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194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谭振华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我。”

  师昌旭的眉头却一下皱了起来,他没问谭振华,而是对着郭宜城说道:“老郭,这是怎么回事?”

  郭宜城也一脸惊讶地望着谭振华,犹豫了半天才开口道:“振华,我知道你有点钱,要不你也不能赞助我开展“钕铁硼”永磁铁氧体的研究,可是,这个项目和那个航空发动机可就相差太远了,即便我不是航空工业口子里的人,我也知道,搞航发,那就是金山银山也可能给你烧没了。”

  谭振华笑道:“郭教授,您说的我都知道,其实,我这次到西京,不但投资了6430厂的航发,还投资了西飞厂的一个喷气式客机的配件加工引进合作项目。”

  他这是玩了一个心眼,将与王清平达成协议的向上汇报口径先用在了这里,至于那架“飞豹”么,嗯,个人投资那个项目也实在是在太惊悚了一点,还是保密好了。

  郭宜城倒抽一口冷气道:“振华,这些都是投资巨大的项目,非是举国之力不能作为,你怎么……”

  谭振华答道:“是的,我也知道这些,所以这次的投资并不是我一个人,实际上,我是动员了香江好几位有名的大富豪一起来投的资,只不过我做为项目的发起人,投资的比重最大,所占的股权也最高罢了。”

  郭宜城问话的声音都在发颤了:“振华,你老老实实告诉我,你都投资了多少钱,就说你自己的。”

  谭振华假意低头盘算了一会儿才抬头说道:“还好啦,不算太多,虽然最后的结果要等与不列颠方面谈完才知道,不过,毛估估的话,应该在1亿到1亿5千万美元之间。”

  “卧……”

  郭宜城一激动,差点爆了粗口,好容易才把后面一个字生生咽了下去,然后平复了半天激动的情绪才又开口问道:“振华,咱们认识也有段时间了,你能不能跟我说句实话,你究竟是什么身份,又怎么会有那么多钱?”

  谭振华笑答道:“郭教授,其实今天你不问,我也要向您坦白,其实,我并不是什么国安。”

  郭宜城愕然道:“那你怎么……”

  谭振华摆摆手说道:“郭教授,请让我说完,我虽然不是一名国安,但是,却真的有一位当国安的朋友,而且,我们合作了很多事情。”

  谭振华一边说着一边心中暗道:“对不起啊詹哥,没办法了,只好借你的皮拿来一用,为了我的伟大理想,就暂且牺牲你一下了啊,反正你也不会在乎的对不?”

  正独自一人对着一排排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感叹的詹诺竹忽然觉得像被什么东西盯上了一样,没来由地浑身一颤,他四处张望了一下,除了远处游性正浓的几位老爷子和几个随行人员外,就剩下了这一排排的木雕泥塑。

  难道,这里的东西在土里埋久了,沾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他嘀咕了一句,然后下意识地往人多处靠了靠。

  谭振华望着对面两双探寻的眼睛,坦然说道:“其实,我和他也是互相帮助而已,我们之间曾经有过一个约定。”

  “什么约定?”两位老人异口同声地问道。

  “一切为了华夏。”谭振华轻声答道。

  在说出这话的同时,谭振华的目光忽然变得悠远,就仿佛时光一下倒退回了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夜,在经过了夜空惊魂之后,他与詹诺竹两人在那辆破旧的小车之上,听完了一个名叫李磊的兄弟的故事之后,那轻轻一个击掌的瞬间。

  “一切为了华夏。”郭宜城轻轻重复道。

  “一切为了华夏。”师昌旭也轻轻重复道。

  他俩互相对望了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那抹精光,然后冲着对方微微点了点头。

  郭宜城轻轻的问话,将思绪已经飘飞出去的谭振华拉回了现实。

  “振华,你是个好孩子,我们都相信你,可你能不能跟我交个底,你究竟有多少钱?你不用担心,我们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有些好奇,毕竟不管是飞机还是航空发动机,这些都是极其耗费资金的项目,而且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相比起来,我这里的“钕铁硼”项目,实在是小的不能再小。”

  谭振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答道:“郭教授、师老,对不起,刚才我想到了点事情,有点走神了,您问我的资产啊,现在大约价值4个亿美金多一点,不过我相信,过不了几个月,就能再至少番上一倍。”

  尽管之前已经有了那一亿五千万打底,郭宜城和师昌旭还是被眼前这位小朋友所报出的惊人数字给彻底震撼了一把,而且,听听,他身家的计价货币单位是什么,是美元啊!

  一个不满18岁的孩子,究竟是怎么获得如此巨额的身家的?

  郭宜城不由得起了探究之心。

  他试探着开口问道:“振华,你是家里有什么人在海外吗?”

  这是一个最可能的推测,毕竟随着近代以来华人一轮轮的出国潮,有一些出类拔萃的积攒下富可敌国的身家也不足为奇,而如果谭振华是其中某个人的直系亲属,那么一切也都说得通了。

  谭振华微微摇摇头道:“我没有,实际上,就在一年以前,我也不过是一名每个月靠父母给3块零花钱度日的普通高中生而已。”

  “那你怎么能?”

  “郭教授,如果您真的想听,那就要容小子我告个罪,因为,这是一个时间跨度还不满一年,但却丰富多彩的故事呢,这故事的开头么,还要从我老爸组装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个小小的风扇说起。”

  随着他娓娓的讲述,两位老人随着谭振华的故事跨过了宁都的寂寥夜晚,也跨过了闻州的漫天风雪,跨过了香江的连海春潮,也跨过了缅玉的莽莽丛林,最后在跨过了西京的历史尘埃后,回到了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内。

  “所以,振华你挣下了这副身家,前后也就不满一年,对么?”郭宜城感叹道。

  “是的,满打满算的话,应该是11个月。”谭振华腼腆答道。

  郭宜城微微摇摇头,又点点头,说实话,他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谭振华说的是真的,这也太神奇了,什么样的17岁少年,能够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做出那么多的大事?

  这已经不能用妖孽来形容了好么?

  而师昌旭想到的,显然是别的方面。

  “所以,振华,你通过老郭找到我,想见我一面,一定是有所企图了,我说的对吗?”他问道。

  谭振华点头承认道:“是的,师老,我有一个难题要解,而放眼华夏,也只有您老才够资格担当此任!”

  

第444章难题

  

  “是什么难题?你这么聪明的孩子,能力又这样的强,还会有什么题目能难到你?”师昌旭疑惑问道。

  谭振华看着此老的眼睛,缓缓吐出了三个字:

  “碳纤维。”

  师昌旭闻言却没有露出任何的惊讶,他深深地看了谭振华一眼,轻笑道:“看来我没有猜错,你想用到我老人家的,果然就是这个东西。”

  谭振华愕然问道:“师老,您猜到了?怎么猜到的?”

  师昌旭微笑道:“因为,在你刚才所说的那个故事里,你发明的那个四旋翼无人机,用到了一些我们华夏尚不能自产的原材料或者零件,其中有两样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一样是型号为Z80的CPU,那个明显属于半导体电子学的范畴,另一个让你耿耿于怀的,就是这个标号为“T300”的碳纤维了。而我本人是搞材料的,虽然从专业角度上来说,更偏重于金属材料领域,不过,既然是材料学的范畴,那我多少也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所以我就一直在想,这位财主小朋友,找我莫不是为了这个“碳纤维”吧,嘿嘿,没想到,竟然真被我猜中了。”

  谭振华赫然道:“没想到,一早就被师老看穿了我的心思,我这还在吊人胃口,真是惭愧。”

  师昌旭道:“你关心碳纤维也正常,碳纤维这种材料,用在你的无人机上实在只能算大材小用,它在航空、航天等国家尖端领域有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用方面可运用的领域也很宽广,所以啊,其实我们华夏很早就开始了对这类材料的研究。”

  “但是,我们华夏的工业基础振华你也应该知道,实在是薄弱,而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再加上建国以来西方世界对我们的持续封锁,造成了我们在这类材料方面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又被“巴统”制约,想买现成的产品都非常困难,如果你现在要搞的话,很有可能面临既没有现成技术,又没有优秀人才的窘境,而基础材料的研究,从来就是一门耗资巨大而回报缓慢的项目,所以,振华,你确定要搞?”

  谭振华想都没想便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师老,您说的这些情况我都知道,所以,我更要搞,总不能让别人永远卡住我们的脖子!”

  师昌旭点点头道:“很好,不过,小伙子,你先别急着拍胸脯表决心,我呢,先给你讲讲我们华夏目前碳纤维的发展状况,你再做决定不迟。”

  谭振华下定了决心要搞碳纤维,只不过是因为知道这个行业乃是国防基础科学中的一条命脉,没有这个材料的加持,那么无论是航空还是航天,都将面临跨不过去的门槛。

  但他前世毕竟玩的是电子,是雷达,对材料这个行业几乎算得上一无所知,更别提华夏当前的发展状况了,此时能有人给他讲讲,而讲述的人又是这位大佬,他当然是求之不得。

  于是,他做出了一副凝神倾听的架势,开始听师昌旭的讲述。

  “说到这个碳纤维,其实也不是个新鲜的玩意,人类最早对它的研究和运用,要追溯到1860年,当时不列颠的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瑟夫威尔森斯万爵士首先发明了以碳条为发光体的半真空碳丝电灯,也就是白炽灯的原型。斯万发明白炽灯比托马斯爱迪生早了20年。不过,由于当时抽真空的技术不成熟,所以灯的寿命不长。而随着抽真空技术的进步,到上世纪的70年代末,斯万改进了他的发明,并于1878年获得了白炽灯的专利权。”

  听到这里,谭振华不由得插话道:“原来,白炽灯是这位不列颠的斯万爵士发明的啊,我还一直以为是米国的爱迪生发明的呢,好像小学课本上一直是这么写的。”

  师昌旭笑着解释道:“其实两种说法都不能算错,按照历史的记载,斯万爵士在发明了白炽灯并获得了专利后,爱迪生于1879年买下了这个专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白炽灯泡碳纤维长丝灯丝制造技术”并获得了米国专利,对了,这个专利号我都还记着呢,应该是470925。所以啊,这两人的贡献可以总结为:斯万爵士发明了白炽灯,而爱迪生发明了最早商业化的碳纤维并将其用在了白炽灯上。”

  谭振华吐了吐舌头笑道:“今天又被上了一课了,感谢师老为我纠正了一个错误的历史观念。”

  不过,他心里却对这位师老越发的敬重,这么大年纪了,对于这些小事,竟然记得这么清楚,张嘴就来,实非常人可比!

  师昌旭笑了笑道:“刚才说的这些啊,只不过是开胃的小菜,当个故事听听就好,下面要说的,才是碳纤维真正的发展。”

  这下,不但谭振华更加认真地倾听,就连郭宜城都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搞的虽然是磁学,可也与材料学沾点边呢。

  “这个碳纤维真正被人类所重视并开始得到大力的发展,还要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米国空军非常急迫地需要寻找能够更加耐烧蚀的材料来设计制造航天飞机,以应对与苏俄激烈的竞争。而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他们最终发现了熔点在3600℃的材料,并取名为“碳纤维”。”

  “与此同时,米国人威廉姆F阿博特首先发明了提高碳纤维强度的方法,并于1962获得了米国专利局的专利授权。自此,碳纤维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但当时,无论是其制备工艺,还是使用强度,都还仅仅只能算差强人意。”

  “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人对碳纤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一个是倭国人近藤昭男,而另一个则是不列颠人威廉姆瓦特。”

  “先说这个近藤昭男,他在1959年得出了一个结论并为此申请了专利,PAN原丝,也就是“聚丙烯腈”是制备碳纤维的最佳前驱体,由这种原丝制备出的碳纤维其强度和模量远远高于米国当前正大力发展的黏胶基技术。”

  “再说这位威廉姆瓦特,他在“不列颠皇家飞机研究中心”和“不列颠原子能研究中心”这两家机构的赞助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利用“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制备出了模量为350~420 Gpa的碳纤维原丝,他的研究成果,完整地揭示了碳纤维制备的全部工艺步骤和流程,他也因此申请并于1968年获得了专利”。”

  “接下来要说的,当然是经过各类交叉专利授权从而掌握了碳纤维核心技术的几家公司,它们是:米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CC、倭国东丽公司Toraca、倭国三菱人造丝、倭国东邦化学、高卢的Soficar、 不列颠陶尔兹公司Courtaulds、不列颠摩根坩埚公司MorganCrucible、不列颠罗罗动力公司RR……”

  师昌旭在掰着手指头数当今世界上拥有核心技术的碳纤维制造企业,而谭振华却听见了一个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的名字,他惊叫起来,打断了师昌旭的话语:“师老,您刚才说的最后一个,是罗罗?”

  

第445章决心和钱

  

  师昌旭望着谭振华,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轻声重复道:“是的,就是那个造发动机的“罗罗”,怎么振华你没听清么?”

  谭振华连忙摇头道“不不,师老,我听清了,就是因为听清了才觉得惊讶,“罗罗”公司的背景来历我当然知道,我只是奇怪,他们一个造发动机的公司,要买一个“碳纤维”的技术用来做什么?”

  “这个啊,当然与他们的雄心壮志有关,不过,也正是由于这项技术,或者说是他们的雄心壮志,让“罗罗”掉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坑。”师昌旭用略带调侃的语气回答道。

  他的这个回答让谭振华窒了一窒,心中暗道,从这位老爷子说话的语气来看,年轻时候恐怕也不是一个安分的主呢。

  不过,老爷子既然谈兴正浓,那他当然要做好捧哏,便自觉接茬道:“这史无前例的大坑,到底有多大?”

  “有多大?呵呵,大到让罗罗公司差点破产——也不对,应该说是已经破产了,最后是靠着不列颠政府的接济才勉强留下了一条命。”

  “罗-罗”公司曾经破产,并被分割成两家公司这件事谭振华是知道的,而且他还知道这两家公司后来的结局命运,不过,“罗-罗”公司的破产居然是因为碳纤维,这事他还是头一回听说。

  于是他追问道:“师老,您别卖关子了,赶紧讲讲其中的缘由,我都好奇死了。”

  “这事,当然得从一份巨大的航空发动机订单合同说起。”师昌旭再次打开了话匣子。

  “60年代中后期,喷气式大型客机的技术已经成熟,米国的“美洲航空公司”和“东部航空公司”都提出了要购买大批洲际大型客机的计划,当时参与飞机竞标计划的,是米国的两大传统大型飞机制造商:“洛克希德”和刚合并的“麦克-道格拉斯”,他们推出的机型分别是“三星L-1011”和“DC-10”;而且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三发动机的布局。”

  “由于可能的飞机订单高达数百架,所以,西方三大主要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普-惠”、“通用”、当然还有“罗-罗”为此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于是,这三家企业在竞争中对发动机的参数越报越高,推力越报越大,而价格却越报越低,当“罗-罗”公司最终中标“三星L-1011”飞机发动机时,其方案推力已经达到了181KN!”

  “为了达到设计指标,罗罗公司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有三项:第一,就是采用大涵道比;第二,就是采用新的三转子的发动机体制,而这第三么,就是采用代号为“海菲尔”的CFRP,也就是碳纤维风扇叶片。”

  “前两条我不太懂,如果振华你感兴趣,可以去咨询吴达观,不过这最后一条么,就我所知,即便是发达如不列颠,在60年代末期想要实现,那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所以,“罗罗”公司算是彻底掉进了新技术的大坑里,按照以往的工程实践,新技术在新型号产品中的应用最好不要超过30%,而“罗罗”的这台新发动机呢,从构架到材料,里里外外几乎就是全新的,别的不说,单说这CFRP叶片就一直折腾到了1970年,尽管在很多性能方面超过了传统金属基叶片,但却不能通过鸟撞实验,最后不得不启动了备用的钛合金方案,仅仅这一条,就让新发动机的成本、重量以及加工难度都大大上升,要知道,钛合金的加工,到现在都还是让全世界头痛的问题。”

  “这么一番折腾下来,罗罗公司花在这台发动机上的钱,超过了预算的一倍以上,还不能按进度向“洛克希德”公司交货,导致了高额的延期违约金,再加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劳斯莱斯”汽车的销售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最后资金链断裂,只好于1971年宣布破产。要不是不列颠政府及时出手,将其拆分成了两家公司,并对“罗罗”发动机公司进行了注资,帮助其终于完成了新发动机的研发,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就要从此消失。”

  师昌旭终于说完了“罗罗”公司掉坑的历史,拿起手边的搪瓷大茶缸子小小呡了一口,好润润喉咙,然后一抬头,就发现对面这位小朋友的眼珠子正在滴溜溜地乱转,按照他的经验,这小子显然在想着什么坏主意。

  他不禁问道:“振华,你在想些什么?“罗-罗”公司的主意可不是那么好打的。”

  谭振华笑了笑道:“师老,我暂时还没那么大的胃口,对了,师老,您刚才说了这么多,都是关于国际上碳纤维发展的历史的,那么我们华夏又是个什么情况?”

  师昌旭叹道:“这个啊,说起来就都是眼泪了,实际上,我们华夏开始研究碳纤维的时间并不晚,从60年代初期就开始追踪这项先进技术,但是,你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知道期间我国都经历了什么,再加上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直到1975年,这一状况才得到了一些改变。”

  谭振华连忙问道:“1975年?我们华夏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