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457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当然,在某些国家看来,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某“宇宙第一大国”其军队的“战时指挥权”就一直在米国爸爸的手里,而因为既嫌麻烦又嫌费钱,米国爸爸一度想把这个“战时指挥权”还给这个“宇宙第一大国”,但是,“宇宙第一大国”从李某某、朴某某直到文某某连续三届政府都一拖再拖,拒绝接受,并表示“世上只有爸爸好,有爸的孩子像块宝,投进爸爸的怀抱,安全得不得了……”

  伊克拉打算如何在苏俄军事顾问团的眼皮底下玩个“花活”报损3辆T72坦克谭振华根本就不关心,反正在他看来,伊克拉的这些T72坦克都是冢中枯骨,很快就将变成一堆堆燃烧的废铁和涂装在米国佬M1A1车身上的战绩标志,那还不如拿来给自己拆开了研究研究发挥的作用大,“为华夏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咱好歹还记得一份人情不是?

  而李立清呢?虽然没做成500发“红旗2”的生意颇为遗憾,不过脸上却是笑逐颜开——而且不但是他,整个会议室里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开了笑容。

  为啥?因为终于有机会能见到T72的真容了!

  T72,可不仅仅是巴铁的敌人印地手中的利剑,它也是盘亘在所有华夏军工人心头的一根刺!

  1969年3月爆发的那一场华苏之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虽然以华夏的胜利而告终,但那一场战争,却也给华夏所有的兵工人留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

  在那场战争中,苏俄出动了他们当时的王牌坦克T-62,当时的华夏军队发现自己手中的反坦克武器根本无法击穿其厚厚的装甲,最后是依靠巧妙的战术和战士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才破坏了一辆入侵坦克的履带并缴获了它。

  但,那是在一座岛上,受到地形的限制,入侵者无法展开苏俄人最擅长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可如果地形换成华苏之间漫长的国境线,或者华蒙边境那一马平川的大草原呢?

  要知道,苏俄的远东军事集团在那里可囤积了超过1万辆的坦克!

  这滚滚的钢铁轰流,一旦冲击起来,又要如何对抗?

  到现在,将近20年过去了,T62坦克已经显得日渐老迈,华夏手里也拥有了可靠的,能将其变成废铁的武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苏俄人也升级了他们的装备,T62逐渐退伍,取代它的,是装甲更为坚固、机动性更加强悍、火力更为强大的T-72!

  T-72,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华夏军工人对其进行过性能的总结。

  这款坦克于1967年开始研制,1973年列装,1977年11月在苏俄纪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上首次亮相,是苏俄首款第三代主战坦克,当然,西方国家对此有不同意见,认为其性能只能勉强算作“二代半”。

  T-72坦克制造简单、可靠耐用,堪称苏俄继T-34之后的又一名作,不但在苏俄大量服役,还授权各华约盟国生产装备,并出口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成了苏俄坦克的招牌,也是其军火出口贸易的主力产品,有记录显示,这货一共生产了25000余辆之多。

  按照苏俄宣扬的公开资料的说法,这型坦克首次装备了复合装甲,能够扛得住北约所有口径坦克炮的正面轰击;大马力发动机和新型变速器保证了坦克的机动性;125毫米口径的主炮和适配的先进弹药能够正面击穿所有现役北约坦克的正面装甲;优秀的火控系统和弹道计算机、性能优异的红外微光设备可以保证其夜战能力;全新的高效自动装弹机性能大大优于北约各国还在普遍采用的人工装填,使得坦克组成员可以减少到3人……

  当然华夏人是知道老毛子不吹牛不舒服斯基的尿性的,所以这些性能介绍中肯定掺了水,但掺水归掺水,别的不说,T-72上装备的那门全世界现役口径最大的125毫米口径滑膛坦克炮可是有照片为证,货真价实的粗管子,让人看着就心惊!

  那么,华夏的对抗武器,准备好了吗?

  事实上,华夏一直准备着。

  “红箭73B”之后,新一代的反坦克导弹,按照国际划分标准,归属第二代的,华夏第一种管式发射反坦克导弹,采用光学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和红外半自动制导的“红箭-8”也已经研制成功,并在实弹射击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已经服役了将近30年的“老兵”,“59式”坦克也正在陆续升级,逐步换装“83式”105毫米口径坦克炮,适配了最新研制成功的第一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更好的火控系统。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面对T-72这么粗的炮管,只要挨上一发,老“59”是肯定要凉的,现在这么做,其实是做好了“一命换一命”的最坏打算。

  但,“一命换一命”,也要真能换得了才行!

  所以,所有这一切的努力,能够对抗得了T-72的冲击吗?

  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没人能够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但,今天坐在这个会议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现在,今天,此刻,在一个从没人预料到的场合,知晓这个答案的契机,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忽然出现了!

  

第1178章 失望

  

  这场召开在兵器工业部的会议一直开到了晚上,等散会之后,众人走出了会议室才发现,此刻,早已是万家灯火。

  连续十多个小时的会议几乎耗光了所有人的精力,特别是参会的主要人员其实都已经不年轻了,不过,他们的脸上却都洋溢着微笑,先前那因为项目暂时受挫而挂在脸上的一点点沮丧与失落被一扫而空。

  因为这场会议的收获实在是太大了。

  谭振华是那种说干就干,绝不肯拖延一分钟的性子,在会议现场就直接电话连线了多位老朋友和协作单位,并且得到了丰厚的成果。

  比如,当电话接通了钢铁研究院之后,蔡启功院长当场就表示,只要钱到位,钢铁研究院这边新型炮钢项目的研制进度可以马上加速,“996”什么的弱爆了,他们可以为谭振华这个VIP客户特别升级成“7*24”款,再把全国各大院校、相关单位的力量都发动起来,反正材料配方这种东西,本来就是用“穷举法”搞人海战术最合适了。谭二对此深以为然,当年赞助郭宜城搞铁氧体永磁材料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干的……

  至于原本就属于谭振华旗下的宁都特种钢铁厂和宁都精密机床有限公司,一听说搞这个项目有可能拿到军工行业的订单,那立刻就来了精神,表示只要能接到订单,要他们怎么干都可以!

  宁都精密机床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方洪波当场表态:更先进的不敢说,在现有技术储备状态下,至少在一年之内拿出“三轴数控精密深孔钻铣复合机床”应该是有一定把握的,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倒不是他们吹牛,只不过是这种专用机床其实也就是各类机床基础技术的组合应用罢了,在引进消化吸收了大量东芝先进技术的前提下,他们已经掌握了三轴数控机床的各分系统设计要领,研发出这种专用机床也只不过是需要花时间解决各分系统的参数协调和整机调校,之前没做,完全是一个市场问题——兵工系统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其机床的供应商基本都是原先国营的几大机床厂或者能买到的几家西方先进机床生产企业,像宁都机床厂这种原先在国内都只能排在二线的小厂,从来就没入过兵器工业部的法眼。

  而宁都特种钢铁厂的情况就复杂一些,厂里居然原先就有一台十吨级的电渣炉,不过这还是70年代初建造的,由于时代的关系,这台炉子存在着熔炼纯度差、控制系统误差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厂里一直想升级,但苦于最近的订单实在排得太满……

  能用钱解决的事在现在的谭振华看来那就不是个事,当场就决定了新建一座百吨级电渣炉的计划,并立刻再次致电蔡启功请求技术支援,对这种突然送上门来的订单蔡院长乐得恨不得立刻顺着电话线爬过来搂着谭振华亲两口,不过谭振华善意地提醒了他,自己用的电话是无线的,爬到一半有可能会发现没落脚的地儿……

  就是这台炉子的自动控制系统有点麻烦,这套系统并不在谭振华当初与梅隆协议的范围之内,所以魔都罗克韦尔方面无法立刻给出肯定的答复,考虑到事情的急迫性,谭振华决定尽快飞回米国一趟与史凯夫﹒梅陇当面交涉一次,而这恐怕也是整个项目中最不确定的一块了。

  至于打个电话给西南铝厂那里帮祝宇森的新型试验炮管插个队什么的那都是小事了,根本不值一提。

  还有就是那套新型的“下反式稳像火控系统”,在经过了与王新桥总师的详细交流之后,谭振华知道了,这是一套复杂的光、电、机械复合系统,整套系统由炮塔角速度传感仪、炮长独立稳像测距夜视瞄准仪、车长昼夜观察收索仪、风速测量仪、驾驶员微光夜视仪、陀螺仪、身管液压双向稳定系统、火控计算机、动作控制系统、炮塔方向机等一系列设备组成,跨越了多个学科,技术含量极高,随便哪个子系统出一点小毛病,都会影响整套系统的工作可靠性,目前以华夏的工业能力虽然能够研制出来了,但确实小毛病很多,实际试车时暴露了不少问题,这也是比之米国货不如的地方,也是巴铁人诟病之处。

  对此,谭振华表示,虽然不能帮上什么大忙,不过自己旗下还有一个魔都光电设备有限公司,与华夏科学院常春光机所的也有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目前还有共同研究开发的产品项目,如果可能,三方合作改进这套系统,重点放在祝总师总结的几点不足之处,特别是要解决工程量产产品的易生产性和可靠性方面,短期内应该是能看到成果的,至于火控计算机什么的那就更简单了,王总师您就说要啥样的吧……

  当然最麻烦的是华夏几乎所有用到动力的产品都面临的老问题——发动机。

  在这一点上,发动机总师王宝中和坦克总师方伟贤再次发生了争论,王宝中坚持认为“风暴2号”如果量产,最好还是采用现成的已经相对成熟的730马力12150ZL型发动机,而方伟贤则认为,“风暴2号”样车作战重量已经达到了39.6吨,而按照巴铁方面的要求,在关键部位再加挂外置复合装甲的情况下,重量势必会进一步增加,这台发动机将存在明显功率不足的问题,考虑到国产新型大功率发动机还在研制过程中,量产不知何年何月,所以用现有的调校到800马力的8V165发动机才是可行的选择,至于现在遇到的问题,那可以通过继续投资研发改进来解决么。

  方伟贤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瞟着谭振华,很明显,是希望谭振华再次解囊,赞助这型发动机的后续研发,毕竟这位小财主在本次会议上一贯高调的掏钱力度和速度让人留下的印象都实在太深刻了。

  不过这一次,他有些失望。

  

第1179章 投资逻辑

  

  方伟贤只看到了谭振华已经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大笔的投资,也看到了他在本轮的“风暴2号”样车技术碰头会中,为了解决这辆车的各种技术问题而大开支票,甚至还听说了他对伊克拉的大笔国家贷款,但是,他并不了解谭振华在这种看似随意满世界撒钱一样的投资行为背后的逻辑。

  投资炮钢、建设电渣炉、引进最新的自动控制系统,那是因为他与钢铁研究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还有一家现成的特种钢铁厂可以转化技术,将投入的研发费用分摊到日后的产品生产中去,这些在技术上的投入,很快就能转化为生产力和高额的附加利润。

  谭振华就不相信,他花钱研制的新型炮钢,这材料将来的生产还能逃过了他的手掌心——谁要是这么干,那他今后就别想从二少爷的兜里再掏出一毛钱去!这种事情不用明说,大家都心照不宣就好。

  在技术进步方面,谭振华原本就是特别愿意投资的,而且已经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

  就比如他委托钢铁研究院开发的高屈服强度船钢吧,其民用的版本现在已经成为了宁都特种钢铁厂的拳头产品,大量出口倭国及欧洲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这些国家生产的石油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潜水作业船等等特种船只对这种便宜到只有本国同类产品三分之二价格,但性能甚至还有超出的钢材赞不绝口,纷纷将原先交给欧洲或者倭国老牌钢厂的订单转移了过来。

  至于因此而受到冲击,正在失去市场的那些老牌钢厂——出来混,面对同行的竞争那不是正常的吗?竞争不过你就老老实实地让出市场就好,资本主义不是一向鼓吹自由贸易吗?

  什么?这些钢铁企业要万一倒闭了会引发大量失业并造成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那是你们当地国家和政府的职责,谭二少爷表示我是资本家我只管挣钱,没那闲工夫管你的死活……

  投资专用数控深孔加工机床,也是基于他有一家现成的机床厂,已经有了与东芝的深入合作并从对方大量引进了各类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法,数控机床的核心,计算机则根本就是谭振华旗下的拳头产品之一,而且华夏本就是全世界有数的各类火炮生产大国,能够提前一步进入这个技术含量和垄断性都非常高的专用设备生产领域,他相信今后他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切下大大的一块蛋糕,至少在短期内,把那几家老字号的,不思进取,至今还在满足于生产老式手摇机床的“国字号”机床生产企业杀得丢盔弃甲根本没有问题。

  而且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趋于明朗化,在宁都精密机床有限公司完成改制并投入实际生产后,其产品就因为对比纯进口机床相对便宜的价格和相对几大国营机床厂产品先进的性能、优良的质量、完善及收费合理的售后服务斩获了大量正日益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订单,而很多与谭振华亲近的企业,比如好几家大型航空制造企业,在参观完该厂并试用了其产品后,也纷纷决定用该厂的产品替换掉逐渐老迈的普通机床以及一部分原打算进口的中、低端机床。

  顺便提一句,宁都精密机床公司还有一项谭振华原先忽略了,但后来却发现特别挣钱的小产业——各类机床刀具。

  因为与宁都特种刚铁厂是兄弟企业,又与钢铁研究院关系密切,三家最后还联合在宁都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金属材料实验室,目前,这座实验室正全力研究的就是各类机床切削用刀具材料,并已经取得了一部分成果,这些成果被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并迅速以其优良的性价比征服了市场——比如,一把华夏曾经不能自产的高速合金砖头,原先从西汉斯进口的时候,对方要价500美元,爱买不买,但现在么,呵呵呵,宁都出品,100块人民币搞定,性能几乎完全一样,而且就这个价格宁都精密机床公司还有超过50%的利润。结果就是,西汉斯那边只好大降价,现在的要价已经降到了80美元一把。

  嗯,这种情况吧,其实就像谭振华前世一模一样,华夏,就是发达国家的照妖镜和粉碎机,任何行业,但凡被华夏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依靠技术垄断,在这些行业上躺着挣钱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遥想前世,华夏的通讯设备市场还被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思科、3COM等国外企业垄断瓜分的时候,这些企业过得多么的舒坦啊,价格高高在上,出了问题就是你用户使用环境的问题,绝不可能是我们设备的问题,什么?坏了一颗螺丝钉?那你必须用我们的原装配件维修,否则你这台机器坏了我们就不给保修了啊,嗯,至于这颗螺丝钉的价格么,很便宜的,算你50美金好了,对了,提醒一下,换螺丝钉必须要我们的工程师亲自操作的,别人操作后我们也一样不给保修的,工程师费用一小时300美金起,从本国机场出发开始算,记得哦,往返机票和住五星级酒店的费用另算的哦……后来,华夏有了华为,有了中兴,然后呢,呵呵!

  说回正题,就算是比较偏门的稳像系统,谭振华之所以愿意和王新桥合作,也是因为他旗下有现成的魔都光电设备公司,虽然这东西不大像能转化为民用设备的样子,但,其中的镜头结构却颇有点意思,还有火炮的双稳系统,这些,其实在道理上与相机的防抖系统原理非常类似,钻研透了,也是很好的技术储备,特别是火控计算机,这一块的业务,谭振华更是志在必得!

  尤其是其中还有微光夜视系统,谭振华更是对其垂涎欲滴——这东西目前在华夏还是黑科技,只在军事方面有极小规模的应用,但已经在缅玉的CIA对若干政要的营救行动中现场观摩过这类装备威力的谭振华却知道,这项技术在未来,不但将成为军事装备中的一个大分类,甚至会因为成本的不断下降而白菜化成为每一名士兵的标准装备,这个量,随便算算就实在太恐怖了,更何况还有规模更加庞大的民用市场在等着!

  不信?诸位同学下楼散步的时候可以随便观察一下周围的监控摄像头,芊之羽敢打赌,其中必有红外微光的。

  而借着这次的合作,谭振华觉得自己的魔爪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伸入这个领域了!

  但,柴油发动机不一样。

  到目前为止,谭振华在这个领域的投资还是一片空白,他连一个可以转化技术的立足点都没有,现在贸然出手的话,基本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众所周知,没有利益的投资,谭二少爷那是说啥也不能干的。

  

第1180章 动力王者

  

  其实,在谭振华的心里,早就对投资柴油机心痒的不行。

  在内燃机的几个主要分支中,柴油机是公认的多用途动力王者。

  相比汽油发动机,柴油机的扭矩大、热效率高、可靠性好、油路简单而且燃料相对汽油机还要便宜,所以经济性更好,适用的工况也要比汽油机广泛得多。

  比如,华夏农村常见的以单缸柴油机为动力的手扶拖拉机等机械农具和小型内河船舶、建筑工地上的各类工程机械、各类适用于非铺装路面的载重车辆和部分小型乘用车辆、轨道牵引机车、80%以上的军用船舶以及99.99%的民用船舶、各类应急或备份发电设施等等等等,这么说吧,只要有现代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一定能见到柴油机,只不过功率和用途不同罢了。

  这样一颗用途广泛深入到国计民生各方各面、各行各业的动力核心,怎么可能不被谭二少爷惦记?

  但惦记归惦记 ,这么些年以来,他还真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插足这个行当,直到今天。

  方伟贤的殷切目光让谭振华意识到,现在是进入柴油机这个行业最好的契机。

  不过,在真正进入这个对他来说还非常陌生的行业之前,还有很多功课要做,随随便便拍脑瓜子就决定项目投资,可不是他的风格。

  而且被方伟贤寄予极大希望的那台8V165也不是他的菜。

  通过今天的会议他已经知道,看起来性能领先,发展潜力不错的8V165发动机,其实是西汉斯MTU公司8V331TC41的华夏测绘仿制产品,而8V331TC41又是现役的“豹2”坦克的动力核心MB873Ka-501发动机的精简降级民用版本。

  这是谭振华无法接受的。

  倒不是说他对引进西方的技术和产品有什么偏见,相反的,他对此一向非常积极,但凡被他看中的技术,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使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在背地里搞些小动作来拿到这些技术,但这有一个前提。

  前提就是,第一,人家要肯卖;第二,如果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并非仅限于军事用途,那么,他就必须保证这些技术在引进的时候,其台面上的手续一定是合法完整的。

  因为,在他的观念中,引进这些技术从来就不是目的而仅仅只是手段,是“引进-消化-吸收-进口替代-出口替代”这一过程的第一步而已。

  换句话说,被引进的这些技术,将来一定会在华夏本土化并进一步发展,在性能、成本、使用寿命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后,重新杀回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而显然,这台8V165并不符合他的要求。

  这么说吧,就算他投入巨资,就算华夏的基础材料行业突然爆发,解决了所有材料问题,就算王宝中这次也特别给力,解决了所有技术问题,这台发动机被仿得和它的原型机一模一样,那又如何?

  除了军方可能的采购订单之外,他一台也不能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甚至其变形、精简版本也不可以,除非他准备和MTU打一场必输的官司。

  这显然将对他在国际上的声望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也会对他今后与别的公司洽谈技术引进时造成无形的障碍。

  所以,要么他去和MTU谈,干脆将这台发动机的技术正大光明地买回来,这个,以他现在在西汉斯几乎空白的人脉,难度颇高;要么就直接放弃,另起炉灶。

  说实话,他反而更看好那台现成的12150ZL,虽然这仅仅是一台60年代水准的发动机,但,这台发动机的所有知识产权都完完整整地掌握在华夏手中,随便怎么折腾,都是自己家里的事。

  而且柴油发动机这种东西与航空发动机的应用场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航空发动机这种动不动就好几百万美元甚至上千万美元一台的昂贵大件,大家买起来都非常小心,几大民用发动机厂商也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拼杀得刺刀见红,在安全性、易维护性、噪音、环保排放性能各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特别是燃油经济性,航空燃油本来就贵,更是构成航空公司经营成本中一个大头,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差一点点就意味着在整架飞机全寿命整体运营成本上的巨大差异,你稍微落后一点,真可能一台都卖不出去;但柴油机不一样,柴油机的应用场景要宽泛得太多了,有些应用场景就要求主机便宜皮实就行,比如遍布农村的单缸柴油机;而有些应用场景的使用环境非常恶劣,可靠性被放在了第一位,比如矿山机械等,这种时候,马力大、皮实耐操才是王道,稍微多费点油根本没人计较。

  所以吧,谭振华觉得自己应该是站王宝中这头的,认为对于坦克这种使用场景极端复杂的陆战兵器来说,可靠性才是第一硬指标。

  但,这仅仅是从半天多的会议中得出的第一印象,想要仅仅依靠这点认识就做出决策,未免有些太草率了,而且,要真正进入柴油机这个行当,谭振华还需要一个支点。

  其实也就是想办法先去整个柴油机厂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