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362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第894章 第一候选人

  

  纽约,长岛,石溪大学。

  石溪大学,又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坐落于纽约市郊风景区长岛,是米国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在米国的公立大学的排名中,仅次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享有“公立常春藤”的美誉,自1957年建校后,已经培养出多位著名人物,包括3位诺贝尔奖得主,1位图灵奖得主及1位菲尔茨奖、沃尔夫奖及阿贝尔奖三冠王。

  顺便说一句,谭振华旗下“MIPS”公司的现任负责人,MIPS CPU的发明人轩尼诗博士,也是这所学校的校友。

  而今天谭振华来见的这位第一候选人杨震吟博士,已经在这所学校执教了22年,不但是学校的终身教授、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更是校史上的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

  “振华,好名字,好寓意!”已经年过六旬的老人笑咛咛地望着他道:“不过,你怎么想到要找我的?”

  这样的问题当然早在谭振华的准备之中,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杨教授,实不相瞒,小子我打算在米国建立一座先进的实验室,这座实验室将从事基础物理、半导体、电子、通讯等方面的研究,而我想来想去,这座实验室的负责人,非您莫属。”

  杨震吟听完,微微点了点头,紧接着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是我?”

  谭振华毫不迟疑地答道:“因为您是三人之中,第一个回去华夏的。”

  杨震吟再次点了点头。

  他当然知道谭振华说的是哪三个人。

  若论及当前在米国的自然科学界中,最具声望的华裔,那当然非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杨、李、丁三人莫属,当然还有一位也够资格,也就是前文提及过的那位参加过“曼哈顿计划”,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 “物理学第一夫人”、担任过“米国物理学会APS”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的吴健雄先生,可惜,她与诺奖失之交臂。

  也就是说,如果谭振华想要找一位能够服众的华裔来担任他打算建立的这家名为“矩阵”的先进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首选必然是这四人其中之一。

  但如果加上另外一个条件的话,那他杨震吟则毫无疑问地会成为第一候选人。

  因为,这四个人中,若论谁对华夏的感情最深,杨震吟觉得非自己莫属。

  这倒不是说另外三人不心怀故土了,只不过在杨震吟自己看来,那三位,瞻前顾后、婆婆妈妈的事太多。

  要知道杨博士第一次回新华夏的时间,是华米尚未正式建交,只是两国关系刚刚出现些许松动的1971年,是米国籍知名学者访问华夏的第一人!

  而且那次回华夏,他还做了一件一直令他引以为豪的小事——他有一位总角之交的一生挚友和学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正遭受迫害被关进了牛棚,而杨博士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将这位挚友列在了他回华夏想见的人的第一位。

  于是,周首辅利用这个机会,不但将他的这位挚友召回了京城,还顺势帮一大批专家摆脱了困境。

  他的这位挚友名叫邓稼纤,华夏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两弹元勋”、功列第一。

  在结束了这次访问回到米国后,他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多个城市举行了演讲,影响了一批米国人开始对华夏持友好态度;同时,在他示范作用影响下,一大批米国籍的华人学者纷纷开启了回国探访之旅,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要知道,在当时华米关系还没有解冻、并没有正式建交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这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的责任。

  在这之后,他又干了一件与学术无关,却更令华夏人称道的大事——1971年上半年,他甫一回米,即应华人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米国各高校开展演讲,以在大陆的所见所闻,将华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示于当时占据绝大多数的湾岛、香江籍华夏留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随即联合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投身了华人留学生发起的,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被称之为“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

  1971年10月,他更是在美米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岛”是华夏领土的事实,为维护华夏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其实也是谭振华在那份名单中,将杨震吟的名字第一个圈了出来的重要原因。

  而且他还知道得更多。

  在另一个时空,杨震吟博士于2003年回到了华夏京城定居,并在他父亲曾经执教、他自己曾经得以授业的母校——华清大学开坛讲学,2004年9月13日,已经年届81岁高龄的他在华清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对这种被某些人批评为“作秀”的行为,他解释道:“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尽管只是为本科生授课,他依然坚持在每一次课前,都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

  而对于有幸聆听了他上课的学子们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得以有机会与国际上最著名的学者近距离交流,这种交流也许不会产生什么实际意义上的学术价值,但,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无疑给了他们探究这个世界的本源更加积极的动力。

  就像当年30岁的他因为有幸获得了与爱因斯坦见面的机会,而获得的鼓励一样。

  谭振华更知道,这位在国际学术界声望隆重的老人,在他重生归来的那一年,公元2017年,放弃了米国国籍,彻底恢复了自己身为炎黄子孙的荣耀身份!

  良久之后,显然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杨震吟再次开口了:“振华,你答应我一个条件,再帮我找两个人来,我就答应你。”

  

第895章 前提和条件

  

  “杨老,只要您肯出山,啥条件我都答应您,您想要啥人我都给你弄来,您就开口吧!”

  一听说杨震吟居然如此痛快地答应了出任“矩阵”实验室的负责人,谭振华顿时喜出望外,立刻拍起了小胸脯开始狂吹牛逼地大包大揽。

  杨震吟却笑眯眯地说道:“不急,科学研究需要循序渐进,我们先来解决一个前提,振华,你听说你还在斯坦福读书,学的是电子工程专业,但你刚才说,你的“矩阵”实验室研究的内容将涵盖基础物理、半导体、电子、通讯等前沿学科,而且你居然想到了要我来负责这间实验室,那么我猜,你是想学“贝尔实验室”吧?”

  谭振华有些错愕,不过旋即还是点了点头。

  这是他的梦想和目标,不过这个牛逼吹的有点大,所以他还没好意思当众宣扬过……却没想到,今天与杨震吟甫一见面,就被这位睿智的老人一口叫破。

  所以这些搞物理的大神们,其脑回路都和常人不同啊,IQ怕不是都得120起。

  看他点头,杨震吟继续笑眯眯地说道:“嗯,既然我猜的不错,那我就要问你了,小谭总啊,我倒是听说过你,也知道你有点钱,不过,你能扛得住搞这些前沿科学的大笔开销么?”

  谭振华实在没想到,全球物理界仰望的大神杨博士,跟他说的前提居然是谈钱。

  这种风格,为毛觉得有些似曾相识?

  见他一时没有转过弯来,杨大神又专门解释了几句:“你看,“贝尔实验室”隶属于AT&T,而AT&T呢?每年拿出其营业额的3%投入给实验室用作研发资金,这使得实验室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下,也是其能够产生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底气所在。当然,反过来,实验室又用大量的新技术来反哺了AT&T,自从1925年这间实验室正式运营开始,迄今为止,拥有的专利数超过了2万件,换句话说,“贝尔实验室”每天都在产生一件新的专利技术,这些新技术帮助AT&T一直占据着技术的最前沿,是其在通讯、基础半导体、计算机等领域一直领先且几乎垄断了米国有线通讯市场的根源,小谭总,你知道AT&T公司的年营业额吗?。”

  这事儿谭振华还真知道,他既然以贝尔实验室为目标,当然也关心过它的运营状况,截止去年底,AT&T的市值是529亿美元,在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蓝色巨人”IBM,年营业额高达330亿美元,而此时的英特尔,年营业额只有区区16亿美元,不到AT&T的零头……

  这也就是说,“贝尔实验室”一年可以获得约10亿美元的科研费用。

  如果再加上因该实验室与米国政府、军方开展的各项技术合作研究而获得的专项拨款,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15亿美元之巨!

  虽然AT&T由于在通讯行业的垄断地位而在今年的1月份被米国司法部依据《反托拉斯法》以“反垄断”的名义强行拆分成了一家AT&T长途电话公司再加上“葫芦娃贝尔7兄弟”,一共8家公司,但是谭振华知道,在1996年AT&T把自己彻底玩坏之前,AT&T,将再次成长为一家年营业额超过700亿美元的超级巨无霸!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巨额的投入,“贝尔实验室”才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最牛逼的实验室,没有之一!

  看看在这间实验室里都诞生过什么就知道了:

  1933年,卡尔·央斯基,创立了射电天文学。

  1947年,发明晶体管。

  1948年,克劳德·香农,奠定了现代通信理论的基础。

  1954年,制作出了第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

  1962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Telstar1。

  1964年,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64年,做出了可视电话。

  1969年,发明了电荷耦合元件,也就是CCD。

  1969年,丹尼斯·利奇和肯·汤普生,研发出了UNIX系统和C语言。

  1980年,加尼·斯楚士舒普,研发出了C++语言。

  ……

  简单总结一下:没有贝尔实验室,就没有现在的电脑、电视、手机、数码相机……

  贝尔实验室,一家通讯公司设立的私人实验室,在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子、通讯、计算机编程等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或者说,开宗立派。

  谭振华明白了杨震吟说的意思,他可以担任“矩阵”实验室的负责人,但他也必须要求足够的经费投入,这是这家实验室能否续存的前提,否则,规划得再好、说得再热闹,都只不过是空中的楼阁罢了。

  忽然觉得,曾经让自己沾沾自喜的钱包还是太瘪了呢!

  谭振华咬了咬牙,伸出了1根手指道:“1亿,杨老,前三年至少保证每年1亿美元的科研费用投入,由您安排投入方向,不过我也有一些指定的课题。”

  他这也确实是竭尽所能了,最近投资的项目太多太大,而且很多都是长期项目,一时半会儿还见不到产出,而且还有一大笔资金因为某个庞大的金融项目而不能动,导致目前他能动用的活钱确实有限。

  杨震吟轻轻点了点头,这个数字比他预想的稍微少了一些,不过,也还在他的底线之上,算是能勉强接受吧。

  “那我就来说说我要的人吧。”他开口道:“第一个人,是我看好的一个年轻人,名叫姚启智,魔都出身,湾岛长大,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学博士、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专家,今年38岁,目前在你就读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任教,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是,他曾经来听过我的讲座,还和我有过单独的交流,据我观察,他完全符合你的要求。”

  谭振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他从杨震吟的表述中听出了言下之意——今年已经62岁的杨震吟,在同意担任“矩阵”实验室的领导之初,就开始考虑自己的接班人问题了,而他看重的人选,就是这位姚启智!

  因为关于这座“矩阵”实验室的负责人的人选,有一个谭振华和杨震吟都没有明说,但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条件:这人,必须是一位心系华夏的炎黄子孙!

  他点了点头,默默记下了这个名字,在暗自钦佩杨震吟目光长远的同时,也决定一回旧金山就立刻去找这位姚博士谈谈。

  然后追问道:“杨老,那还有一位呢?”

  

第896章 大师级未来接班人

  

  “还有一位我就没办法指定了,得你自己去找,我只能提要求。”杨震吟道:“这人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功底之外,还得具备相当的领导才能,善长技术及行政管理,也能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你小谭总总不能让我这个老头子天天为那些事操心吧?”

  得,谭振华听明白了,老爷子这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助手。

  看来,又得出动罗琳女士了,话说,海德思哲最近好像从自己这里承接了不少业务啊?那,要不要找他们要点回扣……

  “杨老,这件事就交给小子办好了,保证给你找一个能力足够的人回来,那您说说您那个条件吧?”

  “呵呵,我的条件啊,很简单,你这座“矩阵”实验室啊,必须预留出足够的名额给我,我想要办一件大事。”

  “杨老,什么事啊?”

  杨震吟若有深意地看着他微微一笑道:“这件事我猜你一定会同意的,我啊,打算借助你的这间实验室,每年从华夏招收一部分学生来实习,你要准备好钱哦?”

  “……杨老,我能说您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吗?”

  ……

  “姚教授,你好,我是谭振华,朋友们都叫我埃里克,冒昧拜访,没打扰到你吧?”

  对面的中年人只是稍微愣了一下就笑了起来,他说道:“埃里克,进来说话吧,你难道不知道你自己在学校里有多出名吗?”

  谭振华不禁摸摸自己的后脑勺,尬笑两声道:“好吧,姚教授,看来我不用做自我介绍了。”

  “的确不用。”姚启智笑道:“实际上好多人都在私下里猜,你打算下手的下一个老师是谁,不过我没想到,居然会是我。”

  这个……

  谭振华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波萨克夫妇两位、轩尼诗一位,如果把当时刚从斯坦福离开的吉姆·克拉克也算上的话,再加上今天打算下手的姚启智,正好凑够一只手。

  哈哈,咱这是把斯坦福当人才仓库了么?这挖墙脚的小锄头挥的,啧啧,谭二觉得连自己都要佩服自己了。

  “为什么呀?”

  既然姚启智颇有些自来熟的味道,谭振华也愿意用更轻松的方式与他沟通,并且毫不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确是“看上了”对方的意思。

  见他承认得坦率,姚启智倒是微微怔了一怔,他本是随嘴开了句玩笑顺便试探一下,没想到居然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