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124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你还别说,此老虽然年过7旬,可这一嗓子吼出来,那还是中气十足,难怪90了还能当新郎然后一直活到107岁。

  随着邵六爷这一声吼,人群又逐渐安静了下来,还是包钰刚开口问道:“谭小友,你说到了97,那依你的看法,97应当如何?”

  谭振华朗声答道:“97么,当然是物归原主了!”

  众人之中,顿时又传来了一阵“嗡嗡”的议论之声,包钰刚皱眉问道:“何以见得?”

  谭振华笑了笑,不答反问:“包老先生,还有堂上诸位前辈,我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大家。”

  见众人都止住了议论之声向他望来,谭振华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我的这个问题就是,敢问诸位,新华夏自开国以来,已逾三十年,可有一场当打不打、当胜不胜之战?”

  

第280章我欲向北

  

  “这……,敢问谭公子,新华夏立国以来,对外共有几战?”

  有人发问道。

  这也不奇怪,毕竟不是人人都历史或者时政满级,知道不全也属正常。

  不过,这些内容对于谭振华来说,那就是属于必修课了,以史为鉴,找出敌人战术上、兵器上的长处加以规避,短处加以克制,正是一名合格的军工科研人员的必修课。

  所以,没有丝毫停顿的,谭振华朗声开讲了他的新华夏战争历史公开课:

  “第一战,安南战高卢。

  此战始于1950年8月,华夏军事顾问团先后协助安南指挥了7次大规模战役,至1954年结束,结果是高卢彻底退出安南。”

  “第二战,高丽战联合国。

  此战始于1950年10月,华夏志愿军大规模进入高丽,与以米国为首,打着联合国旗号的包括高卢和不列颠在内的18国联军展开连场大战,最后于1953年7月迫使其停战,划定三八线。”

  “第三战,安南战米国。

  此战始于1965年,米国入侵安南,华夏志愿军参战部队达32万人人次,此战于1975结束,米国全面撤离安南。”

  “第四战,寮国战米国。

  此战始于1959年,米帝接替高卢控制寮国,于1975年结束,米国全面撤离寮国。”

  “第五战,高原战印地。

  此战于1962年10月开始,次月既结束,华夏全歼印地来犯之敌,俘虏约8700人,高原边境始得安宁。”

  “第六战,跨江战苏俄。

  此战于1969年3月展开,围绕乌苏里江江心珍宝岛展开归属之战,此战了击退了挑衅的苏俄,护我北疆。”

  “第七战,西沙战安南。

  此战于1974年1月展开,华夏籍此战的胜利收复全部西沙群岛领土。”

  “第八战,西南战安南。

  此战于1979年展开,至今未结束,但这主要是因为华夏不想扩大争端,手下留情,否则,79年那一战,安南已经可以宣告灭国。”

  说完这这段简短的华夏对外战争史,谭振华继续再问,声音慷慨激越:

  “敢问诸位,新华夏自开国以来,已逾三十年,可有一场当打不打、当胜不胜之战?”

  全场鸦雀无声。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那样的明显,那样的确凿。

  没有,一场也没有!

  立国以来,新华夏的人民军队,是唯一一支与全蓝星最强大的几个国家,联合国5常中的其余4常,都交过手的军队!

  而且,无一败绩!

  面对堂中沉寂的众人,谭振华慷慨陈词:“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拥有不败战绩的对手,联合国5常之一,两弹的拥有国,你当不列颠真的敢于在其家门口言战么?不敢言战,他凭什么还能占据香江?谁给他的勇气?梁……咳咳咳咳……”

  谭振华说的兴起,差点滑了嘴,小丫头今年才刚4岁,还唱不出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呢。

  “说的好!”

  幸好,此时身边传来的一声断喝化解了他的尴尬,谭振华转头望去,发现发出这声大吼的,正是六爷邵毅夫。

  老爷子神情亢奋,接过了谭振华的话头:“我虽人在香江,还受封了不列颠的“爵士”头衔,可我一日也不敢忘怀,我是一个甬港人,一个浙海人,一个华夏人!华夏才是我的祖国,我的根!百年的沉疴蛰伏,华夏也到了该醒狮崛起的时候了!”

  说到这里,他走上前,拍了拍谭振华的肩膀,满脸赞赏之色:“振华,你很好,刚才那一席话,振聋发聩,拨开了我老头子眼前的迷雾,你说的对,97必然物归原主,华夏也必然崛起,振华,我欲向北,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谭振华刚想回答,就见包钰刚也走上前来,伸出手搭在谭振华另一个肩膀上,沉声说道:“算我一个,振华,我欲向北,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话音未落,又有一人走上前来,一把握住他的手说道:“也算我一个,振华,我欲向北,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说话之人却是赵安中。

  这还没完,就见一人哈哈大笑着上前道:“我早就劝过你们,你们不听,怎么样,今天被个毛孩子教育了吧?振华,我已向北先行一步,可我也想问你一句,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说话之人,正是已经在朱海开设了第一间工厂的曹光标。

  “如此盛事,怎能缺了我们几个?振华,我欲向北,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甬港会其余诸老一起上前,伸手搭在了谭振华的肩膀之上!

  这几位大佬如此相问,谭振华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当即四面拱手道:“固所愿,不敢请尔!”随即与几位长者一起哈哈大笑,以抒胸中快意。

  笑毕,曹光标好奇问道:“振华,刚才听你所言,对新华夏的战争史相当熟悉,看你年纪也不大,应该还在上学,难道你是学历史的?在哪所大学读书?或者,你好兵道?”

  这话可问到了谭振华的痒处,可不是么?他重生前研究了一辈子的,不就是这个“兵道”么?当然真要论起来,按照华夏自古流传下来的分类,他研究的,也就是“兵道”中“工”这一科中的一门分支小道而已。

  不过这不妨碍他犯个老毛病,就势装个逼。

  “曹老,我今年17,还在读高三,不过我已经决定去米国留学,想学电子门类的学科,可不是学历史的,不过说到‘兵道’,我还真研究过几天”,他答道。

  “才17啊,啧啧,那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了,你既然说你对‘兵道’也略知一二,那我问你一个问题,咱们华夏,什么时候才能够止戈为武,让老百姓过上几年安宁平和的好日子?”

  这个问题实在有些大,不过,对于一名知道历史走向的重生者这根本没有难度,难的是,说出来的话怎么才能让在坐这些大佬们相信。

  谭振华低头思索片刻才答道:“《素文》有言,“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九为数之极。”又有人言:“一奇二偶,一二可为数,二加一为三,故三为数之成也,积而对十,则复归一,十不可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

  “九?难道振华说的意思是,还要打九仗?哦不对,刚才说过了,华夏立国以来,已经打了八仗,所以,还需要再打一仗?”

  谭振华点头道:“不错,九为数之极,打了这九仗,至少在新世纪之前就可以换得些和平发展的好日子。”

  “那,你倒是说说,这第九仗和谁打,在哪里打?胜败又如何?”

  谭振华哈哈一笑:“对手当然还是那不知死活的安南,战场么,肯定是在茫茫南海之上,至于胜败,那根本无需多虑,无非是给我华夏英雄儿女再添一枚勋章罢了!”

  

第281章诗以言志

  

  曾经发生在谭振华前世的“88南海之战”,可以说是荣耀与遗憾并存的一战,这一战,打出了华夏人民海军的无敌霸气,胜的干净彻底毫无悬念。

  但是可惜,受限于当时羸弱的空海力量,最后未能毕其功于一役,将南海诸岛的很多问题遗留后世,也导致了华夏与南海相关诸国纠缠了很多年,牵扯了大量精力。

  谭振华当初发下誓言,要尽快去往米国挣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试试看,有没有办法,改变华夏新世纪之前最后一战的结果,至少,也要将遗憾降到最小。

  可惜,当世他的这个目标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默默地藏在心底。

  “还有时间,我还有6年的时间,加油,我可以的!”他在心里为自己打着气。

  尽管不是完全相信谭振华所言,但是身为一名华夏人,对这种数理玄学多少有些感悟,曹光标于是叹道:“振华你年纪轻轻,居然又通兵道又通数术,既懂金融又懂机械电子,真是不简单啊,看来咱们甬港,又要出一位可以名传经史的少年天才了!”

  在一旁听了半天的邵毅夫笑道:“是啊,我记得,咱们甬港上一个如振华般惊采绝艳的少年,可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哦。”

  这话出口,连谭振华都吓了一大跳,连忙摆手道:“六爷,你可千万不能这么说,会折煞我的,小子我不学无术,略通些旁门左道,怎么敢跟阳明先生相比?您这是拿我这萤火与皓月争辉了。”

  这王阳明是谁,为什么一向脸皮超厚的谭振华听到有人将他与其相比赶紧谦让推辞呢?

  因为啊,那确实比不了!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华夏历史上明朝中叶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儒释道三教合一,史称“孔、孟、朱、王”,乃是从祀文庙的圣人!

  而这位圣人,就出生在甬港市下辖的余瑶县。

  听到了谭振华的谦让,邵六爷微笑不语。

  包钰刚则感叹道:“看到振华这样的少年俊杰,我才觉得自己真正有点老了啊,这一晃,都已经离家快40年了,也不知家乡变化几何,我听说,昨天晚上,你念了一句诗给六爷?”

  谭振华赶紧搭话好摆脱刚才的尴尬:“包老,俗话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何况我看您这身子骨还结实的很,一点也不显老!再说了,现在交通也算方便,您要是想家了,不如就抽空去看看?”

  他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就见几位长者眼中均是精光一闪,互相对望点头,显然是动了心思!

  不过,回甬港看看的提议虽然让人心动,可考虑到现在各方面的局势状况,这事还必须得从长计议。

  当然,谭振华想躲的问题还有人记得,曹光标问道:“振华念的什么诗?读来听听。”

  谭振华只好老老实实道:“是我自己瞎写的两句,当时是为了跟六爷套个近乎,所以用我们甬港家乡话念的。”

  “快念快念!”曹光标催促道。

  谭振华只好念道:

  “天一阁落叶待扫,鳌柱山涛声依然。”

  曹光标低眉闭眼细品片刻叹道:“不错不错,写出了我们甬港游子的心思,可惜只得上阙,少了点味道,振华可曾补全?”

  谭振华老实答道:“其实本来我是写全了的,只是昨日在台上只念了上阕,六爷就落泪了,这下阕便没敢再念。”

  “哦?”这下几位长者都催促道:“那还等什么?赶紧念出来,好了了我们的心思。”

  “长者请,不敢辞。”

  谭振华照例先小装了一把,然后清清嗓子朗声念道:

  “天一阁落叶待扫,鳌柱山涛声依然。

  河姆渡尧舜血脉,潜龙巷忠介永传。”

  “好!”

  “好一个“河姆渡尧舜血脉,潜龙巷忠介永传!”这才是我大好甬港男儿本色!”

  几位长者听完这下半阙,竟然齐声喝彩!

  这看似依旧用了甬港两处景观地名的下半阙,其气势意境对比上半阙竟完全不同!

  河姆渡遗址,位于甬港市下辖的余姚县,距离市区西北约25公里处的河姆渡镇,于1973年被发现。

  遗址面积4万平方米,由相互叠压的4个文化层组成。经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7000余件,最早期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