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376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

  1985年5月21日,华夏,广南市,长洲岛。

  清晨的薄雾遮挡住了人们远眺的视线,但遮挡不住现场所有人那颗火热的心。

  一声清亮的汽笛声划破了港湾的宁静,而随着这声汽笛,一个庞然大物慢慢在薄雾中显露出了身形。

  “来了,来了!”

  人群躁动起来,有人情不自禁地向前涌去,想要离那个庞然大物更近些,看得更清楚些。

  谭振华却站在原地未动,只是攥紧了自己的拳头喃喃自语:“可惜,这不是我们的船。”

  “这是墨尔本号,由不列颠维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厂于1943年4月13日开工建造,1945年2月28日下水,1955年10月28日正式完工,因不列颠缩编海军,该舰未能装备不列颠海军;次年3月5日,该舰从朴茨茅斯港起航,4月23日到达奥大利亚,5月14日改名并被授旗、命名为“墨尔本”号,舷号R21,成为澳大利亚舰队旗舰。”

  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谭振华身后响起,他倏地转身,就看见了一个曾经无数次在他前世荧幕上见过的身影。

  那人一边说着一边向谭振华走来:“墨尔本号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14200吨,满载排水量20250吨,舰长211.2米,宽24.8米,吃水深度7.2米,由4具锅炉和帕森式汽轮机驱动,功率40000马力,最大航速为25节,续航力为4000海里,配备了5.5度的斜角甲板和助降镜,安装有两具蒸汽弹射装置,可以搭载20架喷气式固定翼战斗机、10架直升机,是一艘战斗力不俗的轻型航空母舰。”

  那人终于走到了谭振华身边,与他相对而立,轻轻叹道:“可惜,它就要被拆解了。”

  谭振华直视着这人的眼睛道:“就算不拆解,恐怕它也没什么用了吧?据我所知,现在,它身上的动力装置、电子系统、武器系统等等,只要能拆的都拆了,甚至就连主轴都被切断,与其说它现在是一条船,还不如说它就剩下了一个空壳子。”

  那人摇摇头道:“不,那不一样的,就算只剩下了一个壳子,它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我们华夏的科研人员还是第一次能以这么近的距离实际观测一艘航母,造这艘船需要用的钢材甚至仅仅其中复杂的舱室布置就够我们研究很长时间了。”

  谭振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却听见那人叹道:“可惜,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我们最多只有1个星期的时间来研究它,因为拆解合同就是这么规定的。”

  “这是我来的目的,这件事,也许我能帮上忙。”谭振华微笑着说道。

  “我知道,你好,谭振华先生,谢谢你,认识你很高兴,我叫张绍中。”

  “嗯,我知道,你好,局座。”

  

第929章 好撞之船

  

  “什,什么局座?”

  “……哦,哈哈哈哈,没什么,随便开个玩笑,张翻译,我们上船看看去。”

  因为这次任务的特殊性而未穿军装的张绍中此时确实担任着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翻译的职责,这位曾经在燕京大学学习过阿拉伯语并熟练掌握英语的未来“战忽局”局长出现在这里的身份也的确是翻译。

  被谭振华的一句“局座”叫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张绍中跟着谭振华攀着长长的舷梯登上了“墨尔本”号的甲板,而他的第一眼就看见了向他通风报信这件事并邀请他来到了这艘船上的那位。

  正是6701所的那位精细派朱大叔,朱英福。

  当然,朱大叔向他通风报信这件事,必然是“奉旨泄密”,只不过大家都装作不知道罢了。

  “小谭总,你来了啊!”朱大叔保持着一贯的热情欢迎自己这位小老乡,伸出手来与谭振华使劲握了握。

  “其实我刚才在下面的时候就在到处找你,就是没找到。”谭振华笑着答道。

  “哦,那是我早就上船了,今天要拖这艘船进泊位,所以一大早就有驳船靠过来安装牵引机构,我是跟着他们一起来的——咦?张翻译你怎么和小谭总走到一起的?”

  听着问话的架势就知道,张绍中和朱英福是老熟人了,也是,一个在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工作,一个在6701所担任船舶设计,这两位,不熟才怪。

  张绍中笑着解释道:“刚才在下面正好碰上了……行了老朱,咱们就别打哈哈了,聊点正事吧。”

  “那就聊正事。”朱英福也收敛了笑容,想了想道:“这艘墨尔本号航母在澳大利亚的服役经历实在算不得光彩,哦,简直就是一艘被诅咒的“好撞之船”,据我们了解情况的不完全统计,服役以来,它一共与它船相撞超过5次,其中有两次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次是撞沉了本国的 “航海者”号护卫舰,另一次则是米国人的“伊文思”号驱逐舰倒霉,这两艘舰的沉没直接导致了155名官兵身亡;除此以外,墨尔本号还发生过几起重大事故,其中一起是锅炉爆炸,另一起则是在航行过程中雷达罩脱落坠海。”

  谭振华脱口而出:“卧槽?这么恐怖的么?”

  “是啊,所以澳大利亚海军实在受不了这艘爱闯祸的船了。”朱英福耸了耸肩膀道:“再加上他们那个国家,周边又没什么真正的海上威胁,养着这么大一艘船也实在浪费,所以就打算把它拆了卖废铁。”

  张绍中紧接着插话道:“于是我们的黄埔造船厂就承接了这项业务,但是,根据黄埔船厂与奥大利亚及收购了这条船的废旧金属回收商达成的协议,这条船必须在6个月内被完全拆除,考虑到实际拆船所需要的工期,留给我们能研究它的时间最多只有一周。”

  谭振华想了想问道:“必须要拆吗?”

  朱英福无奈地点点头道:“是的,必须要拆,奥大利亚人也不傻,他们派了专人来跟踪此事,听说那人最迟明天上午就会飞到广南来,想要拖时间恐怕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条船还有没有保留的价值呢?”

  朱英福和张绍中两人咬了半天耳朵才答道:“要是想拿来用的话,恐怕是没什么价值了,这条船的船龄太长了,基本结构都已经到了金属的疲劳老化末期,而且就剩下了一个船壳,上面的设备都被清空,连主轴都被切断了,要想恢复非常困难,花费的代价那还不如造一条新船合算——好吧我们华夏现在也没有能力建造并维护一条航母。不过,从科研角度来看,如果能保留,对我们了解航母的基本结构还是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那就是说,我们一共只有6个月的时间?”

  “只有一个星期。”张绍中纠正道:“根据合同,黄埔造船厂必须在一周之内开工并开始切割钢板,奥大利亚人会监视这一切,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我们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做什么。”

  “就不能违反合同么?大不了赔他们一笔钱就是。”谭振华不以为然地说道:“按废铁处理的船,能值几个钱?大不了我帮你们买下它好了。”

  “这不是钱的事。”朱英福苦笑道:“小谭总,我们都知道你有钱,可这真不是钱的事。我来之前,上面特地叮嘱过了,说这件事还有别的什么影响,当初卖这艘船给我们的时候,有人为我们在米国人那边做了解释和担保,米国人这才点头放行的。”

  “真麻烦。”谭振华郁闷地嘀咕了一句,抱着脑袋原地转了两个圈,这才对朱英福道:“看来,这船是必须要拆了,要想为将来的科研工作保留一份资料,也只有你们所发动人手,给它做一次大规模测绘,同时尽量留下足够的影像资料这一个办法了。”

  朱英福再次苦笑:“小谭总,我们也想到过这个办法,留影像资料这事还容易操作些,多找几支摄制组就行,一个礼拜的时间,勉强也够,可测绘就麻烦了,这么大的船,光甲板就有十几层,舱室更是多达上千个,就算调动我们全所所有会画图纸的人一起来做测绘,没几个月都干不完……”

  “等等,等等,朱大叔你刚才说,要是你们发动全所的人一起来,那么几个月就能测绘完?那是几个月?”

  朱英福愣了一愣,一时没领会谭振华的意思,谭振华连忙再次重复道:“朱大叔,我问你,要是发动你们全所的职工一起来测绘这条船的话,需要多长时间?”

  “呃……”朱英福总算弄明白了谭振华的意思,掐着手指盘算了半天才答道:“我估摸着,总得半年吧……”

  话说到一半,他看见了谭振华失望的眼神,只好又咬了咬牙道:“5、不,4个月应该能搞出来,再短就真不行了,工作量太大了,再说也没那么多人啊!”

  “至少要4个月么?”谭振华再度陷入了思考,可琢磨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一时觉得胸口有些发闷,便长出了一口气道:“朱大叔、张翻译,我这脑子一时有点乱,不如我们先绕着这船转转,兴许被海风吹一吹能清醒一点。”

  “那就先转转吧。”眼见得一向被江湖上传为“智多星”的谭二公子都一时技穷,张绍中和朱英福也只好对望一眼,没奈何,绕着“墨尔本”号硕大的甲板开始转圈。

  

第930章 天降横财

  

  虽然刚才涌上了不少人,但分散到了这么大的船里,依然显得甲板上空空荡荡。初夏的海风带起了层层波浪,轻轻摇晃着这艘钢铁巨兽的身体,谭振华也随着这微微的起伏,在空旷的甲板上信步由缰。

  而当他随意地走到了大船中段时,左舷向外突出的一个块头不小金属架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是……

  他的内心涌上了一阵狂喜,连忙快步跑了过去仔细观察,只见那个架子上安装了好几排红红绿绿的大灯,看上去就像是市里指挥交通的信号灯。

  “啊~~~哈!天降横财!”

  他不禁仰天长啸一声,而听到了他的这声喊,张绍中和朱英福也快步跑了过来,一起围拢了来看到底是什么宝贝能让二公子这么兴奋。

  只看得一眼,这两位内行也顿时像谭振华一样,发出了一阵兴奋的长啸——

  “菲涅尔透镜,是菲涅尔透镜啊!”

  “好宝贝,没想到这艘破烂船里还留下了这么个好宝贝!”

  三人对望一眼,都从彼此的脸上看到了那种惊喜莫名,谭振华已经急不可耐地叫嚷起来:“老朱,有靠谱的钳工、电工老师傅在船上不?赶紧的,拆了它收好!”

  “对对对,我这就去叫人来。”朱英福也顾不上什么风度了,掉头就跑,而谭振华和张绍中二人则围着这个金属架子不停地转圈圈,眼睛里射出的贪婪光芒却好似长了钩子……

  有同学就要问了,这菲涅尔透镜到底是个啥玩意,为啥能让见多识广的二公子和海军武器专家张绍中都如此地失态呢?

  因为,这小小的几排灯,对航母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航母,就其船体上安装的武器系统本身来说,其实是相当弱鸡的,大多数的航母上仅仅会安装几套近身防御系统用来自卫,出门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庞大驱护舰队来为其提供中远距离的防空和反潜能力,水下还得至少安排1-2艘攻击核潜艇游曳,它的作战效能,完全是由其上搭载的舰载战斗机体现的。

  哦,苏俄那思路精奇的“载机巡洋舰”不在此列,那货完全就是个异端。

  也就是说,一艘航母上搭载战斗机数量的多寡、战斗机的性能、航母放飞——回收战斗机的能力才是衡量航母战斗力的标准。

  可是航母毕竟与陆地机场不同,它就算能造得再大,其上的甲板空间也是有限的,无论长度还是宽度,能留给飞机起降的跑道就那么点儿。

  要在颠簸的大海之上,在这么点长宽,而且还在不停颠簸运动的跑道上起降战斗机,无疑对飞行员的起降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而相对起飞来说,降落的难度更大。

  不说别的,就说在天上对准茫茫大海中那看上去比一张邮票大不了多少的航母跑道,就是一件考验飞行员技术、耐心和勇气的高难度动作。

  于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帮助飞行员在航母上安全降落,不列颠海军中校格特哈特从他女秘书对着镜子搽口红的动作中得到启发,设计出了最早期的光学助降装置——助降镜。

  它是一面大曲率反射镜,设在舰尾的灯光射向镜面再反射到空中,给飞行员提供一个光与海平面夹角为3.5~4度的下降坡面,飞行员沿着这个坡面并以飞机在镜中的位置修正误差,直到安全降落。

  但是,这种光学助降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并带来了新的问题:航母的舰体会因海涛涌浪的起伏而升沉摇摆,反射镜射出的光很不稳定,因此仍免不了时有事故发生。

  60年代,不列颠人结合了最先进的光学、机械及电子工程学技术,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它在原理上与助降镜相似,也是在空中提供一个光的下滑坡面,但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这次提供的信号具备在一定范围内自我修正的能力,并以多种颜色的灯光对飞行员进行继续下降、纠正偏差或者复飞的提示,更利于飞行员判断方位、修正误差。 自1960年米国人在“富兰克林”号航母上正式安装了第一部“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后,这种系统就成为了航母的标准配置。

  所以,不要看这套东西就是几排灯,与普通的交通信号灯很像,看起来很简单的样子,其实却是真正的高科技产品,也是航母战斗力的重要保障设备之一。

  而这么重要的东西,奥大利亚人居然忘了拆了!

  或者,也有可能是没有航母制造能力的奥州人根本就没意识到这件设备的重要性。

  不过管他是什么原因,总之,相见就是有缘,走过路过不能错过,天下珍材唯有德者居之……咳咳咳咳。

  胡思乱想间,朱英福已经带着几位工人师傅回来了,几人围着这台“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也转了几个圈,又彼此商量了一会儿便动起了手,而谭振华则在吆喝了几句“千万小心别磕坏了”之类的废话后被不耐烦又嫌他聒噪的大师傅们给轰到了一边……

  眼见张绍中和朱英福此时全部的注意力都被这台意外发现的“菲涅尔”透镜所吸引,谭振华不但插不上手还被人嫌弃了,只好满怀郁闷地嘀咕抗议了一句:“这还是我第一个发现的呢!”之后,孑然一人继续自己的溜达。

  随随便便闲逛了一小会,就已经“捡”到了这么个好东西,这样看来,这条船,还真不能简单地以“破铜烂铁的空船壳子”来形容,在下面的十多层甲板以及一千多个舱室中,肯定还留着不少的好宝贝——而且哪怕就是再也没有“菲涅尔”透镜这种珍宝级别的宝贝了,这船壳子本身、还有造这个壳子的材料,就是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

  可惜,6个月后,这个意义重大的船壳子就将从物理层面上消失,最多能保存一些照片及录音资料,就连图纸都可能留不下来……

  不对,图纸、测绘,时间,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好像想起了什么的样子啊?

  

第931章 好酒,好菜

  

  道尔顿·威廉姆斯带着复杂的心情走下了飞机。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踏上东方这片神秘的土地,而对于这趟任务,他原本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来的。

  在传说中,东方这片土地贫瘠落后,人民更是愚昧无知,虽然同在一颗蓝星之上,但对比本国和本国名义上的宗主国不列颠,简直就像是在两个世界。

  可谁让他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呢?

  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耀眼的学历,他是一个只能在办公室角落里默默熬着资历的边缘人。

  可惜,熬到了谢顶的年纪,依然还是个小人物。

  所以,这才是自己会摊上飞越重洋,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来监督处理一堆垃圾这种任务的原因,也只有这种被本部门所有人都嫌弃的任务,才会选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