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391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嘘……别说出来啊,这可是长期饭票,轻易不能暴露滴!”

  “嘿嘿嘿嘿,好小子,难怪你能在短短时间里挣下这副身家,这坑人的本事啊,还真是脑子一转就来了啊!也不知那么老实本分的老谭和徐芸怎么就能生下你这坏小子来的。”

  “喂我说瘸子,怎么说话的啊?什么叫坏小子,什么叫坑人?我可告诉你啊,小爷这可是为了伊波斯的长治久安这想才着帮他们一把——你还别不信,我可以跟你打个赌,不消5、6年,波斯人得敲锣打鼓地上杆子给我送锦旗你信不?”

  “我信你个大头鬼!”

  “赌点啥不?”

  “不赌,打死我也不赌,我都听人说了,你小子但凡打赌必出老千……”

  “……特么的哪个不开眼的在背后编排小爷我,难道不知道我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玉树临风相貌堂堂英俊潇洒一表人才健壮阳光学富五车文武双全风流倜傥一诺千金诚实可爱小郎君的名号?”

  “……你话多,你有理行了吧?”

  好容易将日常的杠抬完,谭振华却又忽然想起一事,他一捅詹诺竹道:“我说瘸子,我这几天又想到了一个主意,不过这主意有点馊,你想不想听?”

  “你这主意原本就是个大大的馊主意好不?还能更馊?”

  “嗯,这回馊的姿势不太一样,原来那些啊,馊的方向都是对外的,这回这个呢,馊的方向却是对内的。”

  “对内你也馊?”

  却见谭振华嘿嘿一阵冷笑道:“前几天去见你父亲詹老将军的时候,他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巴铁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瘸子,你就能保证,咱们的内部就是铁板一块了?”

  “咝……振华,这话你可不能乱说!”

  詹诺竹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被谭振华的这番话激起了一阵波涛汹涌。

  从1979年开始的改开,至今已经六年了,这六年来,眼看着华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渐有起色,特别是南方的沿海城市,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在全国的首个经济特区深川,高楼大厦正一栋栋地平地而起,就连这宁都城里,也拔地而起了37层高的金陵饭店,人们的口袋日渐充盈,市面上的物资越来越丰富,取消各类票据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在这一切繁荣的背后,詹诺竹却也不得不承认,暗流涌动。

  打开了国门,涌进来的当然绝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充盈的资本、广阔的视野,也有被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刺激起来的各种欲望以及一些明里暗里的不速之客。

  他们心怀叵测而来,用手中的物质、金钱、美色为诱饵,寻找着每一个可以下手的目标,从事着不可告人活动,企图达成他们阴暗的目标。

  无可否认的是,有人动摇了,有人沉沦了,有人堕落了,他们为了那点物质的享受,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自己曾经发下的誓言,忘记了自己原本应该守护的职责。

  暗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谭振华的话给他提了个醒,有些事,不得不防!

  他的神情郑重起来,沉声问道:“振华,说说你的想法。”

  

第971章 大幕的序曲

  

  “你准备好了吗?”

  当谭振华再次取道香江飞往米国,并在香江抽空见到了郭钊德的时候,是这么问他的。

  闻弦歌而知雅意,与谭振华亲密合作了这么些年的郭钊德立刻听懂了他的意思并反问道:“这么说来,那件事,要开始了?”

  谭振华点头,伸出手腕,看向百达翡丽表盘上的日历——

  1985年9月22日。

  ……

  “终于走到这里来了啊!”竹下登从轿车里钻了出来,抬眼望了望眼前这栋已经有78年历史,带着明显高卢文艺复兴风格的纽约著名建筑,心中感叹。

  他是必须感叹,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之中,为了走到这里,走到今天,他和他的政府,已经经历了太多。

  时间需要回溯到5年前,或者更久远。

  1978年,伊波斯政局风云突变,极度亲米国的巴列维王朝一夜之间被推翻,政局的变换当然导致了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剧烈动荡,整个伊波斯正常的国家秩序都陷入了短暂的停顿,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波斯整整停止输出石油60天!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世界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十分之一!

  供需关系的突然失衡必然导致油价的动荡,而这种动荡再经过了某些利益相关方的刻意宣扬放大,顿时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场刮起了抢购的风潮,油价也因此急剧上升。

  而当伊波斯刚刚恢复石油供应,这一波潮头也因此刚要过去的时候,1980年9月20日,伊克拉空军偷袭并轰炸了伊波斯的多个城市,拉开了两伊战争的序幕。

  战争的爆发必然影响到了两国石油的正常生产,世界石油供应量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产量剧减,导致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而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大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只有被米国牢牢控制着的壕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在米国人的操纵下,不惜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

  不过,一个国家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内部分裂的欧佩克失去了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各主要石油出口国轮番提高官方价格,火上浇油,油价从1979年初的每桶13美元开始暴涨,并迅速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这,就是被史称为引爆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而且毫无疑问的,这次的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做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米国当然在这次的石油危机中深受其害,最基础的能源及化工原材料的暴涨,立刻就引发了米国国内空前的通货膨胀。

  为了应对这一轮严重的通货膨胀事态,1979-1981 年期间,时任米联储主席,人称“铁腕”的沃尔克两次把美元利率提到了20%!。

  存款的年化利率达到了20%,,贷款利率更加水涨船高,这数字吓不吓人?

  但不得不说,这种非常规的手段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美元的信心得到了恢复,也为瑞根总统推进他的“瑞根经济学”打下了基础。

  1981年,瑞根总统上台执政,他任命了原美林董事长里甘担任财长,启动了大幅减税、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的计划,随后裁减国企福利、打击工会,废除各种管制条例,推进金融自由化等改革措施,米国终于从这一轮的经济危机的深坑中爬了出来,渐渐恢复了活力。

  但是不要忘了,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可不仅仅是米国,米国人用强硬的措施和拼命吸引资本流入的政策使得自己缓过气来了,还有很多小伙伴却遭了殃。

  比如拉美地区。

  高利息的美元将世界范围内的资金都吸引到了米国,几乎瞬间便抽空了拉美地区的资本,也让这些原本因为充斥着热钱游资而显得欣欣向荣的地区毫无悬念地崩溃了,比如,前文曾经提到的阿根蒂娜——为了缓解、转化因此而导致的激烈国内矛盾,阿根蒂娜的军人总统加铁里脑子一抽便派人偷袭了马岛并引发了与不列颠的“马岛战争”……

  遭殃的当然不仅仅是拉美,随着资本大量流向米国,欧洲的一票国家都吃不住劲了,几乎所有的货币兑换美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比如曾经被谭二少爷狙击过多次的英镑,就在1984年史无前例地跌到了1.05:1的历史最低点!

  讲良心,这次真不是谭二少爷挑的事儿,他只不过是又搭了一趟顺风车而已,当时他还有些内疚来着,你说咋那么寸,又是英镑呢?

  暴跌的本国货币当然会进一步放大本国国内的通货膨胀,这让欧洲的领导人们都坐不住了,高卢总统密特朗在 1982 年 6 月要求所谓“G7”共同研究应当如何有效干预;西汉斯官方则在市场大笔抛售美元试图击退汇率投机者,不列颠首相萨切尔夫人干脆直接打电话给瑞根总统求援……

  看起来,米国人是大赢家,但其实不然。

  米国人只是表面看起来风光,要知道,坚挺高涨的美元进一步削弱了米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昂的利息又大大提高了融资成本,这些都进一步打击了米国的制造业,也坚定了其国内资本“去工业化”,工业“金融化”的决心,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外流,渐渐从低端向中高端蔓延。

  此时,真正的赢家渐渐露出了端倪——倭国!

  承接了米国流出制造业中最精华部分的倭国,借助这一美元急剧升值的有利时机,大肆进攻并迅速占领了米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仅仅电视机和录像机这两项,倭国货就占领了其超过40%的市场份额!

  1980年,倭国对米国的贸易黑字顺差只有99亿美元,到了198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462亿美元,而同年,米国所有对外贸易赤字总额为1000亿美元,一个倭国就占了将近一半!

  而且,倭国对米国的出口产品中,汽车约占32%、机械产品约占27%、钢铁约占9%、精密仪器约占6%,这些可都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啊,至于曾经引起过两国之间贸易摩擦的纺织品等低附加值商品,所占比例已经无足轻重。

  在海量的廉价、高质量的“倭国制造”冲击下,米国的制造业陷入了持久的,不可修复的衰退,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部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为主的五大湖地区成了最主要的牺牲者,失业率两倍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渐形成了日后闻名全球的所谓“铁锈地带”。

  这在一些米国人看来,倭国人不仅抢走了他们用各种金融手段连抢带骗辛辛苦苦从各国弄回来的钱,还连带着把他们的饭碗都砸了!

  这特么的怎么能忍?

  于是,本着能动手绝不BB的原则,米国人下手了。

  别忘了,他手里可攥着刀子呢!

  

第972章 收获季

  

  1984年,由受倭国进口商品冲击最严重的的“五大湖”地区州议员们推动,在米国国会发起了大量对日贸易保护主义的法案,而这些法案在当时民主党占多数席的众议院获得了支持,“重振铁锈州基础工业”的口号也使得他们的主张响亮而冠冕堂皇,因此,《米倭贸易决议案》得以在国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史称“丹佛决议案”。

  这是一份充满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法案,然而,推动了这一切的民主党人并不满足于此,另一份更加激进的《紧急贸易及促进出口法案》很快出笼,在这两份法案的授权下,米国公开威胁要根据“301”条款展开对倭国的贸易报复,其条款规定:对凡向米国出口额超过从米国进口额65%的国家,对其进口商品,一律都要加征25%的关税!

  这还没完,紧接着,米国人强逼倭国政府同意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其主要表现在:对国外资本开放其金融市场,日元必须国际化、利率自由化、放宽外国金融资本进入倭国的管制限制措施、扩大外资在倭国金融市场的贸易自由!

  再次讲良心啊,谭二少爷真的真的只是又搭了一趟这个顺风车而已,比起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而涌入倭国金融市场的那一笔笔巨额资金,二少爷直接或间接操控的那两三百亿美元,只是游击队,游击队规模而已。

  只不过,他手里的“游击队”作战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执行步骤是极为详细的,比如,用前期将近一年时间把手中能动用的大额流动资产全部置换成了日元资产,仅此一项,就将能从随着日元的升值而升值的日元资产中获得高额的利润,再比如,用这些慢慢累积起来的筹码,从今天开始执行第一步——满仓再加十倍杠杆,做多日元!

  米国对倭国的这一系列打击措施,迫使倭国政府从对米国巨大贸易顺差的胜利喜悦中清醒了过来,在外交上非常圆滑,而被倭国国内冠以“风见鸡”(翻译成中文就是“墙头草两边倒”的意思啦)外号的首相中曾根康弘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危机并为此而焦虑,大藏相竹下登也为此忧心忡忡——一年之内,米国国会提交了超过400份针对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提案,虽然瑞根总统否决了其中的大部分,但是,这要换一个总统呢?或者,瑞根扛不住国内的压力了呢?

  而且还有一个危机。

  美元汇率,在经过了这么些年的上涨之后,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相比其国内并不算太过出彩的经济数据,这其中显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风险,这要是美元汇率突然崩盘,那给倭国带来的的灾难就实在太严重了,因为通过了这些年的对外贸易顺差,倭国积累了太多的美元流动资产,一旦大规模贬值,那给倭国经济将带来巨大的损失!

  倭国内阁几经争论,终于确定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措施——与其让美元不可控地贬值,不如日元主动对其升值,并逐步置换一部分美元资产为日元资产,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冲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同时,应米国人的要求进一步放开国内金融市场,日元对美元自由兑换,力争让日元也成为世界主要流通货币、成为各国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谁都希望能像米国一样,用印刷出来的纸片就能在全世界买买买不是?

  倭国甚至为此而制定了一个阶段性的日元升值计划,准备接受汇率对美元升值10%-20%的结果。

  他们乐观地估计,这个幅度的升值,只会给倭国的经济带来微不足道的影响,却能完全打消米国人针对他们的念头,同时也消减一部分高位美元的危机。

  只要,这一切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于是,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外交磋商和斡旋后,倭国大藏相竹下登终于在今天走到了这里,他将与米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西汉斯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高卢财长皮埃尔·贝格伯、不列颠财长尼格尔·劳森一起,在这里开一场决定今后多年全球经济走向的重要会议。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稳了稳心神,再次看了一眼这栋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大厦门前“广场饭店”的牌匾,迈步走了进去。

  ……

  谭振华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空中旅程,疲惫地走进了自己的寓所,但是今天他还不能休息,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的那次会议,是否会取得如他上一世那样的结果,让他牵肠挂肚。

  尽管他有段时间不在家了,但辛迪大婶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将每天最新的报纸放在沙发边上,谭振华一进门就顾不上别的,先走过去,拿起了放在最上面的《旧金山纪事》报,然后头版头条上, 一张大大的黑白照片就映入了他的眼帘。

  这是参加了广场饭店会谈的五国财长在会议结束之后的合影,从他们每个人脸上散发出的自然微笑和放松的神态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这次会议达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对达成的协议很满意。

  在这篇位列头版头条的新闻报道中,详细描述了五国财政部长们在会后召开的联合记者发布会上的发言以及对达成的那份协议内容的简单介绍:他们宣布,经过友好的磋商,他们就主要经济问题及解决措施达成了共识,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五国政府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米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因为这份协议是在广场饭店签署的,故而在《旧金山纪事报》上,这份协议被称为PlazaAccord “广场协议”,而谭振华在翻看诸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其他主要报纸时,发现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对这份协议冠以同样的称呼。

  谭振华一张张地将所有报纸上关于这场会议的报道都仔细看完,终于确认,在这一时空,这件历史大事的走向并没有因为他的乱入而发生什么改变。

  那么,就是自己收获的季节到了!

  他扔下报纸,走到客厅的落地窗边,推开了它,深深呼吸了一口略带咸味的空气,望向被湾区吹来的海风涤荡得清爽洗练的夜空。

  月白如水、繁星点点。

  

第973章 关键设备

  

  1985年9月23日,星期一,上午九点。

  纽约,华尔街,各大金融交易市场开盘。

  刚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还处于犹豫的状态,对前一天达成的《广场协议》的内容和措施是否能被各国政府不折不扣地执行持观望态度,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