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91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3号舰队可以部署在这里。”谭振华继续着自己的分析:“我们都知道,湾岛主要防御力量严重西倾,其目的不言自明,而在岛东岸面向西南太平洋一侧则几乎没有像样的防御工事,这其实也有另一因素在起作用——湾岛地区的工业能力严重缺科,成套装备的自研能力较差,而在我强大的外交压力下,能通过外购渠道获得的先进装备很有限,这就迫使其不得不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最可能遭到打击的西岸,我甚至怀疑,对岸那边有没有想过如何防御东岸的问题——而这,就是3号舰队存在的重要意义。”

  看着地图上3号舰队的位置,刘上将问道:“你是说,假设那场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在拥有3号舰队的情况下,还可以打出更多的战术组合?”

  “不仅于此。”谭振华道:“我们还要考虑到,强敌也有可能利用此处海域执行对湾岛的支援,比如,以奥州为后勤基地,经菲律冰海抵达湾岛东岸,这条商业航线原本就一直在运营,一旦情况有变,在南海被2号舰队结合珍珠岛链封锁的情况下,强敌选择从此处绕道,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在这里部署一支舰队,才是防患于未然的办法,而且在平时,有这样一支航母舰队在此处海域游弋,也能给湾岛当局多施加一些压力,告诉他们,妄图分裂国家,只有死路一条。”

  刘上将点点头,继续问道:“那还有2支舰队呢?为什么没看到你在图上标出来?”

  “这是因为航母出动率的问题。”谭振华答道:“根据米军的使用经验,常规动力航母的部署时间约为74%,也就是一年中平均只能部署270天左右,而核动力航母的部署时间更低,只有69%,一年之中能够正常部署的时间不超过250天,其余时间需要进行维修保养,舰上人员也需要轮休或者进行各种科目的训练,因此,要做到3艘航母不间断执勤,就至少需要建造5艘航母,这样才能轮换得过来。”

  刘上将再次点头,这些事其实他早就了解,因为华夏的航母梦也做了好多年了,光他自己亲自经过手的论证计划都做过两轮,从拆解“墨尔本”号开始,到“郑和”号临时凑数再到“江南”号正式入役,这个梦算圆了一半——但购买“明斯克”舰并将其改装成“江南”号的行动,从开始就被认为是权宜之计,就连力主操作此事的谭振华本人也明确地指出,“江南”号就是为了在短时期内维护南海权益而采取的临时措施,这船绝不是华夏将来航母的发展方向。

  不过华夏海军还是从操作这艘“江南”号上积累到了很多经验,包括航母甲板运作、大船的维护保养流程和关键点、各类海况下的应对措施等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却正是发挥出一艘航母战斗力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华夏通过连续运作“郑和”号和“江南”号,真正培养出了第一批能在甲板上起降的舰载机飞行员!

  这批种子飞行员的人数不多,总共也就才20个人,不过在刘上将看来,这20个人,个个都是千金不换的宝贝!

  按照米国人的惯例,航母舰长必须出身舰载机飞行员,华夏既然打算摸着米帝过河,这一点自然要借鉴的,因此,未来,华夏自研航母的舰长,很可能就在这20颗种子之中诞生,新一代的飞行员,也必然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

  谭振华提出了5艘航母的建造计划,刘上将虽然没有当场表态,但显然,他本人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不过这事儿太大,要花的钱太多,要知道你造航母可不是造一艘船,基本上一造就得造一个舰队,最低配的乞丐版也就是南海舰队第一分舰队那样的了,还得把那条常规潜艇换成核动力攻击潜艇才行,大概算算就知道,研制费用加建造费用再加每年的维护保养、人员、燃料、训练等费用,少说也得大几百个亿的开销,要是再算上舰载机,预算随随便便就能过千亿,这么大的事情,他一个人说了可不算,这得上长老会正式讨论才行?——还大概率通不过。

  此时的华夏虽然比上一个时空发展得更加顺当了许多,兜里的小钱钱也多了不少,但毕竟改开至今也才十来年而已,原先的家底实在太薄,要花钱的地方又实在太多,因此拨给的军费一直非常有限,整个国防还是基于陆地本土防御的思路构造的,而海军又是个烧钱的大户,想要走向深蓝,这事儿吧,还得慢慢来。

  “其实有一个取巧的法子。”当刘上将琢磨着这事儿的时候,谭二却好像他肚里的蛔虫般又开口了:“首长你看,有了前段时间海峡那事儿吧,我觉得好几位长老的想法都会有所改变,不会再过分强调国防一定要为经济建设让路了,毕竟没有国家安全,就守不住经济成果的道理谁都懂。再说了,5支航母战斗群是我们未来30年的目标,但5支航母战斗群也不可能一天就造出来,我们华夏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想要立刻开工建造一艘航母,那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案,将一个大的计划分解成若干小目标,一步步地实现它,这样,每一次提出的方案都花钱不多,但又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此一来,我们不就能慢慢实现目标了吗?”

  “哦?怎么个小步快跑法?说来听听?”

  “嗯,就拿航母来说吧,首长您看,我们手里有一艘现成的“瓦良格”号,这船拖回来可也晾了有几年了,我估摸着,朱所长量船的皮尺都换了好几根了吧?”

  本人就在现场的朱英福:“……特么的这年头谁还用皮尺量船?”

  “船也在,图纸我们也有,就连当年造这艘船的人马,都有不少也在咱们华夏,那,把它造完,技术上应该是可行的吧?咱们可以先把这艘船造完它,从建造这艘船中,我们能够获得很多经验,也顺便检验一下我们国内的全套供应链配套能力,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造完之后呢,我们就有了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比“江南”号更强大的航母可用,那,至少在南海方向上,我们就多了一重安全的保障,在面对“苏27”时,也多了一些应对的手段,而且那样花的钱少,长老会上也好说了很多。”

  刘上将踌躇片刻后答道:“两个问题,第一,对“瓦良格”号的处理意见,我们内部并不统一,有一种声音认为,这艘船与我们的航母发展大方向不符,建造它意义不大;第二,就算船好办,可舰载机怎么办?总不能还用“海鹞”凑合吧?就算能凑合,海鹞也只有12架,不列颠人又明显不会再卖给我们了。”

  “他们想卖,我还不想买呢!”谭振华撇撇嘴道:“我们能指望用“海鹞”对付“苏27”、F/A18“塑料虫”还是F-14 “熊猫”?刘上将你难道忘了,西京那边,我在几年前投资过一个计划?”

  

第1612章 天赋异禀

  

  谭振华这么一提醒, 刘上将猛然就想起来一件大事——在前苏俄宣告解体的那年,也就是1991年,“飞豹B”计划正式启动。

  在这个由国防科工委批准、西京航空工业集团负责的计划中,发展了两个重点型号,分别是双座版的“JH-7BS”和单座版的“JH-7B”,其中,双座版的“JH-7BS”更加侧重于多任务能力,采用的技术也相对成熟,可以算成是“JH-7A”的一次重大升级;而“JH-7B”的改进则更加激进,整机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更高,空勤也从双人制改成了单人制,还为空优任务做了专门的优化。

  如果分别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两型战机,那么,这两型战机的发展目标还是稍有不同的,“JH-7BS”可以被认为是“具备了一定制空能力的攻击机”,而“JH-7B”则是“兼具对面目标攻击能力的歼击机”。

  这两型战机的研制进度也因为其改进工作复杂程度的不同而稍有差异,其中,“JH-7BS”的进度最快,首架原型机于1994年年中就进行了首飞,之后又进行了若干调整改进,目前已经开始执行定型前最后的科目验证飞行,有望于今年年底前拿到国家的定型许可,按照航空工业总公司那边传来的信息,老“飞豹”的生产将执行到06批次结束,共计生产144架,之后进行产线升级,从07批次开始,转向生产“JH-7BS”,同时西京方面也将同步研制一套包括发动机、航电、飞控、雷达系统在内的升级套件,用来将“JH-7A”陆续升级到“ABS”状态。

  “JH-7B”则由于需要对机体结构做较大调整(双座改单座)的缘故,进度稍慢,不过首架原型机也已经于1995年年中进行了首飞,根据试飞员黄炳新的评价,这型飞机,是他飞过的动力最足、操作性最好、最灵敏、机载设备也最强大的飞机,没有之一!

  好吧,黄大校的评价当不得全真,谁都知道他对这型战机的深厚感情,他不但是“飞豹”系列战机的首席试飞员,还曾经驾驶着它在演习中击落过被某些人吹得神乎其神的米制F-16,甚至还在南海上空执行过一段时间不短的作战任务,并数次与“来访”的安南“苏-22”和“米格21”玩过“猫鼠游戏”并捉弄得对方欲仙欲死……讲真,要不是对开火有着严格的管控,黄大校认为自己的战绩怎么也得有4、5颗星了,就安南当年装备的那些连雷达告警器都没有的老飞机,恐怕直到被人打下来了都还不知道是谁干的。

  整个“飞豹B”系列,毫无疑问将在未来挑起华夏空海两军航空兵的大梁,刘上将作为前任的海军司令,更是对“飞豹”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要知道,当初,可是在他的坚定支持下,海军几乎从牙缝里省出了每一个钢镚才终于保下了这个项目,而事实证明,当初海军的决定是多么英明——至少比当时空军的眼光要强多了。

  嗯,想到了此处的刘上将又不由自主地拿眼光仔细上下审视了谭二一番,话说,那时候的二小子才刚初出茅庐,兜里的小钱钱也才刚充裕了那么一点点,他就敢于拿出大半的资产来押到了只有一个木制模型的“飞豹”项目上——而且那模型后来还按照他的要求改了一版,说这小子是华夏第一大胆,恐怕没几人会不同意。

  不过刘上将想起的事绝不仅止于此——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西京方面提交的“飞豹B”计划中,明明包括了3个新型号的飞机!

  国防科工委批准了其中的两个型号正式立项,那未获得批准的一个型号,却是当时的刘上将本人感到特别惋惜和遗憾的型号——在“JH-7B”的基础上,再发展出一个“JH-7BH”,一架真正的,固定翼舰载机!

  不过,他还知道,虽然“JH-7BH”未获得国防科工委的正式批准,没有国家项目的正式身份,但在西京几大厂所、当时的航空部以及谭振华的推动下,这个项目却一直以“国际合作”、“出口型号”的名义在发展——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在这颗星球上,已经或者有计划拥有航母的国家,都绝不可能从华夏采购舰载机,所以这个“出口型号”绝对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典范,可你说,谁会来捅破这层窗户纸呢?

  稍微头脑正常点的人都能分析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会一口气得罪谭振华本人、电子部、航空航天部、海军等一大帮大佬们,嗯,后来随着刘上将的更进一步,那就是得罪了整个华夏军方,你说 ,这人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不?

  刘上将虽然一直在心里记挂着“JH-7BH”战机,但一方面是他在更进一步之后,工作更加繁忙,很难为了一型根本未上华夏“国”字号课题的项目操多少心;另一方面呢,有着长期国防科工领域领导经验的他也知道,对从未搞过舰载机的华夏来说,搞这型战机,需要突破的技术领域太多太复杂,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难指望一帆风顺,而且准确地说,要搞的,不仅仅是一架固定翼的舰载机,而是一整套的“舰-机交互系统”,这种项目,没个十年八年的,根本就别指望出实质性的成果……

  咦?等等!

  算算日子,从该项目正式启动,到现在也5年过去了啊,谭振华在此时此刻此地忽然提到了这个项目,难道是?

  刘上将忽然觉得,自己的心跳有些不受控制的迹象。

  接着便是一阵狂喜,以及,一抹了然。

  因为谭振华告诉他,“JH-7BH”的首架原型机已经完成了组装,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并将在本月择期首飞!

  时间刚刚好!

  就像他所知道的,谭振华总是能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解决恰当的问题。

  就好像这一切,都早就在他的计划和时间表中一样。

  比如,“3.14”海战中突然出现的“郑和”号和“郑成功”号、提前转场去陵水机场的8架“飞豹”战机、海战之后掐着点赶到的两条挖泥船……

  该用什么来形容谭振华的这种能力呢?

  嗯,最近有一个词随着一部好莱坞电影《超人》的引进和播放挺热门的——超能力,这小子,不会真的有什么天赋异禀吧?

  

第1613章 万事俱备

  

  那么第一个问题:如果立刻决定改装“瓦良格”号,从施工准备开始,到这条船全部改装完毕,需要多少时间?

  国内首屈一指的船舶专家朱英福给出了他的预计,在现有条件下,大约需要5~6年。

  因为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朱英福认为,汉阳所已经吃透了这条船的全部结构,并且在广泛调研了全国的工业企业之后,认为凭借华夏当前的基础工业和材料能力,已经不存在什么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了,只是很多分系统都是首次研制,第一次做这么大一项牵涉面极为广泛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一切都需要小心谨慎地逐步推进,因此进度应该放在第二位,而稳妥和质量才应该放在第一位。

  从他的回答也可以看出,汉阳所早就为了完成“瓦良格”号的建造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第二个问题:从首飞到最终定型,“JH-7BH”完成全部科目验证,需要多少时间?

  谭振华表示,由于最关键的滑跃起飞——阻拦降落模式对华夏整个工程领域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能做到尽可能稳妥,也需要4~5年时间,比陆基战斗机的科目试飞工作要长一些。

  这,好像又是掐着时间表走的啊!

  要说谭小子不是早就在布局策划,谁信?

  到了这个时候,包括刘上将在内的所有与会人员都明白过味道来了,原来,早在多年以前,谭振华就为了今天这场会议开始准备,现在,只不过是在将他的准备成果通知大家,并顺便告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瓦良格”号是一条排水量6万吨,采用滑跃起飞——阻拦降落模式的中型航母,采用的动力系统是高压蒸汽轮机,而这与谭振华自己刚才口口声声宣称的“华夏要发展核动力航母,至少也是常规动力大型航母”的方向并不一致,现在却又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想要建完“瓦良格”号,这不是有些自相矛盾么?为什么?

  “因为能力和成本。”谭振华如此回答了这个问题。

  “航母,它无疑是一件强大的武器,但再强大的武器,也不能保证其在战争中不会遭受损失,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中途岛海战”就让倭国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导致其海军的精锐力量几乎损失贻尽,其结果就是,在随后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母大决战“马里亚纳海战”中,几乎无法给米军舰队造成实质性的威胁,米国人甚至戏称这次海战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今天我们不讨论这接连两场战役各方的得失,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米国人之所以能轻易地获胜,除了战场指挥官的战术正确、运气好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米国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能力!要知道,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米国人一口气出动了15艘航母,对比倭国人最后仅剩的3艘航母,这简直就是碾压性的优势!”

  刘上将点头道:“振华你这话我同意,打仗,很大程度上打的就是后勤,这个后勤,当然也包括在装备损毁之后补充的能力,所以你的意思是?”

  “大型的,采用弹射装置的航母,战斗力高,但建造起来也较困难,特别是其上的弹射装置,这套系统需要复杂的锅炉及蒸汽管路,研制、安装、使用和维护都是很麻烦的,这一点,朱所长应该深有体会。”

  朱英福点了点头,对谭振华的说法深以为然——话说,早在80年代中期,“墨尔本”号被拖到华夏执行拆解作业的时候,谭振华就偷偷摸摸地从奥大利亚的废旧钢铁回收企业中,弄回了一大堆管线、锅炉等等好几百吨的“垃圾”,据说还为此动用了不菲的人脉关系、花了一大笔钱。

  这一大堆“废钢”运到华夏,朱英福却是如获至宝——蒸汽弹射,从原理上看并不复杂,但真正要实现起来,在工程上却难度颇高,而华夏在此之前,也没有任何的积累,从零开始摸索研究,也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不可避免地会踩进无数的“坑”里去交学费,而眼前有了一套现成的样品,这个帮助无疑是极为巨大的。

  是以,汉阳船舶所很快便联合国内几家专业从事蒸汽锅炉研究的企业对这套被拆得七零八落的系统进行了复原,并在此基础上投入力量展开了多个方向上的分析和研究,到今天为止,这项研究已经开展了整整11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汉阳所正计划向国家申报一项重点课题,并计划在陆上修建一座试验装置,以验证整套系统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可靠性。

  因此,朱英福对蒸汽弹射系统可以说相当了解,深知其中的困难,毫不夸张地说,他认为,这套系统才是航母上技术含量最高的系统,这可比造一个6万吨排水量的船壳子要难多了,而且整套系统部署起来,也极为耗时耗力,还特别贵。

  “相比起来,没有安装弹射装置的航母,类似“瓦良格”号这样的,在建造时的成本能够大大降低,建造效率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以我们华夏现有的船舶建造能力和供应链系统配套能力,经过改建“瓦良格”号的工程锻炼实施后,应该就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大规模批量地制造同类船只,我个人认为,具备这种能力,是我们华夏在应对紧急状态时所必须具备的,换句话说,将来,类似“瓦良格”号这种类型的航母,我们华夏可以少用或者不用,但必须具备短期内大规模建造它的能力。”

  一席话再次说得刘上将微微点头,同时也对谭振华看问题的深入和长远更为赞赏——这小子能有今天的成功,绝非偶然,他是真的走一步看三步五步,甚至十步百步啊!

  同样也在点头的当然还有朱英福,不过紧接着,他又想到了另一个重大关键问题。

  

第1614章 谭振华的保证

  

  “振华,按照你的说法,完成“瓦良格”号相当于对整个船舶工业及相关配套领域做了一次压力测试,这是一件好事,也为我们将来研制更大吨位的航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你说的另一个问题,我不完全同意。”

  “朱所长说的应该是,大批量制造“瓦良格”号这类航母这一点吧。”谭振华道:“其实我刚才的话还没有说完,在我的设想中,“瓦良格”号是需要做出重大改进的,前苏俄的航母设计思想完全就是个异端,航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载机平台,携带尽可能多的飞机,特别是固定翼战机,尽量提高这些飞机的出动率,才是航母最核心的指标,什么反舰导弹之类的玩意,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航母上,就连区域防空导弹都没必要,航母只需要配备一些进程防卫武器,有一定自卫能力就足够了,中远程的区域防空,那是航母编队中的驱逐舰该干的活。”

  “我还以为,你当初力主购买了“明斯克”舰,所以你也是俄式航母作战思想的赞同者呢。”朱英福松了口气道:“现在听你这么一说,我才放心了。”

  “买明斯克舰那是为了应急,且正好我们有合适的舰载机可用,花的钱也不多,所以我当初才会那么建议的,可不代表我会看上毛子的航母模式。”谭振华笑道:“我得承认啊,在武器装备的研制思路方面,“强敌”的确有独到之处,而且全世界所有国家加在一起,也没有“强敌”一家使用航母的经验丰富,在这方面啊,我们要坚决地摸着米帝过河,毛子的装备研制思路上脑洞太多太大,我们可不能随便掉坑。”

  刘上将笑着打趣道:“你说毛子的脑洞又多又大,不过我看你的安保公司里,可有不少毛子货呢。”

  谭振华假假地做出了一幅哭丧着脸的表情道:“那有什么办法?谁让咱穷呢?毛子货好歹凑合能用,而且他便宜啊!”

  “切!”

  对于谭振华的哭穷,屋内众人无一不在心中对其竖了根中指,表示了深刻的鄙夷……

  “不过朱所长,我还有一个建议。”谭振华不管众人对他飞来的白眼,继续道:“刚才我说了,“瓦良格”号这种排水量6万吨左右,使用滑跃起飞的航母,便于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制造,但其动力系统我却不赞同继续采用高压蒸汽轮机的模式。”

  朱英福点头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蒸汽轮机虽然技术相对简单,但制造和部署起来也并不方便,而且蒸汽轮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出动太麻烦了,就以“瓦良格”号举例,冷机情况下启动,得烧开它的4台锅炉里大约60吨水,每次出海之前,为了达到出动的状态,光烧开这些水就需要10个小时,这对作战部署是相当不利的。而且由于整个动力系统中有高压蒸汽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腐蚀的现象,这对维护保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造成了维护、使用、保养这条船的代价较高,要不是我们华夏在维护南海舰队一支队中积累了一些维护船用蒸汽动力系统的经验,要搞定这条船,还真得大费一番手脚。”

  “所以我认为,在造完“瓦良格”号之后,我们如果打算再建造一条同级别的滑跃航母的话,应该更换动力系统。”谭振华语出惊人:“推动一条“瓦良格”号级别排水量6万吨的航母达到最大30节的航速,需要大约100MW的总输出功率,而我们“华夏曙光动力集团”正在推进的燃气轮机项目中,就有与乌克栏曙光设计局联合研制的27.5MW级GT125000燃气轮机项目,该项目的原型机已经交付测试,目前已经达到了最大输出功率,只不过这型燃气轮机目前是陆上型号,如果要将其改成船用,还有很大的改进工作要做,但这一点,我已经咨询过参与研制该型号的主要技术人员,他们明确地表示能改,就是需要一些时间。”

  他这么一说,朱英福顿时来了兴致,急急追问道:“多久?”

  谭振华想了想道:“从现在开始算的话,预计需要8~10年,因为这型燃气轮机本身也不能算一个完全成熟的型号,所以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

  朱英福点头,心中默算了一阵才道:“就算需要10年,也是值得等的,燃气轮机最大的好处就是启动特别快,能做到说走就走,这样算下来,4台GT125000的总输出功率能达到110MW,应该足够“瓦良格”这个级别的船用了,而且说不定……”

  他突然住了嘴,谭振华却微笑着接过了话茬道:“说不定,到那个时候,咱们采用全电推进的方案也能成熟了,对不对?朱所长?”

  朱英福的脸上闪过了刹那的惊讶,不过随即便是释然——从他第一天认识谭振华起,就知道这位小同乡对技术发展,特别是大的技术方向的把握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敏锐直觉,从他当年投资了一堆钢铁研究院的材料项目就知道,对方向和基础的重视,才是他总能快人一步地找到问题的重点,并在合适的时间提出让人根本无法拒绝的方案的根本原因。

  而且,谭振华有意地将话题引到了燃气轮机上,顿时点燃了朱英福心中一个不可遏制的野望!

  “振华,你知道的,航母从来不仅仅是一条船的问题,它是一个舰队,你可能也听说过,自从两艘052舰下水之后,因为LM2500的供应问题,这个级别的驱逐舰我们无法继续生产,转而研制了采用蒸汽动力的051B,这条船现在正在建造当中,相比起过往型号,排水量迈过了6000吨的门槛,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这条船依然还只是一个过渡型号,是权益之计,燃气轮机才是王道啊。”

  嗯,朱所长相当的与时俱进嘛,连“王道”这样的词也能脱口而出了,不错,赞一个。

  “朱所长是惦记着GT2500吧,”谭振华笑道:“今天我给你一个保证,2年之内,你一定能见到合用的船机,所以,该怎么做,不用我提醒了哦!”

  

第1615章 终将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