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414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御手洗肇再次陷入了沉默的思考,而御手洗冨士夫也没有打扰他,虽然对这个问题他有自己的看法,但,社长堂弟没有问他,那他也不好直接提出来,而且这件事有些敏感,属于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的那种——那么,也就只有等社长自己想清楚这其中所有的利弊之后,做出决定了。

  用了大约十来分钟,御手洗肇终于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在心里暗暗有了大致的想法,不过,在真正将这个想法变成决定之前,他还需要确认一些事。

  他站起身来,走到了屋角,拿起了放在那里的电话并拨打了一个号码,并在得到了回应之后问道:“武田室长,我是御手洗肇,对,我现在需要你给我一个准确的时间表……”

  御手洗冨士夫默默地坐在一旁听完御手洗肇打完了几个电话,并弄清楚了一件事——佳能公司的下一代光刻机,使用更短的365nm波长i-line光源的产品,已经完成了研发工作,并正在做量产之前的最后准备,负责推进这件事的武田良浩室长刚才向社长保证,今年年底之前,一定可以完成全部的工作并正式投入量产。

  而循着御手洗肇打电话的顺序,御手洗冨士夫也看清了整个公司其他部门对新型光刻机量产项目相关准备事项的完成进度,他知道,御手洗肇是在借确认这些准备事项的同时,也在向他展示整个佳能公司运作的逻辑——管理以销售为主的米国市场与管理整个佳能,所需要了解、需要关心的问题显然有很多不同。

  御手洗肇终于打完了最后一个电话,他重新坐到了御手洗冨士夫的对面,沉声问道:“冨士夫,刚才的电话你也都听到了吧,你的想法呢?”

  御手洗冨士夫想了想,用不太确定的语气说道:“社长,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我们佳能即将投产最新一代的i-line光源光刻机产品,那么,上一代的g-line光源产品也就成了即将被淘汰的技术,所以,你的决定是可以满足华夏人的要求?”

  御手洗肇点了点头道:“其实我想得到的更多,不光是允许他们派人来参观学习光刻机的制造过程,也不仅限于派出一支专业技术团队指导他们的实验室产品进行产业化进程,如果价钱合适,我甚至想卖一条g-line光源光刻机的生产线给他们。”

  “……社长先生,生产线,也可以卖吗?”

  御手洗肇却微笑起来,随即解释道:“冨士夫,你想想看,我们卖了生产线,他们首先需要做什么?当然是消化吸收这条生产线所包含的技术和工艺了对不对?那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且就算有了生产线,他们如果没有高精度的光学、机械核心器件,又怎么能造出合格的光刻机?而那些核心的器件,他们又从哪里获得呢?再退一步说,就算华夏人用非常高的效率掌握了这条线,并在向我们佳能订购部分核心零部件的基础上,造出了合格的g-line光源光刻机,那至少也是一两年之后的事情了——可我们在今年年底就将向市场推出更短波长的i-line光源光刻机,那么,他们华夏造出的这些机器,又能卖给谁呢?一家企业,制造的产品卖不出去,它还能存在多久?”

  “可是……”

  “冨士夫,在你的经营思想中,“关掉不赚钱的部门”不是被你经常挂在嘴边的吗?你看,在我们佳能的一系列产业中,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办公自动化设备领域,其次才是半导体制造设备,两者对我们佳能公司收入的贡献整整差了一个数量级——这不奇怪,因为光刻机毕竟只是一个小众的产品,每年的市场规模是有限的, 我倒是认为,消费电子产品方向中的数码光电领域有可能成为我们佳能未来最重要的产业,不过,那肯定不是我再可以掌控的了,冨士夫,你觉得呢?”

  御手洗冨士夫默默点了点头,表示了对社长这番话的认同。

  其实,这也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只不过,原本他认为,一向将技术看得最重要的堂弟,应该不会这样考虑问题的。

  “不过,既然我们打算给那个埃里克更多,我们也应该得到更多,这样才公平,对么?”

  “社长,那你觉得我们还能从埃里克那里得到什么?”

  御手洗肇却笑着摇摇头道:“冨士夫,这是你应该思考决定的内容,还记得吧?这件事我已经拜托你了,而我么,”他一边说一边指了指自己身上穿的病号服道:“我得去把我的检查做完。”

  御手洗冨士夫忽然觉得,自己心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流淌而过,直到今天,直到此刻,他才第一次真正觉得,眼前的堂弟才是佳能最合适的领导者。

  他站起身来,满怀感情地冲着御手洗肇深深鞠躬,一边说着:“我马上回华夏,一定把好消息带回来,社长先生,请务必保重好身体。”

  ……

  1986年4月,华夏工信部公布了最后一批的入围厂家名单,佳能公司赫然在列。

  同月,工信部、魔都市、倭国佳能联合召开了一则新闻发布会,宣布佳能将与魔都市照相器材厂合资成立“佳能(魔都)有限公司,该公司将逐步从倭国引进全套的数码相机、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生产线,产品将主要用于供应华夏市场。”

  还在这个月,米国佳能与“矩阵”实验室联合宣布,已经就数码相机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达成了谅解,佳能将向“矩阵”支付一笔金额不高的和解费用,同时,佳能宣布加入“Midoor”联盟。

  当然,这几件在行业内也算有点影响力的事儿却几乎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注意,因为,就在这个月,倭国和米国政府正式达成了一份令业界轰动的协议——《倭米半导体协议》。

  由于“矩阵”实验室和它的同伙们撤销了对原先倭米两国商讨的那些条件中的部分条款的强烈要求,米国政府顺势将这些条款当成了与倭国之间让价的筹码,在最后达成的协议中,撤销了对办公自动化设备、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限制,使得最终达成的协议文本与另一个时空的大同小异,不过就算是这样,这份将于本年度7月31日起正式实施的协议,也是一枚重磅炸弹!

  而当所有人都被这份《协议》的内容吸引了目光的时候,有一条挂着“环球航运”标志的满载货轮悄悄驶离了东京港,这条货运的目的地,是华夏,魔都。

  

第1037章 铜臭味……真香

  

  讲真,谭振华有时候也挺看不起自己的,你说咱现在也好歹是世界知名的科技小富豪了,怎么干的都是些捡垃圾的事儿呢?

  随便掰着手指数数,从不列颠捡了“BAC”客机,捡了“斯贝”发动机,还捡了T300级别碳纤维的中试线,后来又把别人一条不要的破船当成了宝贝,甚至不惜花费巨资从奥大利亚淘换了一堆差点被扔进了炼钢炉里的破绳子烂罐子回来,现在又从倭国捡来了一条g-line光源光刻机的生产线,说不好听点,都是过时货,没一样能正经八百地号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玩意,而且就这,还是他动了无数的歪脑筋才搞定的。

  可他现在一点也不能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因为,围拢在现场的这一大堆人,各个脸上都正放射着兴奋雀跃的光芒。

  他们之中,有已经年逾70、顶着一头地中海发型的华夏光学工程的奠基人、华夏科学院常春光机所的名誉所长、科学院院士王达珩;有他老大谭振国母校,魔都震旦大学现任校长、MIT博士、华夏首屈一指的固体物理及表面物理专家、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科学院院士谢希德;有4045所现任副所长、总工程师、国产GK-5型75mm晶圆半自动分布投影式g-line光源光刻机项目负责人吴先声;有原109厂厂长、现华夏科学院微电子中心主任、普渡大学硕士、华夏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华夏第一只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负责人、科学院院士王守武……等等等等,这么说吧,但凡华夏光学、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内,有名有姓的大拿们,基本都在这儿了。

  够资格将这些大神们召集在一起的,当然得是我们工信部的副部长申宗义出马,而他们今天汇聚在一起,就是为了讨论两件事:第一:如何在这次的大项目中,分配各自的利益和责任;第二,如何以这条线为基础,建立华夏自主的光刻机生产体系。

  在申副部长的撮合下,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们发挥了传统的“会战”精神,没有就各自的利益过多斤斤计较——毕竟他们拿出的都是虽然通过了国家科技成果鉴定却除了拿奖外没啥用处的技术,谭二少爷掏出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在华夏人人眼红的绿票子——因此,会议很快达成了一致:由工信部牵头,合并魔都照相器材厂、魔都光学机械厂,并以其为基础,工信部第4045研究所、华夏科学院常春光机所、华夏科学院微电子中心出人出技术,香江红旗资本出资1亿美元,将魔都两厂合并改制为“华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其主要经营项目包括:光电类办公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包括各类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光电类半导体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就是各型光刻机;数码照相器材的研发生产销售;医疗器械,主要产品为X光机及显影设备等。

  这一次,参与入股的几家单位均拿出了自己压箱子底的成果投入了这家企业,将原先只是在实验室环境下才能应用的技术投入进来,争取在谭振华掏出了大笔美元的情况下,将这些技术都工程化、产业化。

  同时,谭振华也用实际行动支援了这家新生的企业——他当场宣布,“华芯微电子”将立刻向“华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订购十台g-line光源光刻机,条件是,必须在1987年年底之前交货。

  这也就意味着,“华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必须在1年半的时间内,彻底掌握从佳能获得的这条光刻机的生产线并以之产出合格的产品,否则,将面临不能按期交货的赔偿。

  对他的这个决定,申宗义很是不解,他问道:“振华,无论是“华芯微电子”还是“华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都有你的股权,而且你都是大股东,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谭振华则答道:“申伯伯,我是股东这不假,但是,每一个参与了这家企业的股东,他们都有一份利益在,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为此承担一份责任——那要是公司因此被罚款而产生了亏损,他们也都有损失,我这样做,也是逼迫他们全力以赴,用最短的时间走完产业化的进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而不是仅仅依靠我们国内的关联企业的订单过活,那样,对企业的成长没有任何的好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而且我想说的是,我们除了需要尽快掌握这条生产线的生产工艺之外,还需要尽快对该生产线上的各个关键设备进行攻关研究,并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国产化替代,而常春光机所这里,也需要立刻着手开展i-line光源光刻机的光学核心部件的研发工作,据我所知,倭国、米国的同类产品很快就能投入市场,而光刻机市场,落后一代的产品除非价格特别便宜,否则其销量将很成问题。”

  他说到了这里,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耳边响了起来:“小谭总,你说的不错,过去,我们总是满足与从国家得到课题和研究经费,很多时候,课题做完,成果也就束之高阁了,从没想过将其产业化这条路,你今天的做法打破了我们之前的惯性思维,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商品,占领国际市场,在获得了利润的同时反哺科研工作,是一条好路子。”

  谭振华赶紧回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常春光机所的名誉所长王达珩院士,他连忙伸手搀住了老人家道:“王院士,辛苦您了,小子我只不过是一个商人,所作所为,也完全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您不要嫌小子我身上的铜臭味太重才好。”

  王达珩却冲着他挤了挤眼,露出了一个老顽童般的笑容后说道:“铜臭味?我怎么闻着真香……行了小谭总,半导体光刻机行业的竞争情况我也有所了解,就算我们全力以赴按照你的计划表执行,我们也不可能比尼康、佳能、GVC他们更早推出成熟的i-line光源光刻机产品——说实话,我觉得能将落后的时间缩短到3-5年之内,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在这期间,为了获得市场,你肯定得以一个低廉的价格销售g-line光源光刻机才能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那样一来,很可能给公司带来亏损,而我们这些单位投入的都是技术,你投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钱,还是美元,我才不相信,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你就肯这么一直亏损下去。”

  谭振华却笑道:“王院士,我呢,做生意喜欢多看几步,以我现在的资产啊,亏几年还是亏得起的,不过我也相信,亏掉的这点钱,有朝一日,我说不定一年就给它都挣回来了,您老要是不信,我跟您打个赌。”

  “真的?你那么有信心?我能问问为什么吗?”

  “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光刻机,将很快遇到一个难度极大的瓶颈,而突破这个瓶颈的钥匙么,就要落在我手里了。”

  

第1038章 欢迎加入

  

  “林博士,你手上的这些,就是我的证明材料。”

  再次见到林本兼的时候,谭振华没有客套,而是直接将一叠厚厚的资料放在了他的眼前。

  “这是?”

  “你看了就知道了。”

  带着好奇,林本兼开始仔细地浏览这厚厚的一叠资料——这里面有新成立的“华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名单;有佳能公司向“华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秘密出售一条g-line光源光刻机生产线的合同;有该公司向佳能订购部分核心零部件的长期采购合同;有华夏方面对这条生产线的验收报告;有工信部、魔都市联合对“华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申请征地进行厂房扩建报告的批复;有魔都市下发的将该工程列入市级重点建设工程并要求各共用事业单位全力配合的红头文件;有工信部对“华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自筹资金进行下一代i-line光源光刻机进行立项的许可批复;有“华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为这个科研项目制定的预算表;甚至还有一份长长的,几乎囊括了华夏所有知名半导体行业、精密机械行业、光学行业大拿的研制参与人员名单……

  而浏览着这些资料的林本兼,脸色不但渐渐郑重起来,就连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

  “埃里克,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你在华夏投资了一家企业,而光刻机是这家企业的核心产品之一?”

  谭振华点点头,想了想又补充道:“其实,那些办公自动化设备什么的,只不过是我为了这家企业未来几年的生存考虑而为它增加的一些利润来源项目,做不做的都无所谓的,只有光刻机才是我成立这家公司的终极目标。”

  林本兼抽出了那张长长的名单,指着它再次发问道:“那么,这张名单上的人,看他们现在的头衔和职务,应该集中了华夏相关领域内最顶尖的人才了吧?他们又将在这家企业中扮演什么角色?”

  “他们将组成全华夏最顶尖的一支光刻机技术攻关团队,调动全华夏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力量,全力完成g-line光源光刻机的投产工作,并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立即开展i-line光源光刻机的研制,同时将248nm KrF光源、193nm ArF光源都列入预研计划,这项研究将一直持续地进行,目标是13.5nm EUV极紫外光。”

  “我能问问这项工作将由谁来主持吗?”

  “可以,主持这项工作的,就是我们华夏光学事业的奠基人,常春光机所的名誉副所长、华夏科学院院士王达珩先生,不过王院士年事已高,再请他做具体的工作显然是不可能了,所以,技术方面的实际负责人是光机所陈星旦研究员,他今年59岁,曾经主持了我们华夏1984年通过国家验收的首台真空紫外光谱仪的研制工作,经验丰富;而主持项目工程化实施工作的,则是华夏首台g-line光源光刻机的研制负责人,吴先声研究员。”

  林本兼再次低头翻看着手上的资料,但谭振华和他本人都知道,这只是他借着一些动作在掩饰内心激烈思想斗争而已,谭振华也不着急,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该做的他也都已经做了,剩下的,需要林本兼自己决定未来的道路——但是,既然他已经知道了那么多自己的商业秘密,那,恐怕眼前的这种选择权,也只是看似还掌握在他本人手中而已。

  需不需要提醒他一下呢?

  不过,看他内心激烈斗争的样子,智商那么高的林博士,不会注意不到这一点吧?

  有时候,谭振华也觉得自己正在慢慢的黑化,然而那又怎样?

  以前,他曾经在某本历史书里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好官,不但要能斗得过那些贪官坏官,还能保全自己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啊,行事的手段得比那些坏官更坏才行。”

  看似一句自相矛盾的话,却蕴含着深奥的处世哲学。

  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现实,在激烈的国家竞争、商业竞争中,有人无所不用其极,你根本无法揣测他们的底线,或者就像洁西卡曾经说过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底线。在这种维度的竞争中,对对手的仁慈,绝对就是对自己的犯罪。

  自己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那么,就必须有面对这种竞争的觉悟!

  米国人,你们以为拿走了思科,就可以摧毁我对未来信息社会掌控的基石了吗?

  不好意思,我是一个重生者,我知道的更多!

  哦,对了,想起了思科,忽然就想起了在华夏,还有这么一个大器晚成,却要在将来挑起华夏整个通讯行业脊梁的人,他今年应该已经42了吧?

  嗯,离他被骗200万也就剩下几个月了,这也就是说,明年,他将不得不离职并在深川展开一段曲折却轰轰烈烈的创业,那真是一段令人唏嘘却又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啊,正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正是因为尝遍了创业的艰难,那家以“华夏有为”为名的企业,才能一直坚持本心,并在将来扛起了华夏电子行业多个分支领域的领军大旗吧!

  那么,自己又该在什么时候介入,并助他一臂之力呢?

  ……

  当谭振华的思绪已经发散到了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时候,林本兼也终于做出了他这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埃里克,我接受你的邀请,不过,我能不能要求暂时不去华夏大陆工作?你知道的,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方式,我还是希望能留在米国,当然,出差去华夏没有任何问题,去圣何塞定居也是可以的。”

  “那就先去圣何塞。”谭振华毫不犹豫地说道:“欢迎加入“矩阵”,林本兼先生,就像我说过的,“数码光电实验室”主任的位置,也空得太久了。”

  

第1039章 两头通吃

  

  终于搞定了林本兼,谭振华总算放下了一桩心事——话说,他这一段时间基本上都在外面游荡没怎么回过家,这一方面呢,实在是因为有事,另一方面呢,只要一回家,有百分之百的概率会触发一个两女相争的副本,而二少爷到现在也还没有想好怎么才能刷通这个副本……

  但是,不回家也不行了,离他毕业也只剩下了两个月,他的毕业论文还一个字儿都没写呢,虽然在他的恳求下,轩尼诗博士已经回到了斯坦福,并即将接任肯尼迪校长退休后留下来的位置执掌学校,但为了一篇毕业论文走这个后门实在没必要,而且二少爷自信就凭自己的学识,糊弄一篇本科论文也没啥难度——而且他还得准备一下,以通过米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好名正言顺地成为轩尼诗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与华夏不同,米国本科毕业就可以直接考博士,硕士阶段非必要学历,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一般需要4-5年。

  于是,他终于回到了圣何塞,不过却打着要专心学习的幌子,并没有住回自己家,而是死乞白赖地在张小花家里当了一盏亮闪闪的电灯泡。

  好在薇薇安和伊娜都是通情达理的好姑娘,知道他即将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倒也没来过多的骚扰他,只是时不时地分别以“女朋友”和“妹妹”的身份溜达过来检查一下他是不是真的在认真学习而已,倒也让二少爷真的静下心来,利用这段难得的安静时光仔仔细细地将大学的课程都复习了一遍。

  而当他专心撰写着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一场大戏也终于进入了尾声。

  金三角,傣缅边境,多依朗村。

  “老伙计,我们还有翻盘的机会吗?”昆撒又一次问自己最信任的伙伴、左膀右臂、智囊和最坚实的依靠,参谋长张书荃。

  然而,那个一向信心坚定,并善于在绝境中觅得一丝生机并牢牢将其掌握在手中的人,这次却无言以对。

  他的头发越见花白,眼神中曾经充满的凌厉,如今却满是血丝和疲惫。

  甚至就连他身上一向笔挺的军服,都难得地带上了一丝皱褶。

  昆撒暗暗叹了口气。

  他知道,如今的形势,是他自起兵以来,所面临的最困难、最险恶的局面,甚至超过了他1973年被缅玉政府诱捕的那一次。

  那个时候,缅玉全国战火连绵,整个缅北地区几乎家家造反、户户烽烟,他昆撒只不过是众多的反政府武装中的小小一支,而且那个时候,缅军最大的敌人也不是他,而是缅共旗下的那些武装。

  所以张书荃才能用绑架了两名苏俄医生的手段,换得了自己的自由,归根到底,还是那个时候的自己,并没有被缅军当成最危险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