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67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第1526章 北斗初升

  

  这真是个艰难的决定。

  虽然华夏搞这种举国性的大项目,各方面的费用都会比米国人便宜不少,但,再怎么节省,这也肯定是一个花钱如流水的项目,最起码,几百亿人民币的先期投入是少不了的,而且由于华夏在很多系统涉及的基础领域全面落后于米国,而当前的国际环境又决定了华夏很难从外部得到足够的帮助,这就决定了,华夏必须从最基础的理论、材料、零部件、分系统等各个方面搞起,全面提升自身的水平,才有可能最终完成这套系统的建设——而这,将是一个跨度必然长达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长期项目,而项目的建设者们更可能跨越几代人!

  “我有一个请求和一个建议。”谭振华沉声道:“我请求,在华夏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规划之初,就确定军民两条线并行发展的框架,并将该套系统定义为华夏民用导航系统的法定标准,由专门组建的公司来负责运营,这样,就能将巨大的投资转化为日后创造利润的源泉。”

  张部长略一沉吟便慨然答道:“谭博士,这一点你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从米国GPS系统的实际运营结果来看,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而且,我们航空航天部在经过内部研讨后认为,除了投入资金以外,我们在微电子、碳纤维、光电转换、精密加工等多个领域,都需要发动你旗下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是我们今天邀请你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讨论过,希望能和你共同组建这家公司,我们航空航天部与你各占50%的股权,你看如何?”

  谭振华想了想问道:“注册资本金呢?”

  “30亿人民币,不过我们航空航天部拿不出15亿的现金,所以只能以场地、人员及基础建设等部分折合成一部分股本投入。”

  张部长说这话的时候,略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谭振华点头微笑道:“没关系,我以15亿人民币的现金入股,旗下企业,也将全力支持这个项目所需的一切分系统及零部件的科研工作,而且如果这些钱不够的话,我还会以低息贷款的方式向这家企业持续提供融资帮助,当然,我也要求项目成功后,我们华夏的这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民用部分的知识产权归属这家合资公司所有,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分配将来的利益,。”

  他这话一出口,张部长明显松了口气,毕竟,这是一个要别人掏出15亿人民币真金白银的项目,虽然听说谭博士在发展华夏高科技方面非常舍得投入,但真正要别人一把掏出那么多钱,他心里还是打着鼓的。

  现在大方向一定,张部长心中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整个人都不免轻松了不少,就连脸上都有了些笑容,不复刚才的严肃,他想了想追问道:“谭博士的请求我们这就算讨论通过了,那还有你刚才说的建议呢?”

  “我想建议,将我们华夏的这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

  “北斗?”

  莫部长只微微思忖便第一个出声赞道:“好名字,我同意!”

  “我也同意!”

  “我也同意!”

  陈芳允有些激动地站起身来说道:“有了谭博士的加入,我相信,我们的北斗系统,一定能成为天空中指引我们方向的美丽星座!”

  谭振华也站起身来说道:“张部长、莫部长、陈老,你们请放心,我一定会和大家一起努力的。”

  “我们都相信你。”张部长慨叹道,随后转向了陈芳允:“陈院士,既然项目发展和资金需求的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接下来,就由你给谭博士讲讲,我们将会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吧,大家群策群力,就趁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把项目的发展纲要给定下来。”

  “好!”陈芳允当仁不让地答道:“接下来就由我来介绍一下整个系统的构成以及其中需要突破的几大关键技术难点,嗯,就从最难、也最复杂的讲起吧,在GPS系统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时间一致性,因为所有的位置信息都需要通过时间系数来解算,而要保证这个时间的一致性,我们就需要一种专门的误差极小的计时系统——原子钟,目前国际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是铯原子钟,它的误差可以做到2000万年误差1秒……”

  会议进入到了专门的技术方案讨论阶段并一直开了很久,在确定下的各主要关键技术中,由谭振华旗下的企业具体负责攻关的课题就有:卫星用高精度机械零件制造设备、高模量卫星用碳纤维的研制、高效率及太空环境适应性太阳能电池板的研制、芯片级民用级别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及相关算法的研制等多项课题,会议同时还确定了时间进度表,在这张表上明确提出,第一套系统验证用“双星系统”暨“北斗一号星座”投入测试的时间是,5年之内!

  谭振华清楚地记得,在他的前世,华夏的“北斗”系统首星和次星都是在2000年发射升空的,而直到2003年,第三颗卫星才发射升空,完成了“2+1”既两颗工作星+一颗备份星的组网,正式开始了系统工程化的验证工作,之后还被欧洲人的“伽利略”计划狠狠忽悠了一把,白白浪费了2.3亿欧元和将近4年的时间。而到真正能够提供商用服务的“北斗二号星座”发射首星,已经是2007年。

  参加欧洲人的“伽利略”项目的进展完全可以用“大坑”这个词来形容——欧盟先是在2003年忽悠华夏加入了他们的“伽利略”计划,华夏为此一度暂停了国内的“北斗”项目,一心一意地加入了欧洲人的项目,也按照合同及时支付了2.3亿欧元的项目分摊经费,可钱一到手,欧洲人立刻就翻脸,宣称要将该计划从“私营性质”收归“国有”,并将华夏事实上排除在项目的核心计划之外,2006年,欧盟最终彻底撕毁了协议,完全排除了华夏继续参与该计划的可能,华夏之前的投资,完全没有获得任何回报!

  不得已之下,彼时的华夏只得重启“北斗”,并与欧盟展开了一场“生死时速”般的时间竞赛!

  

第1527章 星火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卫星运行的轨道和信号频率在使用前必须提前申请,且必须在申请通过后的7年内完成卫星发射入轨和信号接收,否则相关资源会被回收,该规则遵循“先申请、先获得,先发射、先占有”的原则。

  华夏当年还是在“北斗一号”发射之前申请的频段, 2000年4月17日获得了通过,国际电信联盟分配了E1(1590MHz)、E2(1561MHz)、E6(1269MHz)和E5B(1207MHz)四个波段给北斗卫星导航实验系统,但是,这与伽利略定位系统使用或计划使用的部分波段存在重合!

  “北斗一号”这套系统,设计制造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整套系统的可行性,所以当初建造的时候,从成本考虑,覆盖的频段很少,只有两个核心频段,且使用寿命较低,而现在距首星发射已经过去了6年,两颗工作星都已经报废,就连03年发射的那颗备份星都已经停止了工作,也就是说,华夏此时,并无卫星事实上占据这几个工作频段!

  那么,根据规则,至2007年4月17日零时,国际电信联盟就要收回这些频段,而由于欧盟已经为了“伽利略”系统进行了申请,所以,华夏的申请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几近于零!

  先不提这几个频段是最适合卫星导航系统工作的频段,即便假设改换其他的频段在技术上存在可操作性,从头开始改变整套系统的主要工作参数,这也必然是一项耗时日久且耗费巨大的投资,因为整套系统几乎需要全部推倒重来!

  为此,彼时的华夏,可以说是争分夺秒地展开了行动,首先,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并发射一颗“北斗一号”卫星,抢占住其中的两个核心频段,留下将来翻盘的本钱;紧接着,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并发射一颗“北斗二号”系统的全频段卫星,必须赶在欧盟的卫星发射之前,且必须在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最后截止日期之前!

  尤其是后一次发射,不但需要赶上时间进度,更需要保证星、箭的成功率都必须是百分之百,绝不允许任何失误!

  就是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彼时华夏航天系统的全体人员用智慧、汗水和敬业精神创造出了一个奇迹,项目于2006年12月重启,仅仅4个月后,“北斗二号”首星于2007年4月14日发射升空,经过变轨、入轨最后定点成功,监控大厅接收到了卫星从两万公里外的太空传回的信号并成功解析,此时已经是4月16日晚8时,距离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的频段失效仅剩4小时!

  在那个时空,谭振华作为4014所的技术保障团队成员,在某个卫星监控基地内全程参与了卫星发射项目,他还记得,当卫星信号传来那一刹那的画面——全体工作人员情不自禁爆发出的热烈掌声,以及一张张兴奋激动到噙满泪水的脸庞,他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正青春年少,但在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满满的都是荣耀与骄傲!

  他还记得,在那个2007年的春夏之交,指挥着整个行动的总师并不是眼前这位陈芳允陈院士,而是一位巾帼英雄杨慧,他甚至还知道,如果从眼前这位陈芳允院士算起,“北斗”的星火,传到杨慧手上的时候,已经是第三代!

  这是一个足以被载入新华夏科学发展史的伟大成就,更创造了工程科研领域内的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与其说是华夏主动创造的,还不如说是被客观现实给逼出来的,那么,这样的历史,有必要在本时空重演一次么?

  显然,对这一切尚未发生的事件根本一无所知的张钧部长、已经离休的莫文翔部长和项目的提出者陈芳允院士都本能地选择了最稳妥的前进方向,他们拉谭振华入伙,不但是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资金问题,也是为了解决很多课题的技术攻关问题,因为谭振华,他不但是全球华人的首富,更是毫无疑问的,整个华人群体中最杰出的科技领军人物,还拥有无可争辩的切切实实的华夏国籍!

  他本人也许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发明创造,但在他的“金手指”点拨下,整个华夏最近这些年来,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取得的进步,几乎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谭振华既然决定了投资这个项目,那么显然,和欧盟合作的那个“大坑”,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准备跳下去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的成功才是他最想要的结果,他相信这些华夏科研人员的技术实力和创造力,他需要做的,仅仅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将项目的进程把握在正确的轨道上就好。

  这正是他熟知历史的优势啊!

  米国佬,你们还想像另一个时空那样,把民用GPS芯片按120美金一片的价格卖给我们么?

  (史实价格,够年纪的读者大大可以回忆一下90年代至新世纪初,曾经火爆一时的那种专门的车载导航仪的价格。)

  有本少爷在,做梦去吧!

  有北斗在,GPS系统只能是配角,所以芯片价1块美金一片,不能再多了!

  拥有一个开挂的人生,真好。

  关于“北斗”系统的会议终于结束了,参加了会议的众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接下来的重任,就被交到了陈芳允院士推荐的项目总师,今年58岁的范本尧肩上,他要在5年之内完成打造“北斗1号”整个实验体系的任务,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他毅然决然。

  范本尧即将接过陈芳允传递来的星火,成为第二代“北斗人”并展开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这注定了他的职业生涯会在画完一个完美的句号后结尾,而谭振华则将走进另一间会议室,去迎接属于他的荣耀。

  依然还是在航空航天部,只不过,这次换了一间大大的会议室,当谭振华在张部长的陪同下走进这间会议室的时候,迎接他的,是热烈而经久不息的掌声,甚至还有几个不省心的家伙,居然当众吹起了响亮的口哨。

  吴达观、孟秀珍、刘大想、张恩河、吕光杰、马峰山、王清平、陈义坚、顾诵丰、他的老师宋文华和郭蓉玮等等悉数在场,而那几个吹口哨的愣小子么,却是杨巍、唐长虹、吴广辉……

  呵,今儿来的可真齐整!

  

第1528章 易容术、清蒸以及烧烤

  

  事到如今,徐峥平就是谭振华这件事,在华夏内部,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虽然组织上也曾经告诫过这事不能乱传,但这种未附带密级和惩罚措施的告诫哪有什么约束力?所以谭二化妆前往乌克栏,智斗谁谁谁,最后左拥右抱满载而归的故事,早就被敷衍出了无数个版本,成为了最好的佐酒材料。

  当然,随着传播越来越广,故事也非常自然地变得越来越离奇,比如就有人信誓旦旦地宣称,谭二掌握着江湖上失传已久的“易容术”什么的……

  “易容术”是不是真的,无从考据,但谭二从乌克栏满载而归这件事却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华夏已经有多个部委开始进行内部动员,组织了一支又一支最精干的队伍,开始整理、消化、吸收他从乌克栏搞回来的那些海一样的资料。

  特别是航空航天部,当各方面的专家们抵达京城,真正面对这些资料的时候,恐怕只有一种心情可以形容他们当时的感受——老鼠掉进了米缸里!

  这可真一点都不夸张。

  与伊夫琴柯设计局达成的长期合作协议以及搞来的资料,几乎将该设计局数十年的积累一网打尽,如果能将其充分消化吸收,无疑能大大促进华夏航发的研发进程,这些是千金难买的经验;与安东诺夫设计局达成的协议和搞来的资料,更是能让华夏的大飞机事业直接向上迁越数个等级,对如何研制百吨级、二百吨级甚至更大起飞重量飞机的路径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好处——终于有可能放手大改一把“运8”了!

  华夏的中运型号“运8”,就是仿制自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安-12”,但这型飞机的研制是从1969年开始的,而那正是华苏将彼此视若仇寇的年代,故而仿制工作几乎得不到任何来自安东诺夫的帮助,全靠华夏的工程师们一点点地测量、反推其原始设计意图,再自行计算、验证。这种逆向工程相比原汁原味的正向设计,有时候更难,因为你很难百分之百地理解原始设计的意图和由来,又不敢轻易改掉这些设计,害怕一旦改了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这对设计者来说,有时候真是一种煎熬。

  但现在不一样了,谭振华不但搬来了“安12”的全套原始设计图纸,还有当初这型飞机所做过所有实验的数据,有了这些,对重新理解当初那些搞不清楚原始设计思路的地方实在太有裨益了,而更重要的是,他搞来的那些人。

  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创立者和灵魂奥列格·康斯坦丁诺维奇·安东诺夫先生已经于1984年仙去了,但,他工作中的主要助手之一,安东诺夫设计局现任总工程师——维克托·托尔马乔夫还在,且今年只有58岁。以一名飞机设计师来衡量,这个年纪虽然已经过了最黄金的当打之年,却正是精力尚足,经验极其丰富的好年纪,要知道,托尔马乔夫打从安东诺夫设计局于1946年创立开始,就一直和安东诺夫本人一起工作且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内容,从“安-2”一直干到了“安225”,对安东诺夫设计局曾经研制过的每一个机型都熟悉无比!

  好吧,上一段内容里有一点点语病——维克托·托尔马乔夫先生已经辞去了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总工程师职务并光荣退休,现在仅挂了一个“顾问”的虚职,而他将安享晚年的地点是在,嗯,华夏西京和华夏魔都!

  除了这位前任总工程师以外,安东诺夫还另外派出了一支高达300余人的“技术咨询团”常驻在华夏的这两座城市,而目前,这个“技术咨询团”手上的第一个活儿就是帮助西京飞机制造厂魔改那架华夏版的“安-12”,也就是“运8”,目标是要改得亲妈都不认识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与航空航天部有关的大项目,自然就是从“曙光设计局”搞来的一系列燃气轮机,包括那台尚未完工的DA/DN80。

  关于这事儿,华夏内部的两个重量级单位还曾经狠狠撕了一回,官司一度打到了长老们那边。

  这事也很好理解是吧,燃气轮机,这东西虽然是从航空发动机派生出来的,但派生出来之后呢,要么在陆地上用,拿来给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加压或者给电厂发电;要么就在海上用,用作军舰的主发动机,反正是绝不可能再上天了——那这项目最后在华夏落地的时候,就应该归咱们船舶工业部管啊,部委虽然撤销了,咱不是还有“华夏船舶工业总公司”在呢么?旗下光有名有姓的汽轮机厂所就有好几家,完全可以承担消化吸收这些机器技术的重任,你们航空航天部还是继续你们的“仰望星空”吧,这地面和水上的事儿,轮不到你们管。

  航空航天部哪肯吃这个亏?他们也够狠,一句话就把“华夏船舶工业总公司”的嘴给堵上了——“你们玩过燃气轮机么?你们那些汽轮机厂所,玩过的都是“蒸汽轮机”,就是个烧开水的炉子,做功的是水蒸气,要拿做菜打比方的话,那就是“清蒸”,咱这叫“燃气轮机”,是烧旺了火用空气直接做功的,还拿做菜来打比方,这就是“烧烤”,你说,“清蒸”和“烧烤”,那能是一个菜么?别的咱就不提了,光燃气轮机上的涡轮你知道该咋整不?”

  这个,可真打了船舶行业的脸了,他们除了蒸汽轮机,也没玩过别的汽轮机啊?你别看后面三个字都是“汽轮机”,可加上打头那个“蒸”和“燃”字啊,还真就是“清蒸”和“烧烤”的区别!

  于是,不甘心失败的船舶部门另辟蹊径,派出了祖师爷杨槱院士领队加上他的一票徒子徒孙,誓要将谭二拉入本方阵营,他们想的可明白了,你甭管是“清蒸”还是“烧烤”,最关键的还得对这位谭少爷的胃口才行。

  看见了船舶部门这幅做派,航空航天部只“呵呵”一声冷笑,便指派出了两员大将应战:宋文华和郭蓉玮,那意思明摆着——敢不敢欺师灭祖,谭小子你自己看着办吧!

  谭二表示,各位,各位,甭管是“清蒸”还是“烧烤”,你们能把40米大刀先放下么?我胆小……”

  最后的妥协结果是,三方共同出资成立一家企业来推进与曙光设计局的合作事宜,并且非常给乌克栏面子地起了一个大家都很满意的名字:“华夏曙光动力集团。”

  

第1529章 路线之争(一)

  

  “华夏曙光动力集团”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燃气轮机为主打的产品线定位,而且上手就提供了一整套功率覆盖范围相当广泛的产品分布,从2.85MW起跳,4款标准产品分别为:UGT 2500,功率2.85MW,热效率28.5%;UGT3000,功率3.36MW,热效率31%;UGT6000,功率6.7MW,热效率31.5%;UGT15000,功率17.5MW,热效率35%。

  这4款产品都是直接从乌克栏“曙光设计局”直接引进的全套技术授权和生产工艺,从性能来看,算不上先进,勉强能与西方国家60年代水准抗衡,但对此时的华夏来说,却绝对是填补国内空白的,而最关键的是,从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华夏能够充分地学习到如何制造一台燃气轮机的标准工艺流程,并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国内供应链体系。

  于此同时,华夏曙光和乌克栏曙光两家企业还达成了共同推进下一代燃气轮机研制工作的合作,也包括4款产品,分别是8MW级、10MW级、20MW级以及27MW级,这四款新机器的热效率普遍提高到了35%以上,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华夏的燃气轮机技术水平,将一举提高到追上米国和不列颠80年代的水准!

  而且这4个型号的燃气轮机,其实都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底子,因为这些正是乌克栏“曙光设计局”从1986年就开始着手进行的研发项目,其中个别型号的研发进度甚至已接近完成,只差最后的生产工艺优化这个临门一脚而已。

  在两家“曙光”达成的一系列交换协议中,华夏方面将提供充足的后续研发资金,乌克栏方面则需毫无保留地公开前期的所有数据,并与华夏方面联合推进所有的后续研发进程,双方共享研究成果,并可各自独立地在这些成果上独立发展后续技术和衍生型号,这就相当于华夏只花了一笔小钱,就买到了对方几十年的所有积累。

  这,实在是一笔划算至极的买卖!

  哦,对了,除了这三个航空工业领域的大项目,还有一个航天领域的RD-8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以及被列入了绝密目录的其他一些说出来就要被请去喝茶的项目……

  如此居功阙伟,讲真,就连张钧张部长都觉得,不开个隆重的表彰大会,再发一个一吨重的金质奖章给谭二,那都不足以表彰他的贡献!

  对此,谭二曾经腼腆地向张部长表示过:“表彰大会什么的就免了,不过那个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么,嗯,那个,能折现换成金条么……”

  玩笑开过,言归正传,接下来就要讨论拿到手的这些科研成果的具体转化问题,而今天的会议就是为此而召开的,主要议题集中在与航空工业有关的两大项目上——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

  而在讨论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航发问题的时候,立刻就出现了一个令谭振华感到尴尬的情况——路线之争。

  所以呢,有时候最困难的,并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挑花了眼。

  说起来,这事谭二绝对是有责任的。

  仅仅一个涡扇发动机,经他手,从罗罗引进全套技术的航发就有“斯贝”系列的军用及民用多个型号,还有一个授权生产的“泰”系列,他另外投资,由燃气涡轮院完全自主研发的型号还有一个军用的“涡扇12”,也就是当年的“高推预研”课题的具体型号项目,他没参与的还有一个“涡扇10”,现在又拿到了伊夫琴柯的D36系列和D18T系列,这么多型号,这么多系列,而且技术来源各不相同,一下就让华夏方面陷入了一种幸福的烦恼——当年是没合适的发动机可用,现在却是发展的方向太多,一时竟有些难以取舍。

  就算撇开纯军用的加力型号,仅仅一个运输机用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就出现了推力段的重叠和技术路线的分歧——华夏最熟悉的涡扇无疑是“斯贝”系列,可就这个系列,在产的“MK606”和“泰”的推力段就明显重复,现在呢,在同一推力段,又加上了一个三转子的D36!

  总不能同时投资发展吧?这也太不现实了,就算谭二再有钱,也不能这么浪费啊,而且就以华夏在航发领域的人才积累,也不足以支撑这样铺张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