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343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宋文华这话是一点也没给客人留面子啊!

  谭振华心中好笑。也是,“歼七”可是他这位宋老师过去多年的心血所在,虽然现在看来已经有些落后了,但也不是这些连基本动作都没做出来的家伙能轻易诋毁的。

  要知道,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安南战场上,由苏俄援助北安南的“米格21”战机对垒米国当时的主力,F-4“鬼怪”以及F-105“雷公”的时候,都是具有优势的。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受当时机载雷达的弱鸡性能和空空导弹极低命中率的影响,那时的空战基本都发生在视距之内,战机的近距格斗性是影响空战胜负的最重要因素。

  史蒂夫却没有认同宋文华的话,他有些傲慢地答道:“宋先生,事实上我并不是第一次驾驶这型飞机,也许你不知道,我们红鹰中队,本来就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米格21”战机,而做为这支部队的长官,我曾经多次飞过。”

  “那也只能说明你飞过,不代表你能飞得好。”宋文华立刻反唇相讥道:“上校先生,从你刚才飞的那几个动作来看,你对这型战机的性能完全不了解,根本不知道它能做到什么——这样好了,也许你该看看,我们华夏的飞行员是怎么飞这型飞机的。”

  他说完了这些,也不等史蒂夫回答,扭头就走,谭振华看见,宋文华一路小跑着进了机场旁的一间屋子,不一会儿之后,就和一位穿着全套飞行抗荷服的飞行员一起从那间屋内走了出来,一路走,还一路说着什么。

  飞行员随即走向了停机坪,有一架战机前围了几名地勤在忙碌,看来,这就是他即将驾驶的飞机了,而宋文华也走了回来对史蒂夫道:“刚才那位是我们正常战备执勤的空勤人员,我让他飞一个给你们看看。”

  史蒂夫带着怀疑的目光扫视了一下正在登机的那位飞行员,耸了耸肩膀道:“好吧,让我们见识一下华夏飞行员的水平。”

  长长的跑道上,引擎启动了,巨大的轰鸣声传来,战鹰开始加速滑行——而与刚才不同的是,这次传来的轰鸣声更大,宋文华小声地向谭振华解释道:“这是开了最大加力起飞。”

  谭振华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果然,这次的“歼七”只滑跑了200来米就抬头离开了地面,充分展示了它作为一款前线战斗机所具备的优异起降性能——对于机场可能经常会遭受破坏的前线来说,越短的起降距离,显然意味着更高的环境适应能力。

  谭振华偷眼看史蒂夫,发现他脸上的神色渐渐郑重起来,显然,内行的他已经从华夏飞行员的起飞动作感受到了一丝不寻常。

  而这,仅仅是开始。

  驾驶这架战鹰的飞行员显然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老手,这架“歼七”在他的手中简直被玩出了花来——不论是以极低的高度、极低的速度通场,还是做出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动作,都让谭振华赞叹不已,完全不逊色于他不久之前在马赛观看的那场由“幻影4000”执行的飞行表演。

  但那可是双发的“幻影4000”啊,是一架整机推重比大于1的双发重型战斗机,俗话说“力大砖飞”,有了充足的动力做保证,做各种机动动作的时候当然更加得心应手,而“歼七”却是一架整机推重比不到0.7的轻型机,能做到这些,只能说明一点:这架飞机的气动性能非常优秀且操纵能力也极为灵敏。

  十多分钟的飞行表演结束了,当战鹰终于在跑道上停稳的时候,谭振华听见了拍手声响起——居然是史蒂夫上校和他的僚机飞行员在鼓掌。

  显然,这两位也被刚才那位飞行员的精彩表演而折服了。

  “宋先生,埃里克,你们说的不错,这是一架优秀的战斗机,以它的性能和刚才那位飞行员表现出的技艺,在视距内作战的时候完全可以压制住F-4、F-5战机,我能和这位飞行员聊聊吗?”

  宋文华道:“当然可以,上校先生,这边请。”

  驾驶这架战鹰的飞行员没有立刻从驾驶舱里下来,刚才的飞行虽然只有十多分钟,但因为做了好几个大过载机动动作的原因,他的身体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也让他相当的疲倦。

  现在,他需要稍微喘口气。

  地勤已经把舷梯搭上了飞机,驾驶舱的门也打开了,然后,他就看见,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家伙把脑袋伸了进来,

  这人一边好奇地打量着他,一边伸出手来,嘴里还与他打着招呼:“你好,你刚才的飞行非常精彩,我叫史蒂夫·戴维斯,是从米国来的飞行员,想和你交流一下,请问可以吗?”

  拜飞行学校里强制培训所赐,这位飞行员也能说几句英文,他摘下了手上那显得土土的劳保手套,与这位米国人轻轻一握,笑着答道:“当然可以,你好,史蒂夫先生,我叫黄炳新。”

  

第847章 刀尖上的舞者

  

  “啊哈!原来他就是黄炳新!”

  对于史蒂夫·戴维斯来说,这仅仅是一个不太容易发音的华夏名字,而对于站在一旁的谭振华来说,这名字的含义可就不一般了。

  虽然他是今天才把人名和长相对上了号,但对这个名字他可是记忆犹新,也可以说,是对这个人心心念念。

  因为他知道,这位黄炳新,乃是华夏80年代大名鼎鼎的功勋飞行员!

  他的职责可不是战备值班,而是试飞!

  飞出新飞机的极限性能、飞出飞机可能存在的问题、飞出各种空勤状况下的应对办法——一句话,他们拥有最拔尖的技术,同时也承担着最危险的任务!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每一个起落,都是在与死神做一次约会。

  黄炳新、徐勇凌、葛文墉、蒋德秋、李中华、刘刚、雷强……

  在这一长串的名单之中,就有一位为了祖国蓝天献身的烈士——刘刚,在一次试飞中,他的座机凌空爆炸,他本人就此血洒长空。

  所以,每一次起飞之前,他们都会习惯性地将遗书交给指导员,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一种传统。

  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种职业,在和平时期也需要作出如此之大的牺牲!

  正是一代又一代华夏的试飞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不断挑战着蓝天之上的种种禁区,才使得华夏的航空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他们是战士,是刀尖上的舞者,更是蓝天上的英雄!

  而让谭振华心心念念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他知道,在他前世的历史上,“飞豹”战机的首席试飞员,正是这位黄炳新!

  没想到,今天居然是他来驾机为米国人演示“歼七”的性能,由此也可以看出,宋文华刚才耍了个滑头,他才不是随便找了位正在战备值班的空勤呢,他明明是把水平最高的这位给找来了。

  下了飞机的黄炳新和史蒂夫·戴维斯一边走一边热烈地交谈,而小谭谭也很快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顺利地插入了谈话——他是现场唯一一个可以胜任翻译这个角色的人选。

  有了黄炳新的讲解,史蒂夫·戴维斯一行终于对“歼七”的性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如何驾驶这架飞机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而这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除了事先商定的购买一个航空联队的“歼七”之外,订单上又增加了两架“歼七”的双座教练型号,除此以外,史蒂夫·戴维斯还提出了一项要求,他们愿意以额外支付一笔费用的形式,邀请以黄炳新为首的几位华夏飞行员赴米充当一段时间的飞行教官!

  虽然宋文华并没有权利决定这件事,不过,鉴于这是一笔高达30架飞机的高额军火买卖,想来华夏方面一定会批准的。

  接下来的几天里,史蒂夫·戴维斯又进行了多次试飞,有了黄炳新的指导,再加上他本人原本就是一位极为优秀的飞行员,还有一定的“米格21”驾驶经验,他的动作越来越娴熟,对战机的把握也越来越深入。

  终于,在最后一个起降完成之后,他对谭振华、黄炳新以及宋文华发表了以下结论:“埃里克、黄、宋,我得承认,这是一架性能非常优异的战机,我甚至可以操纵它在70节(1节等于1.852公里/小时)的速度下抬头,所有战机在250节以下跟我缠斗等于跟一只风筝缠斗!在不超过90度的转弯中,我可以把速度从500节降到70节,世界上没有别的飞机能做到这一点,在我手里,可以干掉除F-16和F-15以外的任何飞机!”

  既然米国人对战机的性能评价如此之高,合同的洽谈也就变得非常顺利,做为“歼七”战机米国地区唯一的代理商,谭振华非常开心地在草签的合同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不过签字的时候,谭振华发现宋文华的脸色可难看了,他当然知道那是什么原因——30架“歼七”,单价400万美元,总额高达1.2亿美元的交易,他谭二公子只不过动了动嘴皮子就分润了4500万美元的利润去,这对于要辛辛苦苦造出30架飞机才分得7500万美元,还得刨去生产成本、再分润一部分利润给3132厂的宋文华来说,心理要能平衡那才怪了!

  有句古话怎么说来着?“不患寡而患不均……”

  此时的宋文华显然正处于暴发的边缘徘徊,小谭谭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触这个霉头才好——他决定躲一躲。

  所以,借着三机部终于对西京的某件事传回了一点消息的理由,他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脚底抹油,溜了。

  三机部显然随时关注着蓉城这里发生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销售对象居然是从来不敢奢望的米国,金额又达到了7500万美元之巨,这笔意料之外的大订单,给谭振华的商业活动能力又增添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他们终于决定,跨出去一小步,试上一试。

  西京,西航发。

  “贾拉里上校,让你久等了。”谭振华恢复了自己的翩翩风度,满脸含笑地对伊波斯人致意:“不过我觉得,这次的等待还是值得的,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么?”

  “是的,但愿这次是我们之间良好合作的开端。”

  基亚努什·贾拉里的脸上明显带着如释重负的微笑,刚才他已经得到通知,华夏方面批准了第一份出口合同,4台“斯贝”发动机将在伊波斯方面支付全部款项后立即发出,同时,一支由西京航空发动机厂、西京航空设计研究院、西京飞机制造厂三家单位联合组成的专家团队也将随着这4台发动机一起出发前往德黑兰,他们将在那里展开F-4战斗机改装“斯贝”发动机的项目。

  这也就是说,他的第一阶段工作,总算顺利地完成了。

  而对于谭振华和他的伙伴们来说,艰难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F-4这架飞机也不是什么新东西了,”陈义坚发言道:“按照国际流行标准划分,也就是一架第二代战斗机,我觉得,对其发动机舱修型的问题不会太大,老王你觉得呢?”

  王清平赞同地点了点头:“说实话,我觉得光从改造所需的零件来说,也许50万人民币都不需要,不过这就要看老陈你的设计功力了啊。”

  陈义坚再次点头道:“我了解过这架飞机,两台发动机平行近距布置在发动机舱里,与我们现在设计的“飞豹”布局类似,不过鉴于这两个型号的发动机重量不一样,装上了之后肯定需要重新做配平的,当然这个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麻烦一点的是原先的J79发动机空气流量只有77kg/S,但“斯贝”的空气流量达到了96kg/S,多了将近20%,这就意味着很可能要改进气道,要真需要动那个手术的话,就比较麻烦了。”

  “呃……”这两位讨论的内容对谭振华来说接乎天书,不过,他还是忍不住出言道:“我听说不列颠海军的F-4用的就是“斯贝”发动机……”

  陈义坚瞥了他一眼直接打断道:“我知道,所以我得亲自去看看这飞机的进气道原型设计,再好好算算,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成本最佳的改造方案,振华你不懂这些,就别掺和了。”

  得,被鄙视了……

  吴达观看着满脸窘迫的谭振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小子,知道什么叫做不该说的别说了吧?技术上的事情你插不上手的,而且啊,他们谈的那些其实都是小事,都是有方案可以解决的,老汉我这里要解决的才是真正事关成败的大问题啊!”

  

第848章 培训实习教程

  

  随着吴达观加入了讨论,众人都将注意力转到了他身上。陈义坚问道:“吴老,您觉得一年时间,能做到什么程度?”

  吴达观想了想,又和身边的李孟珍交头接耳商量了一会儿才开口道:“第一年,恐怕只能做到原先的水准,72.6%的国产化率,不能更多了,设备、人员都闲置了不少时间,光调整起来恢复生产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谭振华暗自叹了一口气。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曾经得到过举国力量支援的第一次“斯贝”国产化进程,在1980年生产出了4台发动机之后,就被无情地束之于高阁,迄今已经整整三年了,而三年时间,已经足够当初编写工艺规范的工程师们遗忘掉很多细节,也足够那些参与生产它的工人们的技艺变得生疏。

  更何况当初他们掌握的一切本也算不上完美。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吴达观说一年能恢复到当初中断时的水平,恐怕已经是做了比较乐观的估计。

  兴许是看出了谭振华的顾虑,吴达观又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过也有好消息,第一次引进“斯贝”的谈判,毕竟是我们华夏第一次从西方世界引进这种高科技产品,所以做得仓促不完善的地方很多,比如涡轮叶片的精锻工艺该怎么弄我们实际上就没有吃透,等我们付完钱再去找罗罗,他们就又趁机狮子大开口,而那时我们实际上已经没有钱再支付这种额外的费用了,再打报告向上申请非常不现实,最后也就只好不了了之,最后生产的4台发动机上,装配的其实还是罗罗公司生产的涡轮叶片。”

  “那这次呢?”王清平赶紧追问道。

  “老汉我总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吧?”吴达观微微有些得意地晃了晃脑袋道:“上次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这个精锻工艺,比如一些材料的配方和加工工艺,我们这次都是当成最重点的内容来谈的,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我们这次的谈判可就仔细多了,罗罗再想在这些方面坑我们,可没那么容易啰!”

  这倒真是个好消息。

  据谭振华所知,“斯贝”这种国际60年代末、70年代初技术水准的发动机,其实制造工艺并没有复杂到华夏根本无法掌握的程度,在西航发厂已经花费了巨资购买了成套国外最新加工设备的基础上,是完全有能力造出来的,最关键的,其实是加工工艺和材料的问题。

  材料这种东西最是麻烦,你就算知道了配方,但不知道别人的生产流程,那你做出来的东西,很可能与别人的做出来的性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事实上,在最基础的材料和加工工艺手段得到提升之后,仿制这种技术水平的发动机对华夏来说,真不是什么难事——在谭振华的前世,公元2000年,已经中断了20年的“斯贝”仿制计划再次启动,史称“第二次斯贝会战”,而这一次,华夏人在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来自罗罗帮助的情况下,仅仅花费了1年另2两个月就完成了第一台“斯贝”的试制,4个月后,150小时试车成功,标志着国产发动机已经达到了技术标准,随后又以国产材料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升级并适当进行了修改,得到的结果对比原型机,重量从1842公斤一口气减到了1527公斤,推力却从9.3吨提高到了10吨,推重比达到了6.55!

  新发动机在2003年7月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2005年通过改进型号的设计定型审查,堪称神速。

  而此时,这台被命名为“秦岭”的发动机,国产化率是99%!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进步的基础就来自于华夏改开20年的工业基础技术积累。

  吴达观既然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那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上次加工中碰到的问题,都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这将大大缩短再次启动“斯贝”项目后,仿制所需的时间。

  “有了这些资料的补充,相信我们的国产化率能提高得很快,当然,这些资料的准确度,还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吴达观继续说道:“不过这也不用太担心,我相信罗罗公司这次基本上不会再耍这种小花招了。”

  “为什么啊?”陈义坚好奇地问道。

  “因为,这次的合同条款,可是振华的那位香江好兄弟余鹏夏余大律师弄的呀!别的不说,就付款条件这一项,罗罗要是再像上次那样耍诈,嘿嘿,别说剩下15%的尾款拿不到,打起官司来,恐怕得赔得他们倾家荡产!”

  众人这才明白了过来,也对谭振华为什么会在每次这种重大合同需要最后签署的时候,一定要余鹏夏过来审阅合同文本的原因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那吴老,假设第一年不算,以您的经验,第二年我们有可能将国产化率提升到多少?又能生产出多少台合格的发动机呢?”

  这是谭振华最关心的问题。

  吴达观琢磨了一会,又和李孟珍小声议论了一阵才道:“当初引进这条“斯贝”生产线的时候,按照部里的要求是要形成120台/年的主机生产能力和400套/年的涡轮叶片生产能力,但现在来看,这个数字显然是有些不太符合实际了,我刚才了李总师估计了一下,按照现有设备的能力测算,第二年我们可以形成30-40台的交货能力,以后随着熟练度的增加,产能将逐步爬升,最终形成80台-100台每年的生产能力还是可以期待的。”

  谭振华点了点头,接着又低下脑袋琢磨了一阵才道:“吴老,我有个想法,您看可不可行。”

  吴达观知道,谭振华虽然不懂发动机的技术,但他的想法一向是从解决问题的实际角度出发,而且非常善于以一些奇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故此,他现在也越来越重视这位小朋友的意见。

  “振华你说。”

  “我想,既然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发动机放在仓库里,在留出了“飞豹”原型机的实验所需后,至少可以满足伊波斯方面第一年的交货,而考虑到陈总师他们改装方案的实施和飞行测试所需,这时间完全可以拖到第二年,那我们完全可以不必急着投入生产,而可以先着手解决一些重要的准备工作,比如我建议,将队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人负责恢复上次中断的生产工序同时研究实验新得到的加工工艺和材料配方,另一部分人则可以抽调出来去做另一件事。”

  “什么事?”

  “到罗罗去当工人,每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质量管理环节都要派人去,而且一个还不够,至少2-3人,还不能是做做样子的参观和培训,是必须成为每道工序上的熟练工人,这样做个半年一年的下来,这些派出去的人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他们回来后也会成为我们西航发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