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17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在他的忽悠之下,潘小宝先是跑到米国拿了个二级飞行驾照,接着就到了巴铁学习飞“海鹞”,这才上手多久啊?

  要说这回在南沙,潘小宝也着实过了一把瘾,跟着一帮空海两军精挑细选出来的老飞后面很是学了不少东西,自己也作为僚机正经八百地执行过几次巡逻任务——那时候飞机的所有权可还是属于谭振华的,并不在华夏的正式编制之内,他作为谭大老板的发小,别人怎么也得给几分面子不是?

  可现在这些“海鹞”都成了华夏编制内的装备,他的飞机,没了!

  所以潘小宝再见到谭振华的时候,那脸绝对和苦瓜有得一拼。

  “这飞机既能垂直起降,又能高亚音速飞行,还能空战格斗,飞得挺带劲的,要不振华,你再帮我去买一架?”这是潘卫东一见到他就提出的要求。

  在他想来,既然谭振华当初能从不列颠一口气买到12架“海鹞”,说明他这位发小和那边的关系挺不错的,当初能卖,现在肯定也能卖,听说这飞机连配件什么的加一起,单价也就2千多万美元,这钱对别人是个天文数字,可他多少也是知道点谭振华底细的,2千多万美元对现在的谭振华来说那真只能算九牛一毛。

  再说了,实在不行,这钱他自己出也不是不可以,他这么些年在外面闯荡,老妈看他见识也长上来了,多少也向他透露过一些家底,让他知道了原来自己家也在这位发小的帮衬下,积攒下了好大一份家业,就连那现在国际上名声响亮到天上去的“红旗资本”,家里都每年能分到一份花红,只不过这钱一直都存在香江的恒隆银行,由谭振华安排人在帮着打理罢了。

  所以他潘卫东是可以安安心心无所顾忌地做一个富二代“纨绔”的。

  听了他这个想法,谭振华却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

  倒不是他不想去买,而是眼下的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大变将至,这飞机,多半是买不着的了。

  要不他也不会在3.14之后,紧急从不列颠订购了一大批“海鹞”的各种维修保养备件、“斯贝”系列各型发动机和“BAC”客机尚不能自产的零配件和原材料来囤着了,这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好在这事儿他也提前琢磨过一个解决安排,小宝喜欢在蓝天中飞翔,他也有这个天赋,这点愿望,自己还是能想办法帮他实现的,“海鹞”没了,咱不是还有“飞豹”么?那就让他改装“飞豹”好了。

  魔都那边专供出口的“飞豹”战机产线眼看着就要贯通投产,即将进入每三个月一架的低速生产阶段,这些从产线上下来的飞机在交付用户之前,也都是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检验科目试飞的,他原本就在与空海两军商量,想从他们的航校里外聘几名飞行员过来干这活,另外看看能不能委托他们帮自己以类似当初潘小宝的那种委托培养的方式培训几批飞行员出来,这些都是今后绝对用得着的,现在安排潘小宝过去给自己帮忙,这也算一举两得。

  听说还有战斗机可飞,潘卫东的脸上立刻阴转多云——不过他也知道,在魔都那边飞出厂的新“飞豹”测试,可与在巴铁飞“海鹞”的感觉要大大的不同。在国内飞固定科目没那么自由,受到的约束也多那是一定的,不过么,“飞豹”可是双发的超音速重型战机,对比单引擎还只能高亚音速飞行的“海鹞”,那飞起来可是完全两种感觉,年轻人么,谁不喜新厌旧呢?

  再说魔都离着家也近,在外面晃荡了几年的潘小宝也渐渐开始对家有了依恋的感觉,想家了可以随时回去看看老爸老妈,这倒也不错。

  摆平了潘小宝,谭振华就要开始为自己的建岛大计做准备了,他可是知道历史发展轨迹的人,在他的前世,华夏和菲律冰两国为了黄岩岛的归属问题还很是闹出了一番大大的风波,其情节绝对可以拿来拍一部充满了反转反转再反转桥段的长篇连续剧,菲律冰这根握在米国人手里的搅屎棍,真正傻到了被别人卖了还会帮别人数钱的地步,居然把希望寄托在全世界最靠不住的一群人——“米国政客”们身上,智商实在令人捉急。

  不过么,正所谓“癞蛤蟆爬脚背,咬不死你也要恶心你一把”,对这种甘当别国鹰犬的撮尔小国,有时候光喂甜枣是没什么用的,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你很好欺负的错觉或者养出个“升米恩斗米仇”白眼狼,所以谭振华的主张一向是:对付这样的国家,一定要向他们展示出你有时刻都轻易捏死他们的力量,这样他们在选边站队之前,才会好好思量一下后果,才会好好坐下来听你“讲道理”。

  这也是谭振华在谈判之前,越来越喜欢采用的策略。

  而黄岩岛,就是谭振华准备今后跟菲律冰好好“讲道理”的一张王牌。

  

第1359章 猜得真准

  

  仅就地理位置而言,如果能有效控制距离吕宋岛西岸只有约230公里、距离菲律冰首都马尼拉只有约350公里的黄岩岛,当然是可以让这个国家安静下来听人好好“讲道理”的一张好牌。

  虽然这张牌目前还实际控制在米国人的手中,不过这并不妨碍谭振华为将来做出一系列的准备和安排。

  既然是离华夏本土大陆上千公里的岛,那第一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自然就是勾连大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船。

  肥水不流外人田,要造新船,自然是要照顾老朋友生意的。

  已经学成归国,并被提拔为副所长的朱英福一听说谭振华找上门来是要造船,顿时心里就一个激灵—— 他可也是一名老军工了,去年南沙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他能不知道么?而除了华夏海军以外,那件事的另外两大主角人物都和他有点关联,人自然就是谭振华,这物么,就是当年他和他所在的汉阳船舶设计研究所帮着设计建造的两条船。

  一艘在讨论设计方案时就被戏称为“临时航母”的散装货轮以及一艘被船东要求能在里面跑坦克的滚装船。

  当然现在他已经知道了,“临时航母”这个外号是一点也没叫错,而那艘滚转船里面跑的虽然不是正经八百的坦克不过也差不多少,是装在坦克底盘上的“萨姆6B”和“石勒喀河”。

  现在回想起来,朱英福敢百分之百地肯定以及确定,当年他从导师杨槱那里半路截回来的这两条船的生意,眼前这位谭老板最开始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了应付南沙海战那样的场景!

  所以,这是谭振华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在为3.14海战做准备了吗?

  朱英福免不了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不过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想法其实挺荒谬的——除非这人真的有能预测未来的本事,不然,这逻辑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也许,这真的只是一个巧得不能再巧的巧合。”他只能选择相信这样的结果,虽然他自己都对此充满了疑问。

  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但凡是谭振华找他要造船,那这船必定充满了古怪。

  而在听完了谭大老板对新船的要求之后,他只能感叹,自己猜得可真准!

  这位满肚子胡思乱想……奇思妙想的船东这次一口气要新造三种类型6条船,而且一种比一种古怪,一条比一条难!

  这第一种,是他提出要造两艘满载排水量达到30万吨的超大型散装货轮!

  现在已经是1989年,由于当年帮“船王”包钰刚建造的“长城号”货轮的质量让老爷子非常满意,之后便一口气又下了多条船的订单,并且老爷子还发动了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华夏造船业在国际上狠狠秀了一把,比如,随后交付的“世沪”号货轮的剪彩仪式是由时任菲律冰总统马科斯夫人主持的,“东星”号的下水典礼则请来了巴昔总统夫人杜尔赛·菲格雷多,而“世谊”号的剪彩,居然请动了不列颠首相萨切尔夫人!

  (以上为史实,感谢包老爷子为华夏造船行业走向世界做出的杰出贡献!笔者注)

  连续几场高规格的公关秀,让华夏造船业在全世界一时间名声大噪,订单也因此而纷至沓来,逐渐成长为世界造船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自“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86~1990)至今,华夏已经实现了250万DWT(DWT意为载重吨,船舶建造单位,计算方式为:该船舶的“最大排水量MDT 减去 “船舶自重”LDT,为国际通用船厂业务衡量指标)的船舶建造,到“七五”结束,有望实现350DWT,其中超过50%为出口订单!

  由此可见,华夏的民船造船行业已经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的,能够自我循环的发展道路。

  但是,身为业内资深专家的朱英福却也知道,在这表面的繁荣背面,很多问题也正慢慢浮现。

  比如,绝大多数的出口船只,船东都会要求在船上安装从国外成套引进的动力系统、气象及导航雷达及其他电子设备,大部分情况下华夏就只是造了一个船壳;

  再比如,华夏目前建造的商船,主要还是以要求相对较低的中小吨位散装货轮和集装箱货轮为主,客户选择华夏船厂建造,也主要是因为华夏的人工费用相对低廉,所以整船的造价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就以散装货轮为例,目前华夏承接建造过的最大吨位就是“巴拿马级”,船长小于294米,宽度小于32米,吃水深度小于12米,最大载重量不超过6.5万吨,最大排水量在10万吨以内。这个尺寸和吨位是为了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而限定的,也是国际上需求量最大的远洋贸易货轮,可这位谭大老板倒好,上来就要两艘30万吨的超级巨轮!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朱英福不认为30万吨的大船对本所存在什么无法逾越的障碍,本所的技术实力他心里有数得很,最近这些年因为接的各种外单不少,效益不错,又新招收了不少年轻人,这些人的头脑更加灵活,对新技术的掌握也更快更熟练,所里的现代化设计手段也经过了一再升级,什么最新的SGI图形工作站啦,CATIA软件啦,年轻人们都玩得很溜,绘图板加丁字尺早就被扔进仓库里吃灰很久了,以至于老总工、“华夏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夫潘老爷子私下里还对他感叹过自己就要跟不上时代了。

  但能设计出来并不代表就能造出来,朱英福可是清楚得很,30万吨的巨轮,其动力至少需要3.5万马力以上,甭管是用柴油机还是蒸汽轮机,其动力系统明显不是如今的华夏能搞定的,当然这件事谭振华肯定有他的安排和考虑,这个暂且放在一边,最麻烦的问题在于,华夏现今最大的船坞就两座,分别位于大联造船厂和魔都江南造船厂,都是10万吨级的船坞,也就是说,华夏目前根本就没有能造30万吨级巨轮的船坞!

  连船坞都没有,这30万吨的超级巨轮要在哪里造呢?

  

第1360章 轻描淡写

  

  “没有30万吨的船坞,咱们就造一个。”

  这是谭振华的回答,仿佛轻描淡写,可在朱英福听来却免不了一阵心旌摇曳。

  建造30万吨的船坞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朱英福虽然没搞过,但最起码他还是能估算出大致投资规模的——最起码也得十亿人民币起跳!

  好吧本书的读者们恐怕已经对这个数字无感了,可你要知道,如果没有谭振华的掺和,历史上华夏在刚刚过去的1988年GDP也只有1.53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差不多4120亿美元,还不到米国的十分之一,可就连这么富裕的米国人也仅仅只有一座位于纽波特纽斯船厂的30万吨船坞而已;苏俄人也一样,他们也只有一座该级别的船坞,位于乌克栏境内、黑海之滨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而且还有一样,要造这么大的船,除了需要挖出足够大的船坞以外,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和装备,比如属于基本配置的900吨级龙门吊。

  这很好理解的对吧?船大,上面的零部件自然也大,要想把它们都凑在一块儿进行组装,你当然得有能搬动这些大块头的装备对不对?

  再往深处细想,船大了,上面的很多零件个头也大了,那么,有些零件以华夏当前的能力,能造的出来吗?

  比如主轴。

  船用主轴的要求很高,精度高、刚性好还得耐用,是船上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而因为其用料考究、制造难度大,所以造价也相当高昂,一根主轴,一般要占到整船造价的六分之一!

  就以谭振华要求的这艘30万吨级别的超级大船来举例吧,这样大的船,国际上一般有两种用途——超级油轮VLCC或者超级矿石运输船VLOC,按照当前的国际市场价格,一艘30万吨级别的大船单价约在1亿美元上下,按当前官方汇率大概4亿人民币,那单单这根主轴就价值6700万!

  而且还不光是钱的问题,要造这根主轴,需要用到一项关键装备——自由锻压机,华夏目前最大的自由锻压机就是江南造船厂里那台万吨水压机,可那台压机已经是1962年制造的“老货”了,它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谭振华明确地告诉朱英福道:“不行。”

  因为这事儿他早就抽空咨询过那台万吨水压机当年的设计者沈宏沈院士了,老爷子非常遗憾地告诉他,当年建造那台水压机的时候,因为华夏当时的工业底子实在太差,所以在建造的时候,不得已采用了很多非常规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作为这台水压机“三梁四柱”基本承力结构中的“四柱”,每根柱子直径1米、长17.69米、净重达到了80吨,要按国际通行的做法,这四根柱子必须经过锻造以消除金属内部应力和缺陷,可当时国内哪里找那么大的锻机啊?你总不能为了新造一台锻压机,先去进口一台锻压机来吧?所以最后这四根柱子是电焊工人硬拿8节铸钢件电渣焊接而成的。(史实,笔者注)

  用全焊接方法制造万吨级水压机,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体现了华夏工程人员面对困难勇于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也给这台水压机留下了遗憾——相比国外同吨位的压机,华夏的这台无论在锻造精度还是最大可锻造产品的尺寸方面都有所不如,而且未来对其升级改造以提高其能力的空间也基本被堵死了。

  沈宏当时还对谭振华说过,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华夏重工业的基础能力,那么一台1.5万吨以上的油压自由锻机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因为油压机比水压机的工作行程要平缓很多,能大大提高精度,他说这话的时候师昌旭也在场,当即表示了赞同。

  所以这根主轴,要么从国外订购,要么就需要……

  “我打算投资搞一台1.6万吨的油压自由锻机。”这是谭振华的回答,“这件事我在做巡回演讲期间与沈宏沈老、师昌旭师老还有你的导师杨槱杨老都仔细商量过了,而且我已经和当年帮我搞112厂那台3万吨模锻改造项目的华清大学颜勇年教授交换过意见,他表示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而且杨老还答应我,帮我与船舶工业总公司协调,我希望能拿下一座中型以上规模的船厂来实施我这一系列的计划。”

  “好家伙,这又是一项投资高达好几个亿的大项目。”这是朱英福此刻心中闪过的念头,不过他也发现,在和谭振华接触久了之后,他自己竟然渐渐变得对“亿”这个单位无感起来,自己这是“近墨者黑”吗?

  他不由得有些自嘲,话说,人家谭大老板那真是分分钟几个亿上下的人物,可自己一个月才百十块的工资,还是不要和他太近乎的好,免得被人家带沟里去了。

  不过既然谭振华已经把很多事情都想在了前面、做在了前面,朱英福到觉得这30万吨的巨轮也不是什么不能尝试的项目,他有些好奇地问道:“谭总,那你与杨老合计打算拿下哪家船厂啊?国内的船厂我还是比较熟悉的,说出来我也可以帮你参谋参谋,看合适不?”

  “就是我们宁都的金陵造船厂。”谭振华答道:“也是一家有30年历史的老厂了,1952年建厂,最开始只是一家修造船合作社,目前有些规模,有两千多员工,技术人员三百余人,能造5万吨左右的中型船舶,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吧,当然与大联、江南、沪东这些大船厂没法比,主要是宁都市里面有人听说我打算投资一家船厂的事情,拐弯抹角地找上了我家门,这本乡本土的,我也推脱不得,就答应了,现在正在走地方和部里的流程。”

  “金陵造船厂。”朱英福砸了砸嘴,要说他身为行业内专家,对华夏的各大船厂还是相当了解的,谭振华提到的这家船厂他也略知一二,在华夏的各大船舶企业中,连二线船厂都算不上,勉强能算三线小厂吧,说实话,谭振华把华夏首艘30万吨巨轮的制造任务放在这家船厂,他还真有些放心不下,不过这年头,掏钱的说话声音才响亮,再说了,就这位谭老板的风格,成吨的票子砸下去,这家原先不起眼的小厂就此腾飞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到时候30万吨的干船坞修一座,900吨的龙门吊往那儿一放,要是那台1.6万吨的油压自由锻机再蹲上。谁还敢说这是一家小厂?怕不是江南造船厂都得眼睛红红地盯着流口水啊!

  虽然这个900吨的龙门吊从哪里来将来也是个问题,不过朱英福已经无心询问了,这原本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而且看眼前这位的样子,他恐怕也早就在想办法解决了。

  这么说来,谭振华这回真是铁了心要在船舶行业大动一番干戈了,那以他做的准备,假以时日,这30万吨的货船也算有了点眉目,可我的小谭总,你这第二种要造的船,臣妾是真的做不到了。

  

第1361章 毫无头绪

  

  “真的造不了?”

  “真的造不了,连一点头绪都没有。”朱英福苦笑着答道,接着又无奈地解释:“谭总,这可不是我说丧气话,别说我这里弄不出来,你就算跑遍整个华夏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弄出来。”

  谭振华皱眉道:“那船我也见过,怪是怪了点,可有那么复杂吗?”

  朱英福继续苦笑:“谭总我跟你说个大实话吧,挖泥船这装备算是我们华夏老大难的问题了,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要我来搞这样一条船,恐怕光为了确定船的各项技术规范都得花上好几年的时间,要不然当年国家也不会舍得用4吨黄金换一条荷栏的过时挖泥船回来了,实在是天津卫新港的建设没它不行,而我们国家自己也真没能力搞定。”

  谭振华当初为了买到“鲁班”和“墨翟”这两条船还专门下功夫研究过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知道朱英福说的是1966年华夏从荷栏买挖泥船的旧事,不过那可都过去20多年了啊,怎么华夏在这方面就没有一点进步吗?

  “怎么说呢,谭总,要说挖泥船这种专门的工程船,对我们华夏这样面积广大、河流湖泊众多、海岸线漫长的国家来说,应该算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装备之一了,河道疏浚、港口建设都离不开,但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技术被荷栏、西汉斯以及比利时三个国家基本垄断,就连造船强国倭国也不能独立设计制造,前些年我们也曾经与相关国家和企业进行过谈判,希望能引进他们的技术,但是他们几乎是一口拒绝的,连已经相对过时的技术都不肯给我们,米国人甚至还把一定吨位以上的挖泥船干脆列入了“巴统”禁止出口目录,就拿你买的那两条船来说,排水量8000吨,每小时能挖泥2500立方米,勉强够得上中型标准吧,可我听说,当初你买这两条船也颇费了一些周折,连买成品的船都那么困难,可想而知,我们想要得到相关的造船技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谭振华默默点了点头,当初他买船,那是走通了当选米国总统布希的路子,硬是拿加州全体华裔的选票换来的,这笔买卖现在看来挺值,两条船这次在南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论是吹填永署礁,还是在接下来吹填其他岛礁的行动中都体现了其价值,但越是有用,也就越让谭振华觉得,这东西不拿在自己手里不行——而且这次在他的掺和下,南海一口气夺占的岛礁数量有点多,除了永署礁是本轮吹填建设的重点之外,还有超过20余座规模稍大的适淹礁谭振华打算陆续给弄一块一定面积的干出面积出来,这样就可以在上面建设半永久性的建筑了,守礁的战士们也就不用在简陋的高脚屋里风吹日晒水淹地苦熬。

  他这个想法当然得到了海军上下的一致欢迎,讲真,“拥军”拥到这份上的,自打新华夏开国以来,谭大老板这可以算头一份,但这样一来,被列入“鲁班”和“墨翟”号未来计划的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

  这两条船之前属于突击工作,船上的兄弟们原本也都是海军出身,碰上当时的情况,那自然可以豁出命去没日没夜地玩命干活,但那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最终,人员还是需要按期修整的,设备也需要定期的保养和检修,所以算算进度和工作量,哪怕就算只满足最基本的吹填要求,这活儿也得在南沙干个十年八年的——可谭振华的野心大着呢,光造几个小小的半永久性建筑怎么够呢?谭大老板动了那么多脑子、花了那么多本钱,这都是投资啊,这么大笔的投资下去,只做义务劳动也不是二少爷的风格对不对?

  海面下就是成群结队的鱼儿在到处游荡,可以开辟成优良的大渔场;海底下则有储量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等待开采;而且此处远离大陆,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污染,海水清澈,珊瑚礁重生,简直就是现代人最向往的旅游胜地,只要再投点小钱建设整修一下,绝对比那什么马尔代夫之流更吸引人!

  这些项目随便发展起一个,那就是滚滚而来的金钱,也是谭振华计划表中的后续选项。

  当然谁都知道,要想把这些纸面计划变成现实,不但需要将这些岛礁牢牢地实控在手中,还需要挑选合适的岛礁进行基础建设,而要建设这些岛礁,挖泥船就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装备。

  再加上他对于已经名义上属于他的黄岩岛未来的庞大规划,很显然,仅仅依靠“鲁班号”和“墨翟号”这两条8000吨排水量的小船,是远远不够的。

  谭振华很清楚,“3.14”之后,他这算在西方世界“彻底暴露”了,想再买到新的挖泥船,可能性极小,而且这种关键装备怎么能一直被别人拿捏在手中呢?当然要想办法自己搞出来才放心对不对?这是他向朱英福提出的搞两条挖泥船的初衷。

  只是他没想到,挖泥船会这么难,在他的前世,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知道了华夏在南海“造岛”之后才开始关心这种号称“地图编辑器”的船的,也因此使得 “天鲸号”这条一度排名全亚洲最大、全世界第三的挖泥船广为人知。这条国产挖泥船每小时能挖6000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小时能挖出一米深、一个标准足球场的土,然后吹填到15公里之外,而且不光能挖泥沙,还能挖珊瑚礁和岩石,也就是说,“天鲸号”一条船比“鲁班”、“墨翟”加在一起干得活还多两成——已经够牛逼了吧?但这还不是最牛逼的,还有一条华夏建造的非自航式挖泥船“新海旭”号此时正在壕沙帮土豪们建造人工岛,这条船每小时的挖泥量是20000立方米,荣登全球最大非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榜首,一个就能打现在的“鲁班”号十个!

  谭振华清楚地记得,就在他重生之前,华夏国家商务部刚刚发布了新的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对大型挖泥船进行出口管制!

  这可是为数不多的华夏对他国实行“技术禁运”的装备!

  30年后,将对他国执行“技术禁运”;30年前,本国最优秀的船舶设计师之一当面对他坦言,自己对这船一点门道都摸不到,这实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