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69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从1989年初完成预研课题国家验收完毕开始,至1991年初,我们燃气涡轮院和西航发通力合作,在谭博士的有力支援下,已经完成了核心机的研制工作,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全部实验课题,验证了核心机的性能完全符合当初的设计要求,从1991年至今,我们一直在推进低压涡轮及风扇的匹配,现在我要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涡扇12”的工程验证机已经于前天竣工,经过第一次点火测试,在80%转速下,工程验证机台架运转平稳,功率输出正常,试验圆满完成!”

  “哗!”

  屋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

  对在座的这些人来说,他们当然明白,这次试验的成功,对华夏意味着什么!

  “涡扇12”,是真正意义上的,华夏首款完全正向研制的涡扇航空发动机,虽然它只是一台8吨级推力的中推,但它的成功,将标志着华夏从此成为了能够独立研制涡扇航空发动机的国家!

  谭振华虽然先从罗罗,后从乌克栏,接着又从罗刹搞来了多个型号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可那些毕竟是别人的东西,用作解决当前问题自然是好的,用作学习资料更理想,但,所有人都明白,只有通过学习后,自己掌握了的知识和技术,才是自己的,才能保证将来能独立自主地,完全不受外部因素制约地使用它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涡扇12”将开创一个时代,成为华夏航发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给大家讲讲这型发动机吧。”张部长满脸笑容地说道。

  “好的。”刘大想应道:“涡扇12,目前的工程验证机参数为:全权限数字控制,三级小展弦比无凸肩风扇,7级压气机,高低压涡轮各一级,短突扩压超紧凑环形燃烧室,发动机涵道比0.5,长4010毫米,风扇进口880mm,发动机最大直径905毫米,总增压比23,涡轮前温度1600K,空气流量每秒80千克,最大军用推力5300公斤力,最大加力推力8700公斤力,发动机重1080公斤,推重比8.05。”

  “哇,能做到8以上的推重比!”

  除了事先已经知道了一些内幕消息的几个人之外,其他人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惊叹。

  “是的,能做到8以上的推重比!”刘大想满面红光地再次重复道:“相比大推,中推的技术难度稍低,因为也更能做到较高的推重比,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之前与罗罗公司的合作,让我们能够理清航发的正常设计思路和原则,建立了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也得益于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在材料学及加工工艺领域取得的很多突破性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还有一个要向大家汇报的工作就是——”

  说到了这里,刘大想故意顿了顿,环顾了一下四周,卖足了关子才继续道:“我们预计将在3年内完成验证机的试验工作,同时转向工程量产型号机的阶段,而研究所将同期展开另一个课题——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对发动机进行减重增推,正在展开的课题包括进一步优化压气机结构、国产第2代耐高温涡轮叶片的实际应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尾喷管、粉末冶金一体式涡轮盘等等,这些课题目前都进展顺利,预计应用这些新技术后,涡轮前温度可以再提高100~150K,发动机将比现在增推15%~20%,我们的目标是,将推重比做到9一级!”

  安静,极度的安静!

  

第1534章 我们必将成功

  

  刘大想最后的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华夏首款完全正向研发的中推涡扇发动机,性能将追上米国70年代末期的技术水平,而同时期开展的后续研究计划更是雄心勃勃,以比肩国际一流水准为目标!

  这是什么样的豪情壮志和信心!

  刘大想今年56岁,早已知天命,熟悉他的人更是知道,他的性格素来严谨,长期从事困难重重的航发研究,更是让他一向谨言慎行,轻易不会表态,今天这是怎么了,居然在这种场合下,喊出了如此响亮的口号?

  除非……

  除非他有十足的把握!

  刘大想的确有把握。

  他的把握,来自首次点火就试车成功的那台“涡扇12”的原型机,来自他所掌握的,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发进度,来自研究所里一台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对流体力学等各种复杂繁琐公式和数据的飞快解算,来自充足到奢侈的研发资金,来自所有研制参与人员每天满怀热情和希望投入工作的激情!

  他清楚地记得,那还是1980年,“高推预研”课题刚刚立项的时候,他满怀激情地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预研计划,可是,最终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被批准执行的课题无论是内容还是资金都被砍了一大刀,从全机预研,十大专业收缩到以三大高压部件设计技术验证及强度设计技术研究为主;可就剩下的这些内容后来又被再次精简,高压压气机从全台七级验证缩减为仅前四级的验证,同时还取消了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短环形燃烧室以及全尺寸高压涡轮性能部件的研制,其它专业的研究目标和规划也作了相应的缩减,课题经费从申请时的1.2亿被砍得就剩下了一个零头——就这剩下的零头,后来又被再砍一刀,成了零头的零头,到1987年,全部课题实际拨付的资金,只有不到6百万!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和他的主要助手江合甫一直在咬着牙默默坚持着,哪怕当时部里的有些不懂行的领导明里暗里地斥责这个“高推预研”课题是“毫无用处的一堆图纸”、“对型号没有任何应用价值”!

  他知道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华夏的确没有足够的资金同时展开多个发动机型号的研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涡喷14”这个型号在倾力争夺有限的课题经费,而“涡喷14”,是内定给“歼七”、“歼八II”的后续动力,有明确的装机对象,搞这个型号课题的,又是航空部的“亲儿子”盛阳3606所……

  (以上内容为史实资料,笔者注。)

  如果没有谭振华的及时介入,刘大想认为,当时他很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其实他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平均一年一百万的课题经费,要人吃马嚼,还要搞航空发动机,这都能搞出来点啥?

  还好经过吴达观的介绍,他认识了一位“败家”的阔少爷,还一口气帮所里揽了好几个大活,不但与罗罗合作研制成功了“秦岭”和“华山”两型发动机,从中偷师了整套西方国家先进的航发研制标准流程和项目管理办法,更是在研制经费上到处揩油,不但成功延续着“高推预研”课题的进展,还偷偷“复活”了很多之前被砍掉的研究课题。

  他相信,谭振华是早就知道他做的这些“小动作”的,但这就是他喜欢这个年轻人的地方了,这位阔少爷愣是装作不知道,只是在获悉“高推预研”课题抵达国家验收的时间和技术节点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来了句:“既然北边一心想要独占中推发动机的国家课题经费,那咱们就别和他们争了,咱们只要部里面给一个所内自筹资金课题的名头就行,将这些预研成果工程化、型号化,等东西搞出来后,咱们有现成的西航发厂可以自主承担生产任务,装机目标的事就更不用担心,当成“枭龙”战机发展改型的发动机就好,一切都有外销的名义,既不用部里掏钱,搞成了还能带部里分钱,这不就是一件大家都好的事儿了么?”

  3624所主动退出了华夏中推国家课题的竞争,将这个机会让给了“涡喷14”团队,这对部里来说,是既意外又有些如释重负,而在知道课题的后续发展将由谭振华接手后,某些有远见的人甚至还有些庆幸和艳羡——这一回,“涡扇12”项目,恐怕再也不用担心会没钱花了吧?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1987年谭振华与航空部签署协议正式接手“高推预研”课题后续研发并开展“涡扇12”项目开始至今,6年时间里,刘大想已经花掉了超过6亿人民币!

  想想看,同一个课题,前6年每年只能花100万,后6年每年花一个亿,这种感觉,就好像人家说的“一夜暴富”。

  说实在的,这种“一夜暴富”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手里有钱,刘大想就敢让所有的科研人员放手大干,“逼”着他们996——好吧其实不用他逼,因为谭财主定下的规矩,加班干活的津贴是很高的,而这年头正是华夏整个社会都在琢磨怎么多挣钱的时候,如果仅仅靠加班干活就能拿到让所有人都羡慕的高薪,那还费劲儿琢磨什么不切实际的倒卖罗刹盘圆钢的歪门邪道干啥?

  手里有钱,刘大想就敢不仅仅“逼”本所员工996,他还敢“逼”所有的协作单位、分系统研制单位、各材料研究所全都一起跟着996——来来来,你看这百元大钞的样子可不可爱?喜不喜欢?想不想要?

  想要是吧,我现在可是甲方爸爸,你家的喜儿呢……

  在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工程科研项目中,型号就是项目的火车头,充足的资金就是项目的燃料,当火车头加满了燃料,自然就能加足了马力努力地向前飞奔,而此时,整趟列车都会被动员起来,向着共同的目的飞驰而去,刘大想就认为,自己现在就在这趟飞驰的列车上,而且,他还是这趟列车的司机。

  这种能够自主掌控一切的感觉,真好。

  当这趟列车抵达终点的时候,我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彻底退休。

  这是刘大想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的最后一个规划,他要把“涡扇12”当成他最后,也是最荣耀的一枚勋章。

  而他相信,他必将摘得这枚勋章!

  短暂的宁静过后,会议室里忽然有人开始鼓掌,开始还稀稀疏疏,后来便持久而激烈,刘大想向着四周含笑致意,同时望向了那个年轻人,却发现,他也正微笑这望向自己。

  他看见他的嘴唇微动,而他发现,年轻人的口型正是他也想对他说的话:

  “我们必将成功!”

  

第1535章 小推

  

  关于中推的讨论终于结束了,接下来要聊的,自然是略微边缘化的一型发动机——小推。

  相比万众瞩目的大推和中推,小推力涡扇发动机,关心的人就没那么多了,甚至就算业内的大多数人都很少将注意力投注到这个级别的发动机上来,可奇怪的是,谭振华不但非常在意这个级别的发动机,还为此多花了不少钱特意从伊夫琴柯设计局买下了一型发动机的全套技术资料和授权,甚至还买回来3台成品发动机。

  他买回来的发动机型号是AI-22。

  AI-22涡扇发动机,长3138毫米,风扇直径624毫米;无加力燃烧室,最大推力2.5吨,总增压比15.4,涵道比1.18,空气流量每秒50公斤,发动机干重510公斤,推重比4.9。

  粗看这型发动机的参数并不出彩,而且大于1的涵道比造成了这型发动机的迎头阻力较大,显然并不太适合用作超音速飞行器的动力——而且它的推力也太小了,单台2.5吨的推力,够什么样的飞行器使用呢?

  对此,谭振华当场给出了解释——这型发动机可以用作新一代的高级教练机以及高空大型无人机!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心下感叹——这小子,终于要对这两大领域下手了啊!

  大家会什么会有这种感叹呢?

  因为,这两个项目,都有着巨大的未来想象空间!

  暂且放下谭振华已经在郭蓉玮身上投资了将近十年的无人机预研课题,就说教练机。

  前文曾经说过,培养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几乎要花掉与飞行员身体等重的黄金,这是一笔巨大的费用,而在这其中,开销最大的,无疑就是培训中飞机的折旧损耗费用了。

  就以华夏为例,目前实行的是三级教练体系,新学员经过一段理论培训后,首先飞的,就是著名的“初教6”飞机,这是一型采用活塞式螺旋桨动力的飞机,操纵性能和安全性能极为良好,是华夏所有飞行员的“摇篮机”,在西方很多航空俱乐部里也是明星级别的产品,从1961年通过国家验收并装备部队开始,已经持续生产了超过30年,产量超过千余架。由于这型飞机的性能十分优秀,特别适合初学者驾驶,而且制造和维护成本低廉,故而不管是国家还是研制生产它的企业都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再研制一款新飞机来取代它的地位,只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适度改进就好——所以,它很有可能成为华夏首款产销超过百年的飞机。

  飞完“初教6”之后,大多数被选为战斗机飞行员的学员,就要飞中级教练机“歼教5”,“歼教5”是在“歼5甲”型战机发展而来的,原型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格15”战机,使用一台“涡喷5”发动机为动力,飞行学员们可以在该机上体会到喷气式飞机与螺旋桨飞机完全不同的飞行感受和操控体验,并开始在这型飞机上真正接触到空中格斗的一些技巧。

  但“歼教5”研制于60年代,它依然还是一架亚音速教练机,机上的操控系统依然还是传统的线传-液压系统,飞行仪表也是机械-液压仪表且非常简陋,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新一代飞行员的任务,再加上采用的“涡喷5”发动机使用寿命只有几百个小时,这就使得每个飞行小时的成本很高,是华夏迫切需要替换掉的教练机种。

  但,大家都知道,研制一型新飞机,是要花很多钱的,且中级教练机的装备量很大,就以“歼教5”为例,华夏仅自身就装备了超过千余架之多,所以在这个级别的飞机上进行新老交替,无论是研制还是装备,所需要的投资都是巨大的,故而华夏在当前军费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很难下这个决心。

  不过在谭振华创下了“华巴联合研制”的先例之后,这个成功的经验很快就被航空部进行了复制和推广,除了蓉城厂所牵头的“超级7”项目之外,洪都厂也很快行动了起来,并与巴铁方面达成了联合研制一型中级教练机的计划,也就是于1987年正式立项,1990首飞的“K8教练机”,这个“K”,是齐亚﹒哈克总统为纪念华巴友谊而亲自定名的,取“华巴两国友谊之山KLAWQUELEN(喀喇昆仑山)”首字母而定,巴方在该项目上投资了600万美元,占总项目的25%,需要说明的时候,这个项目当初可没谭二掺和,主要是航空部和巴铁方面都认为,这事儿不大,让他掺和没必要——好吧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双方都抱有一丝侥幸心理,巴方认为,谭二是个热心的好人,就是要价的时候从来也不含糊,这个项目呢,很多资源也不算太难搞定,所以能省点就省点吧;而华夏航空部呢,也认为少一个人掺和,将来不就能少一个人分利益了……

  但是,这因为当初这点侥幸心理,导致这个项目现在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K8教练机立项于1987年,还在“华夏与西方蜜月”时期,且巴方为了自身培养F16战机及“幻影”战机飞行员的需求,在研制过程中提出,要求该机必须大量采用西方的航电、仪表以及发动机,这在当时都不是个事儿,别说教练机了,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西方世界对华夏的态度可是只要肯给钱,先进战机都能卖的,故而洪都厂非常顺利地采购到了米国不少分系统,包括由米国盖瑞特公司生产的推力为1.65吨的TFE731-2A型无加力涡扇发动机,这也是K8教练机从正式立项到首飞,只用了短短3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米国已经关上了对华军售的大门,现在别说发动机了,连飞行仪表都买不到了!

  飞行仪表其实还是有解决办法的,自从谭振华搅合到航空部之后,接连推动了多个大项目,特别是“飞豹”和“超级7”这两个项目都是立足于采用西方先进航电和飞控系统并将其技术吸收再国产化替代的,故而华夏在这些领域已经能够提供功能完善、性能相近但成本更加低廉的解决方案,但发动机就真挠头了。

  就这事儿吧,马哈穆德也好,航空部也好,都有点不好意思跟谭振华开口——也实在太没面子了不是?

  他们不提,不代表谭振华不知道,这种事情也瞒不住对不?不过么,谭二可是很会做人的,明面上他依然装作不知情,却在这次去伊夫琴柯设计局“淘宝”过程中,特意将AI-22这型发动机加人了他的购物车。

  

第1536章 更大的野心

  

  仿制并继续发展这型发动机的工作被向来“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谭振华交给了燃气涡轮院,这不但是因为他对燃气涡轮院最熟悉,更是因为,在他的计划中,除了要应用华夏现在已经掌握的部分先进材料和技术对这型发动机进行正常的增推、减重、增加使用寿命的改进外,还需要在这型发动机的基础上做一项重大工程发展——增加一段加力燃烧室,将其发展为一型能适应更高级别动力需求的发动机系列!

  这项工作需要对整台发动机性能全盘吃透,并有足够的研发技术实力才能进行,而恰巧,燃气涡轮院在80年代曾经与罗罗共同开展了一项重大课题,也就是在“斯贝RB168-Mk807”型发动机的基础上,增加一段加力燃烧室,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目前华夏唯一堪用的军用中等推力发动机——“涡扇7”,华山。

  当年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刘大想曾经建议过,将并行两个项目中的“TF41”的主要研制工作放在罗罗进行,因为那台发动机在华夏参与之前,罗罗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剩下的主要是做发动机正式交付所必须经过的各项试验测试流程并对部分设计进行局部改进;而另一个项目呢,当年他建议将“MK807”发动机增加加力燃烧室的主要研制工作放到华夏来进行,这也是为了能顺利地从罗罗学习到开展一台先进涡扇发动机研制工作的思路、基本研制规范及工程实施流程。

  当年,谭振华毫不犹豫地采纳了刘大想的建议,事实上,“华山”发动机可以看做是燃气涡轮院史上第一次走完了半个先进涡扇航发的研制流程,主要工作都是在罗罗派出的技术专家的监督指导下,由华夏的工程技术人员实现的,因此,燃气涡轮院可以说是全华夏4大航发总体研制单位中,对先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过程最熟悉的单位了,对如何给无加力发动机增加一段加力燃烧室更有成功的经验。

  当然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谭振华还有更大的野心——根据这台AI-22发动机的现有参数可以简单推算出它的潜力,增加加力燃烧室后,应该能获得4.5吨左右的推力,也就是说,发动机的加力推重比可以提升到7一级,这完全就是一台标准意义上的国际标准第三代涡扇发动机了,虽然小推的技术难度相比中推和大推更低,但这无疑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有了这个成就打底,他就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地涉足教练机领域,也就是教练机中的高级货——高级教练机!

  在华夏,目前使用的“高级教练机”其实就一个型号——“歼教七”,谭振华当年在蓉城飞机制造厂闲逛的时候,还乘坐过,被一位教练员拉着上天晃荡过一圈,但说实话,他对这型教练机的感受并不好,这可绝不是因为当年他“试驾”的时候,教练员为了让他更加真切地体会一把驾驶歼击机的感觉,所以特意飞了几个花活让他昏头涨脑啊,而是因为,在他的前世,在汇聚了天下键盘侠的军事论坛上,普遍对“歼教七”持偏负面的评价。

  看名字就知道,“歼教七”,是从“歼七”改进发展而来,但这型1987年才研制成功的教练机并没有继承原型“歼七”的一系列优点,却将其一些固有的缺点完全继承,不但继承,还发扬光大了。

  比如,“歼教七”完全承袭了“歼七”的所有气动布局,但是呢,由于要多装一个人进去,整架飞机的重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变化,但设计单位未能根据这些变化调整飞机的结构布局,导致这型飞机飞大迎角时能量损失很快,不适合于长时间盘旋,且间接影响到了飞机的起降性能,其结果就是,“歼教七”的起飞、着陆速度居然比“歼七”还大,别说新手学员了,就连开惯了“歼七”的老飞们都一致评价,这飞机,比“歼七”难飞多了!

  教练机比歼击机难飞,这个槽点满满的设计让谭振华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吐。

  还有一个更搞笑的毛病——“歼教7”原型机的原型机“米格21”是50年代设计的,当时的设计手段还很原始,米高扬设计局为了追求飞机的高速性能而牺牲了座舱视野:前方视野被风挡隔框和机头阻挡、后方视野则全部被背鳍阻挡,这也是西方世界认为的这型战机最致命的弱点。这种先天不足的机体结构被“歼教七”不但继承而且发扬光大,串列的前后两个座位高度差很小,导致后座的教练员几乎啥都看不见,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空军航校不得不自行摸索出了一套还算行之有效的“土办法”来解决问题——给后座的教练员配发一个可伸缩的潜望镜来观察前方,免得新手学员在架机,特别是进行起降训练的时候出问题。

  这可真不是作者瞎编啊,这是千真万确的史实。

  恐怕这型“歼教七”最大的优点,就是其飞行仪表和基本操纵动作与“歼七”和“歼八”系出同门,学员将来改装这两型战机的时候,适应起来比较容易,而且这型战机也是华夏到目前为止,现役唯一一款能进行超音速飞行的教练机,可以让学员充分体会到驾驶超音速战机的感觉,这可与在亚音速飞行的感觉大不一样。

  由于米国的F22战机此时尚未研制成功,所以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所有的现役战机,要进入超音速飞行状态,都必须开加力,换句话说,是否装备了具有加力能力的发动机,是一型飞机能否进行超音速飞行的必要条件。那么谭振华要在AI22发动机上进行发展,为其加上加力燃烧室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他必然是在规划一型新的超音速飞机,考虑到AI22即便在加力后,推力也就只有4.5吨级别,那么,哪怕装备两台这型发动机,也只能推动一架轻型飞机,再联想到他投资的已经投入批产的“超级7”也就是“枭龙”战机,此时重新投入一款使用双发小推的新战机毫无必要,所以,谭振华的目标有且只有一种可能——他在规划一型全新的,能进行超音速飞行的高级教练机,也只有这种飞机,才需要AI22的加力型号!

  熟悉谭振华的人,哪怕仅凭借直觉就能猜到他为什么会规划这样一型新飞机——毫无疑问,这型飞机,必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1537章 岷山和猎鹰

  

  谭振华并没有再继续故弄玄虚,而是直截了当地公布了他的“野心”——他想投资一型使用双小推发动机的高级教练机,并且坦诚,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华夏将大量装备两个型号的双发重型战机,也就是苏27“侧卫”和歼轰7“飞豹”,以现在的训练体系,从“歼教7”上下来的学员,对适应驾驶一架双发的重型第三代战机还是有很大困难的,机型间的跨度有些大,最好能在中间有一个过渡,而他的设想就是用一架双发小推的高级教练机来过渡。

  众人都听出来了,其实,谭振华说“过渡”,是一个委婉的说法,如果真有这型高级教练机,那,将来预定要飞那两型重型战机的学员,为啥还要上“歼教7”上去折腾一番?完全没必要么。

  就在大家还在消化谭振华这个颇具冲击力的想法,并且暗自揣测这个新型号将会花落那家设计所的时候,谭振华又接着抛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他说:“其实,这型高级教练机,完全还可以当成攻击机来卖么,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第三世界小国来说,昂贵的第三代战机是他们无法企及的目标,即便是“枭龙”这样的轻型战机都已经是他们的天花板,所以呢,未来这型高级教练机必须具备一定的对空自卫和对地攻击能力,如此一来,那些小国穷国,就可以拿这型飞机一机多用,既可以承担训练新飞行员的职责,保持一定的编制,又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空对地打击能力,相信一定会很受欢迎。”

  得,这就不止是想取代“歼教七”了,连“强5”的职能都想染指啊,不过仔细想想,好像,貌似,也挺有道理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