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1810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长篇言情

  周满抬头看了他一眼,默默地没说话。

  但白二郎没有顾忌呀,他啧了一声,抱着白若瑜从门外进来,“我们三个里最爱哭的就是你了,小的时候看见菜青虫都能吓得大哭。”

  白善:……

  他磨了磨牙,手好像也有点痒怎么办?

  殷或好奇的看着白善,显然是没想到。

  “快走吧,婶婶早就在叫我们了,说是今天有礼物要送给孩子们。”

  白善默默地抱着孩子跟上,问道:“好好的为什么要送礼?”

  “剃头呀,”白二郎道:“今天两个孩子要剃头发,剃完头送个剃头礼。”

  白善和周满一头雾水,三人一起长大,他们怎么不知道家里有这个礼?

  白二郎也不知道,但他理由充分,“孩子都是周岁前剃头,周岁前哪有记忆?我们肯定是不记得了。”

  又道:“而且我们小时候收到的礼也到不了我们手里呀。”

  周满直觉不对,“我们不记得自己的剃头礼也就算了,但我有这么多侄子,我也没见他们小时候有剃头礼啊。”

  白二郎斩钉截铁的道:“那一定是因为你爹舍不得。”

  周满:……

  白善就干脆多了,到了地方后直接问母亲。

  郑氏一边让奶嬷嬷抱着两个孩子下去喂奶,一边道:“不是习俗,但我想送就送了,小孩子剃头发也是大事呢,我做祖母和叔祖母的,送他们一些礼物怎么了?”

  白二郎都没想到这个理由,半晌才反应过来,和白善一起道:“没怎么,您高兴就好。”

  连明达都忍不住拉着满宝小声道:“婶婶真的是太喜欢送礼了,满月、双月、百日这样的日子送礼也就是了,大宝第一次翻身要送礼,第一次会玩口水也送礼……”

  周满挠了挠脑袋道:“她开心就好。”

  白善也是这么想的,也正是因为他们夫妻都这么认为,郑氏才那么放心的送礼。

  当然了,有此殊荣的也只有两个孩子了,连白善和周满都要退一射之地。

第3150章 盐政改革

  两个孩子吃完奶就睡着了,果然,吃饱了想睡觉就是人的天性。

  他们虽然睡着了,但依旧被抱出来剃掉头发。

  请的是外头专门给孩子剃头发的匠人,手艺极好,轻柔的就把头发给剃了,周满旁观,总觉得孩子睡得更香了一点儿。

  原来剃头还有这个好处?

  小钱氏拧了温热的毛巾给他们擦了擦脑袋,两个孩子动了动,眼睛似乎睁开了一条缝儿,但很快又闭起来继续睡。

  郑氏拿出两顶小帽子,笑眯眯的给他们戴上,小声道:“这是我给他们做的,透气,便是现在戴着也不热,还不会受寒。”

  除了帽子,郑氏还送给他们一个玉雕的小兔子,可惜他们现在还小,还不会把玩这些玩具。

  于是周满白善和白二郎大大方方的替他们先收着了。

  孩子睡着,他们这些做父母的瞬间没有了用武之地。

  周满带了一个玉雕小兔子回到书房,玩了一下便放到一旁,“我想好怎么写了。”

  白善笑了笑,将自己才磨好的墨水递给她,“给你了。”

  周满接过砚台,放到一旁,把自己的空砚台递给他,扫了一眼他案上的公文,“你还有这么多公文啊?”

  白善点头,“夏收在即,各个庄子都要安排,还有下一季度的官盐也在准备,这一次准备时间比之前可是少了半年的时间,所以有许多事情要安排。”

  周满就觉得他也不是很轻松嘛,顿时高兴起来,兴冲冲的开始写自己的折子,连语句都比之前的要活泼点儿。

  写完以后润色一番便誊抄在空白折子上寄出去。

  她觉得自己写得挺好的,吏部很大可能会同意,朝中诸臣应该也不会反对,这毕竟是双赢的事吗。

  周满喜滋滋的一边在北海县里继续种痘和看病大业,一边等着京城的回复。

  结果她等了一旬没消息,又等了近一旬,麦子都收了,第二次买盐的官吏都摸到北海县这里来了,她这里还是没消息。

  周满不满了,“京城的办事效率什么时候这么低了?”

  白善则是拿出一封信递给她,“你最近都忙着种痘,我都没空与你说话,你看看吧。”

  “这是什么?”

  “这是唐学兄的信,对了,我这儿还有先生的信呢。”白善一并找出来给她。

  周满没看内容,而是先扫了一下信封,“都是写给你的呀。”

  白善道:“没有涉及医署,他们自然不会写信给你。”

  趁着周满看信的功夫,他概括总结了一下京城发生的事,“我推算了一下时间,很不巧,你的信到京城的时候应该正碰上魏大人上书改革盐政之事。”

  盐政改革魏知喊了两年,但准备了近十年。

  朝中上下也知道魏知和皇帝想要改革盐政,尤其是江南的盐税问题尤为严重。

  但具体怎么改革,因为魏知一直没有具体的上折,除了皇帝和几个相关大臣外,没人知道。

  而这一次,魏知便上折,将盐政改革细细的列了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盐税的改革。

  折子一上,不说江南一派的官员,全朝堂都震惊了,然后便是巨大的声响,有大声反对的,也有大声提出意见的,而同意者寥寥。

  这么大的事儿,周满这时候上的折子在百官看来都不值得拿到朝堂上来议论。

  中书省只看了一眼便给出“待议”的意见,现在朝中乱糟糟的,这种不是特别紧急的事儿还是先放着吧。

  门下省对这个批复意见竟然也没意见,审核通过后发给吏部,只是留言道:“可思虑。”

  也就是说,你们现在就可以想一想了。

  但也只是想一想,不说吏部乐不乐意,他就是乐意,很积极的去促成这件事,人门下省和中书省转身也能忘了这事。

  现在大家的心神都在盐政上,还有江南的官场上,谁有心思放在其他的小事上?

  像其他的事,有例可循的循旧例,受灾的、免税的,这种事都照着旧规矩来,快速的决定后大家继续就盐政的事“探讨”一下,偶尔不小心问候一下对方的身体、品德,甚至是祖宗……

  而像周满这样没有旧例的折子,不是非常紧急的就先丢在一旁,非常紧急的就拿出来快速讨论拿定主意后发下去。

  所以除了周满这样的官员外,很多官员其实是觉得最近京城的办事效率很高呀,比以前高多了。

  周满看完信,愣愣的,“所以我这是因为选了一个不好的时间上书,然后被坑了?”

  白善点头,“我觉得盐政改革的事没定前,大家应该没心思讨论你的折子了。”

  周满就拿出庄先生的信再次从头认真的看一遍。

  庄先生把魏知的盐政改革要点全都写了下来寄给白善。

  周满问他,“你觉得魏大人此法如何?”

  白善颔首道:“我不知将来会如何,但就当下来说,此改革之法的确于国于民有大利。”

  魏知应该想要改革盐政很久了,所以准备很充分,便是白善以挑剔的目光去看这份改革,也找不出几个问题来。

  周满指着信上的红批问,“这是你写的?”

  白善看了一眼后点头,“我的字你不认得?”

  周满没理他,而是看着那几行红批道:“你一下把盐价定这么低,只怕改革更加不易。”

  “我知道,”白善道:“但机会如此难得,这次要是不通过,下次想要再改革就更难了。”

  他道:“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有了晒盐法,制盐的成本大大降低,我压下的这个价格,各地县衙还是有赚头的,虽然少,但薄利多销啊。”

  “私盐屡禁不止,这是为何?”白善道:“就是因为官盐加上盐税和各地县衙的收益之后价格就变得很高了。可县衙本就是管理百姓的地方,并不是商号,也不当是为了盈利。官盐要是比私盐还便宜,那百姓还会去买私盐吗?”

  而当盐的利润降低到一定程度,又还有多少人会去走私盐呢?

  周满沉吟,半晌后却依旧摇头,“我知道你说的都是对的,但你肯定不能这样和朝中的百官说,更不能将此心思昭告各地县衙,不然盐政改革更难实行……”

第3151章 盐政改革

  太医署和地方医署的建立和扩大,周满是每一步都参与的人,回头去看,刚开始谁都不看好太医署和地方医署,没有人觉得他们能将太医署做长久,更不要说真的开办地方医署了。

  一开始不过是皇帝愿意自掏腰包,太医署也有意义,诸臣这才勉强同意开办。

  所以周满太知道“同意”二字有多重要了。

  她道:“我们应该以小博大,先让他们同意再说。”

  白善目光就落在庄先生的信上,蹙眉道:“你是说魏大人的盐政还要再退一步?”

  周满摇头,“不知道,大人们的事我岂能断言,但我知道,你想要改变的越多,需要付出的就越多,不然就做不到。”

  白善也只是苦恼了一下便将此事丢开,他现在就是一个小县令,远在青州,京城的盐政改革离他还很遥远,作为一个小喽啰,他只要听命行事就好。

  但这个小喽啰此时正被朝中的大佬们不断提起。

  唐老大人同意盐政改革,却不完全同意魏知的改革方案,和他一样想法的老大人不少。

  皇帝实在是不想在大朝会上听他们争吵了,所以干脆找了个好日子把大家叫进宫里下棋喝茶,顺便吃个便饭,喝茶时大家就说说话,把这件事拿出来仔细的谈一谈呗。

  魏知认为可以将盐交给商人经营,他道:“如今天下商旅来往各处,由他们运输来往,比我们单独运盐成本要低很多,同样的,盐价也能够下降更多。”

  老唐大人皱眉道:“商人逐利,低价不过是一时的假象,将来他们掌握了盐路,只怕祸端不比现在的江南盐政差多少。”

  刘尚书却摇头道:“不然,我们只要掌握了盐场,他们就翻不出天去。”

  老唐大人依旧严肃着脸摇头,“不行,利润过大,到时候官商勾结,只怕百姓要求告无门了。”

  李尚书皱眉,“陛下圣明,又有御史台在,这种事怎会泛滥?”

  老唐大人就瞥了他一眼没说话,有些话当着皇帝的面不好说出口,见李尚书坚持,他便梗着脖子道:“纵观史书便知。”

  李尚书正要拉着他好好的问一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一直沉默的皇帝忙道:“行了,行了,朕知道,帝王未必圣明,昏君奸臣也不是不会在大晋出现,唐卿的顾虑不无道理,”

  皇帝拦住要吵架的俩人,顿了一下后又对老唐大人道:“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

  魏知点头,和众人道:“臣和刘尚书算过一笔账,若是发盐引给客商,由他们运营官盐售卖,每斗盐的成本至少可以下降五文,加上白善的晒盐法,两相结合,盐价可下降至五十文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