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15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第二,加大优质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这些优质企业不仅限于与“矩阵”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而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出的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已经是行业领军企业的那些在公开市场发行了股票的企业,在符合企业所在国法律政策的模式下做长线价值投资,比如西汉斯的曼恩、奔驰、宝马、米国的苹果这类,长期持有其股票;为此,谭振华还特意列出了一串长长的名单。

  第三,收购“双曲线”投资基金进行合并管理,薇薇安继续担任该基金的经理,但该基金也合并到整个“红旗资本”的管理运营框架之内,在将其正规化的同时,扩充其规模,该基金将承担公司旗下,专职风险投资的职责,以发掘更多新兴科技企业的投资机会。

  第四,加大实业投资力度,充分发挥“红旗资本”的优势,扶植以华夏大陆为主要根据地的各类实体经济企业,以基础材料及尖端设备、装备制造业为主。

  第五,准备一大笔随时可以动用的现金,因为二少爷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他可能有很多很花钱的地方。

  这些策略,郭、余二人有些能理解,有些未必能完全领会其意义,不过彼此已经合作了那么多年,都知道谭振华既然在这个时候忽然对公司的经营方向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调整,必然是看到了什么近在咫尺的危机或者转折点,而在这种时候,他们都愿意相信谭振华的判断。

  同时,他们的心中也不由自主的忐忑不安,连倭国那样的重大调整都被谭振华称之为“最小的一片雪花”,这究竟会是如何寒冷的凛冬,而被他预言的那场暴风雪,又会有多么可怕?

  

第1353章 初雪

  

  看到了这场暴风雪即将降临的人有很多,其中还有几位原本就是幕后的黑手,比如,CIA局长威廉﹒约瑟夫﹒凯西。

  对于此时的威廉局长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动用手头上的一切资源,打赢一场权利的争夺战,因为他看到了有一个咄咄逼人的挑战者正试图向他的王座发起进攻。

  在这种时候,是有必要掀开几张底牌,向所有人展示实力的。

  威廉局长决定行动了。

  1988年8月,在经过了几个月的精心准备之后,当谭振华离开南海并抵达卡拉奇之时,第一个波次的行动拉开了序幕。

  华沙,波栏首都,《华沙公约》签署地。

  8月的华沙,平均气温高达30度,而到了中午时分,在炽热的阳光炙烤下,气温更会升高到37度之上,这显然不是什么出门闲逛的好时候。

  但现在,此刻,华沙市内最大的广场——城堡广场中,却拥挤了数万人,他们拉着横幅、喊着口号、挥舞着双臂或者拳头,情绪激动到几乎难以自持!

  而且不止是华沙,克拉科夫、罗兹、弗罗茨瓦夫、波兹南、格但斯克、什切青……这样的场景在波栏境内的主要大城市中几乎无一例外地上演!

  罢工!

  这是一场席卷了波栏全国的大罢工!

  其实在波栏,类似的罢工早就已经不稀奇了,自从1980年“团结工会”组建以来,类似的行动每年都会上演,而且动不动的就蔓延到全国,整个国家一直都处于动荡之中。

  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其实根子还在苏俄人身上。

  毛子么,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德行的哈?往好听点说叫战斗民族,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群脑子里长满了肌肉的蛮子。

  你让一群蛮子好勇斗狠自然没什么问题,可你要他们搞产业规划、搞经济建设,这个就……

  他们连自己家里的事都管不好,眼看着老百姓连饭都要吃不上了,你还指望他们能把整个华约国家的经济建设搞好?

  关键是,他们搞不好就算了,还特别喜欢指手画脚地瞎指挥,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你不听还不行,不听他就要动粗,什么“十月事件”、“布拉格之春”之类的,让东欧这些国家的政府领导人每天都过得胆战心惊的,天天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小命能不能保得住。

  所以,整个东欧华约国家的经济可以说是一团糟,对比西欧的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毛子本身就自身难保,不得不加大了对东欧各国的盘剥力度,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崩溃、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百姓的生活困顿不堪,而当权的极少部分腐败官僚却一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国家的供养,一边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为个人和家族谋求最大的好处,造成了社会矛盾重生,这些都成了滋生社会动荡的土壤。

  而毛子采取的对策呢?除了以武力相威胁,你觉得他们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就拿波栏来说吧,80年代初,因为粮食和肉类价格飞涨,“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开始之后,苏俄随即发表声明,公开干涉波栏国家内部事务,声称波栏国内的“反苏主义已达到危险的边缘”,要求其政府当局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团结工会”。时任国家领导人雅鲁泽斯基去见勃列日涅夫时,就曾说过这是“去听训斥的”, 苏俄驻华沙大使阿里斯托夫几乎每天都要与雅鲁泽尔斯基见面“制导其工作”,被波栏人称之为“总督”。对于阿里斯托夫的频繁约见,雅鲁泽尔斯基当然是很反感的,以至于公开对别人抱怨道:“我已经受不了啦。”

  与此同时,华约总司令库利科夫也经常率华约组织的高级参谋面见雅鲁泽尔斯基,不见还不行,而对于波栏当局的这位最高领导人,库利科夫也根本没放在眼里,就拿1981年来举例,他与雅鲁泽尔斯基会面达22次,雅鲁泽尔斯基曾不满地表示:“那一年,我同库利科夫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我同妻子和女儿家庭团聚的时间”。

  苏俄从政治、军事等方面不断对波栏政府施压,非但没帮助其解决内部问题,反而促使更多人产生了逆反心理,越来越多的加入了“团结工会”或成为该组织的同情者,导致其势力越来越大。这让波栏领导人也陷入两难境地:既怕苏俄入侵,重演当年的“匈芽利十月事件”或“布拉格之春”,自己成为下一个纳吉·伊姆雷、杜布切克,又怕被“团结工会”夺走国家权利,左右摇摆之间,波栏终于错过了解决“团结工会”问题的最佳时机。

  但从内心来说,波栏当时的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更怕的还是苏俄,因为他曾经说:“我的历史使命是防止苏俄的干涉。”

  由此也可知,毛子给东欧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深。

  正是在这种左右摇摆的情势下,波栏当局放任了“团结工会”的发展,而莱赫·瓦文萨这个木匠的儿子、仅受过小学和职业学校教育的、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的电工、政治投机者,通过组建“团结工会”、领导罢工而一步步登上了波栏的政治舞台,并成为了西方势力青睐和着力拉拢、培养的对象。

  1981年,莱赫·瓦文萨被米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风云人物”,198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89年,他被授予米国“费城自由勋章”。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诺贝尔和平奖”的成色如何。

  本书的睿智读者们都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才是基础,一切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

  而在此时的波栏,这一点也表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声势浩大的“团结工会”罢工运动之所以能开展得如火如荼,自然也少不了有人在背后提供足够的金元支持。

  那么是谁在背后为这场发生在1988年8月的罢工买单呢?

  名单列出来有长长的一串,不过排在第一位的,不可能是别人。

  CIA当仁不让。

  而在威廉局长的计划中,这场罢工,仅仅只是凛冬初雪而已。

  

第1354章 颠覆

  

  从1980年波栏“团结工会”组建的那一天开始,CIA就对其进行了支持,从1980年到1987年,米国通过国会拨款每年正式向“团结工会”提供1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CIA则通过“法菲尔德基金会”、“争取自由欧洲委员会”、“国际自由记者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时代公司”、“国际笔会”等所谓的“非政府组织”每年向“团结工会”提供至少200万美元以上的活动经费,这些钱被用来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西方意识形态的印刷品、收买各级政府官员和媒体、组织游行示威等大型活动,使得波栏国内的社会对立情绪被不断渲染放大、矛盾越发无法调和,从根本上动摇了当局的统治根基。

  现在,威廉局长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可以发动更加致命的一击,如果能在波栏煽动起一场规模更大的骚乱,他认为,甚至有可能颠覆波栏当局的政治制度!

  而这,无疑将为他的职业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500万美元,这是他动用了自己的权利,向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主要领导人提供的经费,也是历年来米国以各种名目向该组织提供的最大一笔活动经费。

  米国人的钱自然没那么好拿,不做点什么是交代不过去的,瓦文萨等人深知这一点,于是,就有了上一章开头的那一幕,在“团结工会”的策动下,一场席卷波栏全境的大罢工爆发了。

  这一次的罢工堪称波栏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行动,从6月开始就有各种小规模的集会游行,到8月份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大爆发,直到年底,整个活动丝毫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衰弱,反而愈演愈烈,几乎每一个波栏人都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完全破坏,波栏整个社会都陷入了停顿和混乱之中!

  与之配合行动的,则是“巴黎俱乐部”和“光谱俱乐部”,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就好了——催收。

  要知道连整个“经互会”贸易圈的老大苏俄都维持不住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行,身为小弟的波栏怎么可能做得更好?

  经济不好,就需要借钱过日子,而华约国家谁家都没有余粮,能开口借到钱的就只有西方政府背景的“巴黎俱乐部”和私人背景的“光谱俱乐部”,这些借款无一例外都需要波栏以国家的优质资产做抵押,以“等额本息”的方式按月偿还,在国家生产秩序正常的情况下,这些钱还是能够按时还得上的,可现在就……

  各位读者老铁可以假设一下当你背负高额房贷的还款压力而又突然被公司通知裁员时的心态,波栏执政者们此刻恐怕也就是如此了。

  而且“华约”和“经互会”的双重老大还一副袖手旁观的样子——当然,大家都知道,苏俄此刻其实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于是,雅鲁泽尔斯基领导的波栏当局便陷入了一片焦头烂额之中,根本无力缓和国内的紧张局势。

  这种混乱的环境是CIA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他们散布谣言、制造恐慌,让混乱的局势和人的思维更加混乱不堪,因为他们知道,越是这样,他们越能在其中浑水摸鱼。

  这一次,他们成功了,而且收获的胜利果实丰硕得都出乎了策划者的预料!

  1989年1月,内外交困的雅鲁泽尔斯基不得不与瓦文萨以及“团结工会”其他领导人坐下来谈判,也就是举行了所谓的“圆桌会议”并达成了协议,决定于1989年6月分两阶段进行议会和参议院的选举。

  毫无疑问,这是对波栏政治格局的彻底颠覆,议会和参议院实行的选举制度完全照搬了西方实行的制度,而这次选举的结果,也将彻底终结波栏二战后40多年来,由统一工人党执政的局面!

  对于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大胜,是他们在与以苏俄为首的华约国家的长期斗争中,获得的第一枚胜利果实,他们终于在看似牢不可破的华约联盟国家的统治机构之中,颠覆了一个政权!

  而对于威廉﹒约瑟夫﹒凯西局长而言,这也显然是一桩天大的功劳,充分证明了他的眼光、手腕和能力,这可是在他之前十多位CIA局长都想干而未能干成的大事!

  埃里克﹒谭是一个守信的人,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加州华人团结在了一起,并将选票投给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帮助共和党历史上首次在加州赢得了选举,而这显然给了民主党重重的一击,丢失了加州票仓,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只能以失败黯然退场,于是在当了8年的副总统之后,布希终于扬眉吐气地成为了米国总统,号称整颗蓝星上“权利最大的人”,威廉局长则因为在恰到好处的时间立下了恰到好处的功劳而坐稳了CIA局长的位置,韦伯斯特副局长想要上位,恐怕还需要另觅良机。

  不过威廉局长并不打算给副局长先生留有什么幻想,因为在波栏取得的胜利让他发现,整个东欧,整个华约组织的根基其实都已经腐烂了,也许只要在轻轻地推上一把,这个与米国敌视对峙了多年的庞然大物就会彻底崩塌!

  如果能将整个东欧彻底地改变颜色,那将是迄今为止,米国历史上所有情报机构的领导人所能获得的最杰出、最伟大的成就!

  也必将成为整个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最值得称颂的成功!

  那么凭借这份功劳,自己将来是否也有可能尝一尝总统宝座的滋味呢?

  CIA局长随即向布希总统汇报了他的构想,并立刻得到了总统先生的赞同——这当然也是最能体现总统先生领导力的功勋!

  威廉﹒约瑟夫﹒凯西展开了行动,波栏之后,他很快就制定了更加详细和庞大的计划,瞄准了接下来的目标们——捷科斯洛伐科、匈芽利、宝加利亚、罗玛尼亚、楠斯拉夫……

  当然,这份目标名单上少不了东汉斯,东方那个古老的国度也不可能缺席。

  

第1355章 谭振华的团

  

  当威廉局长将一长串的国家名单开列在了他的清单上,当成下一阶段行动目标的同时,谭振华也发起了一项全新的活动。

  向来从不接受任何媒体专访的他,居然在华夏组织起了一场全国巡回演讲!

  而且还不是他一个人演讲,在他的号召和组织之下,这支全国巡回演讲团队的阵容异常强大,几乎发动了他的大半个“朋友圈”!

  来看一看这份特邀演讲嘉宾名单。

  科研工作者方面包括:华夏金属材料科学之父、科学院院士师昌旭;华夏磁学先驱、鲁东大学教授郭宜城;华夏船舶行业的“祖师爷”、科学院院士、魔都交通大学教授杨槱;科学院院士、为华夏“两弹”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京城化工大学前任校长陈笕远。

  除了这几位名震华夏的国宝级学者之外,还有一位更加大名鼎鼎的特邀嘉宾,自然就是米国石溪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米国科学院院士、“矩阵实验室”主任杨震吟。

  还不光是这几位,另一位兼有科研工作者和国家领导干部双重身份的前辈,也在谭振华的几次登门拜访之下,终于同意客串演讲嘉宾——自然就是华夏科学院院士、前任一机部副部长沈宏。

  为了呼应当前华夏社会中逐渐兴起的“下海热”,谭振华又特别邀请了几位在当前的华夏极具号召力的商界精英加入了到了本次巡回演讲团之中,他们分别是:“全国51劳动奖章获得者”、汉阳动力集团总经理谢广丰;“浙海省改开先进人物”、闻州华青集团总裁郑项青;“全国三八红旗手”、宁都宁通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梅。

  可以说,这份名单中的任何一位单独拎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一方人物,随便走到华夏哪里,当地政府都得出面好好招待一番,而现在,他们居然组了个团!

  就这阵容要出去刷个啥副本,首关的BOSS不如痛快点直接自戕再把最好的装备爆出来算求,也免得被虐太惨……

  当然这个团实际去刷的不是什么副本,而是各家重点大学的大礼堂。

  从华清大学开始,接着是燕京大学、京城化工大学、京城航空航天大学、京城民族大学、京城电影学院……而且刷完了京城的这些重点大学之后,代表团又兵分几路,马不停蹄提地一路北上南下东进西出,但凡有重点大学的城市,一个不拉地,全部都有代表团的人马莅临并在该校展开演讲、与同学们座谈。

  而且按照谭振华的设计,这次的演讲形式与内容,与华夏过去普遍开展的演讲模式有了一点小小的不同。

  虽然演讲的地点还是选择了学校的大礼堂,但是摒弃了过去那种演讲者坐在主席台高高在上,手拿讲稿向下方观众们进行灌输的模式,所有的演讲者一律脱稿,演讲的内容也是以演讲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为主线,同时充满了即兴发挥,来听演讲的人在举手获得同意之后,也可以临场提问,这些都是随机的,完全没有人事先安排过。

  这个改变很小,但效果却很显著,它大大增强了演讲中的互动,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当然也同步提升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得每一场演讲都几乎座无虚席。

  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们大多数选择了向年轻的大学生们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讲述在求学和工作生涯中那些留在了他们记忆中的点滴——也许是有趣的生活琐事,也许是遇到挫折时的彷徨,也许是给了他们鼓舞的同事,也许是成功之后的激动和喜悦,这些未经文字修饰雕琢的故事听起来朴实无华却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道,也最能打动人心。

  几位商界精英讲述的则是自己的创业故事,他们毫不隐晦地将自己初创事业时的思想斗争、在现实环境下经历的各种挑战和挫折、以及自己逐渐转变成长的过程和盘托出,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个体与华夏正在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改开历史画卷中的关系,也潜移默化地将社会变革的艰难和复杂性告诉了这些思想单纯却激情涌动的热血青年们。

  比较特别的是谢广丰,他的演讲,总会将所有听众带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冲锋号响起却依然保持着潜伏姿势的冰雕、那一枚在反斜面坑道中被来回传递了多次却始终没有人啃上一口的苹果、那一座被弹药硬生生削平了2米的山头上依然飘扬的红色战旗……这些当代的大学生们只能从课本上读到的故事,现在由一位亲历者讲述出来,顿时引得无数人潇然泪下。

  这些人的演讲不管讲述了什么,其内容和形式还可以称得上是演讲,可谭振华却不一样。

  他就没踏踏实实地讲过什么,因为只要他出场,迎来的一定是铺天盖地的举手提问浪潮,以至于后来他干脆就啥也不说了,直接将现场当成了答同学问式的新闻发布会。

  最典型的几个问题是这样的:

  问:谭先生,外面都在传你是华夏首富,那你到底有多少钱啊?

  答:你看,我还不是世界首富,所以我还要继续努力工作挣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