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80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好在泰山顶上有著名的天街,虽然是冬天,还是有几家勤快的主妇开门营业,看来,即便是在80年代初期,还是有闲人在冬天爬泰山的,不然也不会有店家开门。谭振华买了几张鲁东特产煎饼,又要了几碗滚烫的豆花,几人囫囵了顿早饭便开始下山。

  下山没有时间表,几人便悠闲地慢慢踱步,顺便观赏了上山时因为夜色笼罩而未能尽览的山色。

  谭振华前世其实来过泰山,不过那时恰逢8月,正是旅游高峰,泰山上人流如织,连在景点照个像都要排队,哪里能如今天这般肆意流连?此情此景,让他不禁回想起前世在某本杂志上读到过的一篇文章,嘴角不禁带上些许嘲讽的笑意。

  身边的李伟见他笑的古怪,不禁好奇问道:“振华,你在笑什么?”

  谭振华答道:“我刚才突然想起了一篇文章,心有所感,所以笑了。”

  李伟奇怪地问道:“什么文章,写的很好吗?”

  谭振华笑道:“文笔不错,不过至于内容么,呵呵,我说出来你自己评价。”

  李伟好奇心被勾起,连声催促道:“快讲,快讲。”就连一旁的郭教授都竖起了耳朵。

  “全文我肯定是记不得了,但他文章的大意就是说,那些外国人到我们华夏,主要就是想看我们的名山大川,京城的皇宫四合院,城里的小街陋巷,还有农村里的那些草棚猪舍,既然如此,我们努力造那些钢筋混凝土的大楼做什么?就这么原生态的不是挺好吗?”

  谭振华说完,笑咛咛地盯着李伟,等着看他的反应。

  郭教授听完也是若有所思,转过脸来看着李伟。

  李伟低头沉思,默然良久,这才抬头说道:“这人说的,前两条还有点意思,名山大川也好,皇宫四合院也罢,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自然或者文化遗产,外国人想看也没什么,那些东西本就是我们悠长历史的骄傲。可这后两条就不妥了,小街陋巷草棚猪圈,那正是我们努力要改变的东西啊,我们要都留着那些,还谈什么实现四个现代化?”

  郭教授显然不是太满意李伟的回答,他转过脸来问谭振华:“振华,故事是你讲的,你倒是说说看你的评价。”

  谭振华淡淡地说道:“我看么,呵呵,这位作者就是跪的时间有点长,膝盖软了,站不起来了。”

  郭教授闻言楞了一下,随即马上理解了谭振华的意思,大声喝彩道:“振华这个评价说到点子上了,这什么狗屁文章,哪家杂志发的,真该一把火烧了它的,那些洋鬼子想看小街陋巷草棚猪圈,可以回印第安保留区慢慢看去,咱华夏人建设自己的家园,还轮不到他们指手划脚,他爱来来,不来滚蛋,咱不伺候。”

  谭振华冲着郭教授一挑大拇指:“郭老,跟你认识这么些日子,倒是今天听你骂人这一段最爽快!”

  郭宜城哈哈大笑学着他的语气说道:“跟你小谭认识这么些日子,倒也是今天听你骂人这几句话最爽快!”

  这一老一少迎着山风相视大笑,彼此之间,都觉得投缘了不少,一旁的李伟细思自己和谭振华回答的差异,不禁赫然,暗骂自己道:“李伟啊李伟,你个一听见洋人就怂了一半的货,年纪比人家大,书读的比人家多,怎么看问题没人家透彻呢?活该你吃瘪!”

  此时的山道上,渐渐有了几个游人,看他们一行肆意大笑着缓步下山,都在心中赞了一声“好兴致”。

  下得山来,早已过了午饭的点,四人又随便找了家小饭店狼吞虎咽了一番补充这一路消耗的体力,老司机发动了吉普,打道回泰南。

  路上郭教授终于还是没忍住,开口对谭振华说道:“振华,你这一路也没有问,不过我知道你心中肯定是一直挂念着这钕铁硼磁性材料的配方实验进展,现在我就跟你讲讲。”

  谭振华之前是想让此老暂时摆脱工作,好好放松一下心情,所以才提出了暂时不谈工作的建议,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急,现在目地已经达到,他也不再坚持,见郭教授重提话头,便顺水推舟,笑着说道:“郭老还是不能放下工作啊,那就请您说说,小子我洗耳恭听。”

  郭教授却先不谈进展情况,而是皱眉问道,“在我说之前,还是想知道,振华你为什么对这个时间要求这么紧,这其实是不符合材料研究的客观规律的。”

  谭振华想了想,经过这几天的接触,他对郭教授的认识又更加深了一层,这是一位可敬的老人,尽管在之前的工作方法上略有偏颇,但掩饰不了他一颗科研报国的心。而且,以此老在华夏学术届的声望,有些事情通过他来推动,应当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他决定有选择地告诉郭教授一些情况。

  “事情是这样的,郭老您也知道,我之前给您的关于铁基磁性材料的配方资料,它来自于某些非常特殊的渠道,而通过这个渠道,我们又了解到了一些相当紧迫的事情。”

  

第177章挂帅

  

  郭宜城皱了皱眉头,谭振华第一次跟他见面的时候就暗示了他手上的材料来自于某个不能明说的渠道,不过这与要求的时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还有他刚才说的“相当紧迫的事情”又会是什么?

  他疑惑地望向谭振华。

  谭振华解释道:“按照我们现在了解的情况,我们推测倭国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再有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大约在1983年年中左右就能完成“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的各项基础研究,包括成份和制备方法。郭老您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又经常接触国外的各种资料,一定听说过“专利”这个词吧?”

  在谭振华前世的历史当中,华夏与倭国之间,关于“钕铁硼”的专利纠纷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且华夏一直处于下风,或者说不好听点就是一败再败。

  但事实上,按原先的历史进程,即便没有谭振华参与,华夏对“钕铁硼”的研究也几乎与倭国同步,取得的部分成果甚至远远超过了住友金属。

  然并卵,华夏的这些成果,在转化为最终产品的时候,但凡牵涉到出口的,或者哪怕应用到了国内某个其他产品上再间接出口的,都必须向住友金属缴纳高昂的专利授权费用。

  这件事,简直就是华夏专利发展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一块大伤疤。

  事件的经过也很简单。

  1983年7月,住友金属在成功制备出“钕铁硼”材料后,就象国际专利机构申请进行了专利注册。

  但是,它不仅仅注册了已经取得的成果,住友金属及其后来收购住友金属的日立金属利用其对国际专利法规的熟悉以及华夏当时对专利的忽视,将已经实现的成份以及将来可能实现的成份全部注册了核心专利,并且围绕核心专利注册了相当多的外围制备工艺专利。

  这还不算,更为恶劣的是,他们还派人以“技术交流”的名义到华夏的相关企业探听华夏的制备方法,利用当时华夏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的保密意识差的特点,将打探到的制备工艺也注册成自己的专利,从而形成了其在“钕铁硼”方面的专利垄断。

  随后,他们向大量的材料应用下游企业进行施压,警告其不得采用没有他们专利授权的华夏产品,大多数的下游企业不愿意陷入漫长且耗费精力和资金的专利纠纷之中,于是只能选择有授权的产品,这导致华夏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打不开“钕铁硼”的国际高端应用市场。

  如此一来,相当多的华夏企业为了市场只好选择了妥协,让住友金属及后来的日立金属收取到了高额的专利费用。

  这一纠纷,因此成为了华夏专利方面教育的经典教训案例。

  郭教授闻言心中一凛,急忙问道:“振华,你的意思,是那个倭国的什么公司,再有个年把时间就能出成果,并且正式申请国际专利?”

  谭振华点点头:“我们估计有很大的概率。”

  “难怪你要求这么急,原来,你是想抢在他们前面。”郭教授恍然大悟。

  坐在边上一直凝神倾听的李伟好奇地问道:“什么叫专利?还有为什么郭教授还有振华你们对这个词这么敏感?”

  谭振华心中暗叹,当前的华夏教育体系中,根本还没有引入“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国家第一部《专利法》的颁布要到1985年,现在还是没影子的事,大多数国人对这个概念都还处于茫然无知的阶段,除了如郭教授这样留过洋并且能常年接触国外资料的少部分人之外,即便如李伟般这尊将来的大神,此刻也是懵懵懂懂。

  谭振华只好拣自己知道的关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内容,对李伟进行了一番扫盲,末了,他总结道:“如果让倭国人抢先注册了这个“钕铁硼”的专利,将来我们所生产的每一件含这个成份的商品都必须向他们缴纳高额的专利许可费用,而且,我们自己的技术发展路径也将被他们堵死,要知道,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法则,这类专利的有效期将长达二十年!”

  然后他转过脸来对郭教授说道:“郭老,我有一个建议,我建议你们学校在适当的时候,在校内开展“专利”以及“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鲁大本来就是全国顶尖的学府,在全国的影响那是不用说的,这里的学生毕业后,都会成为我们华夏将来各个岗位的栋梁,由他们扩散出去的理念,会影响一大群人,最终促成我们整个社会对这件事情的认识进步。”

  郭宜城凝神想了想说道:“我看,不但要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我们很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也不是很清楚或者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这个教育,要在全校师生中普及,而且不但我们学校,全国的高校都有必要推广。”

  谭振华皱眉道:“郭老,您这个想法我当然赞同,可是就怕咱们几个势单力薄,推动不了这么大的事情啊?”

  李伟笑道:“振华,这个就不用你操心了,咱们郭教授,可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哦!”

  谭振华闻言大喜,也不管车内空间逼仄,弓起身子向郭教授鞠了一躬道:“郭教授,郭代表,失敬失敬,如此,这件事就拜托您了,办成此事,可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善莫大焉。”

  郭教授连忙摆手说道:“振华,这个事情,说起来应该算我们科研人员的份内之事,它本来就是对我们辛辛苦苦科研成果的一种保护,现在反而让你这个暂时的局外人操心,这本就不应该,要不是你提醒,我也根本没有往这方面考虑,其实应该是我谢你才对。”

  谭振华也忙摆手道:“我就是个跑腿打杂的,瞎出出主意还行,办正事还够不上斤两,此事还得郭老您亲自挂帅,当然是谢您。”

  郭宜城却没受谭振华这个马屁,而是摸着下巴沉咛道:“振华你这又提醒我了,这个事情,我是要推动的,但要谈到挂帅么,我一个人的分量还是轻了点,让我想想,嗯,有了,那位在我们华夏的材料学届可说是泰山北斗,他的分量应该是足够了,回头我就联系他,如果那个小老头儿也愿意出马,此事必成!”

  

第178章一代宗师

  

  能让郭宜城这样年老德馨的行业翘楚都如此推崇,并称之为“泰山北斗”的人物,那必定是在华夏学术界声名赫赫,并且为新华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宗师巨匠。

  会是谁呢?

  谭振华心念电闪,一个个名字从脑海中划过,突然,他“腾”地想起一个人,脱口问道:“郭教老,您说的这位,莫不是师老?”

  郭宜城闻言有些惊讶地望向谭振华说道:“哦?看不出来,振华小小年纪,居然也听说过那小老头儿的大名?他的名声虽然在我们业内如雷贯耳,但是因为从事的领域属于基础研究,并没有被报刊杂志拿来大书特书,你居然能知道他,不错不错。”

  谭振华满脸崇敬之色:“郭老,小子我好歹也读过几年书,也算生在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知道师老的大名是应该的。”

  师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领路人,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华夏科学院院士,华夏工程院的创立者、副院长、院士。

  在他于94岁高龄蜡炬燃尽之后,留下了一代“华夏材料学之父”的传说。

  师老的名声,不如两弹元勋中的那几位响亮,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然而,正是他奠定了华夏众多尖端装备的材料基础,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华夏的厚积薄发,龙腾东方。

  他出生于1920年徐水县大营村一个“诗书继世”的大家庭里。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母亲出身于官宦之家,知书达礼,勤劳善良。他后来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并在1940年,独自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采矿救国”的道路。

  1948年9月,他进入米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改进了100年前发明的用锌从液铅中提取金银的方法。用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使其纯度达到90%以上。

  1949年5月,他拿到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的硕士学位,1952年6月,又拿到圣母大学冶金系的博士学位,接着,便在麻省理工学院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教授指导下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研究。

  这项研究后来直接服务于米国空军。在其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

  1950年,米国入侵高丽半岛,华夏派遣志愿军开始和以米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战争,米国司法部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华夏留学生回国,他是被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华夏学生之一。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回归祖国的努力。他利用自己和一名印地籍留学生的良好关系,将一封恳请回国的信件交到了印地驻米国大使馆,再辗转交到了当时华夏的周首辅手上,周首辅利用这封信件,揭穿了米国政府说这批学生是自愿留在米国的谎言,并最终通过艰苦的谈判,用释放高丽战争中俘虏的一批米国飞行员的条件换回了这批留学生回国的权利。

  1955年,历经磨难的他终于在各方的努力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从1957年起负责金属研究所“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工作”。

  高温合金是当时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他从华夏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西方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和高合金钢的建议,同时提出稀土元素是中国丰产元素,也应在高温合金中得到应用的建议。

  1964年秋天,他接到了研制新一代喷气式飞机发动机中使用的高温铸造合金空心叶片材料的任务。

  当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位是高温涡轮,人称“发动机的心脏”,而涡轮叶片又是这其中关键的关键。叶片金属在长期工作中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决定着喷气发动机的功率,也决定着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因而,涡轮叶片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航空发动机和高温合金的水平。

  他本是研究物理冶金的,对空心叶片十分陌生。于是他将所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参与研制方案的制定,使方案既汲取国内外的一切信息,又建立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

  经过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他把全室近100人组成合金设计、型芯材料、冶炼、铸造、分析、测试几个小组进行攻关。所有的助手们都对这位指挥官心悦诚服。

  他还从资料室借来最新出版的外文技术书刊,没日没夜地进行研究。终于在资料中发现了一条新的信息,循此,找到了一种可做型芯的新材料。他组织大家迅速研制,多番试验,终于成功。

  1966年,华夏第一代铁基高温合金在他的手中诞生,同年,华夏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宣告研制成功!

  从设计开发到研制成功,他们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不列颠,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却整整用了15年。

  即便是在遭受挫折的严冬,在被打翻在地并冠以金属研究所的“四家村”的罪名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哪怕被发配到一个中专培训班教书,他也是尽心尽力地工作,短短半年时间里,他竟编写了70多万字的教材讲义。

  1980年,年逾花甲的师老获评华夏科学院学部委员(暨后来的科学院院士),终于在国家层面认可了此老的功绩和能力。

  然而,在谭振华曾经的历史中,这一荣耀时刻不过是师老科学探索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节点。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师老担任副主任。他在大力提倡在重视新材料的同时,关注传统材料;他发现很多结构材料资源日益枯竭,便建议国家科技部,将大力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镁列为攻关重点;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又上书政务院建议成立“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这些建议,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他的呼吁和推动下,1994年,华夏工程院正式成立,已经年逾古稀的他毅然出山担任工程院的副院长一职,然而,已经站在华夏学术荣誉至高点的他并没有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

  新千年伊始,师老不顾自己已经80多岁的高龄,也不顾华夏多次举全国之力搞碳纤维产业失败的经历,主动请缨,担任碳纤维公关课题的组长。

  碳纤维与师老此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差异甚大,然而,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各部门和行业的号召力,组织起全国的专家,在他的领导下制订了华夏碳纤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他还亲自写信给当时的华夏大长老,呼吁国家加大对这个行业的重视和投资力度。这些努力终于获得了成效,华夏将碳纤维的基础研究工作列入了重点发展方向,历经十年攻关,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产业。

  生命不熄,师老奋斗不止。

  2010年,在他的倡导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结束了华夏此前碳纤维产业无序竞争的状态,有机地将行业通过“产-学-研-应用”的产业链整合在一起,也一举结束了华夏碳纤维受制于人的状况,为华夏众多新装备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师老不但在华夏国内广受尊重,更在国际上声誉卓著。

  50年代,他是米国金属学会(ASM)会员;80年代,他是米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

  1987年倭国东京大学成立100周年,举行“材料与社会”讨论会,受邀的1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他是唯一的华夏学者,并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1988年在倭国东京召开的“新材料国际会议”,同年在米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材料大会”以及1991年在高卢,由欧洲材料研究学会(E-MRS)主办的“国际材料联合会在第一届先进材料会议”,他是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1990年由华夏材料联合会(C-MRS)召开的先进材料国际会议,他是大会主席之一。

  1992年由华夏金属学会、米国矿物、金属及材料学会、倭国金属学会及南高丽金属学会共同发起的“第一届环太平洋先进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以及同年,由国际薄板成型研究会(IDDRG)举办的“第17届国际会议”,他均当选为大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