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农门娇女 第216章

作者:花柒迟迟 标签: 长篇言情

林家自然感激,但林家如今正处于风口浪尖儿,林老爷子不好冒然登门道谢,只能记下这份情义,以图回报。左右有方杰在,两家生意也是往来多多,总能找到机会。

相对来比,曲家的支持就低调很多。曲老爷直接让庄子上送了五车粗粮到林家,没有进出城门,谁也不知道。

毕竟两家的交往,摆在明面上的, 一直是娇娇和清雅两个小丫头投脾气,算不得什么大事儿。

林家同样收了粮食,准备让娇娇哪日进城时候去走走,或者干脆等曲大小姐同方杰成亲之时,私下送些新奇的贺礼过去。

不得不提的还有顾家,按理说顾天泽是林大山的弟子,又经历了二次入门,学着林家不外传的算学,顾家怎么都该在救济灾民这事上,站在林家一旁。

可惜,顾天泽眼见同窗们在城外帮忙施粥救人,他却被老娘抹着眼泪留在家里,借口称病,半步都不能离开。

而这一次顾老爷和老夫人,也同样沉默了。

顾天泽失望之极,即便三日后学堂复课,他终于被准许出门读书,车上还是多跟了两个婆子。

五百两银票,是顾家给林家的支持。林大山眼见弟子羞愧的红着脸,双手捧上来。他犹豫了一瞬,到底还是叹着气,推了回去。

歹竹出好笋,顾天泽是个好学生,勤勉恭敬,善良好学,但顾家却…

林家村众人外加小王村乡亲,还有闻讯赶来的三里河和赵家屯的乡亲,齐心合力,五六日期间,也把三十几个地窨子挖得差不多了。

林家虽然不缺木料,也有木匠,但到底时间太赶了。每个地窨子修建的不算小,南北对着的两铺大炕足够住下三四十人,但窗子却每户只有三个,陶盆那般大小,使得屋子里光线很差。

但大炕铺了草席,大灶上安了铁锅,烧了整整一宿,墙壁和炕面也就干透了,炕上铺了新草席,还是让心怀忐忑乔迁而来的男女老少们欢喜的痛哭失声。

有热饭吃,有热炕睡,这原本是极容易的事,却是他们遭难之后最大的奢望。

如今,终于实现了。

即便没有那么多棉被,还要几个人扯一床被子,但热烫的大炕,还是让他们睡了几个月最好的一觉。

早起时候,一如族老预测的一般,洋洋洒洒的雪花落了一层,天地山林,银装素裹。

凛冽的寒风,让所有钻出地窨子的人都是鼻子一酸,不是因为冷,是感激,是感恩。

若是没有林家,没有众多乡亲的辛勤赶工,这一晚,这一场雪,他们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去见了阎王爷。

于是,这一日的三顿粥,灾民们没有再等着吃现成的。而是砍柴的砍柴,烧火的烧火,挑水的挑水,完全接管了所有活计。

林家村众人看在眼里,自然也是欢喜。

人之初,性本善。但所有的善,也不是完全不计较回报。懂得感恩的人,总是让人更愿意帮助一些。

解决了吃住问题,还有衣和行,简单说就是被褥,棉衣和鞋子。现做的话,一来是来不及了,二来也是购买布料棉花费用太大。林家实际上拿得出这笔银子,加者娇娇把夜岚支援的三千两也给了家里,就是再填一千人,也足够置办的齐。

第241章 得了便宜还卖乖

但林家一力担起千百口人的吃住,再挥挥手就解决了穿戴,就实在太扎眼了。怕是傻子都会忍不住猜测,林家到底有多少银钱,又是从哪里得了如此丰厚家底,只凭三间新开的铺子,是绝对不可能的。

于是,林家村众人又接了一个活计,早晨到林家领了银钱,然后走村串户或者进城挨个街巷,收购旧棉衣和被褥,或者夏日的破单衣,只要不是太破旧,脏污,少花几文钱买回来。棉衣被褥拆洗一下就可以给灾民换上了。旧衣衫剪碎糊了鞋面鞋底子,续上新棉花,灾民里的老少妇人们就坐在热烫的大炕上飞针走线,自己缝起来了。

说到底,世上还是好人比坏人多。特别是底层穷苦的百姓,心地往往比之富贵之人更厚道善良。许是都吃过辛苦,也更同情处在苦难之中的人。

林家村收买旧衣的人,在东南北三城区,收获寥寥。反倒是在城西居民区,还有各个村子,收获良多。

有些人干脆不收银钱,就把家里的旧被褥和破衣衫都送了出来。说起那些灾民,也是满脸同情,替他们庆幸有林家搭救。

无论如何,在林家出钱,众人出力的团结合作之下,不出半月,所有灾民都穿上了棉衣,穿上了新鞋子,盖上了被褥。签了契约的孩子们,也做工的做工,读书的读书,好似在家乡一般安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在家乡时候,孩子们也不过能吃饱个肚子,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

众人睡了半个月的热炕,吃了半个月的饱饭,都是甩掉了蜡黄的脸色,重新恢复了生机。

这时候,林大海才带了十几个族人,带着五百多青壮男子分组干活儿,年纪轻的,进山凿石头,年纪稍大的,挖土沟,预备铺水渠。实在没什么力气的,也要拎着筐子去河滩边捡小块的石头,备着砌石墙。

妇人们烧水,做饭,砍柴,帮着男人们洗衣裳。不曾签契约的几十个孩子,则负责给男人们送热水,来回跑腿儿传消息。

冬日天寒,这个时候做工自然是辛苦。

但一千多口,却是谁也抱怨,反倒很是卖力气。

不说他们很多人的儿女正在读书做工,就是他们自己为林家做事,报恩,也赚一份糊口的饭菜,吃起来安心,睡起来踏实啊。

城里人自然很快就知道了林家的安排,有人酸溜溜说起,“怪不得林家这么卖力气,原来是有所图啊。这么多廉价的劳力,不过是三顿粗粮,就把重体力活计都作了,可真是好算计。”

当然有人看不过,反驳道,“也没人拦着你,你若是羡慕,不如去林家说说,分个百十口人出来,也供给一日三餐,给个住处,给你家做活计多好。”

先前说话的人被堵的再也没敢开口,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要他担负百十人的生死,他可不敢,也不愿意。

也有人悄悄看着县衙里那位父母官的动静,可惜等了又等,都没消息。

原本,楼县令听说林家出面把就救济灾民的事接了下来,他也很是恼火。

他好似完全忘了,自从灾民来到,他就愁的吃睡不香。毕竟上边都在瞒着,他冒然开了太平仓赈灾,报去京都,他就是捅了马蜂窝,以后别想在大越官场立足。

但若是不理会,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灾民都冻饿死在城外,传扬出去,他必定要在史书上成为最心硬官员的典型。那时候可没人会理解他的难处,他的不得已。

林家这般接手救济灾民,实际可是替他解决了大麻烦。

但人通常都是如此,得了便宜还卖乖。

楼县令自觉被林家抢了“差事”,同师爷好一顿抱怨,“先前,投毒那个案子的时候,本官就瞧着这林家是一群刁民,居然带人围了衙门,打算逼迫本官偏帮。没想到,如今更是可恶。救济灾民,本是本官的职责,林家却强出头。哼,林家这是铺子赚了银子,行事骄狂,不管不顾了。”

不得不说,这楼县令的师爷还是个不错的,虽然也贪财,先前投毒案子的时候,他没少收方家和周老爹的厚礼,但这会儿却是说了一句良心话。

“大人何必多想呢,这事,您无论怎么做,都是为难。如今林家接手,可算是帮您的大忙。虽然说林家是百姓,您是父母官,百姓为父母官分忧是应该。但大人还是要记林家一份人情,而且林家能以一己之力担起这一千多张嘴,实在不凡。他们家里四子十二孙,又是方圆百里都传扬的好名声,以后说不定会更兴旺发达。

大人不如多笼络一二,以后若是有什么事,大人不方便出面,有林家做个缓和台阶,更是方便大人治理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