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1436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长篇言情

  白大郎就沉思,“我家那里小了些,我回去和父亲母亲商议一下。”

  上次他成亲还是在常青巷那边拜堂成亲,只是迎亲是从周宅里迎出去的,当时去的人让白老爷眼热了好一阵。

  有利有弊吧。

  若是在常青巷办,自然会让人有个印象,他们是常青巷白家;

  但在周宅办,不仅能巩固白周两家的关系,也能让官场上的人留下他们的盟约不可攻破的印象。

  若他们是有底蕴的世家或官宦之家自然是分开好,但他们三家,不仅是周满,白善,还是他们兄弟俩,其实在官场上都没有亲族支应,这时候他们紧密些反而是好事。

  白大郎心中转过万千心思,已经有了倾向,白二郎则是直接道:“当然是在周宅办了,常青巷的宅子太小了,根本转不开,而且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这时候多适合烤肉吃啊,在常青巷那个小花园里能烤肉吗?”

  白大郎就把话咽下去了。

  白善深以为然的点头,也和白大郎道:“大堂哥,要是在周宅这边办,那在世人的眼里就不止是一门两进士了。”

  白大郎眼睛大亮,微微颔首道:“我回去和父亲说。”

第2498章 礼制

  白老爷成功被说服,当即去找老周头商量借宅子办喜宴的事。

  老周头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在满宝他们成亲前办一场,来个预演很好呀。

  于是他高兴的应下了,还拉着白老爷的手道:“乡里乡亲的,客气什么,正好,我家现在人多,几个孩子这两天也放假,您那边有什么事就吩咐他们去做,不用客气。”

  在七里村的时候,办喜宴互相借桌椅碗筷是正常操作,偶尔家里的地方不够大就摆到路上去,要是路上不够平那就摆到兄弟家里去,要是没有兄弟,那就摆到叔伯家里去,再不行就摆到邻居家里,这都是正常操作,很在老周头的理解范围内。

  尤其是高中这样的大喜事,周家可以沾喜气,他恨不得天天沾呢,万一有效,他家正在读书的几个孩子来年也能高中了呢?

  得了老周家的认同,白老爷立即拿出钱来去准备东西。

  高中请宴和别的喜宴不一样,两三天就能准备好,自然要趁着这一股喜气的时候办宴,也就白善他们升官时还一拖再拖。

  封家显然也是这个意思。

  而好日子都是一样的,因此一挑选就撞在了一起。

  不过没关系,人不去,可以礼到,还可以上半天在他家吃,下半天就去他家吃,只要不上班,一天可以赶五场。

  赵六郎交友广阔,当然,他也没能赶上五场,他赶了四场,和唐县令一样。

  热热闹闹的喜宴办完,公主的亲事就可以提了。

  礼部上门来提亲,白老爷精神一振,立即带了两个儿子去商议。

  礼部选了个好日子,明年的花朝节是个好日子。

  白老爷却眼尖的看到上面还有个日子,二月初八,似乎也很不错,主要是早一些啊。

  礼部就道:“这日子定给长豫公主了,长豫公主年长,所以长豫公主先嫁。”

  其实皇帝是想两个女儿花朝节时同时出嫁的,但被魏知拒绝了,其他大臣也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这不合规制,没办法,皇帝只能退一步,两个闺女相差五天的出嫁。

  也就前后脚的功夫。

  定下日子,礼部就带着白家人去看公主府,这将是他们拜堂成亲的地方,当然,里面的东西是礼部和工部来准备,但也可以适当的听取白家的意见。

  礼部还特别贴心的指了隔壁道:“那边就是长豫公主府。”

  白二郎可以想见以后他们家会很热闹,他点了点头,还是对明达的公主府更感兴趣,若没有意外,以后他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住在这里。

  从公主府离开,白老爷就拉着他儿子的手道:“二郎啊,你放心,等回家我就去常青巷那里看看还有没有院子买,再贵也给你买个小院子,将来你要是和公主吵架了就回自己的小院住。”

  白二郎:“爹,京城的房子越来越贵了,就是常青巷,现在两进的小院子也上三千两了,您要是心里过意不去,那就把钱给我吧。”

  他道:“以后我要是和公主吵架了我可以去周满那里,还能去白善那里,不行还有大哥呢,我多的是地方去。”

  白老爷就丢掉他的手,“你都要是驸马了,怎能如此寒酸呢?”

  “这不是寒酸,这是节约,”白二郎道:“节约是美德,买了房子我又不住,既是要给我落脚用的,那也不好出租,还得放一房下人在那里料理,多费钱呀。”

  白太太都忍不住目瞪口呆,然后就是一脸的心痛,眼泪都快要出来了,“我的儿,你这些年这是吃了多少苦啊,想你以前什么时候把钱财放在心上了?手里有多少就能花多少,现在竟节约成这样……”

  白太太心痛不已。

  白老爷:“……那是因为花用的不是他的钱,他也就在村里的时候豪横,但七里村有花钱的地方吗?逛庙会,去大梨村赶集,一串铜钱就够他成霸王了,你心痛什么,他秉性就是这样。”

  白二郎:“这是秉性纯良,有什么不好的?”

  “我看你就是和善宝学的。”

  “您刚才还说我秉性如此呢。”

  白老爷抬手就揍他,“越发会顶嘴了,回头我告诉你先生,让你先生打你。”

  白二郎就不说话了。

  白老爷乾纲独断,挥手道:“我说买就买,大宅子我们买不起,小宅子我们还能买不起吗?”

  白二郎就特别好奇,“爹,我国子监的同学们总是说京城居大不易,现今还有好多同学住在国子监里或是在外头租房子住的,我们家这么有钱吗,宅子买了一座又一座。”

  白老爷有些自豪,微微抬着下巴道:“多的东西没有,但给你和你大哥一人在京城买个院子还是能做到的。”

  “可我们家在绵州也有别院……”

  “嗨,那些院子不值钱,二三百就能买下三进的院子,而且那也不是你爹我买的,那是你祖父买的……”

  白老爷当年是因为在绵州与人意气之争,田产和生意都被人针对,他和当时的绵州刺史也不和,这才搬到七里村居住的。

  不过当年那位刺史也没有留很长,他走过没两年就因贪污受贿被贬官去了他处,后来听说被一贬再贬,现在也不知道还当官否。

  只是白老爷当时已经在七里村住下,不管是他还是母亲和妻子都觉得乡下的生活还不错,除了出入不便有些无聊外,比在绵州要更惬意,而七里村民风淳朴,他便没有再搬家,实实在在的住下了。

  不过他虽然住在七里村里,但家产却不少的。

  他不仅是罗江县最大的三个地主之一,嗯,现在是两个了。

  在绵州也有不少的田地和铺子,虽然每年赚的钱不是很多,但这二十年来,他花的不多呀。

  一直给孩子们存着钱呢。

  买两个宅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他不仅能买宅子,还能买其他的东西给他小儿子做嫁妆,哦,不,是聘礼。

  这一点儿上他和老周头很有共同语言,因为说起聘礼,他最先想到的也是田地。

  从小就是地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地主的白老爷认为,只要有地,那就有地位,有金钱,还有权利,所以土地是最必须的。

  在给白二郎准备聘礼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土地。

  当然,他并不是现在才买的,从他上京后他就在京城附近四处打听了,也打听到了雍州,和老周头一样分批的入手一些合适的田地。

  嗯,他买的比老周头多多了。

  他将这些地契分好,给白二郎看,“看到没有,宅子算什么,那不值多少钱,真正值钱的是这些地。”

  白二郎张大了嘴巴看着,忍不住伸手去扒拉这些地契,问道:“爹,这些都是我的?”

  白老爷就拍掉他的手,“当然不是,有一半是你大哥的。”

  他道:“礼部特意叮嘱过,不让我们准备太多的聘礼,说是要合礼制。”

  虽然白老爷不懂为什么娶公主还得要求少聘礼,但礼部既然那么暗示了,他就只能照办。

第2499章 嫁妆

  礼部之所以这样暗示,除了规制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皇帝的暗示。

  皇帝给两位公主准备了不少的嫁妆,白家准备再多的聘礼都要转变成嫁妆,那就超出礼制太多了,皇帝觉得这样不好。

  他之所以这样心虚,自然是因为前些年因为嫁女儿被魏知怼了一顿,当然,他认错了,只是没改而已。

  这一次一连嫁两个女儿,皇帝让国库准备的嫁妆也不少,踩着礼制的上线下的单子,然后他再私房给一点儿,皇后也把自己的嫁妆分了,这一不小心超出的就有点儿多。

  魏知上次已经上谏,皇帝这段时间都不太想看见他,每次看见他,他都要念叨一次,心虚。

  老周头对此很不理解,“这位魏大人怎么这么多事,这当爹的给闺女嫁妆有什么好说的,这是皇帝的钱,他爱给谁给谁,怎么还要听一个外人说的话?”

  满宝道:“话不能这么说,天家无私事,何况此事涉及礼制,并不是陛下一人的事,更不止是皇家的事,明达已经拒绝了两次这么高的嫁妆,只是这是陛下和皇后对她的疼爱,她也不能太过强硬,不然会伤陛下的心的。”

  老周头不理解,“这嫁女儿不是自家的事吗?”

  满宝摇头,白善也摇头,道:“礼制就是规范人的身份和社会关系,陛下还有姐妹,按礼,先帝的公主们贵于陛下的公主,超出礼制的陪嫁不仅会打破这种关系,还会给后人留下不好的事例,将来有人照样学样怎么办?”

  白善道:“陛下爱女之心可以理解,但魏大人更没有错,他是站在大局上看待此事的。现在陛下只是踩着礼制的上线让国库准备礼单,剩下的自己补贴,但若是将来有一任帝王不愿意从私库中拿钱,或者私库中没钱,却又想给出嫁的公主这一份体面怎么办?”

  老周头:“怎么办?”

  “他就会转嫁给国库,底线是一点一点被往下踩的,”白善道:“何况,陛下的私库也不是单属于他一人的,除了他之外,还涉及到其他皇子女,更不要说,太医署、太常寺这些常需要皇帝补贴的部门了,他给公主的陪嫁多了,那给太医署和太常寺的东西势必就会少了。”

  太医署现在仍然有四成的支出是从皇帝的私库走的,想要国库完全负担它的支出,应该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跟不要说太常寺了。

  太常寺负责修建皇陵,这是很大一部分的支出,当然,这钱是国库出的,但当今为了缓解国库的压力,一直独立负担一部分支出,不然皇帝为什么这么穷?

  连年给儿子娶媳妇,出嫁女儿是一方面,这样固定的支出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看大明宫,都修了二十年了还有一半是荒地就知道皇帝有多穷了。

  所以这还真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事。

  但皇帝也头铁,魏知等人骂他,他就老老实实的听着,转身该给女儿准备的还是准备上,就是不改。

  魏知无奈,快要过年了,各种赋税要整合,来年花钱的地方也要开始准备着计划了,而且今年又是吏部大察的年限,各地重要的官员要回京述职,钦天监早两个月就在示警,说今年寒气早到,中原和南方一带可能会有雪灾。

  没错,有雪灾的不是北方,而有可能是中原这一片区域和南方,恰巧都是产粮大区,真是头疼。

  所以要做的事很多,魏知并不想在这种小事上和皇帝闹得太僵,尤其是在他们俩人快要成为亲家的时候。

  因此上书了两次,又当面劝了两次,发现皇帝就是当面认错,背后该怎样还是怎样,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略过了。

  皇帝心虚了几天,发现魏知真的不问了,瞬间大喜,于是也自在起来,在给女儿准备嫁妆的时候还过问了一下臣子的嫁妆。

  主要是正碰上周满来给皇后请平安脉,都是前后脚要出嫁的孩子,皇帝就多问了一句,“你父母给你准备好嫁妆了吗?”

  满宝点头,“准备了的,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