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44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第1453章 新的计划(六)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另一个时空,谭振华的前世,华夏的预警机事业是从那个著名的引进失败项目“费尔康”真正开始的,之后就是“空警2000”横空出世——好吧全世界都承认,华夏人出手就是王炸,2003年11月首飞、2006年正式列装的“空警2000”一出世就占据了全球战略预警机的头把交椅,其全固态电扫描三面阵主动式相控阵体制的工作模式开全球预警机的先河,领先米国同类产品整整一代,更把毛子远远甩在身后,恐怕唯一令人遗憾的就是“空警2000”的载机了,那是一架“伊尔76”,而且还是一架二手的……

  不过作为当年“空警2000”工程的参与人员之一,谭振华却知道,这套系统的由来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也与网络上各类地摊文学普遍流传的各种版本略有些差异,当年的“费尔康”计划实际是这样的:

  缺钱缺到只能卖光家底的毛子向华夏推销他们的A50预警机,奈何华夏人在实际考察过之后认为,毛子的雷达和空指C3I系统就是个大茶几……在那个时空,4014所曾经在80年代中期从以撒IAI引进过EL/M-2032机载PD火控雷达的全套生产线和授权,因此与以撒人的关系不错,而且IAI也于1993年以波音707为载机研制成功了全球首架相控阵体制电扫描 “费尔康”预警机,因此华夏有意将二者结合,以伊尔76为载机,安装IAI的EL/M-2075相控阵雷达、整套空勤C3I指挥系统建立自己的预警机队,这是“费尔康计划”的由来。

  项目从1994年启动谈判,1997年达成协议:由罗刹提供4架“A50”载机(伊尔76的预警机适装型号),以撒IAI公司提供雷达和C3I系统并进行改装,华夏将为每架预警机支付2.5亿美元,合同签订后,华夏支付了1.9亿美元的预付款,IAI开始施工,至2000年第一架飞机全套系统安装完毕并即将交付华夏之前,项目被米国时任克雷顿政府紧急叫停,华夏引进失败。

  按照网络上流传最广的说法,华夏虽然未能成功引进“费尔康”预警机,但却学习到了主动式相控阵雷达核心器件既T/R组件的制造方法,因此促成了后来“空警2000”上那部领先世界的雷达的诞生——不过身为当事人之一的谭振华却知道,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

  三年谈判、三年监工,包括4014所在内,华夏组织了大量的技术人员赴以撒“技术交流”当然是事实,不过T/R组件是AESA雷达最最核心的机密了,打个比方吧,就算是华夏本国的两大器件研究所“北所”4013想要到“南所”4055“参观考察”T/R组件的制造流程都会被以各种理由“婉拒”,更何况是两国?

  所以华夏从这6年中学习到的并不是什么T/R组件的制造方法,而是一些别的东西,比如,一部成熟的AESA雷达在各分系统之间应如何协调性能、电扫移相算法中的一些关键点、整个空勤C3I系统布置是的职能划分和工作流程……这些是在洽谈合同中就无法避免必须要向客户泄露的信息,也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客户必然能了解到的“软技术”,而恰好,华夏当时缺的,也正是这些“软技术”。

  也正是因为本身就有足够的雷达基础技术支撑,又学习到了这些“软技术”,在“费尔康”计划失败、华夏自2000年被迫启动自研之后仅仅用了3年时间,到2003年,“空警2000”就实现了首飞,而且那架首飞的“伊尔76”载机是罗刹于2002年才交付华夏的,西飞厂真正用来改装这架飞机的时间只用了短短1年。

  好吧就算连头带尾一共花了3年时间,同学你认为,3年研制一部华夏预警机用的三面阵电扫描AESA雷达,这时间够吗?

  显然是不够的,远远不够,那么能以这么快的时间就结出硕果,唯一的解释就是,华夏,在这一领域的积累足够多、足够丰厚,所以才能在时机来临的时候,表现得这么劲爆。

  事实也正是如此,咱们可以例举几个关键技术积累的例子来证明:首先说预警机吧。

  “空警2000”可真不是华夏首架预警机,这个荣誉的桂冠应该属于“空警1号”。

  “空警1号”,工程代号“926”,载机采用了一架苏俄制造的“图4”式轰炸机(米制B29轰炸机的苏俄制造版本),机载雷达选用了一部“843”远程高空预警雷达,于1969年立项、1971年6月首飞,因为背负的雷达罩破坏了气动外形、增加了阻力,还对飞机进行了改装,用4部“WJ6”涡轮螺桨发动机替换了原先机载的4部活塞发动机以提高动力。

  经过验证,“空警1号”对高空目标的探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低空、地面及海上目标灵敏度不好,达不到设计要求,无法应用于实战,该项目最后于1979年正式终止。

  “空警1号”虽然是个失败的项目,但这次试验留下了非常多的经验,包括对机体上安装雷达罩的结构探索、安装雷达罩后对飞机气动外形的影响等等,虽然这架飞机的研制时间段非常不巧,但这些经验和数据还是被认真负责的华夏科研人员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包括吹过的2000余次风洞数据,这些都为“空警2000”的研制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再说主动式相控阵雷达AESA,好吧本书的读者应该还记得,谭振华的老爸当年曾经与4014所某位大拿竞争过一项重大工程的总师,这项工程就是“7010”工程,熟悉华夏工程命名规则的同学们应该看出来了,这是于1970年10月立项的工程,而这项工程的成果就是:于1976年建设成功了华夏首部主动式相控阵体制远程预警雷达,使华夏成为继米国和苏俄之后,全球第三家研制成功AESA战略预警雷达的国家!

  “7010雷达”的探测距离达到了惊人的2500公里,阵面朝向西北方向,主要用来对苏俄可能的导弹攻击做早期预警。不过庆幸的是,这部雷达的主要使命一直都未得到履行,其大部分工作都是辅助华夏航天领域的研发,多次成功观测我国导弹和火箭的发射以及卫星等航天器的观察。比如在1979年准确预报了米国“天空实验室”陨落;1981年7月两次探测跟踪了苏俄向太平洋方向以低弹道方式试射的多弹头导弹实验,准确预报了导弹发射点及落点;1983年,准确预报了苏俄“宇宙1402”核动力卫星残骸的陨落等等。

  虽然按照谭振华老爸谭铭的说法,这部他曾经参与研制的雷达问题多多、故障频发,但不管怎么说,对华夏而言,这部雷达的研制培养出了一大批华夏雷达界的顶尖人才,也让华夏雷达人突破了AESA体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AESA雷达领域,华夏能够与米帝并驾齐驱、吊打蓝星其余诸国的起点。

  由此可见,对于预警机,尤其是AESA体制的预警机,华夏是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的,也早就能够自行设计和制造核心的T/R组建,只不过需要对这一核心器件的小型化再多下点功夫而已。

  说了这么多,同学们应该已经大致上了解了华夏预警机的发展史了,不过呢?谭振华此时的目标却不是搞出一架“空警2000”那样的大家伙来,他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先解决有无问题。

  而他选中的解决方案是:E2C。

  PS:以下为史实:

  1、“空警1号”,现藏于北京中国航空博物馆;

  2、“7010雷达”,因性能日渐落后、运营维护费用高昂且原定的目标前苏联解体而完成了历史使命,并与1993年停止工作后被拆除,遗址位于河北省宣化市黄羊山。

  

第1454章 新的计划(七)

  

  E2C,也就是米国海军当前正在使用的预警机型号,“鹰眼”的最新改型。

  这是米国人70年代初完成的型号改进,除了对飞机飞行性能的升级外,最大的改变就要算其上安装的那部雷达系统了。

  进入80年代,所有的“鹰眼”预警机都已经换装了通用电器研发的最新款AN/APS-138雷达,它工作在UHF特高频C波段,波长分米级,AMTD(机载动目标检测)体制雷达,线性调频脉冲压缩信号,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及部分数字电路取代了之前型号上的分立元器件及模拟处理,更换了新型号的数据处理计算机,另外采用了全新的副瓣对消技术改进天线性能,雷达能自动检测海面和陆地低空目标,发射机备选频率增至10个,拥有新的低脉冲重复频率(PRF)操作模式,杂波改善系数提高到了55db。

  在人机交互系统方面,也顺应潮流,换装了彩色显色器、图形操作界面。

  不过再怎么改,它依然还是一部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仍然使用八木旋转天线,通过一个三频道旋转同轴耦合器将雷达与敌我识别器信号馈送至飞机内部的设备。

  相比未来的趋势相控阵来说,这种机械扫描的方式数据刷新率和灵敏度低、功率转换系数差、所以米国人也已经在开展雷达的更新换代工作,谭振华甚至还知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型雷达将被更新的相控阵体制AN/APY-9先进超高频相控阵雷达所取代,换装后的“鹰眼”型号为E2D。

  但是,此时的华夏尚不具备将T/R组件小型化的能力,这个课题才刚在不久之前被谭振华布置给了4055所以及4014所攻关,要达到技术突破并实用化,还有一段路要走,而在另一方面呢? JY-9型S波段三坐标空勤雷达的研制成功却标志着华夏已经具备了自行研制一部优秀的三坐标雷达的能力。

  相比从头研制一部全新的雷达来说,把JY-9搬上天,显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费效比较高的方案,研制难度也会降低很多。

  谭振华毫无保留地向屋内的众人解释了他的构想并表示,相关的课题他在当初向4038所购买JY-9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并得到了该所的赞同,课题已经启动,首部原型雷达的交付时间预计为三年内。

  相比“空警2000”,这样一架预警机在技术性能上显然是颇有不如的,就算研制成功,也只能说达到了米国人70年代的水准,与领先什么的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在谭振华的心中,这个方案却是能让华夏在90年代就拥有可用的预警机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有了它,再加上那本《谭振华秘籍》加持,那什么“费尔康”的坑还有必要去跳吗?白白浪费6年时间,根本没必要的对不对?

  而且搞成了这个项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这是一架舰载的预警机啊,虽然用在陆基也可以,但其最合适的使用地点却是在航母上!

  航母哎,那可是华夏几代人都心心念念的重器了……

  原来,搞舰载预警机,也不是这个不省心的臭小子一时心血来潮啊,他早就在布局策划了!

  卢赫生一面在心中暗自感叹自家宝贝孙女看上的这个人心机之深沉、布局之深远,一面沉声说道:“既然振华已经启动了雷达方面的研制进程,那我们今天就将主要精力放在讨论飞机上好了。”

  他这么说,显然已经默认了自己将在这项计划中继续支持谭振华,好吧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听说这小子已经和薇薇安“非法同居”有段时间了,自家的宝贝孙女既然对这臭小子死心塌地,身为爷爷,帮着臭小子做事自然也得尽心尽力,可就有一样,最近老有传言说这小子和一些什么女人不清不楚的,比如那什么宝马的大小姐、香江的双胞胎女明星、傣国的首富之女……也不知道薇薇安到底知不知道这些事,又是怎么个态度。

  不过臭小子,我老人家尽力帮你可以,你小子要是将来胆敢对不起薇薇安,可仔细了你的狗腿!

  “以我的经验呢,以“运7”为底子改一架舰载预警/运输机倒也有可能,不过,这个尺寸需要动一动,现在的尺寸太大了,上舰不太合适,而且结构也需要大改。”他说道:“陈所长、龚总师,我先来分析一下E2的具体参数,咱们来和“运7”做个对比吧……”

  ……

  华夏,京城,京城钢铁研究院。

  “你来的正好。”

  见到大金主莅临,蔡院长的脸上笑得如夏花般灿烂:“告诉你两个重大的好消息,屈服强度不小于785Mpa的超高强度低碳合金钢我们已经研制成功了,并且已经经过了一系列的测试,通过了国家军用标准的验收,连正式的标号都给了,另外,DD6也完成了实验室制备,性能完全达到了预期。”

  “哦,这可太好了。”才进门就听到了这样的好事,谭振华也不禁眉花眼笑——话说这么些年来,他在钢铁研究院花掉的钱可真不少了,当然这些花销也物超所值,研究院这边陆续开发出了多种牌号的船钢、结构钢、工具钢,在把华夏原本就有优势的稀土产业与合金钢的结合方面更是做得特别好,这些新的高性能钢材也在钢铁研究院与宁都特种钢材厂的联合推动下,很快实现了量产,并被迅速推向国际国内市场,因为相较国外钢厂同类产品的性价比更优,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宁都特种钢材厂也因此成了宁都市乃至江南省的明星企业。

  谭振华与钢铁研究院这边的合作项目很多,这些项目有些是研制新型的合金钢,有些则是对现有牌号钢材性状及生产工艺的改进,这些合作大部分都是由宁都特种钢材厂与研究院联合推进的,双方还在宁都建立了一座联合实验室,他自己当然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项目的进展,不过就有两个重大项目由他本人亲自过问的并推进的。

  也就是蔡启功一见他面就告诉他的好消息中提及的那两个项目。

  他也顾不得客套,急急拉着蔡院长的胳臂道:“样品在哪里?快带我去看看。”

  

第1455章 新的计划(八)

  

  蔡启功小心地打开了一个保险箱,献宝一样拿出来一片小小的金属叶片,叶片是银白色的,比巴掌略大,上面还打了很多的小孔,掂在手里很轻,但谭振华接过它的时候,手却不由自主地在微微颤抖了一下,仿佛接过的是一件无价的珍宝。

  他知道,手里的这片小小的金属叶片,仅以制造它要付出的实际资源而言,数十倍于等重的黄金,而最重要的是,你就算肯出这么多的钱,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人卖给你。

  因为这是一片高温涡轮叶片,确切地说,这是华夏研制的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关心华夏航发事业的军迷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航空发动机是一种设计和制造难度极高的精密机器,在这架机器中,最难做却也最重要的,是所谓的“热端三大件”,既燃烧室、涡轮、尾喷管,而涡轮,则是这三大件中最难也最贵的部件——因为上面安装了几百枚这种价超黄金的涡轮叶片。

  一台售价数百万甚至过千万美元的完整的现代涡扇发动机,包含风扇叶片、压气机叶片、涡轮叶片在内的叶片就要占到其总造价的 30%,而在这30%中,工作在热端的涡轮叶片又要占到叶片总价值的 60% ,可见这东西的价值之高。

  前文说过,华夏曾经在涡轮叶片这一单项零部件上在全球取得过短暂的领先——那是60年代,师昌旭带领着一队人马,在世界上第二个搞出了9孔成型高温铸造合金空心叶片,这一成果甚至领先航发领军企业罗﹒罗整整8年,并让率队前来华夏推销的胡克爵士叹为观止。

  要知道后来华夏引进的“斯贝”发动机都未能采用这种技术,它用的还是实心高温定向凝固合金,加工这种叶片的技术也是西航发花了大力气才攻关成功的“无余量精锻”。

  那么这种涡轮叶片的升级具体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太大了!

  用一个不算太精确的数据来说明吧——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每提高50摄氏度,发动机的功率就能提高10%。

  而众所周知,看一台航发性能强大与否、技术先进与否,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看它的推重比,也就是能爆发出的推力和自身重量的比值。

  明白了吧?要想在不增加或者少增加发动机本身重量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大的推力,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

  就以同学们最熟悉的“斯贝MK202”为例,这台于60年代研制的发动机是典型的第二代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第一代涡扇发动机,它采用的是实心高温定向凝固合金涡轮叶片,涡轮前温度为1300~1500K(K-273既为摄氏度),所以它的推重比勉强超过了5。

  而在它的华夏升级版“秦岭”发动机中,由于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特别是换装了华夏国产的第一代单晶高温合金涡轮叶片DD3以及以粉末冶金技术重新设计制造的涡轮盘之后,涡轮前温度提高到了1380~1580K,发动机的推力也就被成功地提高了约10%,突破了10吨的门槛,推重比达到了5.7。

  再看看米国人。

  米帝在70年代首先搞出了第一代单晶高温合金气膜冷却空心涡轮叶片PWA1480,第一个采用这种叶片的是F100-PW-220发动机,使得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提高到了1680~1750K,推重比也一举突破了7,在改进后甚至能超过8,从这型发动机开始,米国研制的航发跨进了第三代。

  之后,米国人和欧洲人先后在9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搞定了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复合冷却空心涡轮叶片,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也被提高到了1850~1980K,因此诞生了推重比高达9~10的航空发动机,米国人的成果就是装在F-22上的那部F119,而欧洲人的成果就是装在“台风”战斗机上的那部EJ-200发动机,这两部发动机也是国际标准第四代航空发动机的代表产品。

  由此可见,发动机的每一次换代,都伴随着涡轮叶片的换代,涡轮前温度也越来越高。

  DD3是华夏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气膜冷却空心涡轮叶片,这个课题开始的时候与谭振华完全无关,早在70年代末就立项推进了,但直到1987年才终于完成了实验室工作,性能与米国人在70年代搞定的PWA1480大致相当,不过在谭振华的前世,这一成果真正从实验室里走到量产要到1990年之后,而且在整个90年代也只能在一款谭振华完全不能理解其研发目地的发动机型号“涡喷14”上得到一点点应用,讲真,他好几次都忍不住想问问莫部长,1984年还要立项研发一款全新的涡喷发动机,航空部是怎么想的?

  其实他是知道答案的,无非也就是各单位凭本事争那一点点有限的科研经费罢了,“涡喷14”,那可是“亲儿子”3606所的课题……

  谭振华可没工夫去掺和那点事儿,不就是课题经费么?二少爷现如今的钱包鼓鼓囊囊的,3624所一直合作的很好,所以“高推预研”以及今后在这个课题基础三发展而来的“涡扇12”绝无可能半途而废,你搞你的“涡喷14”,咱们搞咱们的“先进中推”,到交作业的时候你可别哭鼻子就好!

  还有“涡扇10”,呵呵,小心点哦,少爷我就要动手了呢,大推是吧,毛子不肯卖“三姨夫”也没关系,不过少爷我惦记的东西你们可都想不到哦?

  扯远了,回到涡轮叶片上来——DD3一搞出来,谭振华就在第一时间联合西航发、燃气涡轮院一起找上了蔡启功,几家联合将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诸多工艺难题并投入了量产,先后完成了在“秦岭”和“华山”这两个型号发动机上的替换测试,而在进行研制成果商用化的同时,谭振华也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下一代涡轮叶片的研制课题,对性能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实现米国人第二代高温涡轮叶片PWA1484的同等性能,涡轮前温度达到1750K。

  很显然,提出这样的要求表明,谭振华已经不满足于再在“斯贝”上各种魔改了,这款60年代研制的发动机老本即将耗尽,新发的上马势在必行——其实所有人都知道,3624所的那台中推现在全靠谭振华投资在推进,而且他也已经在与航空部谈判这型发动机的产权问题。

  有了这位小金主的参与,第二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复合冷却空心涡轮叶片DD6的研制可以算是突飞猛进,仅仅4年时间,实验室成果就已经完成,也就是谭振华手上现在拿着的这一枚。

  “我们正在进行量产工艺的研发,按照现在的进度,我们预计可以在18个月内完成所有制备工艺的研发和制定。”蔡启功微笑这说道:“谭总,别忘了你承诺的奖金哦!”

  

第1456章 新的计划(九)

  

  所以吧,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磨推鬼……

  谭振华挥舞着支票本大肆在各个基础研究领域投资,在充分保障了这些项目不会因资金匮乏而中断的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人事倾轧,更激发出了研究参与人员充分的热情。毕竟华夏的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还是比较单纯的,他们最希望的是干净纯粹不掺杂过多复杂利益纠葛的科研环境和简单的,按劳动付出及成果来分配收入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就比如手里现在的这枚DD6叶片。

  在谭振华的前世,这枚叶片从80年代末期开始搞,一直搞到世纪之交才终于完成了材料的验证研发,而实际解决了工艺制造的流程问题并投入量产,则已经是进入新世纪的事了。

  而且在其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际装机用户——WS10“太行”发动机上,还出现了很多很多状况,有叶片本身的材料问题,也有生产工艺的问题,还有与其他零部件的配合问题,“太行”发动机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质量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喷零件”的事故多次发生,以至于被迫进行“技术状态归0”的处理。而因为当时华夏已经选定了这型发动机作为国产改进型“苏27”既歼11B的标配动力,一度导致生产出了战机无发动机可装的窘境,军坛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张“菊花残”的照片就是这一特殊时间段的真实写照。

  不过在本时空,这些应该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了。

  谭振华手握DD6想着,这些先进零部件的研发都将获得他长期而稳定的投入,有些部件及最新的制造技术更可能被首先应用到对“斯贝”及其一系列改型发动机上首先进行应用和验证,在积累足够多的运行时间,以充分暴露出可能的各种问题并找到可靠的解决办法之后,才会被应用到最新型号的发动机上,这种一面渐改老机、一面推进新机的方式,将使得国产航发的研制进程更加平顺、更加有序,技术的积累也有更多的延续性。

  工程科研是一门严谨的学问,任何一项复杂系统的成功都必然源自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如齿轮配合般精密的协作,天才的学科带头人很重要,无数次试错的积累更加重要,天天想着弯道超车,那是文宣爱吹的牛逼,广大工程科研领域内辛勤奋斗的工程师们是不屑的,也没时间理会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谭振华这样想着,有些恋恋不舍地将DD6放回了保险柜里,手中却立刻又被塞进了一块沉甸甸的钢锭,压得二少爷的胳臂就是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