,总要先跟嫡子说缘由,几时启程。万一嫡子对母亲狠不下心,告诉了北疆候夫人,陈德佑便有可能走不成了。至于他带走那两个幼子,当是宠妾所出,而且宠妾的命捏在了北疆候夫人的手上。唯有如此,北疆候夫人就算一两日没瞧见那两个庶子,也不会疑心细查。”

  林如海叹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贵为侯爵,又手握一方兵权,若非贪心不足,也不至于今日妻离子散,如丧家犬般逃往海外。”略顿一下,林如海突然问:“玉儿,你向来料事如神,此事你可曾料到了?”

  料不料到又有什么分别呢?“这种事谈不上有无预料,就是叶将军也不见得没有料到。不过是北疆天高地阔,山高林密,且多地临海。叶将军一不能大举攻入北疆,徒增伤亡;二无法在海上设立封锁线,防患于未然。所以即便料到,也只能如此。换做谁在叶将军的位置,也不见得比叶将军做得更好。”

  其实陈德佑能否逃走,关键看的是他在逃走之前,是否被他身边的人发现,将其扭送回京。至于朝廷这方,从技术上讲并没有太多办法。黛玉即便能猜到海参崴是陈德佑出逃的可疑地点之一又如何?现在的技术并不能支撑朝廷派人坐飞机过去拿人。

  所以,陈德佑稳住北疆候夫人,做出一副勤练兵马,要造反的样子,骗过北疆候夫人和北疆其他驻军,逃走之路便成功了一大半。

  林如海点了点头,一家人再说些别的,就各自回房就寝了。

  谁知次日大朝会上,还真有人拿叶红德指挥失当以至于让北疆候逃脱一事发难。

  自从黛玉面圣之后,林如海在朝会上都是尽量低调的,除了户部的事,其他部院的事很少表态。

  但是这次,林如海还举着笏板出来替叶红德说了话。

  只听林如海道:“海参崴和叶将军驻扎地相隔千里,即便叶将军料到陈德佑极有可能从海参崴逃走,也不能插翅飞去海参崴拿人。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如今朝廷兵力比之北疆何止十倍?叶将军驻扎铁网山口与北狄合围北疆,并无错处。不轻易出兵,也是对叶将军手下将士和北疆官兵负责。

  叶将军带去的将士是朝廷的将士,北疆众多兵士也是朝廷的兵士,北疆百姓更是天子子民,难道仅仅是因为陈德佑极有可能从海上逃走,叶将军就要带兵深入北疆上千里,至许多将士、百姓性命于不顾吗?”

  这还有谁能说叶红德错?兵法上没错,顾忌将士、百姓性命更没错。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

  陈德佑逃走之后,北疆就算有极少数陈家心腹负隅顽抗,也难成气候了,叶红德带着二万将士翻过平安山,接管北疆兵权。

  而刚入冬月,柳征夫妻也带着聘礼入了京。

第95章 柳征回京之后,先……

  柳征回京之后, 先是面圣述职,然后才来林家商议柳湘莲的亲事。因为一应聘礼柳征夫妇在松江的时候就打点好了,所以倒没什么忙乱的。

  倒是在柳征的安置问题上, 朝上起了些争执。

  范光熙原本是苏州参政道,这些年政绩上也还过得去, 而且之前海贸的事上, 范光熙也没插手, 若非和九皇子扯上关系,范光熙不说高升, 至少在从三品官员上平稳致仕是没问题的。

  但是范太太出自钟家, 在九皇子倒台之前,范家和九皇子府多有瓜葛。现在拔出萝卜带出泥,范光熙这苏州参政道的肥缺, 是没份了。若是范家运道好,或许还能捞着个贬谪, 若是运到不好,治罪也有可能。

  之前朝廷彻查九皇子的案子,先处理的自然是一群手握兵权的人。现在北疆和山海关守将都换了人, 便也有空腾出手来整顿文官了。

  然后关于柳征的职位问题, 有人觉得柳征刚在松江做出些政绩, 应当继续在松江巩固成果,不宜更换地方官;有人觉得柳征做出了政绩,有功绩就应当升职, 否则以后地方官员谁还尽忠职守, 造福地方。

  因为参政道是从三品的官职,正好需要在朝会上讨论,所以还是小小了争论了几句。当然, 这件事争论并不算极大。做官的谁不想更进一步,因为差事办得好,便要留在原职这种理由堵了多少人的升迁路,所以根本不会有几个人附议。

  朝会上很快定下来柳征升任苏州参政道。

  柳征在接受苏州参政道的官印之前是四品知府,是没资格上朝的,散朝之后,倒是有不少人向林如海道喜。

  林家姑娘和柳家公子定亲了,两家便是姻亲。柳征不在,恭喜林如海也是一样的。

  柳征升苏州参政道这件事,其实林家倒无人意外。但是太宗皇帝对范光熙的处置,林如海却有些看不懂了。

  范光熙作为九皇子的同党,即便这些年在苏州并未犯什么大错,从太宗皇帝这次对九皇子一系的处置来看,原本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的,至少也会被贬谪。但是实际上,范光熙的调令出来,却算是平级调动,范光熙被委任西宁参政道,年后启程赴任。

  对此,太宗皇帝自有考量,还将范光熙叫到跟前面圣了一次,无非是打一棒子给颗甜枣的御人之法。

  太宗皇帝先是忆往昔了一番,说什么当初范光熙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有多出色,自己有多看好范光熙。范光熙自然是感恩戴德,谢主隆恩一番。

  接着,太宗皇帝又提起了王子腾。王子腾也是当年国子监中那批出色子弟之一了,后来行差踏错,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太宗皇帝颇是痛心疾首。

  范光熙自然知道皇上好端端的提王子腾那是在敲打自己啊,就一直垂着头听,适时的接一句臣受教的表态。

  终于,太宗皇帝说完这酷刑一般的忆往昔,话锋一转,道:“当年还在国子监的时候,朕就视你们为国之肱骨。现在苏寒山英年早逝,王子腾误入歧途,唯有林如海是平平稳稳走到现在。史鼎迷途知返,如今任粤海总督,也是政绩斐然。”

  范光熙听到这里,都感动得险些掉泪了。国子监自然是天下读书人都向往的地方,但是也是维护皇权统治的地方。在国子监读书,能学到经世治国的学问,但是也会被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一国之君愿意对一个犯了政治错误的臣子这样谆谆教诲,范光熙一时觉得就算肝脑涂地,也难报皇上万一。

  然后,范光熙很是真情流露的表了一回态。

  太宗皇帝见时机差不多了,才语重心长的道:“你少年英才,自幼出众,一时行差踏错,朕痛心疾首。朕虽爱惜良才,若不对你稍加责罚,依旧留你在江南富庶之地任职,恐百官不服。朕现给你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将你调往西宁关,你心下可服?”

  服,有什么不服的,范光熙当时就三跪九叩,谢主隆恩。而且人太宗皇帝一番拉打下来,是真收服了范光熙,心服口服那种。

  虽然从江南一地大员到西北任职,范光熙也从一等富庶地调到了边疆,但是品级却算是平级调动。叫其他人说,都觉这等处罚不痛不痒。

  不过但凡知道内情的人,也都理解太宗皇帝如此处置。水澜的口供中,但凡黛玉和司徒卓没有掺和过的事,都是灵验无比的,太宗皇帝对两年后西海沿子那场战争自然会有很深的防范心态。

  而范光熙即便以前和九皇子来往过密,但也确实是个能人。让范光熙去西北,若是能对两年后的战局有所作用,太宗皇帝自然乐见。若是若干年后西北战事依旧是朝廷败北,便以战事失利为由处置不迟。

  处理完柳征和范光熙的职位安置问题,便又近了年关。

  因今年许多官员回京述职,加之柳征升职,柳湘莲成亲,柳家双喜临门,林家需要走动的人家比之往年更多了些。

  但左不过是需要参加的宴会略多了些,也没什么需要记述的。就唯有柳征夫妻前来林家做客的时候,商议了一回将来儿女住在京城还是跟着柳征夫妻下江南的事。

  之前林家因黛玉陷入一场生死危机,为了分散风险,提出希望柳湘莲和苏岚早些成亲,将苏岚送去松江的想法。后来黛玉安然度过危机,苏岚的亲事日程却没再改。

  柳征虽也为官多年,且是理国公府的旁支,也家境富裕,但比不上林家百年望族,也不比苏岚手握大笔嫁妆。但是柳家在京城也是有宅子的,柳征夫妇早就托柳行夫妻两个将宅子打扫翻新,花草树木也布置好了,倒也收拾得雅致齐整。

  若是柳湘莲夫妻两个成家之后留在京城,有现成的宅子;若是跟着柳征夫妻回南,原本二人也将松江府的官邸收拾了,不过这回柳征点了苏州参政道,官邸倒要等着范家搬走了,再打扫收拾、安插器具。柳湘莲夫妻就是要回南,柳征夫妻的意思,也是等自己夫妻两个先去苏州收拾妥当了,再递信让柳湘莲夫妻南下。

  林如海夫妻和柳征夫妻觉得,留京、南下各有道理,不过为前程计,柳湘莲倒是留京更好。又分问了儿女的意思,儿女两个也愿意留京。

  今年的年节,便是苏岚在林家守的最后一个岁了,一家人原也是高高兴兴的,不过越是近了子时,黛玉留意到苏岚的神色有几分伤感。

  苏岚、柳湘莲大婚的日子定在正月初六,过了这个年,自己在林家做姑娘的日子便一只手数得过来了。苏岚倒不是不高兴什么的,就是一种形容不上来的心情。黛玉把这种心情形容成婚前恐惧。

  正月初六那日,苏岚风光大嫁。

  别人家风光大嫁、十里红妆也许是恭维,但是苏岚大婚,风光是真风光,十里红妆也是真十里红妆。

  且不说柳征又是高升、又是办喜事这样的双喜临门,光说苏岚乃是苏寒山之女的身份,也值得太宗皇帝专门派内侍来给苏岚添一份妆的,这份妆,且不管价值几何,光是那份体面,也不是一般臣女能有的。再说,太宗皇帝的东西,总归是好的。

  除此而外,文丞相对林家两个姑娘可是欣赏得紧,也让丞相夫人来添了一回妆,另有和林家交好的都察院、翰林院两部院的清流官员也尽皆来贺。像贾敬、张彦这等人家自不必说。

  至于户部官员,尚书嫁女,属下自然也是要来的。有意思的是户部官员送来的礼物,有不少比之其他部院的部下送给上司的礼物要重许多,黛玉心里一估摸,就知道这里头有人将贪墨的苏岚嫁妆折成礼物又送回来了。

  林家不缺钱财,收的礼物也都添在了苏岚的嫁妆里头。加上之前林家置办的一份,苏寒山留下的一份,这十里红妆结结实实。那头已经抬入了柳家宅子,这边林家堂屋里还堆着许多大红嫁妆没抬出门。

  但是最令人觉得风光的,还是柳湘莲的迎亲队伍。其中有柳家本家子弟自不用说,关键是还有个皇室人物,太子殿下膝下第七子司徒卓。皇孙陪伴读迎亲,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放任何人身上,都会令人觉得绝无可能,唯有司徒卓自小脾性如此,他这样做,整个皇室都不会有人觉得奇怪,其他人更不会说什么。

  若一定要说,就是柳家子迎亲体面,再没见过其他年轻公子成亲有这份体面了。

  三日之后,苏岚回门,林家见苏岚气色不错,便知小夫妻两个过得和睦。不过贾敏依旧私下问了苏岚,婚后过得可好?

  现在柳家除了苏岚夫妻两个,加上公婆四个主子。苏岚一过门,柳征夫人就特地将下人叫到跟前,拜了新奶奶,可见对新媳妇的重视。柳征夫妇不是什么刻薄人,柳湘莲婚前就多次见过苏岚,早对苏岚有意,后来苏岚做了尚书府的姑娘,柳湘莲甚至觉得自己家世配不上苏岚,发奋读了几年书,想早些挣个前程。

  后来父母向林家提亲,林家按礼推三次之后应允,柳湘莲喜出望外。现在如愿以偿娶得娇妻,柳湘莲疼苏岚得什么似的。苏岚哪会有什么不如意?贾敏问起来,苏岚倒是羞得只晓得低头说一切都好。

  虽是义女,但见女儿夫妻和睦,林如海夫妻一觉放心,二觉也对苏寒山夫妻有了交代。

  贾敏原想提醒苏岚,该去给亲生父母做一场法事,苏岚倒先提了这个,说是柳湘莲明日就去牟尼院做法事,也算女婿头一次祭奠那边的岳父岳母。

  大女儿出嫁,也算林家了了一件大事。如今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尤其英莲只比苏岚小着月份,这亲事也该提上日程了。

  不过英莲的亲事比之苏岚更尴尬。苏岚即便没有亲生父母,或许会被人挑一个刑克的名声,但苏岚本身的出身和自身素质都没有问题。就这样当初还不少自以为是的人为了攀附林家而前来提亲呢。

  英莲原本的出身也没什么问题,甄费也是读书人,也曾做过官,即便后来辞官归隐做了乡绅,英莲也算出身书香门第。就是有了被拐卖那几年,上门提亲的越发没有什么好人家。

  当初向苏岚提亲,还有高门庶子这种人家,现在向英莲提亲的,出身略好一些的庶子都没了,有些个寒门上进的,细一打听也不是什么好人品。因此,英莲的婚事就这样耽搁下来。

  现在眼看英莲已经及笄,黛玉等过了二月份的生辰也十三了,贾敏心中隐隐也有些着急,甚至想叫过封氏商量,若不就在前来提亲的人中择个出身人品好的做女婿。这事叫黛玉给拦下了,虽然古时候及笄之后尚未定亲确然晚了些,但是叫黛玉说,与其嫁个不如意的将来吃苦,还不如等不到有缘人就不嫁呢。

  黛玉之所以如此说,乃是受了后世思想影响的,不过她口才本就好,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竟将贾敏说服了。英莲的婚事就这样暂时搁置下来。

  其实大户人家讲究早婚,都是有原因的,真正出身门第、自身模样、素质四角俱全的公子、小姐就那么些,若是订婚迟了,越到后面,越难择好亲。英莲的婚事一耽搁,果然后来上门提亲的那些个男子越发叫人不能入眼。

  这一搁置,就搁置到了黛玉成亲。

  这年黛玉十三岁,正是前世东宫系剩余官员辞的辞,死的死那一年,也是九皇子逼宫成功,太宗皇帝逊位为太上皇的一年。

  今世没了九皇子,原本黛玉以为这一年会平安度过的,谁知还是生出些事。

  太宗皇帝上了年纪,又惦记着水澜梦里,今年有逆子忤逆这件事,这一年依旧没去铁网山围猎。谁知这一年由夏转秋气候变得极猛,头一日还热得人心中发慌,第二日气温陡降,太宗皇帝在刚入秋的时候就病了,病情来得又急又重。

  其实前世太宗皇帝也病了这一场,九皇子就是在这个时候逼的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