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336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吴达观摊开了双手,好像这是一件非常麻烦事情的样子,不过脸上的表情却依然笑眯眯的。

  老爷子啊老爷子,看来这一趟的伦敦之行,也让你变的更加狡猾了啊!

  谭振华不由得心中暗叹,既然老头不想摊牌,那就自己来好了。

  “吴老啊,我刚才说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其实这想法我第一次到西京来的时候就有,但那时候小子我的实力不足,这才折腾出了一个设备租赁啊啥的事儿出来,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不过您老也知道,这回在伦敦,小子我又挣了点钱,所以么,心也跟着大了点,琢磨着能不能在上次洽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当然了,这事儿就比较大了,需要上面很多人点头,不过我猜,既然您老人家在京城都汇报过工作了,那上面对这事儿也肯定有一个意见的吧?您就别瞒着小子了,上面怎么说,能给到什么样的政策,都请吴老您明示小子,也好让小子今后做事的时候,心里多一个章程。”

  吴达观哈哈大笑道:“谭小子啊谭小子,都说你是个鬼灵精,果不其然啊,不错,老汉我在京城确实得到了一个消息,记住,现在还只是个消息哦,有人让我和你聊聊,看你愿不愿意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什么样的尝试?”

  谭振华一边问着,一边不自觉地将手捂向了跳动得越来越激烈的心脏。

  “三机部想探索一条改革的新路,希望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和资金来改变我国目前航空发动机行业的落后面貌,而经过几次讨论,西京发动机制造厂被选做了试点单位,怎么样,小谭总,想不想试试?”

  谭振华只感觉一阵热血上涌,差点就当场喊出了一声“我愿意。”

  不过,已经见惯了大场面的他最终还是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

  现在可是1983年啊,而且这也不是在国外,拳头大、票票多的说话,他想怎么玩就能怎么玩,这可是在华夏国内,还有太多有形无形的藩篱还没有被打破,也有太多的高压线暂时还不能被碰触。

  特别是,西京发动机厂,还是一家涉及军品生产的国营企业!

  而且,三机部,在他的印象中,一向是相对偏保守的部委,他们怎么会一下转变这么大了?

  这种事,就连一向被公认为最激进、最开放的4机部,也就是电子部都不一定敢开先河的吧?

  他非常坦率地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吴达观。

  吴达观轻轻叹了口气道:“小谭总,你说的也不能算错,我们三机部确实相对保守了一点,但这其实也是没办法,毕竟我们搞的东西都太敏感了,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领域都属于各国最尖端的科技成果,且大多数的技术属于军民通用,硬要扯的话都与国防直接相关,你就是不保守,又能怎样?像“斯贝”这样的大规模引进的事例,实在太少太难得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去年发生的马岛战役,不但给我们的空军提了个醒,也给我们三机部当头一棒,原来,未来的空战是要这么打的,再加上空军、三机部联合组织的代表团去达索访问回来总结的结果,大家都认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说句不客气的,我们的歼六、歼七、强五、轰六机队,在西方先进国家的战机面前,完全就是一个靶子,真打起来,恐怕连还手的力量都没有,这样下去怎么行?”

  “而你正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你买海鹞战机,买BAC生产线,买达索的飞控和总线技术,你买罗罗的发动机和碳纤维,买IAI的雷达和空空导弹,你甚至还投资了国内一款新型战机的研制,这一桩桩一件件的,结合在一起,明眼人当然知道你想干啥了。”

  “所以,现在上面就有一种意见,说与其让你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偷偷摸摸地瞎折腾,那还不如给你一个名分,让你能正大光明地折腾,就当成是改开中的一个试点,反正你要投入大笔的资金进来,又要引进先进的技术,钱一旦投了,就算亏损也是在华夏的土地上花掉的,技术一旦引进了,我们学会了也忘不掉,咱们三机部做的可以算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且你本人也是个华夏人,爹妈都是四机部的职工,也不怕你反了天去……”

  好吧这理由……

  谭振华也只好承认,人家这么说确实有道理,他想了想,又问道:“那,又为什么是西航发?”

  

第828章 你准备好了吗?

  

  吴达观还没来得及回答,刚坐下的李孟珍却插了一句道:“小谭总,你这个问题啊,算是问到点子上了,为什么是我们西航发?因为我们西航发弱呗。”

  这话听上去怎么透着一股子酸味……

  吴达观显然也有些尴尬,连忙解释道:“实话实说,要论我们华夏实力最强的航发制造企业,当然是盛阳的黎明3420厂,但是,这家单位承担的军品生产任务比较重,是我国国防事业的核心单位,不适合拿来做试点,另一家贵阳黎阳厂的情况也比较类似,而我们西京厂呢,相对来说,除了一款“涡喷8”,目前基本上没有其他发动机的生产任务,“涡喷8”已经是一款非常老的发动机了,对其的保密性要求在逐渐降低,而即将上马的几款发动机呢,其技术来源又都是国外,确切点说就是不列颠的罗罗,且至少在目前,可见的应用无非是民用领域以及一款在研的战机“飞豹”,但这架“飞豹”战机里面本来也有你小谭总投资的一半,且已经预定了是要出口的,这样一来……”

  谭振华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的确,西京航发厂,在华夏国内的位置就是这么个不上不下的,领先的老大哥是盛阳黎明厂,接下来是三线的备份厂贵扬黎阳厂,这两家几乎包揽了华夏军用航发的生产,西京厂就只好不尴不尬地排了个老三,而且这个老三手上的产品实在不给力,“涡喷8”产量极其有限,而原本以为全力以赴把“斯贝”搞出来,就能随着这台发动机的国产化进程打一个翻身仗的,结果却随着项目的下马,又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说实话,谭振华也挺为他们厂感到憋屈的。

  不过这对于谭振华来说,倒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毕竟西航发他最熟悉了,从伦敦到西京,他也和西航发的总工程师李孟珍这位巾帼英雄打了不少交道,彼此之间的沟通还是挺顺畅的。

  那么接下来就只剩下了一个问题:“吴老,那按照部里的意思,怎么改合适?”

  “部里的意思呢是想这样,将西航发改制成一家合资企业,以西航发厂现有的所有资产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折算一个金额出来,并以此为计算基础,邀请你投资,当然了,你购买三款发动机的知识产权和授权花掉的钱,也会被计算在你的投资之中。”

  谭振华点了点头道:“这个方案我原则上是同意的,但是,这个股权最大能允许我投资多少,还有西航发现有资产的计算按什么标准来做,这些都是问题啊。”

  “这些当然是要仔细讨论的。”吴达观道:“我这次也只是和你简单交换一下意见,不过我听上面的意思好像是,至多给你不超过40%的股权,毕竟西航发还是一家需要承担军品生产任务的企业,必须保证国家对这家企业的控股权。”

  谭振华点头表示了理解,但这个条件让他很难受。

  哪怕参股到了40%,在西航发这家老字号的国企之中,也只是个二股东,而考虑到大股东的强势地位,这个二股东显然将当得非常憋屈……特么的三机部不会是想拿我当个冤大头,让我又出钱又出技术的,然后啥事儿也不让我管吧?

  这事儿还真不能怪谭振华瞎琢磨,因为在他的前世,这种事情又不是没发生过……

  你想啊,西航发,那可是一家创立于1958年的老字号国营企业了,规模又不小,全体职工人数加在一起都超过了5000,原本其组织就非常严密,一家企业最重要的人、财、物三大权利早就有了固有的体系支撑,哪里是自己这样一个外来户能渗透得进去的?就算按照一般的逻辑,这么大的企业内部原本也可能分成了好几个“小团体”,但只要自己往里一掺和,恐怕人家立马就能抱成了团一致对外了吧?

  正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也。

  你看刚才和自己那么熟悉的李孟珍说话的语气就知道,至少在西航发厂高层内部,对这件事有不同看法的人都很多。

  按照一般的处理办法,想要在这么个企业内获得控制权,或者,哪怕再退一步,获得足够的话语权,也需要往里掺点沙子,也就是安插一些自己人。

  可天地良心啊,二少爷我,上哪儿去找这么些沙子来往里掺啊!

  而且就算自己的夹袋里有那么些个自己人,也成功地掺进去了沙子,那,西航发也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争权夺利的内耗,而这种内耗,往往是企业走向衰败的重要根源。

  这往深里这么一想啊,谭振华刚开始的热情便开始慢慢冷却,变得理智起来,因为他越想越觉得,这事儿弄不好就会变成一个他跳进去爬都爬不起来的大坑。

  但,拿到一家航发厂,尤其还是西航发这样一家颇有技术底蕴及规模的航发厂的诱惑又是那么的大……

  谭振华觉得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吴达观显然也看出来了他的踌躇难决,不由得安慰他道:“振华,我大概能猜到你在想什么,你有那样的犹豫和想法非常正常,其实在京城的时候我就当面向部领导们提出过疑问,不过我看,他们也没有最终想好,所以,现在算是要我做了个中间人,来问问你的意思,而且按照我的看法,这事儿可有点大,都不是我们三机部内部讨论就能决定得了的,所以,今天我算是把话带到了,回头向部里汇报的时候,就说你还要考虑。”

  也只好先这样了,谭振华点了点头,重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当前的问题上来,望向了他一直想要将其拽上自己那艘小贼船的未来的航发界首位工程院院士刘大想展颜一笑道:“刘总师,上次在不列颠,我有急事先走了,都没能向你好好讨教一番,这次机会可难得,对于另外的两款斯贝,你有什么可以指导我的?今天啊,咱们可得好好聊一聊。”

  刘大想当即报以微笑道:“当然可以啊,说实话,我也想和小谭总你好好聊聊呢,说真的,我挺佩服你的,航空发动机这个烧钱不眨眼的大深坑你也敢蒙着头往里跳,有胆识!就是不知道,你准备好了吗?”

  

第829章 航发穷三代

  

  和刘大想深聊了一整天的谭振华这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低估了要搞一台航发所需要的投入。

  先不谈要搞定一台航发上那数不清种类的各种金属、非金属基础材料所需要投入的海量研发资金,也不提这种需要超级精密制造的机械设备所需要的各种工艺、专用工装夹具、专用设备的投资,就单说测试一项。

  由于至今为止,人类尚不能对航空发动机各部分的工作机理做出一个准确的数学模型,目前全世界的航发研制,都处在一个以经验数据和经验公式推导的阶段,这也就造成了,这玩意的研制过程,与其说是通过严谨的计算推导而来,不如说是依据大量的实验数据积累而来。

  是不是看着眼熟?

  对,同学你理解的没错,目前,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更接近于一门实验科学。

  既然是实验科学,那就少不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试错。

  公认的蓝星航发领先者米国是这么说的:“今天的试验是为了明天的飞行”。

  这句话可不是芊之羽杜撰的,而是挂在了米国阿诺德发展试验中心(AEDC)墙上的大幅标语。

  而在米国航发研制流程体系中,这句话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句标语口号。

  按照他们制定的标准,在一台航空发动机的完整研制流程时间表中,花在发动机试验上的时间约占总研制时间的70%以上!

  这也就是说,一款新型发动机投入使用,要进行十几万小时的试验,而且在实验过程还需要不断排故改善、完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设计工作状态。

  所以在航发这个行业内也经常讲一句话:“航空发动机是试出来的”。由此可见试验对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性。

  发动机试验的根本目的就是测试并提高其性能、操作性、耐久性,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这些试验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按发动机研究的物理过程区分,有点火、启动、超温、超转、加减速性、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减少污染以及降低噪声等试验;按发动机组成分区分,有整机试验、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加力燃烧室、喷管、调节系统和附件系统等试验,且每个部件又有多项试验,如压气机的性能试验、容忍畸变能力试验、喘振裕度试验、压力机流场动态测量和进口整流叶片多级可调功能试验等;而按最终目的区分,又可以分为研究探索性试验、新机或改型试验、批产常规试验等等等等,总之一句话,光把这些试验做完,没个十年八年的都不能够。

  这也是一台航发从立项到最终可用、好用,需要漫长时间的原因。

  从这些名目繁多的实验就能看出,研制一台航发,需要投入多少钱。

  这也是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全世界那么多的国家,号称工业国的也有G20,但真正能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并成功生产实用的,就只有联合国五常能做到。

  当年的以萨,在不择手段拿到了全套的高卢航发图纸之后,也仅仅是在仿制出了一些拙劣的作品后无奈放弃,最后还是买了米国货,就算强如罗罗,也曾经被一款发动机不太顺利的研发,折腾得破产。

  而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真正能建立完整航空发动机谱系的,目前也只有米国和苏俄。

  至于原因么,太简单了,因为只有这对号称“世界两极”的争霸对手,才有足够的动力、人力、时间、财力来烧这个发动机。

  所以刘大想才会在开始的时候对谭振华说了那番话,在他看来,谭二公子就算再有钱,号称富可敌国,进了这个坑,那也难免“航发穷三代,试验毁一生”的结果,他的提醒纯粹出于好心,不想坑了这位看着不错的小兄弟。

  至于那些在穿越小说中以一己之力搞定航发技术的那些个,大家当个笑话看看就好,属于嘴上又没毛、脑子里也没有任何工科概念的小家伙们随便意淫出来的玩意。

  不过谭振华是这么向刘大想解释的:“刘总工,我虽然对航发是个门外汉,但也知道一些航发研制的艰辛和投入的巨大,所以我做的,并不是从头开始研发一款全新的航发,我觉得那应该是国家投资、你们执行的使命;而且,参照西方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那需要从核心机的预研开始,一步步地推进,这种完全正向的研究,没个二十年都不可能弄完它。当然我也知道,从科研积累的角度考虑,我们华夏也有必要走完全走一遍这个流程,这样对我国航发未来的发展是有巨大好处的,不过——”

  他说到了这里,顿了顿,换了一副非常不客气的语调道:“不过这与我现在想做的事并不矛盾,刘总工你也知道我国目前航发的现状,说不客气点,就是因为三机部在航发这个项目的决策上总在打好基础与急功近利之间摇摆不定,结果弄到现在,是两头都没捞着。你说说看,除了手里的这个“斯贝”,我们还能拿得出一款接近世界最新技术水平的发动机么?而且就我所知,在我们已经有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可用的涡扇发动机之时,我们的做法居然不是吃透它的技术继而在其上发展,反而是又开了一个新的“涡喷”型号立项,说实话,对这点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

  谭振华最后望着刘大想微微有些涨红的脸总结道:“刘总工,可能你认为我说的是外行话,但以我一个生意人的角度来看航发,我首先考虑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将手头现有的资源以最小的代价进行整合以换取最大的利益。既然我们有“斯贝”,那我就会想尽办法,将它的剩余价值榨干。刘总工你在罗罗也待了不少时间,应该知道,他们公司就是用这台已经不算先进的发动机玩出了多少花来,衍生出了多少个型号,又卖出了多少台去,就算到现在,对于现在的罗罗来说,“斯贝”已经到了生命的末期,他们还能将技术卖给我们,再挣上最后一笔,说实话,他们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我是很佩服的。”

  话虽激烈,却不是无的放矢。

  

第830章 无力吐槽的名字

  

  在谭振华的前世,80-90年代,是华夏的航空工业折腾得最厉害的年代,也是踩坑最多的年代。

  从“运十”开始往下数,“歼9”、“歼13”、“强6”、“涡扇6”、“涡扇8”、“先进中推”……上马又下马地,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之后却一无所得,就算最后存活下来的几个项目比如“歼十”、“飞豹”、“涡扇10”,也是几经波折,多次差点下马。

  说实话,在谭振华看来,此时的航空工业部对项目和科研方向的长远规划能力,远不如他更加熟悉的电子工业部。

  电子工业部自1970年由4014所研制出第一部相控阵体制的陆基远程警戒雷达后,在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就没有出过大问题,可以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得非常踏实。

  80年代初搞定了炮瞄雷达、中期搞定了三坐标雷达同时开始了C3I系统的研制、末期搞定了机载PD雷达同时C3I系统实用化;90年代开始全数字指挥系统的探索并在国内市场未能打开的时候积极拓展出口业务以养活自己、锻炼队伍,并在世纪之交便完成了超越——全新的,领先米国半代的相控阵体制360度电扫描预警机雷达投入实用、并迅速实现了从陆到海到空的全面相控阵化。

  至于机载雷达更是跨越式发展,跳过了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直接上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华夏唯一列装的那部装在“歼十B”上的PESA雷达,其实是航空工业部自己的产品,对,就是3607所,然后就有了一个笑话,3607的PESA和4014的AESA几乎同时成熟,造成华夏的“歼十B”和“歼十C”前后脚出来,时间上就差了一年。)抗隐形飞机的米波雷达水平更是独步全球;C3I发展到了C4ISR并实现了全数字化;电子战水平可以抗衡米帝、并吊打除了它以外的全世界,更不要说之后领先的5G通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技术可以骄傲地对蓝星所有国家大声宣称: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当然采坑也有,比如各位肯定要说的民用半导体行业,也就是芯片。

  但就算是这个被网民们一致口诛笔伐的半导体产业其实也发展得很快,只不过受一贯思维的影响,先军后民,在满足了国内军工装备的需求后,忽略了对民用市场的争夺,特别是受惯性思维影响,漠视了专利在这个行业的巨大作用,导致被国外用无数的专利构筑了密不透风的技术壁垒封锁,才有了后来所谓的卡住了脖子的芯片问题,其实究其根本,与其说是不会造,不如说是不能造。

  讲真,这要是拉下了脸,把“知识产权保护”的那套西方玩法撕吧撕吧擦了腚,你以为华夏真有啥造不出来的么?还真当联合国认证的蓝星唯一全产业链国家是吹出来的啊?

  所以吧,米国佬最近有个脑子进了水的参议员发起了一项提案,要求米国不承认华夏某公司的专利权,芊之羽很负责任地说,华夏整个电子行业都在暗地里给这位蠢到哭的家伙加油打气,希望这份提案能通过呢,那样的话,根据国际通行的对等规则,咱也就可以不用遵守那些米国的专利保护条例了哈?

  来来来,鹰酱,要不要试试“山寨国”的大规模杀伤性市场摧毁武器?

  斜眼笑.jpg

  所以这也是电子部一向被认为是几大工业部里最让人放心的部委的原因之一,而且啊,要不是电子部的大领导后来当了两届大长老,并对“自主、可控”有着清醒的认识且一力保下了“歼十”(据说,还为此牺牲了一只他心爱的陶瓷茶杯),恐怕航空工业部某些人这个“好高骛远”的毛病都还治不好。

  他的话让刘大想沉默了良久,最后化成了一声叹息。

  谭振华不是三机部的人,而且以他现在的名声地位事迹财富,当然啥话都能张大了嘴巴瞎说,可他刘大想却是不能够的。

  不过,在他的心里,还是对谭振华的这些话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