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176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众人闻听此言,愕然互望,才发现,说话的竟然是谭振华。

  霍振霆皱眉道:“振华,为了这个问题,我父亲专门请教了多位航空业内的专家,仔细比较了世界范围内可供选择的机型,最后才得出了这个结论,振华的意见是什么,要不说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谭振华笑了笑,站起了身来,先四面做了个揖道:“各位前辈,为了准备这家航空公司,小子我最近仔细研究了一番各主要客机制造企业的货架产品,也算小有所得,今天就说出来大家参详一下。”

  屋内各位互相对望一眼,心中都是暗道:“这小子当真是什么都懂啊,现在居然开始要聊飞机了,也罢,对这行大家都是门外汉,且听他怎么忽悠。”

  邵毅夫轻咳一声道:“振华,你说。”

  谭振华点了点头,开始了陈述:“按照我们刚才商量的第一步预计开拓的市场范围,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以东南亚为主,简单来说,就是以香江为中心,画一个半径3千公里左右的圈。”

  众人稍加思量便点头认可了谭振华的说法。

  于是他接着说:“基于这几条航线的现况,我们优先选择的客机,应该是载客百人左右,航程三千公里左右的双发飞机,这样应该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性,我想,霍会长拜访过的专家们应该也是这样的建议吧?”

  霍振霆点头应道:“是的,专家们给出的意见与振华你说的基本相同,这也是他们建议采用波音737-200的原因。”

  谭振华点头道:“是的,需求方面大家的预测都差不多,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当前有哪些飞机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他伸开了手掌,开始一个个的往下掰手指:

  “第一个,当然就是霍先生说的这架波音737-200,这的确是一架好飞机,它是在60年代末期成功投入市场的737-100的基础上加长而得,典型布局可以乘坐104人,全经济舱可乘坐119人,早期型号采用两台涡喷发动机,而从70年代末期开始则改用了两台“普-惠”公司的JT8D低涵道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这使其更加省油,在市场上也更加受欢迎。”

  霍振霆点头道:“据我们的了解,这架飞机被全世界超过50家以上的航空公司选中,成为他们的主力中短程航线承运飞机,显然无论是安全性还是经济性都是相当值得信赖的。”

  其实听到谭振华刚才说的这段话,霍振霆也算明白了,这位谭振华绝对是有备而来,不然,谁能把一架飞机的各项参数记得那么牢?而且看样子,他记得的绝不止这一架。

  他猜对了。

  谭振华冲着他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也是波音737-200在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竞争对手,DC-9,确切地说,是DC-9-50及其各种发展型。”

  “DC-9-50,或者称其为MD-80系列,是波音公司当前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米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产品。它比波音737-200略大,标准载客数达到了155人,航程超过4千公里,也采用了两台JT8D低涵道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做为动力,与波音不同的是,它的发动机布置在了飞机的侧后方,所以客舱内更加安静,从经济性上来说,与刚才的那架波音飞机几乎相当。”

  顿了顿,他加重了语气说道:“而且,根据我从华夏航空业内人士那里了解到的信息,华夏有意引入该款飞机的生产,引进的具体型号是其高原发展型MD-82,这件事已经在洽谈当中,应该不久就会有结果。”

  他的这最后一句话顿时引起了屋内众人的一阵骚动,曹光标忍不住问道:“那么振华,我听你这话的意思,难道是准备买这个MD-82飞机?”

  包钰刚则叹道:“没想到,我们华夏竟然也要开始造这么大的客机了,虽然还是米国人的产品,但它毕竟将要在我们华夏的土地上生产,这对我们华夏来说,也已经是不小的进步,振华,如果你决定买这飞机,我支持你。”

  邵毅夫也笑道:“振华,我知道你的心思,如果这飞机将来要在我们华夏生产,那么我也支持你。”

  谭振华则摇了摇头道:“爷爷、包老,我还没说完,我不喜欢这架飞机,一点也不喜欢,而且就我所知,这飞机的安全记录不算太好。”

  看着众人疑惑的目光,谭振华解释道:“MD-80系列的确是非常先进的飞机,而且自动化程度很高,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它的稳定性不太好。从专业角度来讲,由于其机翼面积相对较小,所以落地的速度就会快一些,这也造成了它对比其它飞机更难操控。当然,这些对于有经验的飞行员来说,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邵毅夫问道:“那,振华,你又为什么不喜欢这架飞机?”

  谭振华摇摇头道:“我不喜欢它,与这架飞机本身无关,而是因为一个非常私人的原因,这个我将来有机会再向爷爷您解释吧。”

  见他不愿回答,众人也不好强求,只能听他继续说道:“除了这两款主要的中短程客机以外,实际上全球还有几家公司也能够提供类似的产品,比如高卢达索公司的 “水星”和南方飞机公司的“快帆”客机。”

  先说“水星”,这架飞机也采用了以上两款飞机相同型号的发动机,但是,其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其1700公里的短腿航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卖的都不好,而且,高卢人喜欢将所有的东西都卖得死贵,就像他们的奢侈品一样,所以说它是民航史上销量最差的客机也不为过,当然,我们今天就没必要考虑它了。”

  至于“快帆”么,也曾经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客机,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了超过200架以上,但是,它已经在1975年停产了,生产线已经关闭,所以也没必要说它了。

  曹光标说道:“振华,你就别卖关子了,直接说重点吧,我听出来了,上面说的这些都不是你心目中的目标,你一定有成熟的想法对不对?”

  谭振华冲着他比了个大拇指赞道:“曹老眼光真毒,我这一点小心思都被你看穿了。那好,我就来说一说我心目中的这架飞机,它就是“不列颠宇航公司”的产品“BAC1-11-500”。”

  然后不等众人发问,他就主动介绍道:“这款飞机是大名鼎鼎的“不列颠宇航公司”出品,由BAC1-11逐步发展而来,典型布局有119个座位,全经济舱可以有136个座位,采用经典尾吊发动机布置,两台“斯贝MK-606”发动机作为动力,每台能提供最大7.67吨的推力,航程超过4000公里。其经济性与波音、麦道两家的产品相比非常接近,而且非常安全,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虽然比不上波音和麦道两家公司的产品,但是也销售了超过400架以上。”

  曹光标点头道:“振华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了,咱们这家航空公司注册在香江,而香江现在毕竟还是属于不列颠管理,新成立的航空公司购买本国的飞机启动,从政府层面上来说,更加容易获得各项审批的通过。”

  谭振华笑道:“曹老说的对,这当然是我选择这架飞机的理由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理由。”

  “哦?振华,那你说说看,在你心目中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

  “很简单,这个理由就是,我准备自己来投资生产这架飞机。”

  一语既出,石破天惊!

  

第397章别人家的孩子

  

  谭振华这话一出口,顿时惊得屋内众人面面相觑,作声不得。

  这实在是一个冲击力巨大的消息,一个未满18岁的少年,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喊出了“我要造飞机”这样的话,该说他是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呢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可是飞机啊,跟你以前折腾的小风扇和咖啡机什么的,完全不是一码事好吧?

  屋内静默良久,才终于由邵毅夫打破了沉默,他皱眉问道:“振华,你说的是真的?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起过?你可知道,要造飞机需要多大的投资,又需要什么样的其他资源投入?而且,这个事情肯定面临巨大的失败风险,你承受得了么?”

  谭振华不慌不忙地答道:“爷爷,还有各位前辈,我不想瞒你们,其实,造飞机才是我的最终目标,而发起这个航空公司,只能算是我为了实现造飞机的梦想,走出的一小步而已,当然,这一小步也是非常关键的,关系到我这个飞机造出来有没有客户的问题。”

  这话一出口,屋内众人顿时又面面相觑了,心中暗道:“好小子,心可真野啊,开航空公司这么大的事情,也只不过是你庞大计划中的一小步,你这一小步就已经折腾出了天大的动静了好不?别的不说,就说你这航空公司的这些股东们,咱也不是自吹,光来头就能吓死一大票人的好不?”

  邵毅夫接着问道:“振华,我知道你心比天高,但是按照我对你的了解,你年纪虽然不大,但为人处世一向谋定而后动,自从你到了香江以后,先做空再做多英镑,接着做空股市,包括那天在我家与谢蕴棠打赌,没有一件事不是事先计划好的,就连你与我的初识,你自己也承认过是出于你的谋划,可你今天这个决定,是不是轻率了点儿?”

  “爷爷,您既然问了,那我就解释一下我这个计划的来龙去脉,以及我为了造飞机,已经做了些什么,还准备做些什么。”

  接着,他开始了娓娓的讲述,从去年认识郭蓉玮教授,闲谈之中聊到了华夏首款大飞机“运十”的命运开始,讲到了郭蓉玮的上书,讲到了机型的选择与论证,讲到了传奇人物总师马峰山,讲到了华夏与“麦-道”公司的合作项目“MD-82”的缘起及他“推测”的结果,当然,也讲到了“BAC”项目的由来和他一系列计划目标。

  这是一个略显冗长的故事,然而在座众人却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故事本身当然曲折离奇,还略带了些悲剧的色彩,但是让众人暗自惊叹的,还有谭振华为了串起整个“BAC”计划而做的种种安排和手段,原来,他早在大半年前,当他还蜗居在华夏宁都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身上所有的零花钱加在一起只有5块人民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样一个庞大计划的布局。

  这,真的是一个17岁的少年,能够做出的事情么?

  还有,现在回想起来,他踏进香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金融风暴并从中大获其利,难道不是为了实现他这个梦想在做准备么?

  原来,自己竟然也是他手中的棋子,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他向着梦想攀登的阶梯啊!

  真特么的是个小妖孽!

  但是,这样妖孽的孩子,为什么是别人家的?哎呀呀,我也好想要有一个这样的儿孙!

  这样想着,“甬港会”众人都不禁将满含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凝神倾听的邵逸夫,心中皆暗道:“六爷啊六爷,你这眼光实在太毒了,这么好的小子,打着灯笼都找不着,难怪你要先下手为强给强抢了去,这下,咱老哥几个想下手都拉不下这老脸了……”

  谭振华结束了自己的讲述,这段话中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众人不由得都需要点时间好好消化一下,所以过了良久才由霍振霆打破了寂静说道:

  “振华,难怪你对全球所有同类机型如数家珍,原来事先做过那么多的功课,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啊,你打算买“BAC”这飞机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就算你今天就开始执行这个造飞机的计划,而且所有的工作也一切顺利的话,那等到华夏真正能造出这架飞机,也得等好久之后了,估计赶不上我们“港龙航空”公司的开业计划吧?”

  谭振华答道:“霍先生,这个问题我考虑过了,事实上,按照我的推测,当我提出要购买“BAC”的生产线和全套生产技术及专利时,对方必然会提出要购买一定数量的飞机做为交易条件之一,而我正好可以顺水推舟,买上几架飞机来充实我们航空公司的执飞机队,顺便还能好好压压价格。”

  霍振霆笑着一耸肩膀道:“好吧,谭先生,你真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这样,我没有问题了。”

  曹光标开口道:“振华,身为“港龙航空”未来的董事长,我有必要问你几个问题。”

  谭振华恭敬答道:“曹老,您问,小子我知无不言。”

  曹光标点点头问道:“第一个问题,如果你的计划能成功,那么首批在华夏生产出的“BAC”客机,其试航、安全性能你觉得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吗?”

  谭振华答道:“曹老,首批生产的飞机,按照惯例,应该采用“不列颠宇航公司”的全套“One-Elevens”套件,在华夏仅仅是在其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组装,所以问题应该不大。况且,就我所知,我选择的合作伙伴西飞厂,是我们华夏首屈一指的大飞机设计制造工厂,其本身的技术能力就相当过硬,所欠缺的不过是设计、生产经验而已,至于工艺性倒是无需担心的,而且您想,就像我刚才说的,连罗玛尼亚这样基础比华夏更薄弱的国家都能完整地完成“BAC”整机的组装工作并获得资质认证,我们没理由不可以。”

  曹光标点头道:“那好,这点我暂且相信你的判断,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你有没有对整个工厂的建设以及新飞机在华夏的生产给出时间表?在商言商,我对新飞机的交付还是很关心的。”

  谭振华歪着脑袋想了下说道:“按照我的预计,从签订合同的那一天开始算,我预计需要两年时间,也就是24个月,就能下线第一架国产“BAC”客机。”

  “什么?只要两年?振华,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屋内的惊呼声此起彼伏。

  

第398章超豪华三重大礼包

  

  既然想要开一家航空公司,那么最基本的一些准备事项,在座诸人都已经通过各自的渠道进行了一些了解,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大致上的情形还是知道些的。

  比如,采购飞机这样重要的事情。

  那么,在80年代,从航空公司发出采购订单,到飞机公司正式交付飞机,这中间一般需要等待多长时间呢?

  答案是,至少三年。

  这丝毫也不奇怪,80年代,全球拥有的航空公司总数超过1000家,而其中至少有超过400家的公司在运营喷气式客机,而能够生产这些飞机的企业有多少呢?两只手都数的过来,而在这些企业当中,真正能够稳定供应百座以上客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客机,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更何况,一架成功的客机,其生产、测试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就以波音为例,在今年,也就是1982年,已经签订的需要交付的波音737-200的客机已经排队到了1986年,而需交付数量也突破了1000架的大关。

  事实上,截止1988年波音737-200停产为止,这一型号的飞机一共生产并交付了1114架之多,而这个时候,替代它的737-300实际已经生产了4年之久。

  曹光标皱眉问道:“振华,这个时间可不能信口开河,我知道你心里着急,可是造飞机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大家其实都知道新飞机的采购需要排很长的队,所以,在来的路上都私下讨论过这事了。我们原本的打算,就是先用租赁的方法获得现成的飞机好快速开展业务,同时向客机制造企业下单采购新飞机,这样俩边都不算耽误,当然,从公司角度上来说,不同的时间进度,对我们安排资金是有非常大影响的。”

  谭振华摇摇头道:“曹老,我这当然不是信口开河,不过你的意见其实很对,对于“港龙航空”来说,当然要从最大效益出发,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先租赁飞机开展业务,然后再考虑购买飞机的事情。不过,对于这个24个月的时间进度,我还真是有点把握的,当然,那得从项目正式落地开始算。”

  他敢这么宣称,当然有他的把握和理由。

  谭振华清晰地记得,在他的前世,1985年2月,华夏最悲情的飞机“运十”结束了它生命中最后一次在蓝天之上的翱翔,而就在当年的4月13日,仅仅两个月后,魔都飞机制造厂便与“麦-道”签订了合作生产“MD-82”的合同,随即以极其惊人的效率对原本属于“运十”的厂房车间进行了符合米国“FAA”适航证标准的改造。

  这次的改造仅仅花费了4个月便告完成,“MD-82”当年8月就开铆,并在1987年的6月,也就是仅仅22个月后走下了生产线并获得了“FAA”适航证书,两个月后,第一架在华夏组装的“MD-82”飞机交付了刚成立不久的“华夏北方航空公司”,机身编号B-2106。

  魔都厂能做到的事情,西飞厂没有理由做不到,真要论起来,西飞厂的实力和底蕴,可比魔都厂强大得太多。

  听到这里,邵毅夫微微点了点头,开口问道:“那么,振华,我也有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测算过,如果投资引进全套“BAC”生产线的话,需要多少钱?”

  谭振华答道:“爷爷,这个我当然测算过了,按照曾经与“不列颠宇航公司”进行过深入谈判的马峰山总师的计算,总投资大约1亿3千万英镑,按当前汇率大约价值2亿2千万美元。”

  这个数字爆出来,屋内顿时又响起了一片啧啧的声音,众人皆为谭振华如此决绝的勇气和冒险精神赞叹不已。

  这可是1982年的2个多亿美元啊,想他们这一屋子人,为了一间投资一个亿美元的航空公司都琢磨讨论了良久,还拉上了那么一大票的人参与此事。

  当然,为了利用这些股东的人脉肯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不过,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家没有宣之于口但却都默契在心,那就是——分担投资风险。

  毕竟,参与的人多了,对于每位投资人所需承担的绝对投资额就少了,相应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小了不是?

  这其实不过是对待大额投资项目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处理方法,属于公开的秘密,但是,你看这位少年谭振华,就是不走寻常路啊,他就是准备独立扛起这个投资超过2亿美元,而且怎么看都是风险巨大的项目!

  邵毅夫迟疑片刻问道:“振华,我不是劝你啊,不过,这样一来,你的“红旗基金”不就要被抽空了吗?”

  在座诸人谁不知道,谭振华名下的“红旗基金”,那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翻云覆雨,将香江金融界搅动得风云变色,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市场的风向标。

  当然,除了霍振霆以外,其余各位可也跟着捞了不少的好处。

  但是,一旦这2个多亿美金从“红旗基金”里抽调出去,那毫无疑问,“红旗基金”的实力立刻就要大损,影响力也将一下倒退好几步。

  毕竟,“红旗基金”的盘面还是太小了,拢共加在一起现在也只有4个多亿美金的盘子,对比其它香江老牌家族控制的,动辄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盘面来说,还只是个小不点。

  谭振华笑道:“爷爷,这方面您不必太担心,其实,关于这项投资,他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需要一次性拿出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