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81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以“老虎师”的装备、训练水平,即便是最悲观的人事先也没预料到,在与“蓝军”一个合成旅的对抗中会输得这么惨、这么彻底,这其中虽然有演习设立的背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纵观整个战役过程,也不得不承认,“蓝军”,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他们的胜利并不是侥幸。

  首先,“蓝军”方面展现出了目前华夏尚不具备的长距离武装力量投送能力,由25架“安124”组建的战略运输机队,能够做到一次性将一个加强合成营的武装力量投送到5000公里范围内有机场保障设施的地点,4个波次就能够投送一个具备完整空地协同作战力量的合成旅,这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机动性和发起战役的突然性和主动性,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在全球,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只有一个米国一个罗刹,其中的罗刹还是个半残废,装备倒是还能满足,能不能正常用那就谁也说不好了,而现阶段的华夏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嗯?慢着,谭小子忽然展现出这种能力,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也许,可能,大概……

  其次,“蓝军”特别重视制电磁权和制信息权,纵观其作战部署以及战役的进程,其在战役开始阶段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红军”方面的电磁情报,并在实际接触开始之初,首先发动了不对称“信息战争”并很快以其掌握的空中及电子优势掌握了这个战场,对“红军”的电子设备进行了有效干扰,导致“红军”方面完全丢掉了信息主动权,防空能力等同虚设,就连基本的实时通讯能力都丧失了,指挥效率回归到了二战前水平,导致的结果就是,空有强大的装甲力量,却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最后成了“蓝军”的靶子。

  再次,“蓝军”的绝大部分装备质量虽然略领先于“红军”但并未达到夸张的地步,在装甲装备数量上更是居于下风,但“蓝军”更追求装备之间的配合和互补性,战役的后半段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在实打实的地面对垒中,“蓝军”的装备和战术充分发挥了各兵种、各装备之间默契的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打击体系。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即便是剔除电子干扰这个因素,“蓝军”依然能有效地防御住“红军”方面装甲集群的冲击——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蓝军”的装备无非来源于华夏的出口型和从“独联体”各国搞来的那些前苏俄制式装备,这些东西在单项性能上未见得能领先多少,但经过“蓝军”部队的体系化整合后,发挥出了1+1﹥2的战力效果,这提醒了华夏军方,建立体系化作战思想的重要性!

  而且还有一样,谭振华已经交代了,那两套“电子战吊舱”其实就是4014所与“香江防务公司”按照他提出的技术指标联合研制的样品,换句话说,华夏自身就拥有制造这套系统的能力,他甚至还说了,连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他也有!

  只是看来又要难免被这家伙赚上一票了。

  最后,“蓝军”在整个战役中战术执行的坚决程度、对各种非对称战术的应用特别是心理战的应用也可圈可点,不客气地说,“红军”从头到尾都是被“蓝军”牵着鼻子在走,这一方面是因为“蓝军”的战士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油子”,这些手段玩的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红军”方面对这种对抗程度的演习,明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还是那句话,演习,是为了实战做准备的,在演习中输得再惨也不可怕,只要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成功!

  

第1578章 不可避免的阵痛

  

  本次“对抗-1995”演习的最终结果,极大地震动了华夏军方,特别是陆军体系内的官员将领们,连“老虎师”这样在华夏编制体系内实力顶尖的王牌部队都扛不住一个经过数字化、信息化、合成化改造的“蓝军”合成旅的打击,这让陆军方面产生了很大的疑虑甚至焦虑——这支前来演习的“合成旅”,分开来看的时候,其主要装备的技战术水平并没有高到哪里去,如果华夏花点血本,也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打造出几支装备水平差不多的部队出来,可问题是,华夏的眼中有且只有“强敌”,而“强敌”的很多装备比现在“蓝军”旅装备的家伙,可要高出一个甚至数个档次的,假如“强敌”也已经将这种战术思想和他们的装备相结合的话,那这个战斗力……

  掰着手指随便数数“强敌”的武备库就知道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109A6“圣骑士”155毫米自行榴弹炮、M1129式120毫米轮式自行迫击炮、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UH60“黑鹰”多用途直升机、“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这些东西比起“蓝军”旅现的装备,就算不是全部,至少也是大部分都在主要性能上遥遥领先,再加上“强敌”还有领先全球的雷达和电子通讯及电子干扰技术、全球最强大的空军及空中支援能力、蓝星上无人能及的战略运输能力、环地球轨道上分布的数百颗各种类型的军用卫星……

  如果“强敌”真的打造出一支类似的“蓝军旅”的话,对其实际战斗力的评估,需要在“蓝军”旅的现有能力上,至少再乘以2!

  而目前的国际形势是,因为海峡上的风起云涌,与“强敌”发生直接对峙的风险系数越来越高!

  为此,在演习结束后,刘上将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级别极高的研讨会,在会上,谭振华站在主讲台上,当着来自全国各大军区一大帮肩膀上金星闪闪的将军们是这么说的:“事实上,“强敌”在去年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战探索,1994年4月,位于加利福尼亚欧文堡的米国“国家训练中心”开展了一项名为“旋涡07”的高级作战实验,在这次的实验中,兵力仅有模拟对抗部队25%的实验部队在先进信息技术及作战指挥系统的加持下,配合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及对部队合成化调度应用,便轻松击败了模拟对抗部队,这坚定了“强敌”对现有作战体系和部队编制进行信息化、合成化建设的决心,他们甚至已经开始为相应的部队建立编制大纲和全新的训练及战斗条例,“强敌”已经明确地将未来的战争定义为“数字化战争”,战争的重心将从争夺对局部区域或者某些特殊地形要地的主导权向争夺对战场电磁、信息的控制权发生转移,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军事理论变革,而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强敌”的方向是正确的。”

  有人立刻提问道:“谭博士,按照这个理论,难道将来的战场上不再会发生对某个关键阵地进行反复争夺那样的战斗了么?”

  “并不能这样简单的理解。”

  谭振华答道:“今天既然有时间,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未来战场的模样。”

  他清了清嗓子,缓缓地说道:“先举个例子,大家对“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个词应该都不陌生吧?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指挥的“联合国军”动用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在上甘岭地区仅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倾泻了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连山头都被削下去2米,但结果却输掉了战役,我想问一问,撇开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以及不怕牺牲的精神因素之外,仅从战术上考虑,米国人为什么会输?再假设一个问题,如果由在座的指挥官们现在来扮演范弗里特,以当前的装备水平,你又怎么才能打赢这场战役?”

  他的话刚说完,台下顿时响起了一片“嗡嗡”的议论声,而且这个声音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有几个特别激动的,已经满脸愤怒地站了起来,看样子是想要指责谭振华。

  还是刘上将镇得住场子,他轻了轻嗓子道:“都给我安静,刚才谭博士已经说了,这仅仅是从战术角度对参战各方可能采取的战术的推演,我认为,谭博士的这种假设很好,经常站在对手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对手是如何看待战场局势的,又是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源来解决战场问题的,从而制定相应的战术和克敌制胜的办法,各位,“对抗1995”的演习结果表明,未来战场已经与我们过去的设想大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科技下的战场,那我们就有可能输掉未来的战争,输掉这些年改开取得的建设成果,输掉国家的未来和华夏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吗?”

  整齐划一的回答声响起:“不能!”

  “好!”刘上将满意地点点头道:“那么,我们就要接受军队为适应未来战场做出变革的阵痛,哪怕这种阵痛会痛到你的心灵深处!我很感谢谭博士为此而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我也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研讨会对这次“对抗1995”演习的经过和结果做出深入的检讨,“敢打仗,打胜仗”是我军的一贯要求,我希望,在座诸位将这一条牢牢记在心里,并且,落实到平日的训练工作中去,找到切实的“打胜仗”的办法,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

  掌声响起,显然,刘上将的一席话说到了点子上,得到了与会这些高级将领们的共鸣,谭振华也不禁在心中暗暗为刘上将竖了个大拇指,这领导力,真不是盖的。

  谭振华重新开始了发言,他缓缓道:“以今天的视角看43年前的这场战役,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这些结论,第一,所谓的“范弗里特弹药量”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为什么我这么说呢?诸位可以回顾一下190余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航空炸弹取得的战果,在将整座山头都削下去2米的情况下,却未能有效歼灭藏在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防炮洞里的志愿军战士,而我们都知道,正是因为有这些坑道存在,有效地保存了志愿军的有生力量,导致战役进入胶着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坑道战”阶段之后,出现了上甘岭地表阵地白天属于米军,晚上属于志愿军的奇特战场现象,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米军的炮击和空袭虽然猛烈,其实际取得的战果却是有限的,从战术上来说,这表明,炮火的攻击效率不高,而炮火的攻击效率不高又表明,米军未能将火力有效地投送到目标上。我们都知道,上甘岭的3条主坑道中的一号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平均厚度约为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这条坑道也是隐蔽效果最好的坑道,在此,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假设范弗利特当时手上有这么一枚炸弹,这枚炸弹能够被精确地投送到坑道的正上方,而且,它具有钻透35米厚的石灰岩层后爆炸的能力,那么,这条1号坑道还能发挥它的作用么?再深入一步,假设这枚炸弹当时已经存在,那么,米军还需要发射那190余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航空炸弹么?”

  

第1579章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会场里安静得落针可闻。

  谭振华的问题从另个角度重构了上甘岭战场,43年前,范弗利特手中显然没有那样的武器,因此,他只能以手头现有的资源向目标地区集中投送了足以载入人类战争史册的炮弹和航空炸弹,但这些并未能帮助他有效地完成作战目标,可换到了今天呢?

  “谭博士,你认为,今天已经有你假设中的武器存在了吗?”提问的人,正是“老虎师”的师长丁伟。

  作为“对抗1995”演习中的“红军”最高指挥官,虽然在战役真正打响之后,他一直待在“蓝军”的指挥部里全程作壁上观,但这次的“壁上观”却让丁伟觉得,这比他实际指挥“红军”战斗得到的收获更大!

  “我不知道。”谭振华坦率地答道:“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过米国了,因此我的情报来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不能准确地了解米军当前各种武器发展的现实情况。”

  顿了顿,他却话锋一转道:“不过有一点我却是可以肯定的,类似的炸弹,米军一定已经或者正在研制,并且,可能我们用不了多久就能获悉它的存在。”

  “谭博士你怎么能如此肯定呢?”丁伟追问道:“以你刚才说的对这枚炸弹的要求,我怎么觉得,听起来还有一点点科幻呢?”

  “这绝不是科幻。”

  谭振华斩钉截铁地答道:“而且我可以证明。”

  “怎么证明?”

  “当然是用数理化公公式了,我妈曾经教育过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呃……”

  即便是在如此严肃的场合,还是有人忍不住发出了几声轻笑,谭振华环顾会场,点点头道:“看来,有不少人不太相信我啊,那好,我就现场证明给大家看。”

  会议室里黑板粉笔什么都不缺,谭振华说做就做,撸起了袖子就开始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设:某爆炸装置设计为由载机投放,该爆炸装置质量为2200千克,载机以时速800公里、高度10000米将其投放,当该爆炸装置脱离载机时,其具有的重力势能计算公式为EP=mgh ,其中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为简化计算,取近似值9.8N/kg,h为物体距水平面的高度,经计算得知,该爆炸装置具有的初始势能为 215600000 焦耳,咱们先把这个数字记录下来,暂且放在一边。”

  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呀呀”地划过,在座的高级将领们有人若有所悟,有人依然还懵懵懂懂,而谭振华的计算还在继续。

  “除了势能外,由于该爆炸装置在脱离载机时,因为惯性的作用而具有与载机相同的速度,因此它还具有动能,根据动能计算公式Ek=mv2/2,其中,m为质量,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经计算得知,该爆炸装置具备的初始动能为54320987焦耳,我们再把这个数字也记下来。”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消失而只会在各种形态间转换,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该爆炸装置具有的初始能量总和为其初始势能与初始动能之和,简单相加可知,总能量为269920987焦耳。”

  算到了这里,谭振华回转过身体,面对所有听众解释道:“对于经过计算得到的这个数字,各位可能觉得不够直观,不太容易理解,那么我再将其换算一下,已知1克标准TNT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大约为4200焦耳,那么这个爆炸装置具有的能量是多少呢?大约相当于64.5公斤的TNT炸药爆炸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说到这里,大部分人已经琢磨过味道来了,已经有人开始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谭振华则宣布了他的计算结果:“经过计算,我们得知该爆炸装置在脱离载机的那一刻具有相当大的总能量,那么这个能量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就是,它在克服空气阻力,穿过10000米厚的空气到达地面后,依然可以将30米的普通沙石土壤地面穿透,或者直接穿透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

  议论的声音徒然增大,而谭振华不为所动,大声地宣布了最后的结论:“再回到我们的第一个问题,1号坑道上方为平均厚度35米的石灰岩,石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 ,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硬度一般不大,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容易形成石林和溶洞,在地理学上通常称之为“喀斯特地形”,去过桂林的朋友应该对这种地形很熟悉,而1号坑道就是这样的一个天然溶洞结构——但这种结构比普通沙石土壤的硬度还要低,也就是说,对这枚爆炸物产生的阻力更小,它完全可能穿过35米厚的岩层,直抵1号坑道内部,诸位,你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样的后果!”

  这还真是,就像谭振华先前说的那样,数理化公式一个不缺,都用上了!

  片刻的安静过后,“轰”的一声,会议室里仿佛突然开了锅,各种议论声响成了一片!

  刘上将不得不敲了敲桌子,大声喝道:“静一静,都给我静一静,像什么话?这么多年的纪律教育都学到哪里去了?想问问题可以,一个一个地来!”

  毕竟都是军人,刘上将这么一声断喝,顿时压住了众人的议论,纷纷举手表示有话要说,谭振华看着面前举起的如林之手,笑了笑,首先还是把机会留给了丁伟。

  丁伟站起来问道:“谭博士,我刚才一直跟着你的公式在验算,你的计算过程没有错误,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我们假设你刚才说的这枚炸弹真实存在,但要达到最后钻入坑道的目的,仅仅理论上可行并不够,还有很多客观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将这枚爆炸装置准确地投到合适的位置以确保它能钻到坑道内;再比如,如何保证这枚爆炸装置在钻进坑道里后再爆炸,因为炸早了或者炸晚了,都可能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谭振华点点头道:“丁师长你的问题很好,不过你还漏了一个关键点,这样吧,我帮你问,这枚爆炸装置在钻透地层的过程中,由于需要不断地与地层结构摩擦,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它的结构不会在这个过程中损坏。”

  会议室里重新恢复了平静,众人都明白,谭振华既然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关键,而他表现得如此胸有成竹,这就表示,他心中,必有答案!

  

第1580章 科技就是战斗力(上)

  

  “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这几个关键问题,先说如何将这枚爆炸装置准确地投到合适的位置以确保它能钻到坑道内。这个问题对米军来说,其实早已不成其为问题了,早在60年代,米军就发展了“宝石路”精确制导炸弹,而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这类武器已经成了米军最主要的对地作战手段,并且发展出了激光制导、电视制导、GPS制导、惯性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投放精度也越来越高。据我所知,他们甚至研究出了多种包含导引头、控制舱、舵和尾部弹翼组合的套件用来改装原来的铁炸弹,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忽略掉。”

  通过围观多国联军围殴伊克拉的“沙漠风暴”行动,华夏亲眼目睹了米军强悍的对地攻击能力,确实如谭振华所说,米国空军在战场已经基本不再使用非制导的武器了,这一点没什么疑问。

  “再说第二点,关于如何保证这枚爆炸装置在钻进坑道里后再爆炸,这其实也很好解决,在这里,我需要介绍一个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军工企业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可编程弹药”,什么意思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这种弹药装备了数字电子延时引信而不是普通的碰炸或者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个延时是可调的,在炸弹被投放之前才被装订入炸弹中,能够精确地控制炸弹的起爆时间,换句话说,只要在类似的地形上多做几次实验,米军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为这枚炸弹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地形适配数据库,针对不同的战场在投放时将适配的数据装订给这枚炸弹,从而达到最佳的投放效果——也就是丁师长刚才提出的,保证这枚炸弹在穿透覆盖物进入坑道之后再爆炸。”

  概念很清楚,手段也很明确,需要的技术看起来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完全可以实现,很多听众已经开始不自觉地点头表示同意。

  “最后再说第三点,关于制造这枚炸弹的材质。”谭振华继续道:“这其实更简单了,因为这种材质就是现成的,都不需要重新研制——就用现在制造榴弹炮身管的材质就应该能够满足要求,反正炸弹这东西原本就是一次性使用的,扔出去也不用考虑二次回收利用什么的,火炮身管就够用。”

  谭振华这还真不是在瞎说,因为他清晰地记得米军研制的首枚专业“钻地炸弹”GBU-28的一些基本参数——正是他刚才用来举例的这些,而且,这枚炸弹就是用榴弹炮炮管截取制造的!

  望着已经被他的数据和推理过程完全折服,此时显得雅雀无声的与会众人,他接着强调道:“我举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明我的一个观点:科技,就是战斗力!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还是以43年前的上甘岭战役为例。在那场战役中,我军充分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全世界最优秀的战场纪律性保证了我军即便承受了巨大的伤亡也能发挥出夜战的优势,从而部分拉近了与敌军的装备及后勤能力差距,甚至让敌人哀叹“白天属于“联合国军”而夜晚属于华夏”,但我需要指出的是,科技发展到了今天,再强大的纪律性也无法保证我军还继续拥有这个优势了,这一点,丁师长恐怕有切身体会。”

  丁伟无奈地点头承认谭振华说的一点没错,在刚刚过去的演习中,“蓝军”的侦查/特种作战分队利用先进的红外/微光夜视装备肆无忌惮地在“红军”的营地周围活动,制造袭扰并伺机打击本方的人员和装备,而“红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动本方仅有的也装备了夜视设备的“88B”主战坦克来出门“扫荡”,可出动坦克就会消耗宝贵的摩托小时,且这玩意可做不到说走就走,发动是需要时间的,还不能光它自己出门,没有步兵协同的话,这铁疙瘩一出门就会变成别人的靶子。而敌人却都装备了轻便的轮式车辆,车上除了装备有大口径远距狙击步枪的狙击手,也绝不缺乏反坦克导弹之类“凶器”,还往往打了就跑,绝不恋战,让“红军”疲于应付。

  朱日和的夜晚,是属于“蓝军”的,这是事实。

  归根到底,还是“蓝军”财大气粗。

  90年代中期的红外/微光夜视设备可不便宜,要做到单兵都能背负还不能影响他们做战术动作的便携程度,那就更贵,一套的价格少说也上万——可“蓝军”愣是将这东西装备到了每一名士兵!

  丁伟手里也有一套,这是演习结束后,谭振华在与他、林波和叶飞进行战后总结交流时,代表“蓝军”送给他们三位一人一个的纪念品,讲真,当丁伟一看到这件装备的时候,顿时就被它给迷住了,这这这,真的是现实世界中的单兵作战装备么?真的不是拍科幻电影用的道具?

  “当然不是。”谭振华介绍这件装备的时候,带着明显的得意之色,因为这件东西,可以算是他精心设计的“原创”作品了。

  这是一件作战头盔,相比华夏军队目前普遍装备的GK80式头盔,它显得更加轻巧,而且材质也有所不同,并不像GK80那样是钢制的,而且这顶头盔上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看着充满了未来感。

  “这头盔难道也是你从国外弄来的?材质是什么?不用钢,能起到足够的防护效果么?”丁伟实在忍不住自己的好奇,一连追问了好几个问题。

  “丁师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头盔,是百分之一百的华夏国产货。”谭振华笑着答道:“头盔的原型,就是去年底刚刚通过国家鉴定验收的QGF02型凯夫拉纤维增强复合新型非金属防弹头盔。经过测试,该盔的V50值为630米/秒,优于米军装备的PASGT头盔,在54式手枪51式标准弹、5米射距、420—450米/秒弹速垂直入射条件下,抗弹率为100%,抗弹能力比GK80钢盔提高了38.4%,有效防护面积达1266平方厘米,比GK80钢盔提高16%,与米军PASGT头盔基本相当,只不过呢,这东西刚刚通过国家验收不久,还未能投入批量生产,所以你还没见过,不过我想,以“老虎师”在全军中的地位,你们应该很快就能换装了。”

  “那这些又是什么?”丁伟指着头盔上的那些零碎问道:“也是新型头盔的标准配置吗?”

  “当然不是。”谭振华答道:“这些东西是我们“香江防务公司”与头盔的生产厂家协商后,特别为我们定制的版本上才有的,而且很多附件都来自不同的供应商,需要我们自行装配上去。”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了头盔开始讲解:“丁师长,首先我需要告诉你的是,在我部的单兵装备序列中,这件东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头盔了,它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个人终端。”

  

第1581章 科技就是战斗力(下)

  

  “首先介绍的当然就是这套微型红外/微光夜视设备。”谭振华指着头盔的左面一个可以上下翻转的小小圆筒说道:“丁师长你看,这台设备由“矩阵”实验室与华夏光电联合研制,能够在红外或者微光两种工作模式下自由切换,具备在600米范围内探测到人体的能力,它通过导轨及魔术贴安装在头盔的左上方。”

  接着,谭振华把头盔转了个方向将另一面也展示了出来接着介绍道:“这里安装有一台单兵数字式单边带通讯终端,具备基于“Fuzzy”规则的跳频技术,由于是单兵设备,受体积重量所限,目前仅能做到每秒5120次的频率捷变,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这已经比目前我们华夏普遍使用的军用单边带通讯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强了很多。”

  一说这个,丁伟的脸色顿时微变,他身后的叶飞叶大参谋长顿时想起了那如魔音灌耳般的“逗你玩”,脸已经黑得能滴出墨。

  现代战争,战场通讯可是非常重要的战术保障体系之一,在本次演习中,“蓝军”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电磁控制管理能力,更对“红军”方面执行了“惨无人道”的电磁攻击,在对手的战场指挥通讯频道里放相声,尼玛能想出这损招的人良心得有多坏……

  谭振华不由自主地扯了扯嘴角,勉强维持住了脸上的一本正经,接着说道:“单边带通讯技术和跳频技术都是非常成熟的军用通讯技术了,特别是跳频技术,它将一个宽频带分割成若干窄频带,通信收发双方按照事先约定的跳频图案同步地进行跳变,以达到抗干扰、防泄漏的目的,而在我们华夏,最大的军用单边带通讯产品生产企业就是宁都的4714厂,事实上,摆在你们面前的这台单兵数字式单边带通讯终端就是“矩阵”实验室与该厂联合研制的,不过呢,对比以往的产品,性能有了极大的改善。”

  他说到了这里,顿了顿,看了三位访客的脸色一眼,摇了摇头道:“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存在什么泄密的事件,实际上不需要那样做,因为这完全可以用技术手段达到目的。”

  接着,他解释道:“与最原始的定频调频/调幅通信相比,跳频通信是一项巨大的技术进步,其基本原理是,在同步且同时的情况下,收发两端以特定型式的窄频载波来传送讯号,对于一个非特定的接收器,这个频率不断变动的信号会被当成是脉冲噪声而被接收器的滤波电路去除,因此,只要第三方不清楚载频跳变的规律,这种通讯就比较隐蔽也难以被截获,所以这种技术一出现,立刻就成为了军用通讯设备的首选。”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的对抗手段也在最近这几年发展了起来,我在米国读书的时候,就详细了解过米军对这方面的研究,而叶参谋长在战场上遇到的情况,就是米国人的研究成果之一。”

  虽然丁伟、林波和叶飞都不是技术兵种出身,但出于对这种战场新鲜事物的探究欲望,他们还是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由跳频系统的工作原理可知,任何外来干扰,只有当它的频谱落在有用信号的瞬时带宽内,并且干扰功率足够大时,才可能对有用信号的正确接收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处在跳频信号某瞬时带宽内的跟踪干扰,只可能对这一瞬时有用信号的正确接收产生影响。”谭振华继续着自己的解释道:“由于当前的技术局限,华夏大量装备的标准单边带通讯设备采用的是数字、模拟混合电路,工作在常规跳频模式下,跳频“码序列”是基于m 序列、M序列、RS码等设计的“伪”随机序列。之所以要称为“伪”,是因为它其实还是事先编制的,有一定的编码规则,这些“伪”随机码序列通过移位寄存器加反馈结构来实现,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能够较快实现同步,汉明相关特性也比较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存在人为的故意干扰时,这些序列的抗干扰能力就比较差,而实现这种干扰最典型的手段就是对“码序列”进行预测后进行跟踪干扰,也就是“蓝军”在演习中采用的手段——监测并掌握“红军”的电磁频谱特征。”

  “蓝军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蓝军的装备序列中,已经完全淘汰了模拟设备,而全数字设备与模拟设备之间的差距,就像“59式”与“88式”坦克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谭振华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后解释道:“在应用了全数字电路后,“蓝军”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电磁情报主动性,通过大规模诱导“红军”进行战场通讯的方式,成功收集到了海量“红军”通讯设备的频谱特征,在有了海量的基础数据之后,“蓝军”就能够以C3I指挥系统中的主计算机超强的算力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编码规则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而我们知道,以模拟电路为主的通讯设备,在应变能力上是比较差的,它基本只能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规则来做有限的调整,这就给“蓝军”实施有目的电子干扰带来了足够的操作空间,“蓝军”还装备了可以在空中实施大规模电子干扰的成套装备,并在接触战即将打响之前,成功实施了这一作战计划,彻底切断了“红军”师级指挥部与各级作战单位之间的通讯联系,而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演习中最重要的胜负手。”

  三位听众默默点头,确实,相比坦克大炮直升机这些“硬货”武器,“红军”与“蓝军”差距最大的,就是对战场制电磁权、制信息权的控制力,别的不说,就看眼前这顶单兵头盔就知道,“蓝军”为了在这方面领先花掉了多少血本——他们甚至将这种看起来绝不便宜的电台装备到了每一名士兵!

  “装备到了每一名士兵的,还不止夜视和通讯设备。”谭振华又拿出了一个小小的,带着天线的小盒子道:“蓝军的每一名士兵、每一台车辆上,都携带了这种微型信息终端,这台终端上内含GPS信号接收系统,通过这台设备,他们能够实时知晓自己当前位置的经纬度,配合事先录入在信息终端内的数字地图,他们对自己身处的位置和周边的环境以及敌人的部署了如指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绝不会在战场上丢失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丁伟接过了这台小小的信息终端,拿在手上掂了掂,又对着上面大大的屏幕把玩了一会儿后问道:“这也是咱们华夏自己制造的设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