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487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可其他股市呢?

  华尔街、悉尼、多伦多、法兰克福、伦敦,它们的拯救者又在哪里?谁又有能力托起它们那么大的体量?

  

第1276章 一步之遥

  

  奥古斯特﹒缪萨尔森博士枯坐在办公室中已经很久了,现在,他面临一个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选择。

  而这个选择的结果,将关系曼恩集团将来的成败。

  曼恩集团,是欧洲最顶尖的柴油机、工程机械、载重卡车的制造商,西汉斯工业的代表和骄傲。

  但这不代表它没有竞争对手。

  芬栏的瓦锡兰、瑞仕的苏尔寿;米国的卡特彼勒、康明斯;倭国的三菱等等也都是这些领域内的佼佼者,他们的产品一样行销全球,在世界范围内与曼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而在这些竞争者中,有一个“老家伙”虽然体量不大,但前些年却像吃了“Viagra”一般,徒然焕发了第二春,发展势头极为迅猛,也因此被曼恩视为最有潜力和未来最具威胁的对手之一。

  斯太尔,来自奥地利的一家载重卡车、柴油机制造商,历史悠久但发展平平,甚至一度面临倒闭,但在进入80年代后,其狂飙猛进的速度,让在这一领域内的一众老牌强势企业都感到咂舌。

  缪萨尔森博士其实知道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1979年4月,刚刚宣布改开的华夏派出了一支重量级的队伍抵达欧洲,这支队伍的名称叫做“华夏汽车工业考察团”。

  他们接连考察了七大车企,包括:奔驰、雷诺、大众、欧洲通用、沃尔沃、曼恩、斯太尔。所有人都知道这支考察团带着什么样的使命,他们是为华夏国内羸弱的汽车工业寻找技术合作方。

  刚刚开放的华夏派出的这支考察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每个人都想和华夏做生意,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到那个神秘的国度去——但是,华夏人明显志不在此。

  他们提出的要求是,谁能够转让技术,谁就能够获得进入华夏市场的通行证。

  面对这种要求,各家企业的态度和做法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轿车方面,众所周知,波尔舍家族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与华夏方面多次接触之后,1982年,他们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以“帕萨特B2”这款车型为先驱,一步步地打开了华夏市场,眼看着就要迎来丰收。

  而在重型卡车方面,华夏原先最中意的就是奔驰和曼恩。

  然而,这两家公司的经营策略都偏向于保守,缪萨尔森博士至今还记得,当年,他还不是总裁而是曼恩企划部门负责人的时候,就向当时的总裁提出过,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可惜,这个意见最终却被董事会否决。

  董事会当时的意见是:可以转让一部分不领先的技术,条件是,华夏必须先购买价值数亿马克的曼恩产品!

  曼恩的东西好不好?

  当然好,非常好,但有一个缺点。

  贵。

  而那时的华夏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你要他们立刻掏出数亿马克的真金白银?

  那纯属想多了。

  同样的条件,同样的事件也在奔驰上演,结果自然是华夏人摇头叹息而去。

  奔驰和曼恩设立的高门槛挡住了华夏获得先进重卡的努力,同时也挡住了这两家企业进军华夏的步伐,于是,被那个原本快要边缘化的“小企业”趁虚而入、渔翁得利。

  当时正面临极大经济危机,即将走到破产边缘的斯太尔表示,什么都可以卖!

  这家有150余年历史的奥地利企业在曼恩看来,其技术水平勉强能排得上二流水准,其产品除了便宜,也就凑合能用而已,比自家差远了,但就是这家企业在赌徒式地倾力一搏之后,却一举翻身!

  1983年12月17日,华夏和奥地利双方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斯太尔掏空了口袋,将自己的主打车型全部打包摆上了货架,从16吨到40吨,一共91款车型,全部向华夏技术转让!(史实,笔者注。)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斯太尔开启了火箭式的发展模式。

  因为,迄今为止,华夏生产的斯太尔重型卡车全部都是从奥地利CKD进口全套散件组装的,而由于这几年华夏的高速发展,载重卡车的需求简直是呈几何级数般的上涨,缪萨尔森博士曾经亲耳听人说过,在华夏,斯太尔已经成为了重型卡车的代名词!

  他们到底卖掉了多少卡车,又挣了多少钱啊!

  面对这种情况,曼恩的董事会才终于如梦初醒,他们将当初提出要与华夏合作的缪萨尔森博士提拔起来,任命为新任的CEO,而博士上台的第一个重大建议就是——收购斯太尔!

  现在重新与华夏展开谈判显然已经有些迟了,而且竞争对手也已经发展了起来,在载重卡车、车用柴油机、工程透平机械等曼恩的核心领域发起了挑战,这样的对手是非常可怕的,他们有牢固的,几乎是垄断经营的市场大后方,源源不断的利润更可以加速其研发新技术的步伐,虽然他们现在依然落后,但这种逐渐逼近的趋势却让人不由得心生恐惧!

  对此,缪萨尔森博士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既然无法在市场上干掉对手,那就不如一口吞下对方,让竞争对手成为本方的一份子,那不就一切都解决了吗?

  现在动手花费的代价还小,还来得及,要是等对手再成长几年,那说不定,都有本方被对手吞下的可能!

  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曼恩的部分拳头产品不是被阻挡在华夏市场之外吗?那么吞下斯太尔之后,也就意味着,华夏的市场大门将对曼恩彻底洞开!

  这是一个好主意。

  曼恩董事会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同意了缪萨尔森博士的提案,收购行动从去年开始展开——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这次的收购案在执行中,必然遭到了斯太尔原董事会的激烈反抗。

  作为一家有着150年传承的企业,怎么可能轻易放弃独立自主的经营方式呢?又不是挣不到钱!

  要约收购、股市搏杀自然成为了双方博弈的手段,斯太尔的股价也在曼恩集团的收购过程中获得了极高的估值溢价。

  这也意味着,曼恩想要将斯太尔收入囊中,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需要花掉更多的金钱。

  到今天为止,曼恩已经掌握了斯太尔43.6%的股权,成为了事实上的第一大股东,距离控股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再努力一把,吞下斯太尔的梦想就可以完全达成。

  但是,这一步,迈不出去了。

  

第1277章 灰犀牛

  

  突然爆发的“黑色星期一”事件,就好像一头灰色的犀牛,它的突然闯入,完全打乱了曼恩的节奏,股市的暴跌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就像郭钊德说的,再低的杠杆也是杠杆,现代企业不可能不使用银行贷款等各种金融工具,尤其像曼恩这类从事着重工业制造业的企业,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他们的优势核心,同时也是他们的巨大负担,而每笔生意不菲的金额也决定了客户的付款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周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然会用到金融杠杆,所以,曼恩不得不出手拯救自家的股票,这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钱,也一下就抽空了原本充裕的资金储备。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

  随着股市的不断下滑,整个金融市场都蔓延着一股悲哀的气息,人人口中谈论的都是“经济危机要来了。”这个可怕的字眼就像病毒一样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到了全球,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大宗投资行为被中断或者干脆终止,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快速下滑,而曼恩这种企业的订单显然与这两者都息息相关,于是,正在洽谈的合同被无限期推迟,已经签署的订单被客户要求延期交付,更有一些客户提出,哪怕损失定金也要求取消合同……

  这才是曼恩最大的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订单金额大幅度降低将是大概率事件,这也就是说,曼恩维系全球5万余名雇员的人工费用、企业开动的能耗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全球各处办公场所的场地租金费用……等等等等,都要断了来源。

  因为收入锐减而开支未见减少多少,亏损就在眼前!

  降薪、裁员、换便宜的办公场所这些措施都已经被列上了公司管理层正在考虑的应对策略,甚至已经有董事会成员提出,暂缓对斯太尔的收购进度,抛售其一部分股票以换取现金这些都是必要时应该采取的手段。

  但以现在的股价,如果抛售斯太尔的股票,且不说有没有人愿意接盘,就算有人接盘了,那也意味着,曼恩的收购计划不但以失败而告终,更因为高买低抛,造成了数亿马克的实际亏损,那样一来,曼恩本季度的财务报表就会异常难看。

  而且现在放手,实在是不甘心啊,斯太尔的股价也处于低谷,此时下手,正是收购的最好时机,这就好像明明看到了一块心仪已久的肥肉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就能吃到嘴里了,却要无奈地放弃,这种感觉,实在是糟透了!

  上任以来,一直顺风顺水的缪萨尔森博士揉了揉酸痛的太阳穴,几次拿起笔却又放下,实在不甘心签署面前这份已经摊开了很久的公司决议。

  一定有什么办法的,只要能熬过这一阵,曼恩一定能浴火重生,也一定能更加强大。

  办法其实很简单,人人都懂,只要能筹集到足够的,让曼恩熬过这段艰难时光的现金就可以。

  但现金,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却是所有人都在渴求的东西,也是所有人都在不惜代价争夺的宝贵资源,西汉斯所有的企业都被这波突如其来的危机冲击得摇摇欲坠,谁的手里还能握有大量的现金呢?

  银行、各类影子贷款机构,缪萨尔森博士这几天走马灯似的见了不少,但现在这种时候,提起借钱,那是所有人都摇头的——不是他们不肯借,是他们也没钱,因为这些天来找他们借钱的人实在太多了。

  慕尼黑市政府、巴伐利亚州政府,缪萨尔森博士也多次登门,希望能得到政府方面的财务援助,但结果却无法预料——以西汉斯这种政治体制,要决定一项重大政策,市议会和州议会需要进行一场又一场辩论大赛,想要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不同政党的议员们达成多数一致,这是一桩水磨工夫,需要很多时间来妥协利益,但现在最缺的,恰恰又是时间!

  正如一句华夏谚语所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是有的。

  缪萨尔森博士将视线投向了放在办公桌左上角的一份薄薄的文件。

  那是一份曼恩集团主要股东的名单。

  博士知道,这上面大部分的股东他都已经沟通过了,特别是持股最多,在董事会里占据了投票席位的那几位,更是他第一个、批求援的对象。

  可惜,正如另一句华夏谚语形容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些个大股东往往也是金融行业中的弄潮儿,而弄潮儿么,这次也是最惨的一批……

  但有一个名字却是他至今都没有联系过的,这个人占据了曼恩集团总股本的4.9%,刚刚好卡在了按西汉斯法律规定需要公告持有者及数量的下限之下那么0.1个百分点,他没有董事会席位,自然投票权也无从谈起,他从未对曼恩的经营发表过任何意见,自从6月的慕尼黑之行后,他甚至都没有再次来过曼恩,他是一个完美的财务投资人,一个理想的金融机构股东。

  那个华夏人,埃里克﹒谭,就像所有人希望的那样,他的名字就静静地躺在曼恩集团的股东花名册上,无声无息。

  甚至就在“黑色星期一”之后的几周里,他也没有接到过这个人一个电话或者一份电报来询问公司的情况。

  但缪萨尔森博士却有一种预感,这个人,有能力拯救曼恩,他也正在等待着自己找上门去求救。

  不过这并不是关键问题,问题是,想要换得这个人出手,需要曼恩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以及,这个代价曼恩的董事会愿不愿意付出。

  缪萨尔森博士凭借自己多年从事企划工作以及担任集团CEO这些年的经验推断出,埃里克﹒谭必定会提出一个棘手的条件。

  因为他的表现实在太镇定了,就像一个对这笔数亿马克的投资毫不关心的局外人。

  这不正常,就算人人都知道,埃里克﹒谭富可敌国,这也太不正常了——有钱人之所以有钱,不正是因为他们会赚钱么?那么,一个赚钱届的翘楚怎么会对如此明显的巨大亏损视而不见呢?最起码,他也应该关心一下他所投资的股权的浮亏吧?

  其中必有蹊跷!

  那么问题来了,明知这其中必有蹊跷,还要不要打一个电话联系这个人呢?

  

第1278章 触目的名字

  

  当缪萨尔森博士正在为曼恩集团的未来忧心忡忡,也在为要不要向谭振华求助而举棋不定之时,另一个人正在为更加巨大的压力头痛欲裂。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却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收获的喜悦。

  11月初,今年的谷物收成已经全部入仓了,大部分国土都处于高纬度的苏俄即将迎来漫长的冬季,但葛尔班桥夫却已经提前感受到了这个冬天的严寒。

  今年全国的谷物入库数量对比去年又下跌了16个百分点,这实在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苏俄将不得不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大幅增加进口额才能养活自己的国民。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却要考虑这种事情,实在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悲哀——然而他能怎么办?

  从一个拖拉机手成长起来的葛尔班桥夫当然知道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苏俄,拥有着全球最大的国土面积,虽然其中一大部分寂静而荒凉,但适宜耕种的土地其实并不少。

  而且还有位于乌克栏的大片黑土平原,这是全球都少有的,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如果能精心耕种,别说养活苏俄这点人口,就算养活全欧洲都绰绰有余。

  但是,土地的出产绝不仅仅是由土地本身的肥沃程度决定的,它更取决于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人。

  很可惜,深知下层农场现况的葛尔班桥夫知道,苏俄的农民们,已经完全丧失了耕种这片土地的动力,这与土地是否肥沃,完全无关。

  他们甚至为了逃脱繁重的劳动而不惜破坏农业机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罪魁祸首显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承担最繁重劳动的农民无法获得应有的收入,他们种田,但收获后需要全部上缴,再分配得到的粮食,居然有可能连自己都养不活!

  这样的制度,如何能够让农民们安心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