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哲皇贵妃 第146章

作者:岳月 标签: 天作之和 穿越重生

  他坐下后,苏叶就亲自泡了一杯荷叶茶:“这是臣妾让人新摘的荷叶,洗干净后切成丝来泡水,别有一番滋味,最是能下火清热。”

  这是看出他生气上火来了?

  皇帝无奈地端起杯子把荷叶茶一饮而尽,荷叶淡淡的香气在舌尖,顺着喉咙往下,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不少,火气也慢慢下了去。

  见他的脸色更好了一点,苏叶又让人送来一盘点心,竟然是一朵朵荷花露出尖尖角的时候。

  掰开里面是红豆馅,却不算很甜,皇帝也能吃下一个,再喝一口荷叶茶,那就更解腻了。

  皇帝笑道:“你这里真是自得其乐,又让人去祸害热河泉的荷叶荷花了?”

  他想起圆明园的荷花池遭殃了,没想到在避暑山庄,苏叶还是没忘摘这些做吃的。

  苏叶也笑了:“只让人摘了边缘的一点,并不敢全摘了,让婉儿不能赏花,她就得怪我了。”

  知道她和高贵妃一起去热河泉那边的亭子赏花,皇帝就点点头道:“是啊,你要摘秃了,热河泉就光秃秃的,确实不怎么好看。”

  吃了点东西又喝了茶,皇帝的心情就彻底恢复平静。

  苏叶总是有这样的能耐,吃喝一些,再聊几句话,就能叫人的心情舒坦许多。

  皇帝又低头看她的右手:“伤口好些了吗?没留疤吧?”

  “没有,御医送来的药膏,春宁和秋夕是一天三顿抹上都不够,还涂抹得厚厚的一层。一瓶药膏没几天就用完了,只得让太医院多送两瓶来。”

  两人实在太紧张了,就是恭嬷嬷也每天盯着,两个时辰不到就换一次药膏,在苏叶看来是太浪费了。

  这药膏都是用上等的药材做的,药效持续一天是足够的了。

  皇帝却赞同道:“就该多抹一些,反正这些药膏在太医院多得是。”

  他又打开苏叶手上包扎的白布,见伤口确实很浅,过一阵子估计就要彻底消失不见,这才真的放心了。

  看皇帝的心情终于好转,苏叶才敢问他刚才进来为何沉着脸色。

  皇帝提起盐税减少,觉得金三保实在不堪大用。

  让他去收税,收是收到了,却每次都被盐商牵着鼻子走。

  盐商哭诉盐价高了,赚的钱少了,税收也少了,金三保难道就相信了吗?

  苏叶听着就明白,金三保未必是真的相信了,而是实在拿这些盐商没办法。

  他能怎么办,把盐商一窝端吗?

  这个连皇帝都没做过,金三保凭什么呢?

  如果不能直接闯进盐商家里看看他们的账本,根本无从得知盐矿产出的真正数量,更别提是具体售卖的真正数目了。

  皇帝都做不到的事,实在太为难金三保了。

  不过他能收得上不算少的一部分盐税,说到底还是盐商暂时并没有胆量跟皇帝撕破脸对着干,但是以后就未必了。

  手里的银钱多了,金山银山有了,自然就想要权力。

  像如今的盐商其实还是被捆绑在当地官员身上,策反成自己人可以,却也不可能真的忤逆。

  官员伸手要钱,盐商还不能不给,估计也觉得不得劲,还不如翻身当主人的。

  苏叶就是不明白这些盐商为何能牢牢掌握所有的盐,于是便请教皇帝,才得知盐商都是世代继承了盐矿,里面能出产盐,等于是垄断了。

  她仔细一听,才知道如今的盐大多是岩盐。

  岩盐其实就是盐矿,也叫盐窝,就是盐商们世代继承的。

  挖开地底,掘出带盐的岩石,再人工弄上来,敲碎盐岩石后再反复熬煮好几次,才得出盐巴。

  盐岩石得在底下反复找,敲碎和熬煮的工序多,而且岩石的含盐量未必一样,有多有少,得出的盐巴数目也不一样,时多时少了。

  这种效率低,出产也不高,所以盐价高居不下也是能理解。

  当然也是因为盐商需要人手挖盐矿,产出多少只有他们知道,价格也就由他们定下,肯定只多不少。

  皇帝见苏叶听得认真,想着她这脑瓜子总是有很多奇思妙想,便随口问道:“怎么,叶儿对这些感兴趣?”

  苏叶听后还认真点头了:“皇上说得仔细,深入浅出,叫臣妾都听明白了。这叫臣妾想起之前大阿哥和二阿哥冬天在屋里玩大船,放在水缸里能浮起来,当时皇上说是在水缸里撒盐了?”

  皇帝点头,这事他也是记得的,但是不明白苏叶怎么问起此事来。

  苏叶继续说道:“既然盐巴能融入水里,臣妾看藏书阁的书中有说千里之外都是海水,源源不绝看不见尽头,这些海水还是咸的,要是煮一煮,是不是就会出盐了?”

  皇帝有点惊讶她的举一反三,又对藏书阁看过的书居然有印象,是个喜好学习又记忆不错的,便颔首道:“不错,据闻东南沿岸,尤其福建有渔民每户人家就是把海水用大锅反复煎煮,出产并不高,就是家里人吃着,听闻盐巴的颗粒大,又泛着黄,看着不雅,味道也不太好,透着苦涩。”

  加上福建通往北边的都是山路,运输起来太麻烦,盐的质量又不好,所以很早之前就被放弃掉了,大多就是自产自吃,虽然味道不好,不过穷苦人家能凑合着吃了。

  毕竟不吃盐,他们就没力气打鱼,味道不好却对身体好,也就不大讲究,能吃就行了。

  皇帝吃的自然讲究多了,这种粗糙的盐巴当然进不了宫里采买的眼,不过他还是知道此事的。

  苏叶诧异,这时候福建已经开始做盐了?

  不过居然是用煎煮,而不是直接晒盐,真是暴殄天物。

  海水里全是盐,不用跟盐矿一样还得去找有盐的岩石,还取之不尽。

  苏叶就笑道:“臣妾想试试,盐巴能融入水里,有没什么办法让融进水里的盐巴也能很快弄出来?”

  皇帝知道她喜欢捣鼓,也没太在意,只觉得苏叶是想替自己分忧。

  不管苏叶最后能不能成,有这份心就很够了,皇帝就欣然点头,让御膳房送了一些盐来。

  送来的自然是最上等的盐,一小瓶的价格高昂,苏叶眼睛都不眨就倒进水盆里,周玉看着就觉得心疼。

  不过就算苏叶只想玩,皇帝也绝不会叫她用哪种粗糙劣质的盐巴来玩的。

  苏叶点了识字的秋夕来记录两盆倒了盐的水,一盆是用煎煮法,反复煎煮,看看要煮多少次才出盐,又需要多少时间。

  另外一盆就是用晒,正好这几天的日光不错,就让人直接放在外头晒,别打翻就行。

  她还以为用这两个对比实验,很快就能给皇帝呈现晒盐的好处。

  谁知道刚开始就遭遇滑铁卢,秋夕来禀报,说煎煮后的盐水没能出多少盐,煮干后只有一点点。

  苏叶知道这种煎煮的效率低,也不至于一瓶盐没出多少来,难道自己的办法不对?

  她苦恼了几天都没相处法子来,还是后来秋月提到卤水,苏叶才恍然大悟。

  盐水没点卤,就很难稀释出结晶来,这点苏叶就一时没想起来,赶紧赏了秋月,又问她是如何知道的。

  秋月笑着解释道:“奴婢的远亲正是在福建,多年前曾北上来拜访,才叫奴婢得知这些。”

  多得她记忆不错,还记得好多年前的事。

  主要煮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个远亲晒得黑黝黝的,身子壮实,却比北人矮小很多。

  年纪不大已是满脸皱纹,头发夹杂着泛白。

  对方辛苦北上也是为了贩卖他们所做的盐巴,可惜太粗糙了,根本无人问津。

  苏叶明白这是没有经过多重过滤和精煮,毕竟煎煮需要的柴火太多,反反复复烧才行,只要出了盐,他们就不可能继续浪费柴火去烧的。

  至于点卤,她让人取来草木灰,泡上水一阵子,再把草木灰过滤掉,这就是最简单的卤水了。

  把卤水一点点添进加热的盐水里,等水分烧干后就能出现盐巴了。

  春宁眼巴巴看着盐从水里又出现了,仿佛之前倒的一瓶盐又凭空冒出来一样,顿时感觉十分惊奇。

  晒盐就要慢一点,幸好连续几天都是好天气,三四天后终于晒干了,盆地下会有薄薄一层盐巴。

  苏叶吁口气,她要没弄出盐来,浪费了御膳房给的两瓶盐,总感觉有点浪费。

  她费了好几天才弄好,皇帝过来看见还特别惊讶:“你这是把盐巴倒进去又弄出来了?”

  苏叶笑着点头道:“是,臣妾胡乱折腾了一下,好在盐巴没浪费。煎煮虽然要快一些,这是量少,若是量大就需要很多木柴。用晒的话,只能看天,不过是南边日头大,温度高,起码几个月都能晒,下雨不大也不太碍事,晒一晒就出来,还不必人工和柴火,只需要把晒好盐巴弄出来就是了。”

  皇帝伸手摸着盆底的盐巴,确实只晒一晒相当省事。

  又听苏叶道:“皇上曾提起盐矿都在盐商的手里,盐矿又是盐商世代继承,叫人十分被动,出产多少总归很难知道具体的数目。还不如在东南岸边,海水取之不尽,日头又不费事,晒一晒就能有了。”

  “只不过光晒好一次的盐巴太粗糙了一点,臣妾想着是不是多晒几轮会好一些?”

  皇帝点点头,要是这个法子能行,盐一脉就不会牢牢垄断在盐商手里,数量变大,价格就能压下去了:“正好宁家要派人去南边推广胰子,就让他们去福建看看。”

  苏叶感慨宁家真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去哪里。

  不过也好,起码宁家如今跟苏叶是一条船上的人,她也不担心晒盐的事会走漏消息。

  宁家派出两人,是一对叔侄。叔叔叫宁肯,性子稳重,以前是行商,见多识广。侄子叫宁因,从小就聪慧、好学能吃苦,确实是不错的人选。

  得知要先去福建试一试晒盐之法,宁家尤为重视,让两人先过去看看。

  他们过去还吃了一番苦头,毕竟南下去福建的路况实在太糟糕了,交通不便利,树林又多,马车过不去,骑马也不行,只能牵着骏马走。

  好在宁家作为皇商,沿路的官府也愿意伸把手带路,叫两人磕磕碰碰费了老大劲总算到了福建海边。

  他们找了海边最大的一个村庄,村长亲自带两人去看了煮盐的地方。

  海边架着一口大锅,村长恭敬解释道:“刚开始祖父挖了海边的泥,里头有一种咸土,放进去一点一起煮海水就能出盐。后来用的草木灰,泡过后晒一晒能用。”

  宁肯点头,这就是点卤之法,来之前苏叶的信笺中有提到此事。

  宁因眼尖,一下看到海里靠近岸边的池子:“那是什么?”

  村长就道:“是草民儿子想的,就是用木头围起来的简陋池子,涨潮的时候向海边的围栏可以打开,让海水进来,然后再关上,海水就被留在池子里。”

  然后他们就每天等着日头晒,什么时候晒好了,底下就有薄薄的一层盐巴,用扫帚扫起来放进大缸里就能自家用。

  宁肯看了看大缸里的盐巴,果然颗粒大还不是雪白的,泛着黄,里面有很多杂质,特别粗糙。

  他直接找当地官府征用了海边一块无人之地,雇了村民帮忙建池子,不是一个,而是连着的好几个,层层递进。

  村民看得一头雾水,建一个池子就能做的事为什么要建那么多?

  不过宁肯给工钱就行了,他们就吭哧吭哧挖好池子,装上结实的围栏,这围栏前后都有门能打开。

  池子弄好,宁肯就让村民回去了。

  他先把最外面池子的围栏打开,海水就涌了进去,满满一池子。

  宁因看着这一池子的海水,想到后来会变成雪白的盐巴,总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苏叶之前做的小胰子让宁家赚足了以前没有过的银钱和名声,这次宁家当然站在她这边,坚信不疑。

  这样晒盐连卤水都省下了,只两三天海水就晒掉了一半,宁肯就打开连着后面池子的围栏,这海水就涌了过去。

  他则是打开前面的围栏,放进新的海水。

  等第二个池子的水又少了一半,再继续放去后面的池子,一层接一层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