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2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唠叨的内容一如以往,比如“好好学习啦,好好学习啦,还有好好学习”什么的。谭振华不由得又想起了前世,已经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每次见面都会对着他唠叨的,不过内容已经变成了“注意身体啦,注意身体啦,还有注意身体啦什么什么……”

  只是为什么,自己的眼眶有些湿润呢?

  匆匆吃完早饭,拎起书包,告别父母,谭振华出了门,走下楼梯,回头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的灰砖小楼,每一栋都是矮矮的两层,唯一的不同,恐怕就是这些小楼的西面墙上,那用白灰涂上的大大的从“1”到“9”的编号。

  这就是传说中的第9号灰楼啊!

  在他的前世记忆中,这座静静地矗立在群舍一角,灰暗中略显沧桑,两层高,毫不起眼的第9号灰楼,仅在老一辈中,就诞生了一位院士,四位“总师”级别的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研究员级工程师,当然他老爸也是其中一位,担任过分系统主持设计师的高级工程师超过8人,还有个另类点的,只有初中文化,却被称之为“镇所之宝”的8级钳工!他们的名字,牢牢地镌刻在共和国成就的丰碑之上,与日月同辉!

  这座小楼是如此的传奇,以至于在几十年后,所里对所区内老旧建筑进行拆除以改建现代化研发办公区的时候,这栋当时已成为“危楼”的建筑,却依然被所职工代表大会全票通过得以保留,经过加固和改建处理,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建筑的外观,仅在内部重新装修后,成为了“所史展览馆”,并得到了一个光荣的名字——“荟英楼”!

  而这座“荟英楼”,有一个固定的任务,就是当每年招收的新员工的时候,为他们上进所教育的第一课!

  重新站在这座传奇的小楼面前,望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灰砖墙面,谭胜华不由得痴了。

  

第3章小伙伴们

  

  谭振华正站在楼下发痴,突觉自己被一扇熊掌在肩头狠狠拍了一下,让他瘦弱的身体一个趔趄,回头望去,就看见了小宝咧着大嘴那副欠揍的笑容。

  “小宝,你这是报复!”

  谭振华一边揉着肩,一边龇牙咧嘴的说道。

  小宝是小名,大号潘卫东,是所里机加工车间的老工人潘水生的小儿子。

  要说起这个潘水生,那可是大大的有名。

  为什么呢?

  要知道,在这座全国闻名的电子工程研究所,华夏雷达系统的摇篮,号称远东第一大所内,大学生可是满地走的。

  所里4000多号在职职工,本科生就超过2500,而且年纪大点的有不少都留过苏,比如自己的老爸,还有喝过西洋墨水的,比如所里的老总工程师张智辉同志;稍微年轻点的,也主要毕业于燕京的华清大学,哈市的哈工大,蓉城的蓉城电子科技学院(也就是日后的华夏电子科技大学)、西京的西京电子工程大学等这些牛校,要在这里混,你没个名校的毕业证书,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远东第一大电子研究所的名号绝对不是吹出来的。

  可是在如此众多的牛逼人物中间,这位潘水生,是一头地地道道的犀牛!

  他便是前文所说的,全所上下,小5千人里的独一份,唯一的一位8级钳工!

  而且他那“镇所之宝”的名头,也不是自己瞎吹的,那可是曾经的老所长,现在的四机部副部长,后来被尊为“华夏雷达之父”的申宗义亲封!

  想当年,那还是1953年,本所还叫“宁都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的时候,潘水生只不过是个刚进所的18岁小青工,在那个一穷二白但是激情飞扬的年代,老所长申宗义领着本所的奠基者们,努力攻克着新华夏自主研发的第一台中程警戒雷达——314甲型。

  这种雷达采用了经典的“八木天线”,有三对振子,整个结构呈“王”字形,是倭国东北大学的八木秀次和宇田太郎两人发明的,被称“八木天线”。

  要想仿制这样一副天线,需要精确的加工和调试,各振子的长度、各单元之间的距离,还有怎么匹配等等,丝毫的差错都能影响雷达的精度。特别是天线的加工、装配和调整,那是这个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

  而潘水生正是在这个时候,展现了他过人的天赋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他抱着铺盖卷,吃住在测试车间,渴了就喝点凉水,饿了就冷馒头配点咸菜,仅仅凭借一个学徒工的身份,不但在天线加工过程中大放异彩,更是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装配和调整的“土办法”,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实际使用性能!

  老所长在产品定型之时,激动万分,拍着那时候毛都没长齐的潘水生大声宣布:“这是我们的镇所之宝啊!”从此,这“镇所之宝”名头,响遍全所,潘水生也凭此博得了一个混名:“潘大宝”。

  后来,潘水生又在接下来几个重点型号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潘大宝”的名号,甚至传出了本系统之外,以至于其真名反而不为人所知。

  老子叫“大宝”,儿子自然要叫“小宝”,至于小宝的哥哥为什么叫“二宝”——那是潘水生本事不小,墨水却当真喝的少,文化程度勉强算得上初中毕业,想不出好名字也正常。

  谭振华和潘卫东玩闹了一会,就看见薛子溜溜达达走了过来。

  薛子,全名薛晓辉,父亲是所里第二研究室的主任,谭振华老爸谭铭的顶头上司,大号薛国微。

  他毕业于燕京华清大学,59年曾和谭振华的老爸谭铭一起,跟随老所长申宗义先生到当时的老大哥苏俄进行过为期4个月的培训,也是国内第一部314甲型雷达的研制参与者之一。

  前世的华夏雷达群星谱里鲜见他的名字,不过其真实水平那是杠杠的,而且他有一个名满天下的部下,就是共和国预警机雷达之父——王晓沙院士。

  当年的王晓沙还是一个刚进所的愣头青,正是薛国微主任力排众议,任命其担纲三坐标雷达的研制任务,并将所有撤走的苏俄专家遗留下的资料给了王晓沙做参考。而王晓沙也不负所托,心心念念一定要搞出自己国家的三坐标雷达,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不断钻研,不但在本所,也在他调任支援三线建设远赴贵州,直至升迁担任4038所总工之时终于实现。

  所以,要说薛国微是王晓沙的引路人,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不过,说起这位薛晓辉同学,可就有点头痛了。

  要论智商,薛同学有来自老爸的遗传,那是一点都不欠费的,奈何从小就调皮捣蛋,成绩永远处于60分万岁的状态,在班级上也是天大地大我最大,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从小到大,叫家长的次数,双手加上双脚那都数不过来。老师们使尽了招数也无济于事,干脆下了猛药,安排他和品学兼优乖宝宝谭振华一桌,美其名曰“一帮一,一对红”。

  说来也怪,这位眼睛长在脑袋顶上的薛同学谁都不服,就扶墙——不是,就服谭振华,这么一来,薛晓辉倒当真收敛了不少,不但不怎么闹事了,给老师们省了不少心思,成绩也稳中有升,再加上老一辈的交情以及邻居的关系,他和谭振华的交情,那是铁铁的。

  小宝、薛子,再加上谭振华自己,那就是本所附中高三年级的当家铁三角了,也就是前世人们常说的“发小”。这三人中间,潘卫东是早一年10月份生的,因此晚了一年上学,年纪最大,今年已经18了,薛晓辉是7月生的,排行老二,谭振华是11月生的,他在还没到上学年龄的时候就提前几个月就被自家老爸走后门塞进了学校,排行老末,算起来,还没满17周岁。

  时间还早,因为就读的是所属的职工附属中学,学校并不远,走路10来分钟就到,所以三人并肩在路上悠哉悠哉的晃荡。

  “我说小宝,就上高三了,毕业了打算干吗去?”

  薛子耐不住寂寞,捅捅小宝问道。

  小宝闷声回答:“我想去当兵,可我爸不让。”

  小宝在哥仨中间年纪最大,因为他出生月份不好,上学迟了一年,不过,学习却是最差的,一直在班上吊车尾,他也不是不用功,奈何天赋技能不在这方面,那书是无论如何也读不进的。小宝的哥哥潘卫国比小宝大2岁,高中毕业也没有考上大学,当兵走了,他老爸常常哀叹,看来家里想出一个大学生,那得等到孙子辈了。

  “是啊,你哥已经去当兵了,你爸妈他们当然不希望你再去扛枪吃饭,干脆你进所里当个工人好了,让潘叔把他那身本事都教给你,还混不出个人样子?”薛子说道。

  “可是现在所里哪有招工名额,我爸是高级技工,35年的,要到55岁才能退休,那得等到1990年呢!到那时我才能顶替进所,现在最多到所里的劳动服务公司挂个名字等着。”

  进所工作,算是小宝他们这一辈的普遍选择了,所里可是四机部直属的事业单位,如谭振华的父亲,薛子的父亲这些,都是正经八百的国家干部编制,潘小宝的父亲也是国家工人编制,换句话说,都是吃国家饭,有“铁饭碗”的。而所属劳动服务公司就不一样了,因为那是所里面为了解决所内职工家属的就业而成立的大集体单位,可没有铁饭碗好端,而且,收入比在所里差了一截,今后分房子啥的更是没指望,看小宝说的那么溜,看来老潘家两口子没少在他人前背后唠叨过这事。

  小宝接着说:“再说,我们从小就在这个院子里长大,外面的世界是啥样,我们都不知道,你们两个成绩好,应该能考上大学,那就能出去了,我没那个本事,可我也想出去看看啊。”

  这话一出,三人都沉默了,谭振华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小宝,虽然他知道今后30多年华夏历史的走势,但是现在他怎么开口啊?于是只好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说:“一定会有机会的,我保证!”

  小宝抬头冲着谭振华“嘿嘿”一乐,说道:“振华,我们三个中间,你最聪明了,你说有机会,就一定会有机会的,我相信你,我妈都说,凡事多听你的意见,那没错的。对了,振华,你呢?想好考哪所大学,什么专业了吗?”

  谭振华闻言也是一愣,这才想起,重生过来的自己,正站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

  他知道自己的底细,来自2017年的他,穿越回了少年的自己身上,要说知识,那是领先太多了,要知道前世他已经是研究员,都有资格带博士生了,现在反过头再去读一遍大学,这不扯么?而且,从本科再到研究生毕业,那可要7年啊!人生又有多少个7年可以浪费?

  可是面对这样的关口,如果自己选择不一样的道路,父母会怎么看?身边的亲朋好友会怎么看?自己得上天眷顾,平白多出来这几十年的大好年华,怎么能够再走回前世的老路?这一世,必须要去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去看不一样的风景才不辜负!

  见到谭振华陷入沉思,两个小伙伴也丧失了谈话的兴致,只有默默前行,老远,就看见了校门口挂着那块牌子,上书:

  “华夏第四机械部宁都第四零一四研究所附属中学”

  

第4章天才的小宝

  

  谭振华实际上自己也不知道这开学第一天的时间他是怎么混过来的,当然,对于一个前世的工科硕士来说,那点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什么的,都实在太浅显了,更何况本来那个被融合了记忆的少年谭振华就是班上拔尖的学生,高三的学习任务其实主要是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新的知识点基本是没有的,对他而言就更没有难度了,他其实一直在琢磨的是自己的事情。

  “国内的大学肯定是不想考了,考当然能考上,估计以自己现在的水平,想上哪所都没问题,但是这样一来,重来一遍至少浪费四年。

  可不上大学,又干什么去呢?当兵?算了吧,就自己这个小身板,三下两下估计就要完蛋,而且当兵只能是3年,3年后还要面临一次选择,当工人?老爸老妈那边就不用说了,那是决不能同意的。下海经商?虽然现在已经是八零年代了,经商已经不是个完全禁忌的话题,但是除非自己离家出走,否则,爹妈一定会打断自己的腿。

  而且自己一向是品学兼优的乖宝宝啊,读书是必须的,其他一切选择都是离经叛道,要被所有的亲戚朋友批判完再踏上一万只脚的。谭振华想得脑仁发疼,突然觉得自己一向以来的好成绩竟然也成了一个负担。这样那样都不行,那就只有……

  可是,那需要很多钱的,谭振华接着想,就现在家里那个经济状况,每个月从牙缝里扣出来的10元存款,怎么能支撑的住呢?唉,说到底,还是人老马说的对,经济是基础啊!可这上哪里去搞这么一笔巨款呢???啊啊啊,头痛啊,为什么其他的那些重生者,都是带了金手指的,随便开个挂,小钱钱就滚滚而来,我这每月只有3块零花钱的高材生,到哪里说理去!“

  “上辈子搞了一辈子军工,要说成果也有一些,职称已经是高级研究员,再差一级就是院士了,哎呀那个可就别想了,别说全国那么多人眼睛红红地盯着,就是在自己所里,人尖子成灾的地方,一个个的那眼睛可都在冒火。

  其实吧,就自己研究的领域,真是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特别是后来的那些年轻人,厉害着呢!也就是自己仗着资历老人脉厚还勉强镇得住。再说,多不容易再活一次,要还是走老路,那多没意思啊?还是换条路吧,活得精彩最重要!

  可是啊,要想活得精彩,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没钱就落后,没钱就要挨打!前世的华夏,之所以落后米帝,不就是因为没钱而浪费了时间吗?80-90年代甚至直到新世纪初,被鹰酱一路欺负,兔子韬光养晦N年,一心只有小钱钱,硬是从卖资源和衬衫开始,一边埋头苦干一边打自己基础工业系统的底子,直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才终于熬成了大款,然后玩命的开始在军工领域砸钱补课,蓝星唯一的全产业链在那一刻迸发了惊人的力量,一时间,成果井喷,大舰下饺子,航母下饺子,各种导弹下饺子,核潜艇下饺子,隐身飞机下饺子,还下了个双黄的……嗯嗯,既然小钱钱这么重要,那我这辈子的目标,就定为“拼命挣钱”好了!

  谭振华在心里暗暗地为自己树立的伟大理想点了个赞。

  他稀里糊涂的混完了第一天的课程,和铁三角一起回家,一路和那二位心不在焉的聊天,一面琢磨这个怎么搞钱的事情,不过怎么想都没什么头绪,他前世又不是个商人,哪里知道那些后来叱诧商海的大亨们都是怎么掘到的第一捅金?更何况,据他所知,好些人的第一桶金都掺杂了些不协调的颜色,那可不是他谭振华够胆干的事情。

  一路走到了9号灰楼的楼下,依然没有头绪的谭振华抬眼一看,就见楼下围了一大圈人,整栋楼的人仿佛都拥挤在那边,大人呼小人闹,在那叽叽喳喳吵的不停,热闹的仿佛过节。

  “怎么回事?”

  谭振华奋力挤开人群,发现正当中的主角却是自己的老爸。

  老谭同志正蹲在地上,面前是家里平时吃饭的小桌,桌上正放着他的新玩具——那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根电源线长长的拖在后面,一直拖到了灰楼的里面才看不见了。

  其实,这要说是电视机,还不如说是一堆组合在一起的电子元器件,底下一个木制的托盘,上面一个木头架子,架住了显像管,有几块电路板固定在这个木架子上,显像管的反面还立了块超搞笑的牌子,上书“高压,勿触”。老谭同志一边调整着天线的方向,一边钮着下面的几个旋钮,渐渐地,画面清晰起来,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的声音:“看见啦,看见啦!”

  随着雪花点渐渐消失,画面清晰起来,正播放的是CCAV的正点新闻栏目,说起来,这个每天七点开始半个小时的节目应该是新华夏历史上坚持时间最长,也是最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了,而且没有之一。

  不过说实话,谭振华对于这样的杂牌组装黑白电视机是没啥兴趣的,前世他家客厅里挂的可是70寸的大LED,不过么,这毕竟是老爸的作品,捧场那是必须的。

  于是他走上前,一把搂住老爸的肩膀,比划了个大拇指,老谭同志对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显然还没适应,不过看见自家儿子的大拇指,那还是非常高兴的,再加上周围邻居的一片赞扬,老谭同志感觉自己骨头都仿佛轻了二两,脸孔红红地挥挥手宣布道:“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7点,我这电视就搬出来大家看了,不过下雨天除外,这东西怕水淋。”闻言,邻居们又是一片掌声,老谭同志登时飘飘然身处云端。

  要说电视机,在那个年代可是个绝对稀罕的大件玩意。要知道,那时候小年轻结婚可不像后世那要房要车要存款的,在那淳朴的年代里,他们要求才只是“三转一响”。也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讲究点的人家,最多加上“48条腿”,也就是加上床啊,衣柜啊、碗橱啊、桌椅板凳啥的凑够48条腿,那就妥妥的小康人家了。

  老爸是专攻显示的,要说所里那么多牛掰人物,能有本事把电视机折腾出来的还真心不多,有那本事也有这闲心的,到今天为止,才只有他一个。现在他宣布要“共享”,顿时怒刷了一大波周围邻居的“好感度”!

  “共享电视哎,也不知道这概念拿到前世能不能骗点风投”谭振华的思路又开始跑偏,“可惜了,这年代既没有红杉资本,BAT的土豪们也还在玩泥巴,妥妥的没戏。我这挣钱的根本问题,还是没着落啊!”

  他正在人堆里瞎琢磨,腰子上却被人捅一下,转头一看,却是潘小宝,他顿时嚷嚷道:“小宝,你捅我干吗?”

  小宝伸出他蒲扇大的手,一把把谭振华拖出人群,低声道,“这电视机是你爸做的?”

  “是啊,你没看他那儿正得意么?”

  “那回头能让我们看《陈真》还有《大西洋底来的人》不?”

  《陈真》可是当年非常流行的一部引进自香江的电视连续剧,而《大西洋底来的人》做为首部引进的鹰酱连续剧,更是风靡大街小巷,有条件看到电视的人对剧中的一切都津津乐道,麦克.哈里斯的蛤蟆镜简直就是年轻混混们心目中的装逼圣器!小宝这个年龄段的人尤其禁不住诱惑,早被撩拨得心痒难耐,奈何除了所工会活动室里那台9寸小黑白,没处看啊。

  谭振华沉凝半饷才答道:“我看悬,小宝你别忘了,我们今年高三啊,就算有电视机,那也不会让我们看的。”

  “这样啊,”小宝失望地摇摇头,一边嘟囔着“要是我自己房间有一台电视就好了,可以在夜里偷偷的看,要是再能吹个风扇,吃个西瓜,那就更美了!反正我哥不在,我那房间现在就我一个人住。”

  言者无心,谭振华却觉心头一道闪电划过,“空调WIFI西瓜”那可是前世宅男的夏季标配,现在条件不足,咱搞个简化版总可以的吧?缠绕了他一整天的雾霾顿时烟消云散,他跳起来,使劲给了潘小宝一拳,大喊一声:“小宝,你真是个天才!”

  

第5章生财之道

  

  谭振华扔下一头雾水摸着后脑壳发呆的潘小宝,一溜烟小跑回家,胡乱扒拉了几口妈妈做好的晚饭就钻进了自己的房间。当然,他还是很自觉地花了两个小时,把今天的作业写完,也亏了他融合了两世的记忆,而且成绩优良,不然就凭那厚厚的作业本,换薛子估计得吭哧到半夜去,当然,薛子现在肯定正在吭哧中。至于小宝?小宝就别提了,还是明早把自己的作业给他抄抄得了,光抄答案估计这哥们半小时都搞不定。

  侧耳听听对门的动静,谭振华估计老爸已经显摆完了,正往回嘿呦嘿呦搬电视和桌子,连忙跑出去帮忙。

  老妈顺口问了句:“振华你作业做完了?”听到肯定得答复后,也就懒得搭理这父子俩,坐到一边缝衣服去了。要说老妈对自己这儿子的学业还是有把握的,从小到大,她也没为这事操过心,儿子一直在班级排前两名,她也就随便他和老爸一起瞎折腾。

  谭振华跟老爸抬着桌子进门,自己搬张凳子坐在一边,看老爸忙乎,电视机已经非常原生态地待在了谭振华同款“一头沉”的书桌兼工作台上,自家老爸也没顾上搭理他,给电烙铁通上电预热,一边拿个镊子,拨拨这,掰掰那,一边嘴里嘀咕:“肯定有哪边接触不良,不然这声音不会时断时续的,肯定是音频解码电路这边,嗯,找到了,这有个虚焊……”

  心里敲着小鼓,谭振华一边想着他的计划,那可还要自家老爸帮忙,他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把自家老爸给绕进去……咳咳,不是,是申请亲友团援助。

  琢磨了半天,他终于找到了话头:“哎,我说爸,你这电视用是能用了,可这线都飞得乱七八糟的,这要坏了,可怎么修啊,而且也不好看是不是?”

  老爸抬起头撇了他一眼,说道:“我自己装的,我能不知道这线是怎么走的?坏了也是我自己修,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