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43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相比传统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具有重量轻、耗电省、发热低、安全性及环境适应能力强、抗高能辐射和雷电性能好、制造和装配简单、易维护、有效显示面积更大等一系列有点而迅速得到了航空工业的青睐。在米国,1987年,由夏普制造的液晶显示屏就被柯林斯公司采用为数据传输显示器的组件并安装在了波音757、727以及 A320等机型上,波音也同时在其1990年启动研制的777干线客机上大规模采用了这种显示器;洛克希德公司则在1987年试飞的YF-22验证机上也采用了这种显示器,YF-22,就是前文曾经提到过的所谓“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它发展到最后的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隐身战机F-22。

  这么重要的技术当然也得到了华夏的重视,因此,在工信部牵头组织下,就在今年,华夏成立了“国家平板显示技术研究课题攻关小组”,以在该领域已经积累了十多年的“宁都电子器件研究所”为核心单位,组织华夏科学院常春固体物理研究所及国内多所顶级大学参与,力争取得技术方面的突破。

  (以上两段内容均为史实事件,笔者注)。

  在另一个时空,这个“国家平板显示技术研究课题攻关小组”因为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专利壁垒、国外技术禁运等原因,未能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华夏突破液晶显示器这一关键领域需要一直等到2003年京东方收购濒临破产的南高丽现代TFT-LCD业务之后,不过在本时空么,谭二说什么也得在这方面下一把死力气。

  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液晶也是他所知的未来重要产业之一,另一方面则当然是因为,这个“国家平板显示技术研究课题攻关小组”的核心单位“宁都电子器件研究所”的代号就叫4055所,乃是他老妈徐芸的工作单位。

  

第1449章 新的计划(二)

  

  在液晶显示领域,全球最领先的企业无疑是倭国的夏普,不过谭振华与夏普一向没什么交情,他关系最好的主要是三井财团旗下和富士财团旗下的几家企业,三井财团旗下自然是东芝、索尼、东燃化学这几家,而富士财团旗下的自然就是佳能。

  通过对倭国几家从事液晶领域企业的调查和分析,谭振华选定了自己的公关目标,并通过已经成为佳能社长的御手洗冨士夫介绍,很快就成为了富士财团的高级经理人组织“芙蓉会”的座上宾。

  此时的倭国正是一片萧条景象。

  从1989年5月底三重野康接管倭国央行开始,他就采取了强硬的手段,连续6次提高利息,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升至6%,他同时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与此同时,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严格贷款审批和发放。

  随着融资成本的不断升高,大批的资金终于开始从火热的股市和楼市中撤离,这种撤离是盲目和无序的,并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资本大逃亡,可既然是逃亡,那自然就有逃得掉的和逃不掉的,而社会学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逃不掉的永远都是大多数——毕竟肯横下一条心来割肉斩仓的狠人还是少数,而侥幸心理却人人都有。

  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抵达了38915.87的历史高点,从此开始一路下跌,曾经火热的土地交易市场也突然之间失去了买家,到1991年年中谭振华抵达倭国时,股市已经跌到了2万点附近,跌幅高达40%,土地市场更惨,跌幅达到了46%。

  这使得倭国几乎所有的银行、证券公司都出现了巨额亏损,很多以高杠杆投资股市、楼市的企业也因此背负了巨额的债务,整个倭国经济出现了大倒退,有倭国经济学家哀怨地称之为“平成大萧条。”

  众所周知,即便是在暴跌的市场环境中,财富也是不会被主动消灭的,它只会发生转移,那这些钱到底转移到了谁手里其实也很容易知道的,只要看看股市暴跌的时候谁在大笔沽空就好了,哎呀我靠,那几个基金的名字看着好眼熟……

  在某次对“红旗资本”未来的发展“统一思想”的会议中,郭钊德曾经提过一个建议,他当时提出:不要完全撤出倭国市场而要在这个市场中保留一部分现金,理由则是倭国的经济泡沫破灭后,该国有可能因此而陷入难以自拔的衰退,到了那个时候,就是这些现金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倭国有不少企业掌握了领先的科技,这些是真正的财富,手握现金也许有机会以极为便宜的价格将这些财富买下来。

  他的这个建议得到了余彭夏和谭振华的一致赞同,也因此,“红旗资本”在倭国还拥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大约2.5兆日元,按当前汇率,约值200亿美元。

  如果换在1989年之前,这2.5兆日元的资金虽然不少,但也未必会被“芙蓉会”这样的顶级财阀组织的高级经理人组织看在眼里,可今时不同往日,金融泡沫的破灭也导致了富士财团旗下的一众企业元气大伤,所以当谭振华手握这笔钱出现在“芙蓉会”并提出,这笔钱就是要用来买东西或者投资倭国企业的时候,他自然会受到无比热情的接待和欢迎。

  会谈是在亲切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并在经过了仔细地磋商之后取得了一致意见:“红旗资本”将向富士财团的核心企业“富士银行”注资0.6兆日元并获得其9.5%的股权及一个董事会席位;财团旗下的另一家重点企业“日产汽车”将与谭振华旗下的“汉阳动力集团”共同推进尼桑品牌轿车在华合资生产事宜,如果该事项能够获得华夏工信部的批准,那么将按华夏当前的政策在汉阳新建一家合资车厂。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汉阳动力集团”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除了在柴油机领域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先进和完整的产品线,还半推半就地收购了当地一些效益不好的中小型国营企业,其中就包括也在古田工业园区的原汉阳客车厂从而拿到了一张此时还未被人重视的汽车生产牌照——再过几年,随着国外车厂的大量涌入,这东西可就越来越值钱了呢!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张牌照在手,谭振华手里才又多了一个与富士财团讨价还价的本钱——在富士财团旗下的29家大型企业中,日产无疑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块资产版图。

  这些是面向未来领域的产业布局,而谭振华此行的最重要成果则是建立了与日立公司的深入合作。

  华夏人熟悉日立这个品牌恐怕是从一部动画片开始的——对,同学,如果你足够老,恐怕你还能记得当年风靡华夏的首部倭国进口动漫作品《铁臂阿童木》(1980年版),有着十万马力引擎的小机器人阿童木善良、勇敢,他和茶水博士一起不断地为了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事业而战斗……

  而在这部动画片的开头,你总能看到“日立”的广告,这恐怕也是华夏人第一次见到“贴片广告”这种宣传模式了,“日立”这个品牌也因此深入了华夏人的生活。

  日立与华夏的合作由来已久,1979年就在京城成立了第一家独资经营的事务所,不过,直到今天,其产品依然还是以全进口的方式在华夏销售,也因此在很多方面在与东芝等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而谭振华的到访显然给了日立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谭振华提出,日立完全可以与闻州华青集团也组建一家合资企业么,虽然闻州华青与东芝有深入的合作,但并不代表就不能与日立合作了,事实上闻州华青集团旗下也有自己的品牌,与东芝也是事实上的竞争关系,但这种问题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运营管理团队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解决,彼此根本不矛盾。

  吸引日立的还有一样,由香江“余氏电器商行”与“宁都宁通电器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宁通电器连锁销售有限公司”正以一种全新的销售模式在华夏攻城略地,短短几年时间就横扫大江南北,成为了华夏电器销售领域日渐重要的一股力量。

  而稍微研究一下谭振华的发家史就能知道,香江“余氏电器商行”和“宁都宁通电器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都和他有着深厚的渊源,只要他肯出面打个招呼,那么日立的家电产品线立刻就能成为“宁通电器连锁销售有限公司”主推的重点!

  这可是切切实实的利益和诱惑,为此,日立公司付出一些代价当然是值得的。

  

第1450章 新的计划(三)

  

  日立公司付出的代价就是——向“华芯微电子”转让一条第一代液晶屏幕生产线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授权,“华芯微电子”也因此拿到了进入液晶领域的入场券。

  好吧谭二又收“垃圾”了……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夏普虽然是倭国乃至全球液晶技术最领先的公司,但在倭国,投资了这项技术的绝不仅仅只有一家夏普,事实上,倭国的多家电子及半导体相关企业都先后在这一领域进行过大量投资,在南高丽及华夏湾岛地区的液晶产业发展起来之前,倭国的整个液晶产业是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这一领域内的诸多技术难点及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也是在倭国通产省的投资及组织下攻克和确立的,从1989年开始到1993年,整个倭国包括政府、企业在液晶领域进行的技术及产线投资达到了44亿美元,占同期全球该领域投资总额的85%,也因此在90年代之后取得了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1994年,倭国液晶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95%!

  就以日立来说,该公司是倭国仅次于夏普的液晶显示屏幕制造商,并且其TFT-LCD产线也已经迭代到了第二代,玻璃基板面积从第一代的300mm*400mm升级到了370mm*470mm,因此将第一代产线卖给“华芯微电子”是非常合算的买卖,而且它正在研发一种全新的技术,也需要大笔的投入,这笔生意非常有效地帮助它回笼了资金。

  顺便说一下,日立正在研发的新技术就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IPS,这种俗称“硬屏”的面板改过去液晶上下两面的电极排列方式为水平排列,当遇到外界压力时,分子结构向下稍微下陷,但是整体分子还呈水平状,在遇到外力时,硬屏液晶分子结构坚固性和稳定性远远优于软屏,所以不会产生画面失真和影响画面色彩,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画面效果不被损害。

  看了这些就知道了,日立,确实是在液晶行业的领先企业,由它发明的IPS技术未来将被授权给南高丽的LG电子和湾岛的奇美电子,也将成为很长一段时期内苹果智能手机的标配。

  第一代的TFT液晶屏幕尽管在显示亮度、动态刷新率等方面相比传统阴极射线管的CRT屏幕还有不如,但在省电、节省重量等方面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购买产线的合同洽谈完毕后,谭振华还另外购买了一些SKD的9英寸液晶显示器的套件,这些套件在经过了组装和防震处理后,将被安装在单座版的“飞豹B”上做测试,以进一步确认是否可以成为该型战机的标配,如果可行,则将进一步推进到整个系列。

  除了显示系统的改进之外,单座版的“JH-7B”还大量安装了很多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数字式飞行仪表,这些仪表的集成度和灵敏度更高,显示和操作界面也更加人性化,机载的火控计算机也更加强大,单独为其编制的一整套飞控软件也更加复杂,而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原先由两名空勤才能执行的各项操作现在需要由单独的一名飞行员来独立完成,为了让飞行员的操作负荷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就必须增加大量的自动化控制,以便将飞行员的精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

  要知道“JH-7B”与苏27可不一样,它是一架“战轰”或者说“多任务”战机,未来执行的任务包括对空、对地、对海等多种模式,相比纯制空的苏27,仅雷达系统的工作模式就多出了整整6种,可能挂载的武器系统也更加复杂多样,这些都需要飞行员用更多的精力来应付,改成单座版本后,相当于一个人要干原先两个人的活,不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那将来恐怕就没几个人能飞这型战机了。

  由于减少了一名乘员,飞机的长度有所缩短,从原先的20米缩短到了现在的19.5米,再加上省掉了一套人机系统和仪表、很多机载电子设备又因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大大减重,相比前代更多采用了复合材料的原因,单座版的“JH-7B”相比前代减重超过800公斤,整机空重降低到了14吨以内,而脱胎于TF41的“秦岭”发动机单台推力比之原先“JH-7”上标配的“斯贝MK202”多了整整1.2吨,两台发动机就多出了2.4吨,这就使得“JH-7B”的动力更加充沛,也让这型战机可以负担更大的外部挂载——这么好的条件当然不能浪费,因此,“JH-7B”的外挂点从7个升级到了11个,其中挂载能力超过1吨的重载挂架就有5个,整机的外挂能力达到了9吨!

  好吧这数据其实让西飞厂蛮尴尬的,因为此时西飞厂生产的号称“战略轰炸机”的“轰6”的最新改型“H-6F”,它的最大载弹量也就是9吨,可那是一架体长超过34米、翼展超过32米的大家伙啊……

  由于“JH-7B”相较“JH-7BS”的改动更大、采用的新技术也更多,因此,该型战机的研制进度比“JH-7BS”要落后不少,按照陈义坚的估计,至少也要等到1993年才有可能实现首飞,而另一个型号的改型,则必然更晚。

  这“一机三型”的最后一个型号被命名为“JH-7BH”,也就是基于“飞豹”发展的舰载机型号。

  只不过,这型战机刚开始做预研课题的时候,还是基于老“飞豹”的双座原型机,而现在则已经明确了要“双型共进”,单/双座款同时推进,并且主力将放在单座型号上。

  将一款陆上用战机改为舰载,那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航空母舰上甲板就那么点大,起飞降落的跑道条件较陆上差了太多,所以要么用倾角滑跃的方式,要么用弹射的方式,总之需要加上一点助力才行;至于降落那就更是困难,在航母上降落,有句玩笑式地形容叫做“可控坠落”,战机都是重重地“砸”在甲板上的,而为了拖住几十吨的战机让它停下来,航母的甲板上还需要布设多道阻拦索,那是硬生生给拽停的。

  这战机受到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所以舰载机需要比陆基战机强得多得多的结构

  而且还有一样,由于航母甲板长度的限制,战机需要在极短的距离上起降,就需要比陆基战机更好的起降性能和低空低速飞行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大大增加战机的升力,通常来说,也就是要增加机翼面积。

  结构要加强、机翼面积要增加还要为了上舰而搞成可折叠的,整架战机包括发动机都需要做耐盐雾腐蚀的处理,这几乎就是要搞一架新飞机了。

  对华夏来说,在没有任何经验积累的情况下,要独立搞定这些课题实在太难了,不过好在,阎良试飞基地里停着一架正版的米帝舰载机F14“熊猫”,所里也有一个资深舰载机总设计师卢赫生担任总顾问。

  

第1451章 新的计划(四)

  

  以卢赫生现在的年纪,再让他担任具体设计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他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这一辈子设计的绝大部分成功的作品都是舰上型号,对飞机上舰需要做什么功课完全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起落架部分需要怎么改,符合什么样的性能才能经受得住弹射时的拉力和着陆时的冲击力;飞机的升力系数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舰上起飞/降落时的需求;机翼上的折叠机构是如何动作的,又要怎么设计、采用什么材料制造才能正常工作、用来拉住阻拦索的尾勾又有什么设计要素……如果没有经验、没有参照物,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设计师的想象再用试验来论证,那必然要花下去海一样的时间和金钱。

  在谭振华的前世,华夏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通过从乌克栏获得的一架“苏33”原型机T-10K -3后才依靠强大的逆向工程能力解决了这些核心技术问题,不过实话实说,对苏霍伊血统的“侧卫”家族T-10K -3的华夏发展型号“歼15”,谭振华本人是相当不感冒的。

  这架战机太大了,是全球所有舰载战机中个头最大的一个,而很遗憾的是,华夏当时的航母又是艘中型的滑跃航母,二者之间的匹配其实是有问题的,论坛上的军迷们对这型战机也是爱憎分明地站在了两个阵营,彼此打过无数口水仗,甚至恨不得来个真人PK,但不匹配就是不匹配,谭振华认为,不能因为这型战机是华夏设计制造的,就不能指出它的不足了,不文过饰非、知不足而进取才是正确的态度。

  咱们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一些问题,就以“歼15”的异国孪生兄弟“苏33”为例,航母同理。

  苏33的空重18.4吨,最大载油量9吨,最大载弹量6.5吨,最大起飞重量32吨,最大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公里——可这些漂亮的数字都只是纸面数据,完全不具备实际意义。

  以苏33的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为例,其上共有3个起飞点,其中 1、2号为短起飞点,跑道长度105米,从该跑道上起飞时,苏33的起飞重量要被限制在24吨之内,而战机本身的空重就达到了18.4吨,那重量较大的对舰武器就别想了,只能携带2中2近4发空空导弹执行对空任务,还最多只能加一半的燃油,再加上滑跃式起飞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燃油,那这架战机升空后能够真正滞空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其作战半径恐怕很难超过500公里;即便牺牲出动率从3号起飞点以195米的长点起飞,最大起飞重量也被限制在30吨之内,也就是说,要么少装油,要么少装弹——既然如此,那要这么大的机身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同学你看,就连后来穷到掉渣的罗刹毛子最后都放弃了苏33,宁可让生产好的24架战机全部停飞,也要都换成小了一圈的米格29K,这很能说明问题。

  而且从仿制开始的研制其实是很难的,特别是要更改原始设计的时候就更难,因为再强大的逆向工程能力也无法做到完全理解当初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相法,可对于一架如此复杂的战斗机系统来说,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随便哪一处都不是能随随便便改的——前文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以华夏此时的机载PD雷达造诣,用综合水平衡量完全爆了毛子一条街,可你还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苏27上那个1吨重的N001雷达,就算你把它换成轻一半多的国产货了,还得在机头里面加上配重块。

  不是有一句名言叫做“改动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么?这话从本意上来说,其实也没错的,究其原因,就是这个“原始设计”不是自己设计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就是在谭振华的前世,坚持仿制,拥有8位院士的“沈霍伊”从90年代初开始折腾侧卫,30年的成果也就是用华夏产的现代化航电雷达设备造出了一架华夏版的苏30MKK——歼16;而坚持原创的“成洛马”却能在“歼10”之后研制出“歼20”的重要原因。

  这也就是谭振华决心在“飞豹”战机的基础上继续投资不断发展新型号的信心所在,这型战机可是3603所的原创,对其气动外形和内部结构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当初选择了稍显激进的第三方案,就给这型战机打下了良好的气动和结构基础,现在要在这架战机上做改型,自然要比从头搞一型飞机轻松很多。

  他还有卢赫生这个舰载机领域的“超级外挂”,那不把老爷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岂不是白瞎了当年他绞尽脑汁搞垮格鲁曼花掉的那一番功夫了?

  需要说明的是,“JH-7B”这个项目中的“一机三型”三个型号待遇还是有所不同的,其中,“JH-7B”、“JH-7BS”是获得了国家立项的正式型号课题,有来自国家的经费拨款以及空海两军的投资,谭振华作为投资参与者之一,其成果将参照之前的方案,他拥有出口产品的销售权;而最后的这个“JH-7BH”则没有华夏国家和军方的参与,算是3603所、西飞厂以及“香江防务集团”的合作项目,完全的出口型号,至少到目前为止,是看不到华夏本国有任何装备迹象的——华夏连航母都没有,要舰载机来做什么?对吧?

  当年陈义坚同意展开这个课题的研究,也是出于想要多做一些探索多积累一些技术的出发点,也是想在课题的预研推进过程中多从卢赫生身上榨点干货出来,为本单位多留下点有用的技术储备,可今天再看到了谭振华拿出的草图,他是真坐不住了。

  他指着谭振华摊开的草图问道:“振华,你真的决心要搞这么一架飞机出来?”

  谭振华点头道:“是的陈总师,我已经决定了,花再多的钱,也要把这架飞机搞出来。”

  卢赫生盯着谭振华看了半晌,微微摇了摇头,心中轻轻叹了口气,一面哀叹自己的宝贝孙女怎么找了这么个不安分的小子,害得我老头子70多了还得跟着瞎忙乎,一面问道:“振华你知不知道要改这架飞机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别的不说,就这发动机你上哪里搞去?”

  

第1452章 新的计划(五)

  

  桌上摊开的草图上画了一架外形古怪的飞机,这架飞机的机头与机身部分与“运7”近似,但机尾却完全不一样,“运7”是典型的单垂尾、低水平尾翼,可草图上的这架飞机却有整整4个垂直尾翼!

  而且,这架飞机的背上居然还顶着一个硕大的圆盘!

  对这间屋内现在坐着的几位来说,这架飞机的外形他们都非常熟悉,因为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米制E2“鹰眼”预警机的草图!

  当然,对这架飞机最熟悉的人莫过于卢赫生,要知道,E2也是当年他在格鲁曼担任主持设计师期间的杰作之一!

  E2预警机,米国海军唯一现役的预警机,1957年开始研制,1960年首次试飞,1964年首个型号E2A交付米国海军,绰号“鹰眼”,具备舰载早期空中预警和航空管制能力,除米国以外,还被高卢、星加坡、倭国、以撒等国购买并装备,在这些没有航母的国家中,E2承担的是国土防空预警机的功能,是世界上产量最大、装备范围最广的预警机。

  从60年代列装以来,E2预警机已历经多次升级改型,目前的最新型号是E2C,其上装备的雷达从只能探测200公里的AN/APS-96升级到如今能探测480公里的AN/APS-138雷达,另外还增加了一套作用距离超过600公里的AN/ALR-59被动式电磁信号接收探测系统,发动机也从单台功率4050轴马力的T-56-A-8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升级为单台功率5100轴马力的T56-A-427A。

  既然谭振华已经挑明了他的航母计划,虽然屋里坐着的这些人想破脑袋也猜不到他要如何解决最重要的那艘大船的问题,但从他自掏腰包也要坚持推进“JH-7BH”机型研制计划就可以看出,这位财主少爷是认真的,那么他要搞一架舰载的预警机,其实细想也算顺理成章。

  但这是预警机啊,是华夏求索了多年而不得的机型,他谭振华就算再有钱,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能搞得出来吗?

  先不谈其上的那部与陆基雷达要求很不一样的雷达问题该如何解决,就这个载机就是个大麻烦。

  基本上呢,全世界搞预警机最先进也最成功的就是米国人了,全世界首架真正意义上的预警机就是米国人于二战中在TBM-3鱼类轰炸机上改装应用的,好吧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TBM-3鱼雷轰炸机曾经是米国现任总统老布希的座驾,而研制这款战机的总设计师此时就坐在屋里……

  二战之后,又是米国人率先搞出了E2系列的预警机,而这架飞机的总设计师还是当年那位。

  卢赫生觉得自己的脑子有点小乱——你说谭振华这小子到底是因为真喜欢薇薇安才找上了自己的,还是为了搞这些舰载机并因此瞄上自己才蓄意接近薇薇安的?

  还有,这小子到底打算什么时候娶薇薇安过门?

  他摇了摇头,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甩出了脑外,沉声说道:“振华,我们先假设你的确能获得一艘航母,但我得提醒你,以我的了解,“运7”上目前使用的“WJ5AI”起飞功率只有2133千瓦,2900马力,这对于一架起飞重量很可能超过25吨的预警机来说,是绝对不够的,即便是最原始的E2A,其发动机的单台功率也达到了4050马力,现在的E2C更是已经提升到了单台5100马力,咱们华夏有这样功率的发动机吗?我得提醒你,这是纯军用的装备,别人不可能卖给你的。”

  “其实我们有功率更大的涡桨发动机。”谭振华答道:“与“WJ5”系列发动机系出同门的“WJ6”,以目前的技术状态已经能够做到3124千瓦、4250马力,这台发动机也已经在“运8”运输机上经过了长时间的飞行验证,性能和可靠性还是满足要求的,只是这台发动机毕竟是在没有任何原始资料的情况下,从苏俄的AH-20M仿制而来,相比原型机,在功率、功重比、翻修寿命等方面还略有不如,与西方同类产品也有较大的差距,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用的,而且我打算在这型发动机方面进行一项投资,这事我会回头与吴老谈一谈,我现在想知道的是,以这台“WJ6”为动力核心,我们有可能造出一架华夏版的E2来吗?”

  “稍等一下,谭总,我得问你一个关键问题。”这次回答的是“运7”的主持设计师龚国正,他问道:“看你这个图的意思,应该是想在“运7”的基础上大改?可我们得首先弄清楚这架飞机的起飞方式,是像米国人搞的那种弹射的方式呢还是像苏俄人正在建造的航母那样,采用滑跃的方式,不搞清楚这一点,这型飞机的很多基本参数都没办法确定。”

  “我的意见是,飞机还是按照弹射起飞方式设计,但是需要考虑在滑跃甲板上起飞。”谭振华答道:“我是这么认为的,弹射起飞,是航母上载机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为弹射起飞研制的飞机,在满足了升力的条件下,其实是可以兼容滑跃起飞方式的,卢爷爷,我说的对吗?”

  卢赫生摇头道:“早期二战时的舰载机并没有弹射起飞的方式,但那时候的飞机都是活塞螺旋桨动力的,飞机本身的重量较低、低速性能较好,因此也不需要这类起飞辅助装备,弹射器其实是舰载机进入喷气时代后,因为飞机的起飞重量越来越大而发展起来的,不过振华你的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个人并未搞过在滑跃甲板上起飞的喷气式飞机,整个西方世界也只有不列颠的“无敌”级轻型航母采用了这种设计,但这是基于其上的舰载机为可垂直/短距起降的“海鹞”,据我所知,不列颠人并未在这型航母上配备固定翼的舰载预警机,他们用的是改装后的“海王”级直升机执行的类似任务。”

  谭振华当然没办法在此时向诸位解释,其实米国人曾经计算过E2在滑跃式航母甲板上起降的具体数据并进行过专门的试验,试验的数据也早就被当年的华夏各军事论坛给扒了个干干净净,因为有一段时间,为华夏的那艘“跷跷板”配上固定翼预警机可是全国所有军迷都关心的大事呢!

  不过既然在米国人的试验中已经证明,在25节甲板风的情况下,起飞重量达到25吨的E2可以在165米的末端12度上翘的滑跃跑道上正常起飞,甚至因为E2具备螺旋桨反距,它能够不借助阻拦索就在100米的距离上停下来,那么,他的设想就是可行的,现在要做的,是组织起一票人马,将他的设想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