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479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看来,你又一次走在前面了。”盛田昭夫叹道:“我虽然不懂电池技术,但出于产品需求和职业习惯,也一直关注着这个行业的动态,据我所知,全球至少有十支以上的专业团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说一句实话吧,埃里克,我个人其实非常看好锂离子电池的未来前景,因为我认为,镍镉电池有其固有的缺陷,只是一个中间过渡产品,它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废弃后产生的环境污染实在太严重了,这与整个国际主流社会越来越重视的环保理念严重不符,所以,当初我只是购买你的成品镍镉电池,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来生产它,但这次不一样,这一次,我想自己来生产,埃里克,我想你懂我的意思。”

  谭振华当然懂。

  因为他非常清楚地记得,在上一个时空,正是索尼向John Goodenough当时所在的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购买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专利,并随后在世界上推出了第一块实用化的锂充电电池。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才将倭国之行的第一站放在了索尼。

  “那么,开个价吧,给我授权,埃里克,我想我们不但是老朋友,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我们索尼公司更是“Midoor”行业联盟最坚定的支持者,你会给我一个合理的报价的对吗?”

  在盛田昭夫想来,谭振华这次主动找到他,肯定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了,他甚至都已经想好了为这项新技术支付一笔不菲的使用授权费——毕竟有偿使用联盟内各成员的新技术,但不得对互相之间的技术转让设置除合理的授权费之外的其他门槛,已经成为了“Midoor”行业联盟内各成员都共同遵守的一项基本准则,那么埃里克既然已经打算公开这项技术,剩下的无非也就是谈判授权费的金额和收取方式问题罢了。

  而且索尼公司现在手上有的是钱,他根本不担心这方面的问题。

  但这一次,他却从谭振华听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盛田社长,就像我刚才说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技术,它不属于“矩阵”实验室,所以也不必遵守“Midoor”行业联盟内的行事规则,所以很对不起,这一次,授权不卖。想要得到它,必须以另外的方式。”

  “什么方法?”盛田昭夫皱起了眉头。

  “用一项我需要的技术交换。”

  

第1253章 稳坐钓鱼台

  

  同样的谈话很快就在东芝,在佳能,在松下陆续上演。

  每一家都对谭振华抛出的新技术心动不已,但每一家也都对谭振华提出的交换条件头痛得不行。

  他提出的条件实在太麻烦了——谁家能拿出聚丙烯或者聚乙烯微孔膜技术给他,他就会将锂离子电池的专利授权谁家,而且,这次的授权不但免费,还将是5年内限定倭国地区排他性的!

  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拿下了这个授权的企业,将可以在5年内在把所有倭国竞争者排除在外!

  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5年时间,足够拿下授权的企业在这个行业中取得近乎垄断的统治性地位,而后来者将不得不面对技术、成本与市场等多方面的高耸壁垒!

  也就是说,后来者要么在自己的产品上被迫选择采用此次授权企业生产的产品,接受对方的利润盘剥,要么就得花费巨大的代价,踏入被对方抬得越来越高的行业进入门槛。

  更不要说,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性能优势极为明显,在这些做电子,特别是消费电子的头部企业眼中,必然会成为未来的流行趋势,那也就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所以这一次的授权,是必须尽力争取的。

  但谭振华要的高分子薄膜微孔技术,并不掌握在这几家被谭振华特意挑选出的公司手中,索尼、佳能、东芝、松下,这四家企业的主业都是电子产品的制造与销售,严格说来,他们既是电池的用户,也可能是电池的生产者,但现代工业产品复杂的供应链构成决定了他们绝不可能是每一个零件的制造者。

  高分子膜,这显然属于石油化工领域中的一个细分支了,在这个细分领域内,倭国有两家企业堪称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领导者, “东燃化学”和“旭化成工业”。

  说起来,倭国的社会构成与华夏有很多的类似之处,两者处于同样的东亚文化圈,其历史和文化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都交织在一起,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非常的类似——比如,遇到了谭振华提出这个“专利授权竞标方案”,四家“入围企业”自然而然地开始按照各自所属的阵营“抱团取暖”。

  企业还有阵营?

  当然有,在倭国,企业之间的“阵营”划分,那是传统,而且还有非常严密的组织来划分“阵营”,并因此也形成了倭国特有的一种企业文化和组织形式——财阀。

  简单介绍一下倭国的这种“财阀”制度:这是一种倭国企业间特有的制度,传承悠久,其历史可以从今天向上追溯好几百年,其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各成员企业之间呈环状持股,是“以资本为纽带”的,以相互提携业务为目标的联合体。

  这些联合体的支点基本上都是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一般都有一个传承悠久的家族为核心,彼此之间互相参股,通过各企业间高官组建的“经理会”这一机构协调行动,在遇到困难时相互提携,在遇到竞争时一致对外。

  而对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所谓的“六大财阀”,它们分别是:三菱财团、富士财团、三井财团、住友财团、三和财团、劝银财团。

  这六家财团加起来控制着全国60%以上的总资产;55%以上的总资本;60%以上的销售额;20%以上的就业人员,可见其对倭国的影响之深。

  为避免书友说芊之羽水文,关于这六大财团的背景成因以及旗下企业,咱就不详细介绍了,反正你认识的倭国品牌几乎被一网打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上网去搜索,在这里只介绍一下被谭振华圈定的四家“入围企业”各自的归属。

  佳能属于富士财团,松下属于住友财团,索尼和东芝都属于三井财团。

  在这种前提下,索尼和东芝立刻达成了协议,枪口一致对外,誓要将佳能和松下首先驱逐出竞争者行列。

  看到这里,同学们也许就明白了,当初谭振华在CES上准备高光登场时,盛田昭夫为什么会答应了佐波正一,一起为他站台了——这两位,本来就是一伙儿的。

  而且索尼和东芝在这次的专利授权争夺战中本来就占有很大优势,因为,在倭国的两家高分子微孔膜领导企业中,“东燃化学”就属于三井财团!

  事实上所谓的“东燃化学”,原本就是“三井财团”旗下,“三井物产”中的石油化学部门独立经营之后的马甲!

  当然,佳能和松下是不会甘心于就这样轻易出局的,他们也立刻行动起来,协调了彼此的立场,并立刻也组织起了一个横跨三大财团的联盟——佳能所属的富士财团和松下所属的住友财团当然在列,另一个新加入者则必然是“旭化成”所属的劝银财团。

  于是,四国杀很快演变成了双雄争霸。

  谭二少爷则成了稳坐钓鱼台的那个裁判者。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二少爷所喜闻乐见的,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让消费者得到最大的实惠嘛,谭二表示作为一个吃瓜群众,看人撕逼什么的最爽了……

  但最后的结果其实也是显而易见的,由富士财团、住友财团和劝银财团组成的三方联盟虽然看似实力强大,但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分配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故而最后还是三井财团棋高一着,在经过了内部的协调后,他们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拿下锂电池的专利后,索尼和东芝将组建一家合资公司来执行产品的生产任务,双方各占40%的股权,另20%的股权由三井物产持有,而高分子隔膜将由“东燃化学”供应,这样一来,几方的利益便达成了一致;而“东燃化学”将向谭振华指定的华夏企业授权高分子微孔膜的生产技术,这一技术转让的费用将由新成立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承担,“东燃化学”将从产品销售的额外溢价上获得技术出让补偿。

  至于“巴统”的规定么,嗯,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对不对?高分子膜又不是只能用于分子筛等高科技产品上,农业生产上用的大棚不也是这玩意吗?塑料袋、保鲜膜也是啊,对不对?就是膜微孔技术的转让稍微有点麻烦,不过也不是无法可想,咱们可以向华夏出口上一代的擦着“巴统”规定边走的技术么,正好还能保护“东燃化学”的技术领先优势,至于出口名目么,嗯,向华夏出口一条医用口罩的原材料生产线这个主意不错……

  

第1254章 昔日荣光

  

  当谭振华带着这些成果找到了陈笕远校长的时候,陈校长是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谭振华居然用了如此之短的时间,就搞定了这么复杂的一件事。

  微孔膜的用途极为广泛,是气体过滤、液相分离中的重要组件,读者朋友们家里安装的净水器就是微孔膜的典型应用,而在工业上,它在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医药卫生等各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这么一个在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产品,其技术含量却是相当高的,首先,你要么直接拉成表面粗糙度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的膜,要么拉成极细的纤维再通过编制或者热粘和的手段制成膜,这还是第一步,有了这一步之后,你还要根据不同的用途,为其做后道处理——鉴于用途不同的材料性状也不同,对微孔大小的要求也不同,所以编织、粘和或者拉伸,都是常见的工艺,之后需要做涂层、热处理等必不可少的工序,这些工序对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的要求都很高,毕竟是要在高分子薄膜上做出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孔来,而且还得保证这些孔的尺寸大致相同、分布均匀,还得保证这些孔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不会轻易改变性状,而到了另外条件时又必须改变性状——想想就知道了,这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说一句题外话,其实最近大家的耳朵里快听出老茧来的2020年春季第一爆款商品没有之一的口罩,其核心材料“熔喷布”,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种高分子微孔材料,它是用聚丙烯(PP)纤维采用“热粘和”(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办法制造的,纤维直径大约0.5~1微米,表面积大,孔隙率高(≥75%),低阻、高效、高容尘,所以才能够起到阻挡病毒或细菌入侵呼吸道的作用。

  微孔膜是如此重要,可是,在1987年的华夏,几乎完全不具备生产能力,这是受到了华夏整体化工机械制造能力的限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当王集山提出了锂膜的标准要求之后,全国上下,竟然没有一家企业敢接这个活。

  而谭振华这次从倭国弄回来的“医用口罩原材料生产线”,就宛如在黑夜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一方面解决了现实的高分子微孔膜生产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消化吸收该技术,也在这一领域为华夏的化工机械行业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

  前文曾经说过,华夏从来也不缺少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学家,这些人更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一直默默地在各自的领域内积累着知识和能力,他们缺乏的,其实是更加广阔的眼界和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

  就像机载PD雷达,贲放无疑是国内该领域的佼佼者,但多年的积累离转化成真实的工程应用成果却一直无法实现,如果让他一直这样下去,以他的能力和悟性,也许终究有一天能取得突破,但,那需要多久?谁也无法预测,谁也说不清楚。而当他看到了IAI的那部EL/M-2021B之后,萦绕在他心头多年的疑惑便豁然间烟消云散,谭振华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现在安装在“飞豹”战机上的那部雷达,其性能远远超过当初4014所引进的EL/M-2021B!

  当然,小谭谭贡献的那本“秘籍”以及他提供的新一代CPU也在这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雷达中的运算核心,也就是CPU的运算能力对雷达的整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信号的解析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CPU需要进行大量的傅里叶变换运算,80-90年代的雷达,都还是采用通用CPU来进行这些计算的,90年代后期的雷达则更近一步,采用了DSP芯片来执行这一工作,DSP芯片,其实可以大致理解为一种特殊的CPU,是专为解决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而研制的芯片,针对性更强,因为效率更高。

  说回正题,谭振华搞回来了这项技术,陈笕远当然要履行当初的诺言,出面说动化工部,调集全国的专家全力以赴地进行一场集中会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这项技术彻底消化吸收并变成华夏自己的技术储备和能力,有可能的话,还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嗯,当然,光拿好处不付出,在谭振华这里是行不通的,所以这些专家们必须与“东燃化学”派来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帮助谭振华把安装在“宁都石化”的这条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毕并保证其能够贯通投产。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吧,“宁都石化”这家谭振华参了大股的企业,可有一样拳头产品,名叫聚丙烯。

  不过说实话,化工部哪里还需要说服啊,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做梦都想不到呢!

  和谭总合作就是爽快啊,时不时的就能从他这里捡到好东西,还都是不花钱的,还都是折腾了半天也没搞定的……谭总你就说吧,你要多少专家的名额?不对,应该是你能给多少专家的名额?

  谭振华表示我打算在宁都石化修一座“专家楼”,领导你看给多少地皮我就修多大的楼……

  另外,能不能再给批一个国家级“高分子微孔膜实验室”的牌牌,让咱这栋楼也看着高大上一点?

  那谭总你就干脆别只修一栋楼了,我在宁都石化旁边给你整块地,你修个化工园区吧……

  轰轰烈烈的园区建设很快就开始了,看着工地上的施工机械欢快地吐着黑烟忙碌,谭振华的心中无比满足,这,才是他喜欢的场景,向往的生活啊!

  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这小翅膀的胡乱煽动,锂膜这一锂离子二次电池领域技术含量最高的制高点,已经提前30年踏上了华夏人的足迹——在上一个时空,要到90年代中期,华夏才终于点亮了高分子微孔膜的科技树,并在世纪之交实现了中试生产;而在整个微孔膜领域中技术要求更高的锂膜,却依然面临无数待解决的难题。

  公元2000年,华夏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年产量仅有3500万只,而且还基本上都是没有得到专利授权的山寨货,因此出口极为有限,大部分厂家都只能窝在家里互相厮杀,关键材料锂膜则全部依赖进口,隔壁倭国的年产量却高达5亿只之多,占据了超过90%的全球市场份额!

  国产锂膜,直到2008年之后才终于有所突破。

  当然,按照所谓“被华夏掌握了的技术就不能称之为核心技术”定律,由旭化成、东燃化学以及米国Celgard三大巨头垄断的锂膜市场,也从那一年开始了土崩瓦解的过程,至谭振华重生的2017年,华夏企业已经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规模(2018年达到60%,以上为史实数据,笔者注),昔日的巨头们除了在暗中咬牙切齿,剩下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搬一把摇椅,在夕阳下回忆昔日的荣光……

  什么?你们还想回忆昔日荣光?

  问过谭二少爷他答应吗?

  

第1255章 鲁班与墨翟

  

  很遗憾,由于谭振华的乱入以及王集山的给力,在本时空,Mr John Goodenough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发明人这一称号失之交臂,也因此几乎丧失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让我们祝老爷子晚年能沉静在他喜爱的文学和艺术之中。

  但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谭振华给予索尼和东芝公司联合组建的“索芝新能源”公司5年的市场独占期,其实有着更深层的考虑——任何一项新产品,其技术和制造工艺的成熟需要时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也需要时间,被广大消费者所普遍接受更需要时间,除此以外,华夏攻克锂膜国产化需要时间,授权只是专利使用权,找到突破专利壁垒的技术方案更是需要时间!

  5年,就是谭振华与陈笕远共同制定的时间表。

  这一次,他要让这些国际巨头们,连垄断的机会都没有!

  当谭振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步承诺,将所有的资料、授权包括一条产线交给了陈笕远之后,陈校长随即做出了一件令谭振华无比感佩之事——他当场向在场的化工部领导递交了辞呈,辞去了京城化工大学这一国内化工领域第一名校校长的显赫职务而转任“宁都高分子微孔膜实验室”主任,放下一切行政事务,在这5年的时间里,专心致志地履行与谭振华的约定。

  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他与谭振华的约定,更是他作为一名华夏化工行业的老专家,在生命的暮年,还能为国家爆发一次光和热的最后机会!

  如师昌旭,如郭宜城,如吴达观,如杨槱,如祝宇森,如申宗义……如谭振华认识的,每一位白发苍苍的前辈,他们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当他们发现有那么一点火星闪耀,便会迫不及待地扑上前去,将生命点燃成照耀后人前进的火炬!

  他们,就是华夏的脊梁,是华夏民族绵延5千年不绝的传承之基!

  尽管谭振华对施工工地的忙碌场景百看不厌,但,掺和了太多事的他实在没可能在此投入全部精力,所以在将所有事物托付给了已经变成工地临时监工的陈笕远之后,他匆匆飞往了香江。

  因为有两艘特殊的船,到港了。

  “鲁班”号和“墨翟”号,这是谭振华为这两艘好不容易搞到的二手挖泥船起的名字,这两艘船由荷栏皇家IHC公司(Royal IHC)建造,并曾经在全球最大的河道及港口疏浚业务承包公司荷栏波斯卡利斯服役过三年,IHC公司有着超过300年的历史,是全球挖泥船建造领域的王者。

  相比停泊在维多利亚港码头的那些船长超过300米,排水量数万吨甚至十数万吨的巨轮来说,“鲁班号”和“墨翟号”只是两艘小不点——两艘船都属于IHC的“海狸”级绞吸式挖泥船,是该级别中吨位最大的一个型号“海狸8000AP”的标准船型,有自航能力,船长约70米,形状怪异,一幅大大的龙门吊横跨两舷,甲板上布满了巨大的机械和粗壮的管线,在船尾部还有两座高耸的烟囱。

  之所以买了这两艘“小船”,是因为谭振华知道,这个吨位已经是米国人心理能够承受的极限了,再大吨位的船不是没有,不过恐怕布希先生和“巴统”那边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给他的。

  包钰刚指着静静停泊在港口里的这两条船问道:“振华,船已经到港了,可我没听说你承包过什么港口疏浚方面的业务啊?我得提醒你,港口的泊位费很贵的,这可不是你在马路边停车。”

  “香江的停车费也不便宜呢。”谭振华笑道:“包爷爷,这两条船还没到它们被派上用处的时间,所以你要是最近有什么业务,随便拿去用就好,费用都算在我身上,只是在明年2月份之前得还给我,嗯,不过,现在船上负责操作的工人以及负责开船的水手都是我从荷栏波斯卡利斯公司那边高价雇来的,这倒是有点肉痛,包爷爷,要不,您能帮我组织一些这方面的人手吗?”

  包钰刚想了想道:“人手倒是能组织得到,香江的航运发达,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很多,只要工钱给的合理,不怕招不到人,不过振华,以我对你的了解,你搞这两条船过来,目的恐怕并不单纯吧?我不问你打算做什么,不过我得提醒你,有些事,只能交给靠得住的人去做。”

  谭振华顿时一拍脑壳:“包爷爷,您提醒得对!怪不得人家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您这句话可算帮了我大忙了!我这就去打电话落实人手的事情。”

  ……

  “谭振华给我的电话?”王旭恭脸色古怪地接过了通讯员递过来的话筒,心中疑窦万千:“那个满脑子鬼主意的有钱少爷,怎么会想起来给我打电话的?他有事,不应该去找陈义坚吗?”

  话筒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王首长好,谭振华这儿给您请安了。”

  “少油嘴滑舌的,说,找我什么事?我这电话可不是能拿来聊天唠嗑的。”

  “首长批评的是,嗯,我这里有点小事儿想请首长帮忙,是这么回事,我最近吧,买了两条有点儿特别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