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83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顺便提一句,由于这两桩军购合同,米国通用电器公司、高卢达索航空已经被华夏商飞公开声明,剔除出华夏各型客机的分系统及重要配件供应商名录,以至于CFM系列发动机也被C919和C929这两型客机从适配发动机名录中剔除,损失惨重,而让罗罗公司捡了个天大的便宜,以至与胡克博士亲自又飞了一趟华夏来向谭振华表示感谢并私下里向他保证,他本人会发动一切关系向不列颠政府施加影响,免得不列颠也干出类似这种丢西瓜捡芝麻的傻事。

  而从结果上看,一向充当米国最坚定盟友以及欧洲大陆搅屎棍的不列颠,在这一点上,还真没怎么犯过糊涂。

  不过呢,湾岛钱是花了,合同也签署了,但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无论是“F-16”还是“幻影2000-5”这两型战机,都还一架都没到货,其中,第一支预定换装F-16A/B“战隼”的第455联队已经确定将于1995年6月将原先装备的F-5E/F转交桃园第401联队使用,以替换该联队原先装备的老式F105G战机,同时该联队的骨干飞行员也将前往米国接受驾驶“F-16”战机的训练;而预定将首先换装“幻影2000-5”战机的新竹第499联队第11飞行大队进度更慢,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不但没收到过一架飞机,就连赴高卢接受战机驾驶培训的第一批种子飞行教官名单都尚未确认。

  (以上事件及时间均取材于史实,笔者注。)

  再说一句题外话,在网络上流传的诸多关于“95/96海峡危机”的文章中,有相当多文章大言不惭地宣称某岛当时拥有150架F16、60架“幻影2000-5”,而大陆方面当时只有一个半团的“苏27”,其余都是落后一代的“歼七”、“歼八”,因而彼时湾岛空军对大陆空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云云……

  这些地摊文的作者明显是用浆糊剪刀在写文章忽悠读者,不求甚解、人云亦云顺带还“发明”历史,事实上是,仅以湾岛空军当时本身的力量而言,与大陆相比差不多算是半斤八两,如果算上未经证实,“抢跑”服役的那40枚“天剑2”,勉强能算作略微领先,毕竟华夏购买的“苏27”那时候只有“R27”这种近距格斗弹可用,但那也仅仅只是纸面数据而已,而大家都知道,真实战场中,装备仅仅只是一方面,真正能决定战场胜负的,还是人,这一点就连谭振华这位坚定的“装备党”人都从来没有否认过。

  不过,身为本次演习“蓝军”的最高指挥官,谭振华还是认为,对于一场跨海登陆作战,装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次“沙盘演习”并不能百分之百按照华夏现有获得情报确认的数据来安排,必须还具有一定的提前量——比如,由于现在各方都无法确认这场战争最终爆发的具体时间点,那么,就有必要将“蓝军”的余量放大一点,米国人和高卢人都可能在这种敏感时刻做点出格的事情出来,因此,“蓝军”方面在极短时间内增加一个飞行中队的F-16和一个飞行中队的“幻影2000-5”,未必是不可能的,甚至不能排除有外籍飞行员假借个人名义驾驶这些战机升空作战的可能。

  除了战斗机、空空导弹这些“硬货”之外,谭振华对湾岛清泉岗第427航空作战联队第3大队第28作战中队装备的4架E-2T预警机也非常上心,这四架预警机是在E-2B的原始设计上发展而来,1994年交付给湾岛,目前已经具备了基础作战能力,由于该机上装备的AN/APS-145雷达和AN/ALR-73被动式探测系统相当先进,一举将湾岛对大陆的中、高空目标探测距离向纵深推进了114~200公里;对100米以下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向纵深推进了225~309公里。如果按目标飞行速度为1马赫计算,则前者的预警时间相当于增加了5.6~9.8分钟,后者相当于增加了11~15分钟。

  而且,由于E-2T预警机上装备的AN/APS-145雷达最远探测距离达到了700公里,这使得其完全可以在大陆方面的防空武器攻击范围之外巡航执行任务,大大加强了该预警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恐怕唯一的缺憾,就是该型预警机的系统与湾岛原先建立的雷达网及所谓“强军”C3I指挥系统数据不兼容,无法进行信息的自动化交换,目前只能通过语音的方式进行情报传递。

  整理完空军,接下来要整理的,自然就是湾岛地区的防空力量。

  目前,湾岛地区的防空部队主要由高炮部队和防空导弹部队组成,其中的防空导弹部队组建了661、662、663、664、666、668共6个营,分别装备了米制“胜利女神II”型远程地对空导弹、“霍克II”型中近程地对空导弹、以及湾岛“自研”的“天弓一”型中低空中近程防空导弹。

  其中“胜利女神II”采用雷达及无线电信号引导,射程达到了140公里,就是年纪大了点,该系统研制于50年代,谭振华觉得这货应该改名叫“胜利奶奶”恐怕更合适一些,该系统还有3套在役;“霍克II”是在60年代研制的“霍克”系统上改进发展而来的,可以算“徐娘半老”,它采用半主动导引头,射程达到了40公里且初步具备了反导能力,是当前湾岛地区防空主力,一共部署了18套;“天弓一”则是“当红小花”,它的射程达到了60公里,采用半主动雷达和红外混合引导,抗干扰能力较强,可全天候作战,从设计概念纸面数据来说相当先进,目前装备数量不多,仅有两套完成了部署,尚有一套正在紧张地施工,预计明年3月左右可以投入战备值班。

  除了这些地空导弹以外,湾岛地区还有301、302、303、304四个营的双35毫米“厄利孔”/“天空哨兵”高炮; 501、502 两个“捷羚”/T-82高炮营;206、207、208、213、216 五个“博福斯”40毫米高炮/M55高射机枪混编营。

  这么说吧,湾岛地区,如果仅以防空武器的数量而言,恐怕是这颗蓝星上密集最高的地区了,说它是属“豪猪”的,还真不是夸张。

  而在谭振华的部署中,这个“豪猪”属性被他发挥到了极致。

  

第1586章 沙盘(五)

  

  “蓝军”参谋团的人发现,他们的“最高指挥官”在整个防御体系的设计中,最重视的,就是空中力量以及与之匹配的防空能力。

  为此,他重新调整了岛上的防空军阵地,甚至为此不惜削弱部分“要地”的防守力量,并将这些力量重新部署到8个军用机场、14个主要雷达站附近,以确保这些地方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防卫。

  对此,谭振华的解释是:“相比陆上进攻,登陆作战有其特殊性,受地形影响,进攻方在未能在登陆点建立足够稳固的滩头阵地之前,无法打出陆地进攻中的各种穿插战术,这就决定了,进攻方首先必须开辟出足够数量的登陆场、投送足够多的力量建立起滩头阵地后,才有可能执行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但这是有客观条件限制的,基本上由进攻方能够动员的各种载具运输能力上限而定。”

  接着,他拿过了一张表格道:“这是“红军”方面能够动员的执行跨海峡战术投送能力的运输力量汇总,计有:

  “山”级坦克登陆舰13艘,单艘一次性运载能力为16个装甲单位及159名士兵;

  073级中型登陆舰1艘,单艘一次性运载能力为10个装甲单位及500名士兵;

  079型中型登陆舰30艘,单艘一次性运载能力为5个装甲单位及250名士兵;

  072/072II型坦克登陆舰5艘,单艘一次性运载能力为10个装甲单位及200名士兵;

  072III型坦克登陆舰1艘,单艘一次性运载能力为10个装甲单位及250名士兵;

  “玉登”型中型登陆舰4艘,单艘一次性运载能力为6个装甲单位及180名士兵;

  简单计算可知,“红军”方面具备两栖登陆作战能力的舰艇共计54艘,但普遍吨位偏小且舰龄偏长,其中的“山”级登陆舰甚至还是当年缴获的米军二战物资,舰龄已经超过了40年,妥善率和出动率明显存疑,就算这些两栖舰的出动率能做到百分之百,且在通过平均宽度120海里的海峡时,未遭受任何损失,其能够一次性投送到登陆滩头的全部装备也只有452个装甲力量及12037名士兵——大约相当于华夏当前正规编制下的1.2个标准步兵师。”

  说到了这里,他情不自禁地摇了摇头道:“太弱了,靠这点力量,几乎不太可能在滩头开辟出足够的登陆场并且防守住24小时以等待援军抵达。”

  张绍中看着这张表也皱起了眉头道:“是的,“红军”方面装备的跨海峡运输力量平均航速最多只能估算到15节(每小时1海里为1节时速),以海峡平均宽度120海里计算,一次渡海需耗时8小时,再加上滩头卸载需要1小时,返回后加油、再装载需要12小时,加起来不会少于22个小时,算下来第一波登陆部队建立滩头阵地后至少也要坚守待援24小时,这太难了,除非第一波登陆部队能获得足够强的海对岸及空对地的火力支援。”

  谭振华继续摇头道:“很难,从1949年开始直到现在,湾岛当局在岛西面具备条件的14个登陆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事建设,战时还能布设临时雷场,站在“蓝军”的角度来看,这些工事能够有效地迟滞“红军”方面抢滩登陆部队的行动,从而给调集部署在后方阵地的炮兵火力对其集中打击争取时间,通常来说,要想摧毁这些工事,必须组织起足够的火力进行区域性覆盖,但依我看,“红军”方面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说到这里,他翻出了另一份资料道:“假定“红军”以最大力量执行第一波抢滩登陆行动,由于登陆场地环境及载具的限制,“红军”方面至少需要开辟出2~3个登陆场并且保证每个登陆场的正面宽度不小于5千米才足够以2~3个波次将所有登陆人员运送上岸,而处于防守方的“蓝军”可以轻易地在一个5千米宽度的登陆点正面部署至少一百个呈阶梯状布局的暗堡、150个甚至更多的堑壕或散兵坑,并在滩头地区辅以大量双层铁丝网、反坦克拒马等障碍物,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地迟滞“红军”抢滩后的部队展开,给身后的火炮等覆盖火力制造足够长的攻击时间,对登陆部队威胁相当大。”

  顿了顿,他接着道:“由于“红军”方面没有装备战术精确制导武器,因此,只能采取集中炮火进行大面积覆盖射击的办法以清除这些障碍物和工事,就以“红军”目前舰艇上装备威力最大的130毫米口径火炮为基础计算,要完全在一个5千米登陆正面上压制住滩头防御阵地也是相当困难的,所需要的火炮和弹药数量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何况,“红军”的护航舰队也不可能有机会集中精力执行对岸火力支援任务,不算即将于明年交付的高卢制“拉法叶”级护卫舰首舰,“蓝军”目前至少也有8艘“济阳级”护卫舰(原米国海军“诺克斯”级)、7艘“成功”级护卫舰(米制“佩里”级)、22艘二战水平但经过一些现代化改装的“阳字号”驱逐舰以及一些近海防御导弹、火炮艇可用,单看规模,都能排进全球前十。这些舰艇必然会给“红军”方面的护航及登陆火力支援舰队造成很大的麻烦。”

  接着,他轻轻摇头道:“不过呢,以实力对比,除非有强力“外援”加盟,否则“蓝军”方面并无可能在海战中彻底消灭“红军”舰队,甚至有可能被“红军”方面伺机消灭,因此,“蓝军”应避免与“红军”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海战的胜负其实无法根本性地决定整场登陆战役的胜负,真正的胜负手,还是要看滩头上的结果,所以“蓝军”海军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对“红军”的两栖登陆舰队执行持续不断的骚扰,目的就是给“红军”两栖部队制造麻烦以及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而我们都知道,对于这种抢滩登陆作战行动,时间永远属于拥有稳固后勤能力的防守一方。”

  “所以谭博士你如此重视“蓝军”的防空能力,是因为你认为,战争的胜负,将在天空决定,是么?”

  带着纯正湾岛腔的提问声响起。

  谭振华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我的确是这么认为的,对参战的红蓝双方来说,谁掌握了海峡上空,特别是登陆点上空的制空权,谁就能最终赢得战争。”

  

第1587章 沙盘(六)

  

  相比于另一个时空,此时的华夏,显然拥有更为强大的空中力量。

  在那个时空,在同样的时间点,华夏虽然装备了超过3000架各型战机,但主要还是以“歼七”、“歼八”为主,另有一些尚未退役的老“歼六”,有一些老式“轰六”和“强5”承担对地对海的攻击任务,真正能称得上第三代战机的,只有从罗刹购买但尚未完成全部交付工作的两个团的“苏27”,实际到货并能够投入战备的有1个半团。

  以这样的空中力量,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既只需面对湾岛本土空军,也未必能获得海峡上空的绝对制空权——除“苏27”外的其他空优战机,普遍存在航程过短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这些战机能够停留在战区上空的有效时间过短,无法为登陆部队提供足够时间的战场遮断力量。

  而且这些2代战机上装备的雷达性能普遍很差,绝大部分甚至都只安装了简陋的雷达测距仪,实事求是地说,单以装备性能来论,很可能拼不过对岸的IDF,就连与F-5E放对都很艰难——F-5E虽然也就是一架2代机,且其机头空间很小,但里面好歹也塞进了一部性能凑合的AN/APQ-153火控雷达,该雷达的探测距离达到了33公里,可以为机上搭载的两门20毫米口径M-39型转膛炮提供射击测距和计算前置角,也可以为该机翼尖挂载的两枚AIM-9“响尾蛇”红外空空格斗导弹提供目标位置数据。

  但在本时空,情势可是大不一样。

  “歼六”、“歼七”、“歼八”虽然依旧大量在役,但从1988年开始,海空两军都在积极地采购“飞豹”战机,而随着西飞厂的生产能力逐渐爬坡,到目前为止,海军航空兵已经装备了3个团72架“飞豹”,空军方面也获得了1个团24架,合计有96架在役。

  此外,由于付钱爽快且订单量大,从罗刹购买4个团76架“苏27”的合同也执行得比较顺利,有2个团48架战机已顺利交付华夏空军并形成了初步战斗力。

  还有“枭龙”。

  这型原本专为巴铁空军定制的轻型歼击战斗机,因为出生比上一个时空早了十余年的缘故,命运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它成功“出口转内销”了!

  一架“枭龙”战机的价格,三倍于“歼七”,但无论航程、机载电子设备、超视距作战能力都远远超出,在空军组织的多次空中演习中,均能以大比分战胜“歼七”或“歼八”,导致空军的“大猪蹄子”属性立即发作,修改了之前制定的以“歼七”替换“歼六”机队的计划并以“枭龙”取而代之,还给了“枭龙”正式的装备型号“歼9”,到目前为止,也已经有1个团24架战机换装完毕并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

  这里得顺便提一句,不管是“歼7”还是“歼9”,都是蓉城3611出品,所以这种型号替换计划的改变对宋文华来说不但毫无损失还有更大的效益,他是绝对乐见其成的。

  经过计算汇总可知,在本时空,“红军”方面的三代机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68架之多,其中有120架具备了超视距作战能力,就算这些战机因为还需要担任京畿等地的防卫任务无法全部抽调出来,但一旦开战,在战场上空组织起一个超过4个团的空中力量还是有可能做到的,以这支力量对付“蓝军”,能够轻易地取得战场上空乃至整个海峡的空中优势。

  除了二炮部队之外,这是“红军”最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方面,当然也就是此刻身为“蓝军”统帅的谭振华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除了将所有防空力量尽量集中在军用机场、雷达站这些战略要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地区遭受打击的可能性之外,谭振华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红军”参谋部当然也为此展开过讨论,所取得的一致意见就是,“蓝军”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外援”。

  最可能的外援可以归结于一大势力、两个国家、三个方向。

  湾岛背后撑腰的势力是谁,自不必问,除了这个势力之外,当然还有一个被其紧紧绑定不得不充当马前卒的国家——倭国,因此,要帮助“蓝军”方面争夺海峡上空的空中优势,就要牢牢盯住米军驻嘉手纳空军基地、从横须贺港方向出动干涉的米军一个航母战斗群以及有可能从马六甲海峡方向增援的另一个米军航母战斗群。

  以米国海军的实力,每个航母战斗群上都部署有一个固定翼飞机航空联队,依执行任务的不同,可能有20~40架战斗机,这样仅两个航母编队就增加了40~80架战斗机,而且全部都是具备中距弹拦射能力的第三代战机,还有舰载预警机伴随,这支力量一旦介入,“红军”方面还能否保留空中优势,实在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且还有一点,米军航母一旦出动,必然伴随着一个完整的战斗群,这个战斗群具备超强的区域防空能力和完善的对岸、对舰攻击能力,这些能力将彻底颠覆两岸的实力对比!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第三方势力,真的敢于冒再次与“红军”方面开战的风险,以如此强势的手段介入么?

  或者,它还能以什么样的方法,保守最后的底线,在不最终引爆热战的情况下,介入并宣誓力量,以图熄灭两岸刀兵,维持对该势力最有利的政治局面呢?

  最后,也是最坏的结果,如果它真的以武力介入,又要如何应付?

  “谭振华打算用什么策略?”刘上将问向他的机要秘书,后者正在整理“蓝军”提交上来的一份作战计划书。

  机要秘书看着手上的资料,皱眉答道:“蓝军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作战计划,不过“红军”方面认为,虽然这个战术曾经在“对抗1995”演习中取得了成功,但能否在这么宽的战线上,针对这么多的目标发动同样烈度的攻击,并且还能取得同样的战果,存疑。”

  “蓝军的计划是?”

  “谭振华准备对“红军”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部署的所有雷达系统都发动电子干扰攻击,彻底瘫痪这些系统。”

  “他能做到?”刘上将的眉头也情不自禁地皱了起来:“米军已经具备这样的作战能力了吗?”

  机要秘书谨慎地答道:“无法肯定,而且我们目前也没有办法对此进行准确的判断。”

  刘上将轻轻点头,同时指节开始在桌面上有规律地轻轻扣动,机要秘书知道,这是首长陷入了深思的表现。

  然而就在此刻,桌上一门红色的电话忽然毫无征兆地“铃铃铃”响了起来,刘上将顿时从沉思中醒来,而机要秘书更是霍然而惊!

  因为,这门电话轻易不会响,可一旦响了,就必然代表着,有极为紧急的大事发生!

  

第1588章 来者何人?

  

  不但是大事,而且,十万火急!

  驻浙海、江南两省及魔都市沿海地区多处雷达基地报告,有数百架不明身份战机进入我航空识别区,情况万分紧急!

  当地驻守空军各部已紧急起飞数架战机前往目标空域执行查证任务,但目前尚未有新情报传来!

  刘上将根本没有犹豫,立即命令东南沿海各防空部队、空军全部进入一级战斗警戒状态,并马上将该情况向更高一级领导机关进行了紧急汇报!

  所谓一级战斗警戒状态,对空勤来说,就是飞行员全部登机进入驾驶舱待命,随时做好出击准备,这个时候,哪怕飞行员想要上厕所,都不允许离开座舱,只能在座舱里就地解决!

  对于防空部队来说,就是所有远、近程防空警戒雷达全部开机,火控雷达预热准备,所有地空导弹、高炮部队全部进入战斗岗位准备,随时准备开火!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某只喜欢胡乱煽动翅膀的幺蛾子的好来了——由于他在各种场合下,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地鼓吹C3I系统的优点,不惜血本地在“红旗安保公司”试装了全套实验系统,并且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以一次运气爆棚的“反导”实战检验了这套系统的实际效果,同时用伊波斯和壕沙两国的大订单推动了华夏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此时的华夏,终于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实验性质地装备了同类系统,这,比另一个时空早了整整五年!

  而恰好,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两省一市,都属于宁都军区的防区范围,宁都军区,又因为与谭振华渊源最为深厚而成了全军最先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实现了军区级C3I管理指挥的军区,军区甚至还在全军率先对机动式C3I系统进行了试验性质的装备测试——就是丁伟的“老虎师”装备的那一套系统。

  那么在这套系统装备以前的作战指挥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其基本流程是,远程预警雷达在发现空情后,雷达站需要将该空情以语音或者报文的形式,上传到军区空军司令部雷达信息处汇总处理后交指挥所。

  语音通信方式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固定地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的是军用通讯线路,数据传输则通过电传电报机线路传送,二者都是铜缆连接,由于铜缆带宽的限制,数据传输的速率很低,主干网络大约512-768B/s,固定雷达站是256-384B/s,机动雷达接入有线通讯网是128-192B/s……更形象一点来说明一下,如果用这个速率来传输一部高清电影,那仅仅传输一帧画面就大约需要N个小时……你连动画片都看不上。

  因此,对于集群分散目标和高速目标,由于数据量大,上报的速度就很慢,如果是多个雷达站同时向雷达信息处回传信息,那,该处的线路就只能有一个结果——被塞宕机。

  于是,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对各雷达站的回传信息进行分时接收,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地来,而这种办法的效率就……

  雷达信息处接收到数据后,就需要对空勤目标描绘航迹,以进一步判断目标性质和意图,方法是什么呢?

  答案很悲催,因为方法是全手工作业。

  具体做法是,由参谋在有机玻璃板或者半透明的硫酸纸上标图,再把这张图叠加到地图上以准确描绘出目标航迹,这个效率就可想而知了,通常情况下,一个参谋只够精力负责描绘一条到两条航迹,若空情有多个目标,送作战处或者指挥部的航迹图,还需要把几张硫酸纸叠加在一起。

  说起来已经挺麻烦了,具体操作还要更复杂,比如,远程警戒雷达大部分是两坐标雷达,而测算目标高度还需要测高雷达或者三坐标雷达提供;在华夏当前装备的测高雷达中,有很多都是依靠多路径效应测高的老式UHF波段雷达,灵敏度不高,测出的高度差出上千把米也很正常,这就给指挥判断空情状态造成了很多麻烦……

  有同学就要问了,有谭二这个“挂逼”在,此时华夏的雷达不应该已经很不错了吗?为啥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嗯,这个,因为华夏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大,雷达站也多,要全部更新这些雷达系统么,那要花的钱可就海了去了,于是,在“军队要为经济建设让路”的时代背景下,能凑合就先凑合吧……

  而且雷达本身就有数据更新率问题,采用机械式旋转扫描天线的固定雷达站的大型预警雷达数据更新率是很低的,平均六七秒才能更新一次,再叠加测距误差,在很多情况下,目标的航迹曲线需要参谋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描绘,同学你要非得理解为“脑补”其实也没差多少……人工这么一干预啊,数据的准确性就实在不好说了,对执行这项任务的参谋人员的业务熟练度和对空域的熟悉程度也是极为重大的考验。

  固定警戒雷达站还有一个问题——受地形影响,它有盲区,因此,还必须在整个雷达网中增加地形补盲雷达和机动式补盲雷达,这些雷达要是灵敏度高还好些,要是性能再差一点,目标只要降个高度,脱离无线电接触一段时间,都能被雷达系统当成一个新目标来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