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331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他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对这位甬港老乡大叔的面相和名字有似曾相识之感了,也终于想起了眼前这位究竟是谁。

  因为这人在前世与他曾经有过一顿饭的缘分。

  而至于这顿饭的起因,则是因为了一条非常特殊的船和船上的那部雷达。

  那条船,叫“辽宁”号,那部雷达,叫“海之星”。

  只不过,吃那顿饭的时候,朱英福已经是位60多岁的老人,与现在的面貌有了不少的差异,所以谭振华刚才只是觉得面善而没能在第一时间想起来。

  原来这位将来也是了不得的风云人物呢!

  要概括朱英福的身份需要30个字——

  华夏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所长,工程院院士,华夏首艘航母“辽宁”号总设计师。

  而提到这位日后将担任所长的这家6701所么,恐怕但凡对军事题材稍微有点兴趣的童鞋都知道,那是华夏唯一同时承担水面、水下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任务的核心科研单位,国之重器中的两大类——黑鱼和航妈的总体设计单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华夏军事工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走向开放,位于武汗的这家6701所便理所当然地以极快的速度蹿成了“网红”,特别是院子里为测试国产航母各项数据而建的那座“水泥航母”,简直成了各路“爬墙党”、“卧草党”心目中的“打卡圣地”,各路“民科高手”们则根据这座“水泥航母”上的毫微变化推测着国产航妈的各种可能,并在各大论坛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口水仗。

  不过这些事还很遥远,那些成就、荣耀与头衔也都还与现下的朱英福无关,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怎么把小老乡兜里的小钱钱给掏到自家单位兜里。

  嗯,事先说明,未来的所长大人朱英福可没打算偷啊,那是犯法的,他其实打算明抢……

  “我们6701所始建于1961年,从编号就可以看出,乃是我们华夏排名第一的舰船研究所,也是唯一同时承担水面、水下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任务的核心科研单位,技术实力敢说是华夏第一,更有被誉为“华夏导弹驱逐舰之父”的潘镜夫潘老坐镇,所以小谭总你那两条船的设计工作吧,交给我们所来做你尽管放心,我们会调集全所的力量……”

  好吧谭振华算是弄明白这位朱英福是怎么当上所长的了,不提他的能力水平,就凭这份口才和拉业务的执着劲儿,在他见过的一众技术人员包括大佬在内,也就宋文华能抗衡一二。

  “咳咳,那个,朱大叔,我这要造的是商船,可不是军舰啊。”小谭谭弱弱地打断了正滔滔不绝的朱英福道。

  虽然朱英富口口声声让谭振华叫他“老朱”,不过,这位的年纪看着也就比自家老爸小不了几岁,谭振华这声“老朱”是怎么也叫不出口,还是老老实实叫人家“大叔”吧。

  “军舰这么复杂的船我们所都能设计,商船就更没问题了,小谭总,你尽管放心好了……”

  说话间,两人来到了一栋两层的小楼前,而谭振华看见,正有一位老人站在门前笑咛咛地向这边望来。

  朱英福见了这位老人,连忙止住了和谭振华的唠叨,紧走几步上前扶住了老人的胳臂嗔怪道:“老师,您怎么出来了?外面天那么热,您还是回屋里好,屋里凉快些。”

  能被朱英福叫老师的,那这位一定就是杨槱杨老爷子了。

  就见这位老人穿着一件白色的圆领T恤,好吧,那就是件老头衫,一条宽松长裤,脚蹬一双塑料凉鞋,手中一柄如意大蒲扇,正“呼啦呼啦”地给自己扇着风——正如谭振华所料,这位老人虽然已经年过6旬,但方正的脸庞上依然少见皱纹,而且看上去耳聪目明、神清气爽,一丝老态也无,更生着一头乌黑茂盛的头发,直教人好生羡慕。

  真是好一位风华正茂的“祖师爷”!

  他赶紧也跟着上前几步道:“杨教授好,小子谭振华,冒冒失失地前来打搅您了,给您老人家请安。”

  杨槱哈哈大笑着一把拉住了谭振华的手道:“不打搅,不打搅,我啊,看着你们这些有出息的年轻人心里就快活,来,咱们进屋说话,屋里凉快些,英福,你也来。”

  三人进屋,谭振华顿时感觉到了一阵凉气,定睛一看,发现原来是在屋内一角放了块大大的冰——在空调稀缺的八十年代,这是最管用的室内降温办法了,他不由得脱口赞道:“好冰!”

  杨槱笑道:“这是知道你今天要来,我让他们特地给准备的,平时可不大舍得。”

  老爷子这么说的漫不经心,仿佛天经地义般,听在谭振华的耳中却不免有些心酸,想杨槱乃是堂堂华夏科学院的学部委员,造船界的“祖师爷”,可办公室里居然连台空调都没有,唉!

  落了座,杨槱便问道:“小谭总,昨天包总给我发电报,说你想买两条船?”

  看来这位老爷子也是个急性子,直入主题啊。

  谭振华答道:“是的杨教授,我打算买两条船,一条集装箱散装货轮,一条滚装船。”

  杨槱接着问道:“那你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吗?”

  “呃,这个……杨教授,我不瞒您,小子我对船一窍不通,您要问我这个,我还真答不上来,要不,就以现在正造的那条“长城号”为模板行不?”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杨槱奇道,“你看包总要造船,技术要求都提了厚厚的几大本,还找了个不列颠的专家过来折腾了我们一帮人花了整整5个月时间才把标准弄明白,你可倒好,就往这里一坐,说要买两条船,然后,没了。”

  谭振华讪讪道:“包爷爷那是跑船的大行家,他当然要求高,所以吧,我就打算借他老人家的光,他什么要求,我就什么要求,照抄就行——连吨位都一样行不?”

  杨槱沉咛片刻道:“可以倒是可以,不过包总定的那条是单纯的散装货轮,而你要的是散装集装箱货轮,还是有点区别的,需要稍微改动一下设计,而且你还要一条滚装船,那条就比较复杂了,我国从来就没造过这一类的船,而且还有很多专用的附属设备,这些附属设备我们国内基本上都没有,估计都需要进口,怕是有点困难。”

  谭振华不由得皱眉问道:“难道造不了吗?”

  “倒不是造不了,不过,我们需要先把这条船的基本结构和要求给弄清楚才成,而这估计要花不少时间,你们都是生意人,我怕你等不了这些时间。”

  杨槱的话相当中肯,而谭振华对时间还确实有些要求,不过,他觉得时间应该还是充裕的,便问道:“那,杨老,您觉得需要多少时间?”

  “我觉得怎么也得3-4年的时间吧。”杨槱踌躇了片刻才道。

  还没等谭振华说话,从进屋后就一直坐在旁边没发言的朱英福却在这个时候开口了:“老师,我觉的不用,如果让我来做,我保证3年之内能交付。”

  

第813章 精细派朱大叔

  

  “哦?你这么有把握?”

  杨槱问道。

  不过在谭振华听来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觉得,在杨槱的这句反问中,欣慰的成份远远大于疑问。

  “老师,这几天在魔都,我仔仔细细研究了您和其他几位前辈专家与威廉先生的谈判记录以及包总提供的技术要求,从中我总结出了一些问题,也有了一些具体的想法,。”

  “说说看?”

  “从技术上来说,造包总要求的船,完全在我们华夏现有的技术能力许可范围之内,我们欠缺的,是对国际商船标准的了解以及在制造过程中,对各关键质量控制节点的管理。”

  “有道理,还有吗?”

  “还有,就是因为采用的标准单位的不同,导致了我们的工装与测量体系与包总要求的“劳氏船级社标准”有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了我们原先使用的很多工装夹具都不适用,与工人的工作习惯也不一致,而这些,都是带来质量不稳定的因素。”

  杨槱满脸微笑地点头道:“不错,不错,还有吗?”

  “是的,还有。”朱英福在谈到具体技术问题的时候,其严肃的神态与刚才与谭振华凑近乎套交情拉订单时的表现完全不同,“还有就是我们船厂的工人问题了——嗯,不对,这恐怕不能全怪我们的工人,应该说是整个工艺流程的问题也许更合适一些,这与我们从苏俄承袭而来的工作习惯有极大的关系,从我这两年学习和参观得到的经验来看,西方的工业制造体系理念与苏俄的理念截然不同,不过就我个人的观点,显然,西方的理念更胜一筹。”

  杨槱脸上的笑意更浓,“看来这几年的书没有白读,来,跟老师说说,你刚才讲的这个理念不同到底是哪里不同?”

  “老师这是考校我了。”朱英福稍微顿了顿,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才道:“就我的感受,不同的地方非常多,不过说到根本的理念,恐怕差异最大的是两方对产品制造精度的态度了。”

  “这两方的态度不一样在哪里?”这回是看了半天师生对话的谭振华插了句嘴。

  朱英福若有深意地看了谭振华一眼道:“我听说小谭总现在在斯坦福就读电子专业,那么你应该也是有机会接触过西方的精密制造行业的,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在他们的制造体系中,讲究尽可能的精密,以保证所有同型号零件的适装性和互换性——也就是说,按照同一份图纸加工出来的零件,只要是合乎图纸标准的,那必然就是可以互换的。这么做,也许从单个零件的生产成本来看的时候,是相对较高的,但如果综合考虑全寿命使用成本及维护的便利性、通用性等方面的时候,使用这样的生产组织模式,反而可能是便宜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微微考虑了一下才又接着道:“我就举个和我们造船业息息相关的例子吧,我们都知道,苏俄的重工业应该说非常发达,在冶金、化工装置、重型机械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其机床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种类都非常齐全,还大量向华约国家出口各类机床产品——但是,其高精度的机床则完全不能自产,这又导致了他们每年必须花费大量外汇向西欧、北欧、倭国等高精度机床强国进口这类机床,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规避“巴统”的条款制约。”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俄的这种怪相呢?”身为“过来人”的谭振华当然知道这些事,不过他更感兴趣的是朱英福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两个原因吧。”朱英福道:“其一是苏俄目前的领导阶层越来越趋向官僚主义,这除了导致其整个决策环节的效率越来越差以外,也使得底层的设计人员和技术工人丧失了基本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创新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二则是苏俄对装备的理解与西方不同,他们基于二战的经验,认为战术装备这种东西必须是廉价的,只有廉价的装备才便于大批量生产,也经得起大规模战争的消耗,船这种典型的重工业制成品,被他们当然地归于了战术装备之中,有了这种指导思想,再加上他们民族的性格本就不算精细,最后成了现在这种样子也就不奇怪了。”

  谭振华不由得暗暗对这位朱大叔点了个赞,同时也对他起了钦佩之心,因为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苏俄这位华夏曾经的“师傅”目前的窘迫状况以及在与西方世界竞争中越来越力不从心的原因之一。

  “看来,这几年的留学生涯将你彻底转变成“精细派”了,杨槱打趣道:“你就不怕别人给你扣上顶大帽子啥的?”

  朱英福不以为然地答道:“我是个工程技术人员,尊重最基本的科学道理,这种技术路线之争,谁对,谁符合将来的发展,我就支持谁,就学习谁,这与政治立场无关——而且老师,这还是您教我的道理吧?”

  杨槱欣慰地笑了笑,而谭振华则好奇地追问道:“朱大叔,听这意思,你刚才说这几年在外学习,莫不是在留学?”

  朱英福一听这话,顿时又恢复了刚开始的那副模样,冲着谭振华挤了挤眼道:“是啊,小老乡,都说你能掐会算的,要不你猜猜,我在哪里留学?”

  世界那么大,这可让我咋猜?前世我虽与你有一饭之缘,可也没打听过你的留学经历啊?要不是今天恰好遇上,我都不知道你竟然是“祖师爷”杨槱的学生。小谭谭不由得心中暗想。不过他脑子转得快,转念一想,又觉得这事还是能猜上一猜的。因为在这种场合,别人以这种语气让他猜,那问题的答案必然跟他有点关系——那么可能性也就剩下了两种,朱英福目前留学的地点不是不列颠就是米国,而且,基于他的身份年纪,他大概率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公派出去的,也就是薇薇安口中的那些“胡子拉碴”的华夏留学生。

  “莫不是大叔也在米国留学?”他试探性地问道。

  朱英福哈哈大笑道:“都说你脑筋转得块,果然啊,不如你再猜猜,我在哪个城市哪所学校留学?”

  

第814章 特殊要求

  

  喂,我说大叔啊,米国有好几千所大学的好吧……

  谭振华觉得这就没法猜了,只好摊摊手道:“大叔这是真拿我当算卦的了,这没法猜啊?总不会和我一样,也在旧金山吧?”

  “对啊,我就在旧金山啊。”朱大叔笑眯眯地说道。

  “……这也能蒙对?”谭振华觉得脑筋一时有些转过不弯,难不成,自己重生之后,当真长了一张乌鸦嘴?不过话说回来,既然在旧金山,那学校的范围就小多了。

  旧金山最著名的两所大学也就是自己就读的斯坦福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中斯坦福以计算机、网络、半导体以及商学院最为领先,而朱大叔显然不是搞这些的,所以……

  “难道大叔在伯克利留学?”他问道。

  “嗯,答对了,小谭总,我目前在伯克利做访问学者,去年去的,预计明年结束学业。”朱英福冲着谭振华又挤了挤眼道:“所以,我对你在米国做下的那些丰功伟业可是早有耳闻呢,特别你是和马修·梅隆的那桩轰动全米的官司,你的手段,我可是佩服得很。”

  谭振华顿时赫然,期期艾艾地道:“咱能不说那件丢人的事儿么?我也是被逼上梁山。”

  朱英福哈哈大笑道:“我当时一看报纸就猜,你那位见义勇为的兄弟中的那一枪啊,十有八九是苦肉计,早就想找个机会认识你然后问问情况,到今天终于得遂所愿,看来我没猜错。”

  杨槱好奇地问道:“什么马修·梅隆,什么苦肉计?小谭总你在米国留学,还惹上过官司?”

  祖师爷有问,小谭谭不好不答,只得将事情从他参加“华尔街王座”聚会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切开始,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他也是老实,就连动用了余鹏夏的老相好洁西卡律师以及李亚楠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力量也没有隐瞒,这一番讲下来,再加上他不俗的口才,当真把个故事说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自然也引起了杨槱和朱英福的啧啧称奇。

  等他好不容易说完了,朱英福才叹道:“我在旧金山看过一些报道,当时还奇怪呢,就咱们华夏留学生和别人口角的案子,在米国这种白人至上的社会里,原本应该不会引起多大反响的,没想到结果却折腾了好大一番动静出来,今天才知道,原来是小谭总在幕后策划了这一切,那就难怪了。马修·梅隆那个混小子也是活该,谁叫他嘴巴那么臭的?小谭总,有你的!”

  谭振华自动忽略了朱英福的这段话,因为此刻的他,心中正转着别的念头:原来这位朱大叔现在居然也在旧金山伯克利留学,怪不得了,在看了杨槱带领的7位华夏造船专家与包钰刚找来的“监工”威廉的谈判记录后,有了这么多的感慨和想法。

  这是好事。

  说明这位朱大叔对华夏造船业的现状以及与西方普遍准则之间的差异认识得非常清楚,这让谭振华对自己要的这两条船能在华夏现有条件下造出来平添了一份信心。

  “这么说来,朱大叔对造我的这两条船是很有把握的了?”他问道。

  “小谭总,我这么说吧,你要的这两条船中,那条集装箱货轮,基于之前我导师杨教授与威廉先生之间的充分沟通,我认为难度不大,如果你没有别的特殊要求的话,连图纸都已经是现成的了,将散装货轮改一改变成散装集装箱货轮并不算太复杂,现在要解决的,无非是船厂的工艺流程以及质量把控的问题,而这些,据我所知,大联船厂那边也做了积极的改善,你来之前,我问过情况,老师曾经亲自去看过,他觉得问题不会很大。”

  “嗯,我的确还有些特殊要求,不过这个等下再说,那另一条呢?那条滚装船?”

  朱英福稍微盘算了一下道:“滚装船,我们华夏船厂之前没人弄过,所以,这算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不过据我所知,滚装船本身船体的设计和建造并不算太复杂,困难的是船上那些附属设备,实话实说,我们国内的配套能力要立刻完全解决这些设备恐怕难度很高,所以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小谭总你急着要的话,一些关键设备可以采用国际通用件来适配,按照现在的国际形势,我们华夏要进口这些通用配件并不会有什么阻力,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回总包商,将这些设备发标给国际供应商来制造,不过这样一来,成本将不可避免地有所上升,小谭总,你看这样可以吗?”

  上升点成本什么的,在小谭谭看来根本就是没所谓的事情,只要华夏船厂能造,这事他是肯定不会给别人做的,所以他豪气干云地挥了挥手道:“那就暂时先不考虑成本的问题,朱大叔既然这么有把握,那这两条船我就交给你了,连监工我都找好了,就是已经和你们打过不少交道的那位威廉先生,大家都这么熟了,相信配合起来会更融洽一些。”

  一听说谭振华已经决定了这两条船都由本单位承接,朱英福顿时喜道:“那我们可就说好了啊,小谭总,你打算什么时候签合同?”

  “嗯,合同当然是要签的,不过,我还没提我的特殊要求呢?”

  此刻的朱英福正在被这天上掉下来的这5千万美元大生意砸得满脸幸福,闻言不由得随口问道:“小谭总,有什么特殊要求,你只管说,只要不是太过分,我都给你办了。”

  “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那条散装集装箱货轮的甲板我有点要求。”

  “甲板?甲板还能有什么特殊要求?”

  “我啊,想要在这艘货轮的船头加装一个12度的上翘甲板,然后呢,整艘船最上面的甲板要求能耐20吨的冲击还要耐500度的高温,然后我还想在这艘船的桅杆上加装一部双坐标警戒雷达和一部S波段的测高雷达,嗯,另外,这艘船的甲板上应该够停12架“海鹞”式战斗机吧?每架飞机的泊位得按15米乘15米的面积规划好了,另外还得留给我够停几架直升机的位置,哦对了,海上风浪大,这飞机的系泊你得帮我考虑到了,这要掉一架进海里我可就损失大了,还有啊,甲板上你得给我加装至少一部升降机,武器弹药什么的一般都是放在下层舱室里的,你得留下足够的升降和机械装卸位置对吧……”

  “……等,等一下,小谭总,你确定你要造的这条船,是一艘集装箱散装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