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1723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长篇言情

  古忠都应下,开始研墨,自己代笔写了信,交给皇帝看过以后就盖上了私印。

  皇帝想了想,没让他将信封上,而是在信后添了一句话,让周满他们悠着些,流言若是太甚,朝中大臣们要是问起来,他是不会为她保密的。

  皇帝自觉不会向外传,但这事儿实在是太可乐,他忍了一天,晚上还是忍不住去找皇后说悄悄话。

  “这世上想当神仙的不知有多少,但他们也只敢悄悄的来,别说告诉别人,连心思都不会显露出来,她倒好,直接写信来问朕,”皇帝啧啧道:“起居郎就跪坐在一旁,也不知将来太史令要怎么写她,哈哈哈……”

  皇后也忍不住笑,推了皇帝一把,“陛下也太促狭了些,既知道,看完信后何必说出口?”

  他不说,难道起居郎还能将他的信拿过去拆了看不成?

  皇帝哈哈大笑道:“总要让后人知道这周太白是怎么来的吧?”

  这样的有迹可循,将凡人成仙的最后一点隐患也消除了。

  皇后也只是嗔怪了一下,并没有很责怪皇帝。

  起居郎所做的起居注在记录后就会被封存,等皇帝驾崩,换了一个皇帝才有可能被打开修史。

  所以这件事被起居郎知道并不要紧,能做起居郎,嘴紧是第一要素,皇帝都有可能往外泄密,但起居郎一般不可能。

  所以皇后叮嘱皇帝,“您可不能再告诉他人了。”

  皇帝:“放心吧,朕不会再说此事的。”

  因为说得自信,所以第二天小朝会结束,大家坐着休息时,皇帝就看着魏知几个大臣欲言又止,生生忍住了分享的冲动。

  惹得魏知看了他好几眼,见他欲言又止后收回目光竟然不啃声,他就不免主动开口询问,“陛下是有事和臣说吗?”

  “没有,”皇帝否认得特别快,顿了顿后转开话题,“杨和书到江南了吧,可有折子回来?”

  吏部李尚书便道:“是,有弹劾他的折子,说他才到扬州便大肆饮宴,虽是监察使,却未行使监察使之责。”

  李尚书顿了顿后问,“陛下,可要着他上辩折?”

  皇帝不在意的挥手道:“不必,暂且压下去。”

  杨和书刚过去,只怕屁股还没坐热呢,这时候的弹劾都是试水,皇帝不想杨和书将太多精力放在争辩上。

  他对老唐大人道:“他现在也算是你的人了,你多看着一点儿折子,这段时间先把弹劾的折子压下去。”

  淮南道是御史台辖下,杨和书这个监察使现在是老唐大人的手下,但皇帝给他的权力很大,他不仅可以监察淮南道辖下官员,还能插手民政,皇帝还将淮南的一支军队交给了他……

  朝中的大臣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皇帝给杨和书这么大的权力是为了什么。

  所以杨和书人还没到扬州,淮南道上下的官员就都紧张了起来。

  要不是他出身杨氏,杨氏又在江南还算有名望和权势,他恐怕连扬州都到不了。

  在路上遇到个山匪,生个病什么的最是正常不过了。

  当然,杨和书也不是一点儿意外没遇到的,只不过他也带了不少人,意外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皇帝点了点桌子,沉思道:“白善想在北海县建个渡口,户部那边可有盈余的钱?”

  刘尚书认真想了想,没吭声。

  果然,魏知先表示了反对,“陛下,臣一直不同意在北海县再建渡口,莱州的渡口便可用。”

  白善作为北海县的县令为北海县谋利没错,但他是大晋的宰相,想的却得是整个大晋,因此道:“再建渡口花费很大,从北海县到莱州渡口并不是很远。”

  皇帝想了想,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不再提这件事,道:“等太子回来再谈此事吧。”

  但白善显然是等不起的,他一回到北海县就开始让人去寻找可以造渡口的匠人,当然,不是那么好找的,会画图纸的匠人,还得是会造渡口画纸的匠人,白善打听了一下,整个青州都没有。

  他只能给京城的先生同学们写信,请他们帮忙寻找。

  庄先生收到他们信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元节了。

  周家的人正齐聚一堂,他们早在一个月前就收到了周满的信,然后就开始写信让所有儿子来京城,他们要商量家里的财产要怎么办,是照着满宝的主意来,还是分家……

第2995章 家宴

  老周头坐在小凳子上切药,切到一半就叹气。

  钱氏没管他,她也在切药,老周头就又叹息一声。

  钱氏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问道:“你又怎么了,老五媳妇说了,这些药都是急用的,回头还要拿去碾成粉末做药膏呢。”

  老周头这才加快了切药的动作,但还是忍不住话,“你说我们真要分家?”

  钱氏没说话。

  老周头心里是不愿意的,他嘟囔道:“我们都还活着呢……”

  总觉得分家以后家就散了,现在没分家,老四他们用满宝的官帖天经地义,满宝每年分账也天经地义,多一点少一点都是一家人,大家糊弄着过就行,没谁放在心上。

  可要是分家,这些事情就都要重新论了,不然,东西分得多了,心里难免有些疙瘩。

  老周头知道自己不如老妻聪明,因此问她,“别的不说,要是分家,做药膏这门生意就是老四、老五家的和满宝立君她们几个了,我们两个天天在家里给她们切药,日子长了他们能没有意见?”

  所以村里的老人只要还在就不分家,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役纳税,次一等的理由就是老人难做了。

  分了家,兄弟几个,老人是帮老大家干活儿,还是帮老二家?那老三家怎么办?

  尤其他们家可是有六个儿子呢。

  他倒是可以两手一摊说以后跟着闺女过,可他也不能这会儿跑去青州跟着满宝啊,所以同样的,帮了这家帮不了那家,也太难了。

  而且……老周头嘟囔道:“我就想切切药……”

  像老大家的,厨房里的活儿他做不来,老二老三他们都在里干农活,他倒是可以帮的,但他不想干,太累了,他都这把年纪了,可以享福,为什么又要到地里去劳作?

  所以不分家多好,每年依旧一个劳役,家里有闲人就送去服役,没有就交钱。

  他不管干的什么活儿,最后都是给所有儿女干的,因为最后赚的钱都有一部分交到公中给大家分账。

  钱氏见他说得这么委屈便道:“先问问孩子们。”

  “做什么要问他们?”老周头道:“我们还活着呢,我们拿主意就是了,就听满宝的,把家里的生意都记在立君名下,现在家里那几个铺子不也记在她名下吗?”

  钱氏道:“现在家里有钱了,孩子们也各有营生,我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总要问一问,我也觉得不分家好,但总要他们心甘情愿才好。”

  她道:“这么多的产业一下就都交给立君,他们要是心不甘情不愿,那才是坏事。”

  老周头就嘟囔道:“以前你不也撒泼说不许分家吗?”

  钱氏就生气了,哐的一下将刀插在了案板上,问道:“我什么时候撒泼了?家里说过分家吗?那会儿是什么时候,这会儿是什么时候?那会儿家里什么都没有,分家等于找死,现在就算分家了,他们各自也能过得好……”

  “好好好,你说的都是对的。”老周头觉得满宝总是忘事这一点儿就是跟她学的。

  周四郎收到信说家里出了大事,让他回来商量大事,于是将商队交给了三子,让他们继续在夏州等着西域来的人,他就带了两个人就赶忙跑回来了。

  周二郎和周三郎则是把家里的事情托给了村长,然后找了上京的商队一起走。

  两方人马是一前一后到京城的,只是他们到京城两天了,老周头也没说是什么事。

  当然了,老周家也没什么秘密,他们很快就从各自的妻儿那里知道了原因。

  这两天他们心就跟火烧似的,都有主意,却不知道其他兄弟是什么主意。

  钱氏觉得人既然已经到齐,那就没必要拖着,等他们休息了两天,缓过劲儿来了,各自的小家也商量过以后,她就让小钱氏早些做饭,还把出嫁的周立信、周立君和周立如三姐妹给叫回家,一起商量这件事。

  老周家人多,包括小的孩子们,整整坐了三桌。

  钱氏坐在首座上,看他们都吃得差不多了,便扭头看向老周头。

  老周头就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巴。

  小辈们见状,便也纷纷放下碗筷。

  老周头看到几个小的孙子,直接挥手道:“他们也坐不住,让他们自己出去玩吧,今儿既然大家都在家里,孙女婿们也来了,那就一块儿说说话。”

  方氏立即让六头把弟弟和外甥侄女们都带出去玩儿。

  六头便绷紧了小脸,一脸严肃的把一群孩子往外领,“别吵,爷爷他们要说大事儿,我们去花园里玩儿。”

  “那我能去找郑奶奶玩吗?”郑氏很喜欢孩子,总是会给他们点心吃,周家的小孩儿以前最喜欢小姑,现在则最喜欢郑氏。

  六头也喜欢郑氏,于是点头,“走,我带你们去。”

  屋里,老周头道:“你们应该也都知道家里为啥叫你们回京城了。”

  当初信是当着周大郎和周五郎周六郎的面念的,老周头这话主要是和周二郎周三郎和周四郎说,他道:“你们妹妹说了,现在她和你们妹夫做的是得罪人的事,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定什么时候就出事了。所以得想个办法避开。”

  “老大家里呢,三娘是官儿,立重以后也要回罗江县去考县衙,立学更是已经补官,那就不能跟商沾上关系,老二家呢,立如出嫁了,这件事对她没影响,但以后立威的孩子总要念书考官吧?”

  现在老周头出了两个当官的孙子,还有当官的孙女和孙媳妇,心早就养大了,他觉得他现在家里有钱了,供得起孩子读书,将来重孙子肯定也要读书考官的。

  “而且满宝来信说了,立威现在跟着他姑父,将来说不定有造化,所以二郎家里也要注意一些,”老周头道:“老三家更不必说,立固当了官儿,现在他弟弟还在识字,以后要跟着满宝学医术的。”

  老周头说完看向五头,问道:“五头,爷爷说的对吧?”

  五头愣愣的点头,“对呀。”

  老周头就满意了,看向剩下的三个儿子,“你们的孩子都还小,但现在肯定也都要打算起来了,老四,现在家里的生意主要是你做,你说,你是要落商户,还是咋的?”

  周四郎立即道:“那当然是不能落商户啊。”

第2996章 不分

  他生怕他爹让他落商户,连忙道:“爹,我觉得满宝说的不错,就把生意记在立君名下呗,一家子骨肉,立君还能坑我们?”

  周立君:“……”

  周五郎和周六郎连连点头,他们也不想分家,要是分了家,生意主要是他们这三个小的家里在经营,他们都有被落商籍的风险。

  虽然满宝说过商籍也能考科举当官,但限制颇多,而且想要更进一步难上加难,有的人就因为是商籍,纵是才识不俗,一生也难上五品。

  虽然他们觉得五品就很厉害了,但孩子们能更上一层楼,他们为什么要在底下呆着?

  他们不说多厉害,至少户籍上不能拖孩子的后腿不是?

  听满宝说,家里要是商户,当了官儿,那御史的眼睛就跟门上的两个灯笼似的,恨不得你吃一顿饭都要扒拉出你是不是违制了。

  这么憋屈,还不如不当官呢。

  当然,这是远的,他们就说近的,虽然这些年他们三个小的算是独自在外闯荡,自己做生意算熟练了,但家里的事还是主要听几个哥哥的,尤其是大哥的。

  周四郎能一出门小半年,完全不担心家里,不就是因为家里有大哥大嫂他们,他可以后顾无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