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342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那您为什么要说也不够用呢?”

  “是因为最大锻造尺寸和精度。”沈宏略带无奈地答道:“西南铝厂的这台模锻,1966年落成,但直到1970年才正式投产,小谭总,你应该知道那段时间是什么个情况吧?”

  又被带回了那个无奈的历史时间段,谭振华只好默然以对。

  沈宏继续道:“虽然这台模锻也是我的一个好儿子,但我也得承认,它存在不少的先天不足,其中最让我遗憾的有两点,一是未能达到最佳的锻造尺寸,还有一个就是它的精度。”

  沈宏没有回避问题,而是非常坦率地说道:“老实说,在那个年代,能将它成功地造出来并基本达到设计指标,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极限,更多的我就不能再追求了,但这就给日后的生产带来了一些困扰——可加工的零件尺寸受限、精度不足。大飞机的主承力梁不能一次锻造成型的问题、我们华夏的战斗机普遍存在的零件适装性差、通用性不强的毛病,根子有不少就出在这里。”

  这算找到病根了,“运十”被抨击最多的两个毛病,同时也是反对“运十”项目者最重要的两条理由竟然都来源于此。

  客观来说,这两个毛病,还真心都不能接受。

  民航机与军用飞机的用户要求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军用么,成本高点、修配麻烦点,这些都能凑合,而且按照华夏当前的状况,这些飞机用到报废也出不了国门,那这毛病就还能忍,最多被军方的地勤保障部门在背后多问候几次家中长辈……

  但民航客机对这两个毛病几乎是零容忍。

  用焊接的大梁?开什么玩笑,这要是出了事故责任谁来承担?就算结构强度够,那必然增重不少吧?增重,也就意味着多耗了油,那可就要了航空公司的老命了……再说了,你这飞机卖出去了,谁知道它什么时候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飞?万一坏了,你再标准件不标准,这可怎么修?难不成你还得给每架飞机都配上专门的备件库?哪家公司能承担这样高的维修成本啊?

  “那这毛病有办法治吗?”谭振华抱着一线希望问道,毕竟这毛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听着就不像好治的样子。

  “想要痊愈那几乎是没可能。”沈宏皱着眉头答道:“除非拆掉其中的几个重要部件重造——有那拆的功夫和钱,那你还不如造一台新的呢。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对其中一些非重要但对加工尺寸和精度影响较大的部分进行改造升级,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改造后,有可能让其工作在最好的状态,依我看,这样也应该能满足要求了。”

  谭振华琢磨了半天才咬着牙问道:“那,沈老,这改造需要多长时间,多少钱?”

  当他问完了这个问题之后,却看见沈宏与师昌旭对望了一眼,眼中闪过了一抹精光——

  他的心头顿时闪过了一丝明悟。

  不好!

  一不留神,掉坑里了!

  

第844章 支持

  

  现在的局势非常明朗,自己把想拜访沈宏的想法与师昌旭一交底,以老爷子的聪明睿智,当然能立刻猜出来自己是为了什么。

  除非在BAC客机承重结构这种关键零部件上,自己可以一直满足于由不列颠宇航供货的局面,否则,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

  不过看看他连发动机这种需要大笔投资的技术都要坚决引进、自行生产的态度,想想也知道他会怎么做了。

  既然目标是彻底摆脱对不列颠人的依赖,那答案也就非常简单,就是必须依靠华夏目前唯一的这台安装在112厂的3万吨模锻压机,尽可能地挖掘它的潜力,自行制造飞机主承力大梁。

  这根本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是非题。

  沈宏肯定是知道这台由他本人当年主持建造的大压机处在什么技术状态的,师昌旭做为一个搞金属材料的,大概率也知道,谭振华甚至估计,他们连以国内现有的技术能力,该怎么升级这台设备都做过好几轮方案。

  至于为什么没有实际行动么……99.999%就是没钱闹的。

  换句话说,他们有极大的可能就是一直在等,等国家有什么重大项目上马,需要比现在能实现的更高级别的加工能力了,再提出升级这台大压机的方案好获得一笔资金来实现这样的升级改造。

  或者,等到一个像自己这样有钱的凯子……

  当然,谭振华也相信,钓凯子这种想法原本只存在于他们互相开的玩笑里,毕竟找到一个肯投资这玩意的凯子也实在太难了些,别说华夏,放眼全世界估计也找不出来几个。

  国之重器,当然应该是国家投资了,对吧?

  你还别说,谭振华的这个猜测,其实无限接近于事实真相。

  在他的前世,这台安装在112厂里的3万吨大压机,在历经多次小修小补之后,一直扛到了2003年才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大规模升级,这次的升级使其锻造能力一口气提升了40%,相当于按原设计参数换算的话,能干5万吨压机的活儿了,加工精度也一口气提升了20%,而究其原因,则是国家新一代运载火箭立项,再用原来的老装备,实在应付不来了。

  至于后来为啥又上马了全亚洲最大的8万吨模锻压机,那自然是因为,想造“运20”这样起飞重量超过200吨的大飞机,老家伙再升级也是有心无力,华夏的高温模具技术没有米国那么牛逼,可选择的技术路径也就只有像师昌旭说的那样,依靠“大力出奇迹”了。

  谭振华并不知道华夏巨型压机的发展历史,不过他想确定自己的猜测,也只需要转动小脑袋试上一试便知。

  “那,沈老,您有没有现成的,比较合适的升级方案呢?”

  “那当然是有的,小谭总我告诉你吧,其实有一位华清大学的老师带领的团队就一直在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如果按照他的方案进行升级,这台压机,至少能提升20%以上的性能指标,我看过他的调研资料和论文,觉得方案是可行的……”

  我就说么,沈老爷子还是实诚了点,这一试就漏馅了。

  谭振华嘴角上的笑意没有瞒过对他已经非常熟悉的师昌旭的眼睛,师老爷子也知道这小子已经看穿了,不由得笑道:“行了振华,你也别试探了,沈老也没打算瞒着你,他听我说了你的事情后,确实起了想让你帮忙升级一下这台压机的心思,你也知道,要搞这么大的工程,肯定需要一大笔钱,国家目前没有特别急迫的需求,暂时肯定是顾不上的。”

  “不存在帮忙,只存在投资。”谭振华正色道:“师老,小子我也和您认识了不少时间,我做的那些事,想必您也看在眼里,我想做的事,您也应该能猜到大概,经过沈老的介绍,我现在知道了,这台巨型压机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所以,让我来投资,从我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障碍,更何况,这台压机的性能,还关系到我已经投入了巨资的其他项目的进展,师老,如果我猜的不错的话,这台压机,还可以加工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吧?”

  师昌旭点头道:“不错,的确如此。”

  “那我就更加责无旁贷了。”谭振华肯定地说道,接着,他又话锋一转:“但是,师老,您也知道小子我办事的习惯,对于产权的界定,我一向是非常在意的,因为我不想有什么后续扯皮的麻烦——所以,我需要了解现在升级这台压机需要的预算和它最终能达到的效果,评估之后,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件事,我的钱以什么方式投入的问题。”

  师昌旭点了点头。

  通过了这段时间以来他与谭振华的交往,也算对这个年轻人了解得比较深入了,他发现,谭振华确实对产权的界定非常在意,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资产,他都要求在投入之前,以合同的方式将产权进行明确的划分——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事前一定要说清楚。

  就他道听途说的一些消息,这一点也是上层领导对这个年轻人看法不一的重要原因,总有人觉得他太贪了,什么好东西都想往自己的碗里扒拉,完全没有为国奉献的觉悟,就是个贪婪的大资本家,甚至还有激进的,觉得有必要敲打他一下。

  但师昌旭不这么认为。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在米国的求学经历让他的眼界更加开阔也更能理解谭振华的这些行为,更因为他看到了,在谭振华的运作下,一个个大项目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起来,一项项华夏紧缺的技术被引进进来,而这些事,于国有益。

  有这一个理由就足够了,所以,他选择支持谭振华。

  沈宏显然事先没有考虑过谭振华的这种立场,他微微有些犹豫,不过,在师昌旭拉着他到一边耳语了半天之后,终于还是点了头。

  “他叫颜勇年,华清大学机械系副主任,你可以先找他谈谈,冶金部那边的工作,我可以来沟通。”沈宏如是说道。

  

第845章 红鹰来访

  

  与颜永年教授的交流非常顺利,这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和谭振华老爸谭铭的年纪相仿,也具备这一年龄段学者的普遍特质——敬业、专注、醉心于自己的学术领域而对其他的事不太关心,戴着厚厚的眼睛,以及,秃顶。

  所以当谭振华表示他可以投入资金来帮助颜教授完成他升级112厂那台大压机的时候,这位华清大学机械系的副主任表现得非常激动——谭振华看得出来,这一定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

  因为为了找到合适的升级方案,颜教授和他的团队已经花了整整5年时间调研、整理了所有的数据并撰写了数十万字的论文加以论证各种可行性;也因为他多次报告、呼吁执行的这项计划却由于所需的预算高达5千万而被一再搁置。

  谭振华的出现无疑帮他重新燃起了实现这一切可能的希望,也让他发现,原来,除了依靠国家拨款之外,还有另一条路可走。

  颜永年不知道的是,在另一条时间线上,他领悟到这另一条路需要等到2007年他正式退休以后。

  那一年,他创立了苏州昆仑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并在小试身手,以一台3万吨压机充分验证了他提出的“智能缠绕——坎合技术”技术之后,于2017年开始了挑战王冠之旅——制造一台全球最大的10万吨模锻液压机!

  当然,这一切谭振华都无从知晓,他现在关心的,是目前这个项目的实际进展。

  接下来就看冶金部那边的决定了,谭振华提出的条件是:这台压机在今后的20年里,生产的每一个锻件,他都必须收取5%的费用,用以偿还他这次的投资和收益。

  按照他的小算盘,别的不提,就他“BAC”客机和“飞豹”的加工订单所需,就能有不少的进项呢,对了,还有宋老师那里的一大堆“歼七”各种改肯定也是跑不掉滴,这就好比自己一次性投资,在这台大压机前面装了一个收费站……真是一笔好生意哦!

  当然冶金部和112厂也不亏,这5%的代价并不算高,就算有长达20年的付款期,却一次性得到了5000万的升级资金,还不用向银行贷款那样需要还本付息,只是要分润一部分利润出去——这一点,完全可以转嫁到客户身上么!

  其实真算起来客户也不亏啊,每个锻件的成本上升了一点点,但得到的产品质量却可以上升一个台阶,而锻件上多花的那点钱,分摊到整机上,也许还不到1%,相比起获得的好处,显然还是值得的。

  当然这些只是谭二公子一厢情愿的想法,领导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可不一定跟他一样,所以,这件事到底会有什么结局,还需要看沈宏与冶金部那边沟通的结果。

  三机部那里依然没有准确的消息传来,冶金部那边面对这样的一份合作协议也显然需要时间内部讨论,谭振华忽然发现,自己呆在京城竟然一时有些无事可做了。

  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在京城的各大名胜古迹好好逛逛?现在逛可比以后到处看人头爽快多了……不过,正当他这样想着的时候,有人对他施展了大召唤术,让他妄想渡假的企图最终打了水漂。

  是宋文华。

  所以,在八月中旬的某天,他离开了京城飞到了蓉城,并在那里见到了一位“老朋友。”

  史蒂夫上校一身便装,但笔挺的站姿还是出卖了他是一位军人的事实。

  “你好,埃里克先生,我们又见面了。”他说道,同时伸手与谭振华紧紧一握:“我带来了经验丰富的试飞员,希望他们的结论和你向我介绍过的一样。”

  “当然,上校先生,你不会失望的。”谭振华回报以热情的微笑:“欢迎来到蓉城,你会喜欢这里的。”

  ……

  “振华,说说吧,这位史蒂夫上校到底什么来头?”

  尽管已经通过外交渠道获得了了一些模糊不清的信息并得到了三机部可以向这些人展示并力争达成销售这批“歼七”战机的许可,但宋文华心中还是对这件事有所疑虑。

  所以,趁着几位访客准备登机试飞的间隙,宋文华把谭振华拉到了一边,小声地询问道。

  “他们啊,他们就是米国的假想敌部队——红鹰中队。”谭振华如实交代道。

  “假想敌部队?”

  “是的,红鹰中队,编号第4477,具体创立时间未知,不过大多数信息指向安南战争期间,驻地为米国内华达州尼尔斯空军靶场,我只知道,他们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米格飞机,包括米格17、米格21、米格23,而他们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深入了解米格飞机的各种飞行性能并提交给米国国防部做为评估的依据,另一个则是扮演红军与米国飞行员模拟战斗。”

  宋文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继续再问,他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

  毫无疑问,米国建立这支秘密部队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为了对付它争霸路上唯一的敌人。

  至于华夏?

  就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华夏与米国并不是敌人,因为这两个国家现在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遏制住苏俄不断扩张的脚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夏目前是米国的战略盟友。

  在1983年这个时间点上,整个华夏恐怕都找不出一个人能准确预测华夏与米国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走向,除了谭振华。

  他知道,那个现在表现得彬彬有礼、仿佛能给华夏带来一切想要的支援的米国,终将在某天暴露出自己的险恶用心和丑陋嘴脸,极尽所能地打压华夏,并试图再一次毁灭华夏人民复兴自己伟大国家的愿望,只为了保住本国在蓝星之上的霸权。

  那一天并不遥远。

  他将视线转向了已经听完了介绍,正沿着舷梯登入“歼七”战机驾驶舱,并向地勤示意做好了准备的两位米国试飞员,发现其中一位赫然就是史蒂夫·戴维斯本人。

  他冲着史蒂夫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并比了比大拇指,这是全球通用手势,代表着一切OK,祝好运什么的。

  戴着头盔的史蒂夫报以同样的微笑,也回了他一个同样的手势,地勤撤掉了舷梯,发动机的轰鸣声渐次高亢,推动着轻盈的战鹰加速滑行,转眼就昂头刺破了蓝天。

  

第846章 空中表演

  

  “歼七”这款战机是华夏研发的第一种两倍音速喷气战斗机,主要的作战任务是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场前线制空权,也有非常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属于典型的第二代战斗机,其技术特点是突出高空、高速特性,具有轻小灵活的特点,反应敏捷、格斗能力突出、低成本、高效率。

  不过,现在空中的这两架由米国人驾驶的战机却飞得四平八稳,看着跟一架客机似的。

  史蒂夫上校和他的僚机只在天上飞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就降了下来,等谭振华上前询问他感觉的时候,上校砸了砸嘴回答道:“不行,这架飞机的机动性能不行,我完全没有找到驾驶一架战斗机的感觉。”

  “那是你们不会飞!”还没等谭振华开口,宋文华已经先忍不住了,他说道:“上校先生,你刚才飞的几个动作根本体现不出这架飞机的性能,想想看,如果不是这型飞机性能优异,你们在安南战场上投入的F4、F105这两款战机怎么会被打得那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