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34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论,“红旗安保公司”旗下,第一支“合成营”部队的主要领导成员名单终于出炉,波涛兄弟们分别占据了一个坦克连和防空连的连长位置,李大明毫无争议地荣任炮连连长,参谋长则由蒋志敏出任——话说这几位原先至少都顶了个团长的头衔,现在一口气连降两级,可看他们的样子却一个个都乐呵呵的,颇有一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感觉。

  除此之外,林双喜的大徒弟迈克﹒泰森被出乎意料地安排进了参谋室,这份“文职”的工作与其庞大的身躯和凶悍的外表完全不相符合,不过细想起来却也有点道理——在这支队伍里,真正经过华夏陆军系统科班教育的,也就他这一棵独苗,其余那些位论起来都是野路子出身,实战经验丰富,可理论知识反而不及这位黑大个来得扎实。

  年轻气盛的黑大个原本还想争取一下去一线部队的机会,不过在谭振华向他承诺待他锻炼一段时间,将来肯定给他独领一军的机会之后,还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其实他心里清楚得很,谭振华这样安排其实是为了他能更快地融入这个团队,也能使他更快地熟悉实战部队的运作,尽快地从一只小菜鸟成长起来。

  搭建好了组织构架,接下来自然就是熟悉新装备并按照这些装备的性能探索全新的技战术模式,整个“红旗安保公司”也立刻动员了起来,在华夏“军事观察团”和“北方工业公司”派出的技术支援团的协助下,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学习和训练中去,谭振华也有心在此多待一段时间,观摩一番部队的实际操演,这些都是难得的经验,毕竟任何先进武器都是基于现实战争的需求而研发的,而实践也是检验武器是否好用的最佳手段。

  要知道在这一批投入的新式武器装备中,他参与的项目可着实不少,比如那个根据他的构想,由他出资、兵器工业总公司组织力量完成研发试制的华夏首款“陆盾90”弹炮合一伴随防空系统;比如以“90-I”式为名,其实是华巴联合研发的“哈立德”式主战坦克验证型号;比如最新的125毫米坦克炮、122毫米榴弹炮这两门炮上应用的最新材质的炮钢;比如在他的明示暗示下,4014所在传统雷达的业务之外展开的以方舱为运载工具的机动式C3I系统研究……

  这些全新的装备有些根本就未能出现在另一个时空中同时期的华夏,而另一些则由于他的参与而在性能及技战术水平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就以“90-I”式坦克来说吧,在另一个时空,这其实是一个无比坎坷的项目,因为在那一个时空的同时期,华夏尚未能突破大功率柴油机的瓶颈。为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彼时的解决方案是采购不列颠的CV12柴油发动机和高卢ESM500传动装置,可惜,项目在制造了样车之后就因为西方世界对华夏实施武器禁运而不得不中断,直到后来采用了乌克栏的6TD-2型发动机,并根据这台发动机的特性重新设计了整车之后,项目才得以继续,最终直到2002年,被巴铁称为“哈立德”的该型战车才得以正式投产。

  可在本时空呢?“哈立德”项目推进的可以用飞速来形容——此刻正在训练场上飞驰的22辆“90-I”坦克就是明证,这些战车之所以出现在此,除了是华夏目前能生产的最先进的战车、首款第三代坦克以外,还因为这型战车已经到了可以开展环境适应性测试的阶段!

  由于得到了充值的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支持,其上安装的那部1200马力12缸柴油机,完全称得上是他与5070所合作的结晶、张宝中这些年倾注的全部心血、华夏钢铁研究院金属材料的全新突破、宁都精密机床有限公司三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的精密加工工艺、汉阳动力集团最新制造和质量管理体系下的杰出作品。

  这是整个华夏的基础工业能力获得了提升才能达成的,也是谭振华这些年来在基础材料、制造装备、工业设计能力和手段等各领域持续大手笔投资才能结出的硕果。

  谭振华没有自己的兵工厂,可他却已经深入到了整个华夏军工制造领域的方方面面!

  时间也差不多了,那么,将这些散落的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一个真正的军工联合企业,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吧?

  谭振华望着训练场上热火朝天的场景,陷入了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

  ……

  “下一步,该怎么做?”布希问向他的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

  中东的计划执行得异乎寻常的顺利,被错误的信息所迷惑的沙大木这个野心家果然一步一步地按照预想掉进了陷阱,他发动了对科伟特的侵略、给了米国人出兵的借口,现在,全世界都被这个狂妄的人激怒了,就连一向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华夏,也在做出了派出钱外长与沙大木亲自见面斡旋并以失败而告终的外交努力之后,放弃了调停。联合国先后通过了11个谴责和制裁伊克拉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号决议更是规定了伊克拉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克拉如不撤军,联合国会员国能够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其实就是一份“动武”授权!

  (以上均为史实事件,笔者注。)

  师出有名、人心所向,三军整肃,可以说,对伊克拉动武的条件都已经满足了,只等那个时机一到,米国就可以发动对伊克拉的战争,并一战打下在中东地区无可动摇的霸主地位!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发动战争需要得到米国国会的授权,而国会议员们一直对是否要这么做争论不休,特别是在民主党占据多数席位的众议院,这份战争提案能否获得通过更是个未知数。

  因为这些惯于操弄政治的精英们都知道,一旦这场以“正义”为名的战争获得胜利,那么布希政府必将凭此获得巨大的声望,也因此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资本——那民主党人如何才能再次入主白宫?

  他们可已经丢掉那个宝座12年之久了!

  

第1418章 Fake News

  

  在华夏的任意一条街上随便抓住一位路人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米国人打仗最怕什么?”得到的答案99.99%应该是:“怕死人。”

  恐怕这也是全世界对米国的统一认知,米国历届政府都是将国内事物特别是每4年一度的总统竞选当成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来看待的,而要争取选民的支持,这个社会就肯定无法承受在一个遥远到至少一半米国人都不知道具体地理位置的地方打一场大规模的,为不相干的国家复国并由本国军队承受巨大伤亡代价的战争。

  这是从安南战场上黯然撤退之后,整个米国社会的共识。

  在亲共和党的媒体上不断鼓吹着发动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民主党掌控的媒体也陆续刊登了一些文章,比如,由米国国防部后勤局对伤亡情况的模拟结果就通过这种途径被公之于众:预计战死人数为1.5万到1.7万,且国防部已经根据这个数字在向供应商采购裹尸袋。

  很多米国民众都通过各种途径对此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这样的结果是无法接受的,甚至有记者在白宫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直接当面质问布希总统:“你是否会把自己的孙子送上战场?”

  这就是要发动这场战争,布希总统和他领导的本届米国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最后,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他必须取得多数民意的支持,从而借此推动战争授权获得国会的批准。

  对于政坛老手、整个计划的制定者和坚定的推进者,总统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来说,这些,显然早就预料到了,也为此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990年10月10日,同学们熟悉的“Fake News”制造者,米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上播出了这样一段采访视频,由电视台主持人连线采访了一位据称是科伟特一位名叫娜依丽的,年仅15岁的护士。

  面对镜头,娜依丽声泪俱下地控诉道:“一群荷枪实弹的伊克拉士兵闯进我工作的医院,直接冲进了育婴室,不顾医务人员的解释和阻拦,强行打开了育婴箱,将里面的早产婴儿取出来,然后把这些脆弱的小生命无情地扔到了冰凉的地板上,任由他们悲惨地死去,然后,把我们的保育器运回伊克拉。”

  主持人问到:“有多少个?”

  娜依丽答道:“我看到的就有15个。”

  报道还随后补充说,根据其他护士的举证和后续调查,大约有312名科伟特当地医院的婴儿,遭遇到了如此残忍的对待……

  毫无疑问,无论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完全泯灭了人类基本良知和道德底线的恶劣行径!

  当天,有关“育婴箱惨案”的报道就被全球700余家电视台播出,并迅速激起了一片对伊克拉的声讨之声,所有媒体都一边倒地在社论中宣称,必须追究犯下这桩反人类罪行的伊克拉人的责任!

  这一重磅新闻随后在米国的各大新闻媒体上被反复播出,布希总统更是就此事一连六次在媒体面前就“娜依丽的哭诉”发表电视讲话,表示绝不能容忍这种行径!

  必须承认,绝大多数米国普通民众都是善良的、耿直的,如果按华夏人的评价,那就是还有点“憨”,自二战以来奠定的全球领导者地位,又让他们普遍怀有一种骄傲的大国心态,认为米国应该也必须是普世价值的领导者和捍卫者,你伊克拉和科伟特两国在中东撕逼我们米国人可以不参合,但你犯下这种反人类的罪行那就不可饶恕了,必须要接受惩罚!

  在众多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米国的民意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面对汹涌的舆论,民主党人选择了妥协,战争议案被国会两院迅速通过,布希终于获得了战争授权。

  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联合国限定的那个最后时刻的到来。

  好吧,芊之羽现在来公布一下这位“育婴箱惨案”的目击者,在电视镜头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控诉着伊克拉反人类罪行的,年仅15岁的“娜依丽护士”的真实身份——她其实是科伟特驻米国大使萨迪·纳塞尔的女儿!

  所以这其实是一桩彻头彻尾的“Fake News”,不过等这件事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已经是“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之后的第三年,那时已经没人在乎一个护士的真假了,甚至就连有人为了炮制这桩“Fake News”而支付了高达1800万美元的好处费这事都没人追究,反正米国人在这场战争中的损失极其轻微,而好处却捞得盆满钵满不是……

  (以上事件全部出于史实,不信的同学可以自行去问度娘哦,有图有真相呢!所以说吧,建国大统领当面怒怼CNN记者“Fake News”那是一点儿也没骂错人呢!笔者注)

  战争的脚步在一天天地临近,可直到此时,沙大木依然不相信米国人会对他下手,他甚至还多次发表电视讲话宣称,如果米国人攻击伊克拉,那么必将遭受比安南战争更惨重的失败!

  怎么说呢?知道这位总统先生最后结局的谭振华对他还是保有一点点同情的,毕竟一国元首被人用一袋“洗衣粉”栽赃并最后上了绞架,实在让人叹息;可看到了他此刻的表现,谭振华又觉得这位也实在是咎由自取——身为一国元首,你得有最起码的政治智慧和自知之明,当年北安南身后站着的,那可是苏俄和华夏,这才让米国人难以放开手脚动手,不敢越北纬17度线的雷池一步,可你伊克拉的所作所为如今被全世界所唾弃,放眼全球,连一个为你发声的国家都没有,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众叛亲离”,你还凭什么这么自我感觉良好?

  不过么,从实际利益来说,谭二还真得谢谢这位总统——要不是他的“帮忙”,“红旗安保公司”如何能在中东这块关系错综复杂的全球热点地区拿到一块小小的基地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谭公子既然已经在此订下了一颗钉子,那假以时日,能否搅动这片土地上的风云?

  嗯,以谭二这种事儿逼的体质,简直就是一定的……

  

第1419章 好友如持麝香者

  

  与另一个时空巧合的是,联合国第678号决议规定了伊克拉必须从科伟特撤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换句话说,除非沙大木在此期间妥协,否则的话,战争将在随后的第二天正式爆发。

  这将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争,结果也早已注定,谭振华当然希望在这场战争中扼取更多的胜利果实;不过很可惜,即便他布局深远,但在这种国家级别的角力中,他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在不引起别人忌惮的情况下,稍稍扩充一点在中东地区的实力,刷一波存在感而已。

  毕竟他目前拥有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了,仅以军事实力而论,满打满算,也就是编制在壕沙皇家空军系统中,他能影响到的12架“飞豹”战机以及暂时编制在壕沙皇家陆军系统中的一个小小的合成营,就这点力量,都还是他费尽心机才获得了在中东立足的一小块地盘。

  谭振华心里打的是在中东建立势力和根据地好长期盘踞的主意,但在他那些阿拉伯朋友们的眼中,看法又不一样。

  不管是壕沙的老国王法赫德还是新任空军司令法赫德亲王、防空军司令苏尔坦亲王、名义上的多国部队总指挥官哈立德中将、阿连酋国防部长及王储谢赫殿下以及避难在此的科伟特王室成员都对谭振华多次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并将他当成了真正的好朋友来对待,导致谭二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前去壕沙王宫或者各位亲王的府邸参加宴会的邀请。

  这可以看成是小谭谭长期以来努力经营这份关系的回报,而且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也让壕沙这些王室们感受到了被真心对待和帮助的温暖——帮助壕沙从华夏购买了“东风3”这种镇国神器的人是他,新购战机来不及训练飞行员,出面回华夏招募志愿者的是他,听说壕沙面临被袭击的危险,主动带了一队一看就是身经百战的战士前来参战的人还是他!

  特别这最后一条最是让各位中东的王室成员们感动不已——由米国发起组织的多国部队现在已经有了34个参战国,但以私人名义拉出了一支队伍前来帮忙的,只有谭振华!

  穆圣说:“好友如持麝香者。”

  谭振华就是那个持着麝香而来的好友!

  阿拉伯民族是好客的民族,对待持麝香而来的朋友应该怎样呢?

  承担掉“红旗安保公司”在壕沙的一切开支、提供最好的场地供其驻扎和训练、甚至大包大揽地开出支票为所有抵达利雅得的装备全额买单——壕,自然是用壕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谢!

  看在这些朋友们如此慷慨的份上,这些装备谭二原本想就收个他搞来时的成本价算了,最多加上点运费,可转念一想,这里的好些个东西将来可是都要拿出来卖的,这回价格报低了,下回就没法开口了对不对?所以最后,他居然还小小赚了点零花钱,有那么几百万美元吧——算是把前段时间陪薇薇安在各大奢侈品店买买买时的花销给赚回来了。

  说实在话,即便没有之前做的那些够意思的事迹打底,相聚在利雅得的这些阿拉伯王室们也都挺喜欢找谭振华聊天,谭二生就了一张能舌灿莲花的巧嘴,与他交往让人如沐春风,本人也风度翩翩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财富更令人称道,又从来也不会像那帮粗俗的米国佬那样的颐气指使,还特别热心肯帮忙,实在是“好朋友”的典范模板。

  所以当谭振华说需要暂时离开一下,去处理点生意上的事情的时候,王室们颇有些依依不舍——这是因为,此时此刻,知道谭振华也在利雅得,和他们在同一座城市,就能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安心,知道他们是安全的。

  谭二可不是临阵脱逃,他是真有事要去处理——在欧洲,在汉斯,一个大骗局终于到了收尾的时刻,而他要去接收自己的战果。

  蔡司﹒耶拿向瑞仕G﹒R﹒史密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发放的第一笔贷款非常顺利地收回了全部本息,沃尔夫冈也拿到了他的报酬,而且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获得了丰厚的报酬,看起来的确是一桩大家都能获益的好生意。

  有了第一次,自然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米歇尔﹒罗特曼如法炮制,接连又向蔡司﹒耶拿提出了几次短期拆借的申请,金额都在千万马克上下,由Chemate AG提供全额担保,并且全都按期还本付息,这让沃尔夫冈终于放下了最后一丝警惕之心。

  他甚至在米歇尔﹒罗特曼和德尔特﹒斯蒂芬的刻意巴结下,与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

  所以当瑞仕G﹒R﹒史密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向他提出,需要拆借一笔金额达到7000万马克,时间也长达半年的贷款申请的时候,沃尔夫冈虽然迟疑了片刻,最后还是同意了,而作为回报,米歇尔﹒罗特曼表示,刚刚接到了一笔大单,其中包含一批显微镜和三坐标测量仪,这些都是蔡司﹒耶拿的拳头产品,他打算向沃尔夫冈订购这批产品,只不过,由于资金实在紧张,所以蔡司﹒耶拿需要垫付原料采购和生产资金,待2个月后产品交货的时候,他再来付款提货。

  这是一笔价值超过8000万马克的大订单,沃尔夫冈当然心动,而且制造显微镜和三坐标测量仪这类光学设备的原材料其实不贵,垫付不了多少钱,研磨镜头、机械零件的精密加工等人力开支才是大头,不过工人们即便闲着也是要发工资的对不?

  沃尔夫冈签下了这份合同,大骗局也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刻。

  

第1420章 共识

  

  蔡司﹒耶拿汇出了给瑞仕G﹒R﹒史密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7千万马克贷款、支付了部分为新订单而采购的原材料的货款,开始按合同约定生产产品,沃尔夫冈甚至都在心中无数次地计算过,这一次他能够得到多少好处,又该如何花掉这笔钱。

  殊不知,此刻的他和他管理的蔡司﹒耶拿已经成了深陷别人网中的猎物。

  圣诞节即将来临,按照惯例,这个时候需要结算所有员工的工资并支付一笔额外的奖金,感谢他们一年来辛勤的工作、将欠供应商的货款结清——可沃尔夫冈发现,公司的账上已经没钱了!

  发出去的贷款、采购原材料支付的部分货款、陆续开支掉的人工、能源等各项费用终于将公司高达1亿马克的现金储备消耗一空,而预想中的大笔货款却迟迟没有到账!

  他只好联系自己的“好友”兼大客户米歇尔﹒罗特曼,希望他能尽快将已经生产好的那些产品如约提走并支付货款——实在不行,那先支付一部分也可以接受,好让他能渡过这段艰难的时期,可他得到的却是一个噩耗!

  米歇尔﹒罗特曼告诉他,他也上当了,那个大额的订单纯属子虚乌有,他为此损失了一大笔钱,不但不能按约提货,甚至就连按期归还那笔贷款都有问题!

  放下电话,感觉手脚冰凉的沃尔夫冈急忙拨通了另一位“好友”兼贷款担保人德尔特﹒斯蒂芬的电话,德尔特倒是很笃定的安慰了他,表示瑞仕G﹒R﹒史密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虽然出现了暂时的经营困难,不过沃尔夫冈也无需太过担心,这家公司完全有能力应付,他的贷款偿肯定能拿回来,只不过时间上可能会拖延一点,不过那份供货合同估计是无法继续履行了,德尔特甚至还非常关切地询问了沃尔夫冈,这份合同对违约有什么惩罚条款。

  没有,哪有什么惩罚条款?而且对方甚至都没有支付哪怕1毛钱的定金,所有的前期开支都是蔡司﹒耶拿先行垫付的!

  到了这个时候,沃尔夫冈彻底慌了手脚,他现在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对内保密好拖上一段时间,然后把堆在仓库里的那些成品显微镜和三坐标测量仪压低价格尽量销售一些出去,好换点现金回来把最急需支付的一些债务清理掉。

  毕竟蔡司﹒耶拿出品的这些设备口碑和质量都是有保证的,只要时间充裕,倒也不怕卖不出去——就是这批货的数量也实在太多了一些。

  可惜,沃尔夫冈这最后的算盘还没来得及打响,就被另一桩突发事件给打断了——也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公司账上没钱了的事情居然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厂里传播了开来,并很快在员工中引起了骚动。

  想想看,到了发钱的时间却没发,而且还听说公司没钱了,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

  沃尔夫冈被愤怒的员工围堵在了办公室里要说法,然而,这才仅仅只是开始。

  在他再次拨打多位“好友”的电话请求支援未果之后,“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彼得﹒格莱曼再次出现,并非常遗憾地告诉了他一个宛如晴天霹雳般的噩耗:经过Chemate AG的审计,蔡司﹒耶拿由于经营不善,已经陷入了亏损且资金链断裂,只能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规定宣布破产并进行资产拍卖!

  这可与大家当初事先达成的协议差之千里了,那时候,大家明明商量的是,想办法将蔡司﹒耶拿的资产做低,然后就势帮助他沃尔夫冈拿下这家企业的!

  现在过程虽然有了些差池,但形势却差不多,那么结果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彼得﹒格莱曼却在私下里“无奈”地告诉了沃尔夫冈,他借着支付“咨询费”和“贷款”的名义,私下收受大额回扣的事情被人掌握了,而掌握这些情况的人表示可以不向政府部门揭发他的罪行,但要求他沃尔夫冈必须老老实实地拿着他那些不义之财永远闭嘴!

  到了这个时候,沃尔夫冈终于明白了一切——自始至终,他就是一颗被人利用的棋子,现在棋下完了,棋子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他最好的选择就是像彼得﹒格莱曼说的那样去做,否则,也许会有什么“意外”突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