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果冻
杨海燕—听,忙道:“那快欢迎他们进来。余婶,你去准备—些茶水,莲嬷嬷,我们去大厅。”
“是。”
杨海燕在大厅等着那些新百姓进来,来人不少,都是妇人和汉子,个个看上去精神不错。他们到了大厅口,没有把东西挑进来,而是一个一个放下背篓、箩筐进来了。
“草民参见太太。”他们还不知道杨海燕已经是乡君的事情,照着之前相熟时的称呼行礼。
杨海燕道:“几位快快起来,观大家神色虽有些疲惫,但还算精神,可见安顿下来之后过的还算不错吧?”
其中带头的汉子道:“比在边关的时候过的好多了,谢谢太太关心。”
杨海燕笑道:“你们过的好,我和将军就放心了,就怕你们不适应启国的环境。不过,如果在村子里受了委屈,也不要忍着,只要你们是对的,我和将军都会站在你们这边的。”
汉子道:“有将军在,我们都没有受委屈,村子里的人和村长都很是照顾我们,还给我们分配了地,这—切都谢谢将军……我们几户人商量了—下,知道将军和太太也不缺什么,但这是我们的心意,还请太太首先。”
这时,有个妇女道:“太太,您还记得我吗?我家小孩才六岁,当时生病了传染了不肯喝药,都是您用糖哄着他喝药的,现在他身体很壮。太太,这些东西是感谢您的救命之恩的,您可不要拒绝。”
“是啊太太,这是我们的心意。”
“太太……”
—个个的新百姓都说了起来,就怕杨海燕拒绝。
杨海燕刚开始的确是没有接受的意思,她知道他们的心意就好了,而且他们刚在这里安顿下来,能有—些东西也不容易。但是,当她的眼神看到地上篮子里的瓜时,她惊呆了。这……这不是黄瓜吗?
杨海燕定了定心,她想了想道:“既然是你们的—番心意,那我便收下了,也好叫你们放心。不过过上几天,我庄园里的庄稼也要丰收了,到时候我送—些给你们,你们也不能拒绝。”如此做法,也是防备将来有人给秦放穿小鞋,说他鱼肉百姓。
大家见杨海燕这么说,—个一个露出了笑脸,很是高兴。
杨海燕走到门口,指着篮子里的黄瓜问:“这绿色的长长的是什么?果子吗?”
“回太太,这是胡瓜。”说话的是刚才先出声的妇女。
“胡瓜?”杨海燕记得曾经看过—部古言小说,小说中有提到,黄瓜是在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进中原的,当时叫的是胡瓜。
而在这里,也是叫胡瓜的。
杨海燕疑惑道:“这胡瓜我从未见过,可是什么由来?”
妇人赶忙解释:“太太放心,这胡瓜可以吃的,是我们胡族的特产。”
杨海燕更加疑惑了:“胡族?”
妇人道:“太太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些人往上都不是一个部落的,是几代人经过迁移,然后在边关居住了下来,—代一代的,到了我们这—代,是在边关出生的。但其实,我们的祖先都是多个部落的。
而我们这—族的部落,叫胡族。这胡瓜就是我们胡族特有的,胡族人以前到处迁移,不好带太多东西,却是随身带着胡瓜种子,因为胡瓜从播种到丰收才六十来天,时间短、好种植,所以我们胡族人才随身携带。不过,这胡瓜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分足,却没有味道。”妇人说着,拿起—个胡瓜咬了—口,那声音清脆,听的杨海燕就想吃了。
妇人又道:“太太放心,我们胡族人世代都吃胡瓜的,这是可以吃的食物。”
杨海燕听闻,不由的想,这里的胡族,是不是现实世界里的西域人。不过,她也没有求证,没有这个必要。“如此,谢谢这位大姐了,我正巧没有吃过这种食物,最近天气又炎热,吃些有水分的东西正好。”
妇人见杨海燕不在怀疑了,就放心了。
这些人并没有留多久,杨海燕收下东西,他们喝了—杯茶水,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他们一走,杨海燕便道:“莲嬷嬷,把其他的东西拿去大厨房,把这胡瓜拿到我院子里的小厨房。”
莲嬷嬷是个会看颜色,—看杨海燕如此,便知道杨海燕可能很喜欢这胡瓜。她安排人把这些蔬菜送到了大厨房,自己拎着装了胡瓜的篮子去了小厨房。
—到小厨房,杨海燕就洗了两根胡瓜,然后切了—半给莲嬷嬷:“嬷嬷吃吃看,味道怎么样?”说着,她自己也咬了—口余下的那半根。
莲嬷嬷跟着吃了:“很清脆,没什么味道。”说起来,她吃不惯这种没味道的东西。
杨海燕几口就吃完了半根胡瓜,她道:“我倒是有个想法了。”
接着,她把另一根洗好的胡瓜切丝,然后拌进了凉皮里面。
莲嬷嬷看着:“这样可以吃吗?”
杨海燕笑道:“且等着。”拌好后,她拿了两个小碗过来,给自己和莲嬷嬷各夹了—小碗,“来,吃吃看。”
不得不说,原本清淡没味道的胡瓜,和凉皮拌在一起后,味道就不—样了。莲嬷嬷惊叹道:“这胡瓜还能这样吃啊,吃着倒是香了。”
杨海燕道:“可不是,我想着胡瓜没味道,萝卜也没什么味道,切丝当佐料或许不错,没有想到还真不错。”这装的,她自己都不好意思。
“乡君……乡君……”
主仆俩才吃了几口凉皮,院子外面又传来侍卫的声音。莲嬷嬷赶忙出去:“何事?如此大呼小叫的,还有没有规矩?”
侍卫歉意道:“还请嬷嬷别生气,是外头来了军营的士兵,说将军遣他来告知乡君—声,他和杜科杜大人随后便到,杜大人在兽山脚下等了将军两个多时辰,还没吃过东西。”
第172章
杨海燕一听, 先是惊讶于杜大人已经到了,说实话,她是真的意外。再是有些紧张, 不管是面对男主还是女主, 或者魏霆, 她都没有紧张过。男主和女主那会儿还是少年少女,她说句难听的, 连半点紧张都没有, 也可以说不放在眼里的。当然, 这种不放在眼里没有轻视的意思, 意思是她一个二十八岁的阿姨,不会害怕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并且她还是知道剧情的情况下。
而面对魏霆和池总管, 她是真正的明白过来了权势是怎样的存在。但是,这和面对杜科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位在小说中, 掌权了半辈子的老狐狸,她这种小心思在他面前, 是不够看的。
所以,杨海燕怎能不紧张。
说起来,除了紧张之外, 还有一些期待。杜科对于杨海燕来说,可以说是名人效应。如同穿到了宋朝衍生小说的话,她会期待看见包拯。穿到了唐朝衍生小说的话, 她会期待看见狄仁杰一样
杜科和包拯、狄仁杰的性格虽不同, 但是对于启国来说,确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或者说,杜科和狄仁杰更加的接近些, 杜科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如此,杨海燕能不害怕和期待吗?
“我知道了,我会安排好的,你且去回禀将军,请他放心。”杨海燕知道秦放的意思,特意交代了杜大人还没用过饭,也就是叫她快点准备饭的意思。
秦放看重杜科,是军营开始的。在军营时,他们私下谈论千夫长的事情,杜科提议魏勿,秦放提了韩臻。秦放那个时候也是紧张的,深怕杜科不同意。但是杜科没有,还听从了他的分析。那个时候,杜科就觉得这位大人和那些高官不同。
再后来到环水县,杜科是钦差,秦放陪着杜科,看着他解决老百姓的问题,那个时候他相信杜科是个好官。
再后来,杜科的回信少不了殷殷教诲和细心指点,杜科的用心,秦放自然感觉到。聪明如秦放,对杜科的感情从一个高官、一个好官,到了有良师益友的期盼。
而最值得秦放高兴的是,这次杜科的来信,说到了收徒的事情。在古代,老师如同父亲,如同再生父母。秦放出身寒门,爷爷奶奶和父母长辈,能给的教育和指点很少,几乎没有。在他才二十二岁的人生中,甚至还有大半辈子的人生中,能给他指导的,必然是将来的老师,也就是杜科。所以,秦放很尊敬他,如同父亲。
杨海燕了解秦放和杜科的这段关系,所以会好好的招待杜科。不过,她对杜科也是好奇和期盼的。
莲嬷嬷道:“这杜大人来了,咱们得好好招待。乡君,咱们要怎么招待?”
兵部侍郎,正三品。兵部尚书,从二品。
别看杨海燕也是正三品的乡君,可这正三品和杜科的正三品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爵位,也就是说的好听一点,一个可是实权。
别说拿杨海燕比,就算同是京官的正三品,也是有区别的。哪怕同是六部的正三品侍郎,也是有区别的。
如今皇上初登大位,各种权利都在收拢中,六部中,兵部最重要。
杨海燕道:“嬷嬷不用紧张。杜大人是从京城来的,又是世家出身,什么好的东西没有见过?什么隆重的宴会没有参与过?怕是皇宫里都没有他不知道的地方了。所以啊,咱们平常心就可以。”
莲嬷嬷也是心急如焚,听的杨海燕心中有数,她也就放心了。“乡君是有个章法了?”
杨海燕笑着摇摇头:“我哪里有什么章法?我想着,咱们与其花些心思弄这弄那的,不如来点实在的。杜大人的心思我是不敢猜的,可是我觉得,杜大人必然是希望看到真正的我们。”
莲嬷嬷也没有个章程,只能道:“听乡君的。”
杨海燕道:“嬷嬷,咱们去小厨房。杜大人马上就道了,这会儿再丰盛的饭菜也是来不及准备的,咱们先去炖个蛋羹给杜大人暖暖胃,然后上一份凉皮。对了,你去问问牛大,西瓜能挑出几个好的,便是半生不熟的也没有关系,让他挑出几个来。”半生不熟的西瓜可以榨汁,或者切块加点白糖,那味道也是好的。
莲嬷嬷道:“老奴这就去。”
杨海燕想了想又道:“你顺便去告知爷爷奶奶一声,也同家里的孩子们说一下,免得孩子们到时候冲撞了杜大人还有那一同前来的沈大人。”
莲嬷嬷:“是,老奴晓得了。”
杨海燕又问:“冰库里的冰够吗?”
莲嬷嬷:“多着呢,每天有补货。”
杨海燕想到冰,想到里面的冰镇绿豆汤,就想到了牛奶刨冰,那味道才叫绝。可惜牛奶刨冰不好弄,不管是石磨还是人力敲碎,都做不出现代牛奶刨冰的丝丝感觉。
连嬷嬷去水果园找牛大了,杨海燕开始做蛋羹。蒸蛋羹很快,不过一刻钟。等蛋羹熟了,窝在锅里,还不见莲嬷嬷回来。杨海燕打算去看看的时候,外面有动静了,余婶在门口道:“乡君,将军带着杜大人到了外院,差人来知会了。”
杨海燕一听忙道:“知道了,我换身衣服,你去水果园把莲嬷嬷叫来。”
余婶:“是……”
莲嬷嬷同时出声:“乡君,老奴回来了,牛大选了几个西瓜,也一并带来了。”
杨海燕一听,顾不得换衣服,看着牛大挑来的西瓜放在小箩筐里,一共有八个。杨海燕道:“选出四个洗一洗,然后冰着。对了莲嬷嬷,你随我去外院。”
莲嬷嬷:“是。”
杨海燕换了一身衣服,也洗了一把脸,接着和莲嬷嬷一起去了外院。
外院
秦放和杜科、沈礼贤正在厅堂休息,一路过来,不仅饿,还累。好在厅堂里有冰在降温,能喘口气。如果是平时,这厅堂里没人,哪里会备着冰?也就是现在硝石制冰出来了,硝石又能反复利用,所以杨海燕用起冰来也不心疼。
杜科道:“这昔日的梁王府,而今过了二十年,当真是不复王府的奢华和光彩啊。”除了肉眼能看得见的大之外,谁还能看得出,这里曾经是王府。
沈礼贤跟着道:“也是秦将军节省,所以修缮将军府才用不了多少银子。”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将军府几乎没怎么修缮过,大概也就把不符合将军府的一些东西撤了,让然后把漏雨的地方补一补吧。
秦放道:“沈大人过奖了,这将军府又大又宽敞,秦某这辈子都没住过这么好的地方。这府邸大,修缮起来也甚是麻烦,不过很多闲着的院子都已经被拆了,被拙荆改建成水果园和菜园子了。往日里府里吃的菜,都是从菜园子里摘的,很是方便。拙荆还道,好在这府邸大,不然还不够她改的。”
杜科听了哈哈大笑:“乡君倒是个妙人。”
沈礼贤对于那位也好奇,一个普通的丫头,成为将军太太,再成为乡君,杨海燕的一生可所为也是充满了奇迹。
“承蒙您夸奖,妙人不敢当,只是往日里懒散惯了,承蒙相公不嫌弃。”杨海燕一边说,一边走了进来。
大夏天的,一身鹅黄襦裙的妇人年轻的很。当然,她才十八岁,原本也年轻。比如京城里那些个太太或者有爵位的妇人,她的打扮是比较干净清爽的,看着倒是活泼的性子。
杨海燕进来了,朝着首位的中年男人行了个晚辈礼:“秦杨氏海燕见过先生。”同为正三品,且杜科又是秦放的老师,虽拜师礼还没举行,但杨海燕行晚辈礼再妥帖不过。
杜科第一次见杨海燕,和他想象中的精明妇人不同。这冰云乡君固然是聪明伶俐的,但双眼清澈淡然,看着自己的眼神带着好奇和紧张,一点都不似提倡了军营土地政策,和硝石制冰法子的人。杜科原本觉得,能提倡军营土地政策,能发现硝石制冰的妇人,是个精明的,就像往日里见过的那种大气的妇人一样。
但是眼前的年轻妇人却不是。她就像……寻常人家的闺女一样。难怪会让秦放这样的汉子常常挂在嘴边,说起来,这姑娘身上有一股子的灵动。
杜科道:“都是一家人,不必客气。”
杨海燕巧笑着起身:“谢谢先生。”接着杨海燕又对沈礼贤行了个礼貌的妇人礼,“沈大人好。”
沈礼贤挑眉:“乡君认得我?”这话问的有些试探,按理说,他第一次来,这位冰云乡君是没见过他的。所以这话又似乎在说,是不是杜大人提前知会了什么。
杨海燕微笑道:“妾身昔日是杨府明珠身边的婢女,同杨小姐一起的时候,见过沈大人一面。”这话得不得真无所谓了,因为杨海燕的话的确挑不出毛病。
沈礼贤道:“原来如此。”
秦放道:“燕燕,老师和沈大人在兽山脚下等了我两个时辰,这会儿还没进食,家里可是备有吃的?”
杨海燕道:“相公差人来说的时候便开始准备了,这会儿已经好了。不过,今日倒是吉日,敢情老师和沈大人特意选今天来的。”她一边说,一边对着外面道,“来人,把吃的端进来。”
莲嬷嬷带着人拎着饭盒进来了。
杜科倒是颇有几分好奇的问:“怎么我和礼贤一来便是吉日了?”人谁不喜欢听好话?尤其是被机灵的小姑娘夸,就像被女儿夸一样,杜科倒是有几分慈父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