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970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长篇言情

  崔氏立即道:“快抱上来我看看。”

  小少爷还没醒,他依旧攥着拳头睡着,腿被绑着,但也像个圈圈一样曲着。

  唐夫人跟着探头看,仔细的打量了一下后道:“眉眼看着像你。”

  满宝便跟着一起凑上去看,看了半天没看出来到底哪里像崔氏了。

  她对于这些大人只看一眼孩子就看得出像谁的本事特别好奇,“唐夫人,您到底是怎么看的?”

  唐夫人看了她一眼后道:“见的人多了就看出来了,你看不出这孩子鼻子眼睛都像她吗?”

  满宝看了眼孩子,又看一眼崔氏,再看一眼孩子,再抬头看一眼崔氏,然后老实的摇头,“看不出来。”

  唐夫人老神在在的道:“没事儿,等你见过的人多了就看出来了。”

  “我见过的人也不少了的,”满宝算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见过的人,越发肯定,“说不得我见过的比您还多呢,不过这都不是最要紧的,我最好奇的是,孩子眼睛还没张开呢,您是怎么看出来眉眼都像杨夫人的?”

  杨夫人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唐夫人忍了忍,没忍住,抬手敲了一下满宝。

  满宝又不傻,便知道唐夫人是恼羞成怒了,看来她也没看出来孩子和崔氏哪里像,估计转身见到杨和书,她就会改口说孩子和杨和书相像了。

  哼,果然,大人的嘴骗人的鬼,从小到大好多人都是这么骗她的,一看她就说她跟她爹很像……

  老周头在莆村连着打了两个喷嚏,他揉了揉鼻子问道:“是不是满宝想我了?”

  旁边站着的三个儿子都没吭声。

  老周头就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举目四望,满意的看着已经被种了不少的麦地,很是欣慰,“就是肥还没沤好,老大,你回头记上,一定要记得在十月前让他们上一次肥,不然麦子过了冬后要长得不好了。”

  周大郎应下。

  周四郎收回了目光,道:“爹,我和唐县令都说好了,这九十九牛等县衙的人看过就能入编号。”

  老周头皱眉,“怎么少了一头?”

  周四郎道:“白善要一头,不让入编号,我想着自家人不用太拘泥规矩,所以就应下了。”

第1667章 用脑子

  老周头有些好奇,“白善要牛来干什么?”

  他突然想到了什么,瞪大眼,“这孩子不会想着拿牛去吃吧?”

  周四郎还没说话,老周头已经叫道:“这可太暴殄天物了。”

  周四郎道:“他说是送人,有个同窗想要,只是在外头买的都有编号,去处衙门那里都有留档。”

  朝廷现在对耕牛的管制还是挺严格的,周四郎的牛是从草原上带回来的,没编上号前,他拿来干什么都可以,编上号了,那就是耕牛了。

  老周头对于白善送礼竟然送一头牛的奢侈行为表达了一下不满,然后就问道:“人家会回礼吗?”

  周四郎哪儿知道?

  不过为了不让他爹放心,他毫不犹豫的点头,“肯定会的。”

  老周头这才放心。

  已经被预定了要收礼的满宝并没有要给白善准备礼物的意思,她见崔氏的情况稳定下来后便要收拾东西回家去。

  杨和书就留下她道:“唐知鹤午时要过来,你不如留下一起用饭。”

  满宝想到她也许久不见唐大人了,于是点头应下。

  唐知鹤还真跑过来用午饭了,崔氏还不能出产房,因此饭厅里只有他们四人和伺候的下人。

  唐知鹤笑问满宝,“听说你自己掌了职田,怎么样,户部给你分的地还好吧?”

  满宝点头,“很好,比我们七里村的地可平坦肥多了,关中平原居多,就是比我们川蜀好。”

  她想了想后道:“除了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外没别的太大毛病了。”

  唐知鹤:……

  他扭头和杨和书道:“还挺挑剔。”

  杨和书笑了笑,问满宝:“你找到佃农了吗?”

  满宝点头,“基本上是以前的佃农租种的。”

  杨和书微微挑眉,问道:“你是怎么收租的,他们竟然愿意续租你的职田?”

  唐鹤对这些事儿不熟,闻言还有些奇怪的抬头,“怎么,雍州佃农很难请吗?”

  杨和书瞥了他一眼,显然这位县令是不知道职田里的猫腻的,他没说什么,看向满宝。

  满宝将口中的菜咽了下去才道:“我只收四成的租子,麦种我全供,稻种我供一半,其他的种子他们自己负责,除此外,我还打算给他们二十头牛。”

  唐县令还没说话,唐夫人已经道:“才四成的租子,你给这么多东西,一年下来还能赚多少?”

  满宝笑道:“头一两年或许赚得少些,等后面就多了?”

  唐夫人挑眉问,“怎么,你后面要涨租?”

  满宝摇头,“学嫂,最珍贵的并不止是职田,还有他们的人力,有些收益这一时半会的看不到,日子久了就看到了。”

  杨和书便想起他们在七里村的那个小庄子,作为那个小庄子各种意义上的常客来说,他可是能大约算出他们的收益的。

  杨和书问她,“你给出的条件这么好,是不是也对他们有要求?”

  满宝点头,“我让他们全听我们的,只要是有关于庄子里的一切事物,都是四六分成。”

  唐夫人不觉得这算条件,“佃户本不就是要听主人家的吗?”

  满宝想了想后道:“心甘情愿的听和不心甘情愿的听是不一样的。”

  三人一时不解。

  满宝就举了一个例子,“庄先生以前给我拿了一本《易经》读,我对坐着读了一上午也没看下两页来,看完了还不进脑子;但我自己看话本就不一样,一上午我能看下半本来,眼睛都不带眨的,我还能全都记住了呢。”

  三人:……

  满宝道:“这就是心甘情愿和不心甘情愿的区别。”

  唐夫人憋了半天问道:“种地又不似读书,还需要用脑子。”

  这话杨和书也不太赞同,道:“种地也不全是靠蛮力的。”

  满宝则更直接,“谁说种地不用脑子的?种地不用脑子,就说明他们心不甘情不愿,所以种出来的粮食都不及别人的好。”

  满宝道:“我家有几块田和别人家的紧靠在一起,前后左右,地力都差不多的,但每年不论是种的麦子还是种的水稻,收成都要比别人家的好一点儿,就是因为我三哥特别会种地。”

  她道:“这就和做菜一个道理,一样的食材,我大嫂做出来是一个味儿,我二嫂做出来又是一个味儿。所以并不只是读书才这样,我觉着这世上的事儿大体都这样,都分用了脑子和没用脑子。他们心甘情愿的给我劳作,收获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哪怕我只占了四成,总量多了,我也就分得多了,他们也分得多,双赢岂不比我单赢要好吗?”

  唐夫人听得一愣一愣的,杨和书则在心里思考起来,和满宝道:“你先坐着,看看两年后你们的亩产怎么样。”

  满宝点头。

  唐县令则是更直接的问她,“说吧,想求我们什么事儿?”

  满宝就嘿嘿一笑,“还是唐学兄了解我。”

  她正色道:“我想买些种蛋给他们孵小鸡养着,只是立君找了找,发现京城的种蛋很不好买。”

  不是不好买,而是大量的不好买。

  满宝可是预计给他们一家养二十只小鸡的,这么大量的种蛋一时根本买不着。

  满宝就和唐县令道:“唐学兄,你能不能帮我找一找?”

  唐大人没想到她是这个要求,一时惊呆了,“我一县县令上哪儿去给你们找鸡蛋去?”

  满宝道:“你是县令啊,不应该很好找吗?”

  “谁告诉你县令好找鸡蛋的?”

  满宝直接扭头看向杨和书。

  杨和书吃饱了,他喝了一口茶涑口,半响才擦了擦嘴角道:“这事交给我吧,你想要多少个?”

  满宝:“两千?”

  杨和书只是皱了皱眉便点头,“回头你让人送钱过来就行。”

  满宝便从荷包倒出一小块银子给他道:“喏,三两,不用找了。”

  杨和书:……

  他这才想起,别看两千个鸡蛋听着挺多,还真不怎么贵,三文钱两个,三两要是兑换成铜钱还能剩一些呢。

  杨和书接过银子道:“不占你的便宜,回头我会让人把剩下的钱给你送去的。”

  唐鹤好奇得不行,“你一个户部的官员上哪儿买鸡蛋去?你在罗江县当县令时还给他们买过鸡蛋?”

  杨和书道:“我不仅给他们买过,还帮他们卖过呢。”

  要不怎么说他是常客呢?

第1668章 速度

  唐鹤没想到他还兼职干这个,惊讶得不得了。

  满宝一边看着唐县令一边摇头,叹息道:“唐学兄,您太不敬业了,您好歹是一县父母官,这么重要的事儿怎么能不管吗?”

  “给你买鸡蛋很重要吗?”

  “这是农事您知不知道,农为本,怎么会不重要呢?”

  长安县比华阳县还要难管,唐大人每天都忙得要头秃,朝里的事儿,看着跟他这个小县令没多大关系,毕竟他参不上政,但是,每一件事又都跟他有些关系。

  比如这个官员去了春风楼,御史把人给弹劾了,吏部说不定就要拉上御史台搞一次官员风评大检查,这京城里的各种欢场说不定就要巡查巡查。

  不巧,京城大半属于长安县,欢场这种繁华之地多半在他治下,所以你看他忙不忙?

  忙完了他还得提防着不让对面的万年县看笑话。

  所以他为什么要去管两千个鸡蛋的事儿?

  唐县令突然想起了什么,道:“而且你那职田不在长安县范围内吧,那不是雍州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