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49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工部章怀秀,听同僚面色紫涨地大骂西洋人狡猾、强盗,弄明白原因,也想问一问,指挥使你除了生孩子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忒欺负正常人了啊啊啊!!!

  一部分人郁闷、郁闷,还是郁闷;一部分人傻乎乎地乐呵。皇上玩一天,晚上和杨慎老师一起游水,一觉好睡——梦里都是他的小风车转啊转。

  三月初一大朝会,皇上认为,时机到了,他一定要派人出海,急需“郑和”从天而降。

  朝堂的人也都知道,经过货币的事儿,大明出洋一事已成定势。既然已成定势,那就开始准备吧,不光是准备出海物资、人选问题、船队筹备等等,带哪些物事出洋最划算,给不给民间船队跟着,都需要多方商讨,多方争斗妥协……

  赶紧打起来精神打嘴仗。

  北京城,人人关注出洋的事儿,重点关注人选事宜。徐景珩在皇上和余庆的关注下,喝完一碗东北人参汤,硬是运功压下去那股子参味儿。章怀秀收到大舅兄的回信,得知大舅兄还有十天到京,面容严肃。

  南海,杨阁老没看到内地百姓的情况,只看着南海大明人的欢腾劲儿,就知道,徐景珩成功地,把出洋之事从“大势所趋”变成“民心所请”,那个“难受”。

  杨阁老“难受”半天,对徐景珩叹气服气半天,一眼看到魏国公眉心紧皱,一转念,明白他的担忧。

  杨阁老对魏国公的担忧,非常感同身受,忍不住出言安慰:“国公爷,下官,也曾万分担心杨家未来……”

  魏国公皱眉犯愁:“阁老,杨慎是大明第一才子,乃是实至名归。杨家是诗书大家,家风蔚然,藏书万卷,将来杨家族人,总有出息的……”

  而徐家,后代里面若是没有能撑住的人物出生,不光是一个魏国公府的荣辱,更是关系到南京……魏国公不得不担忧。

  不过魏国公想起他儿子的这份天资,不等杨阁老说话,自己又摇头失笑:“早就听阁老说,一个家族的气数,是固定的。人啊,一辈子的风光,也是注定的。是我们强求了……”

  魏国公仰头看天,感激老天爷赐予他这样好的一个儿子。不管未来如何,徐家等来一个这么好的皇上,还有这么一个好的子嗣,都值得。

  杨阁老听懂了,看懂了,心有所感,也抬头看天。

  天空高远,蓝蓝的水洗一般,一只只海鸟在翱翔,远处一枝枝桅杆高耸入云霄,一艘艘船只在港口排队、各色皮肤各色毛发各种语言的人挤挤挨挨……

  杨阁老的心境平和下来,也开阔出来,问魏国公:“国公爷,下官昨天晚上,本要写信给指挥使,问问他大明的金子银子有了,粮食哪里来?还有这大米、麦子的物价的问题,又……没写。”

  魏国公乐呵呵地笑,杨阁老是怕他写了信,收到回信:“阁老马上就会知道……”

  魏国公和杨阁老慢悠悠地沿着港口散步,听着当地人的吆喝声,就感觉脚下湿漉漉的青石板,从未有过的踏实。

  杨阁老催促:“国公爷想明白了,下官等得焦急。”魏国公还是笑:“阁老去问问邓继坤和常绍,那一伙儿年轻人最近偷偷摸摸的折腾,不知道折腾什么。”

  杨阁老反应过来,气得咬牙,又想大骂徐景珩这个无赖!

  南海,邓继坤、常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秘密审讯俘虏的西班牙人,审讯不出来就去抓其他西班牙人,一个不成两个,还利用西班牙人不懂轻功,夜里偷偷闯人家大营,绑来一个总督的贴身仆人。

  广西,田州士官岑猛图谋不轨,右都御使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姚镆,调遣永顺、保靖兵马,命令沈希议、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进讨。

  赶来的锦衣卫阻止。收到西厂来信的两广太监提议,先谈。姚镆捏着鼻子谈几次,也认识到这些反民,很多都值得同情一二。但他秉性刚硬,还是拿住岑猛岳父为内应,大破岑猛大军。

  姚镆计划斩杀岑猛的儿子岑邦彦,再设计谋诱杀岑猛,锦衣卫不同意。

  “中军要流血一番,杀鸡儆猴,吾等明白。然杀一个岑邦彦、岑猛,于事无补。广西狼兵,中军也听说过,岑猛在地方上没有大恶,乡亲们服他,朝廷要杀他也不能引起众怒,何不如,暂且关押?”

  姚镆作为封疆大吏,对锦衣卫的名声有听过,也服气徐景珩担任指挥使之后的作为。然他性子如此,手握大权习惯了,不认同,也不相信自己的猜测。

  “来使是担心,狼兵勾结交趾人?”

  “确实担心。自从交趾不再归属大明,广西就是大明和交趾的屏障,广西不能乱。”

  姚镆吩咐人压下去岑邦彦,犹豫一个晚上。第二天收到内阁八百里加急,和将军们商议一天,放出去岑邦彦和岑猛以死的消息,广西哗然。

  岑猛的余党卢苏、王受等人,误以为岑猛真死了,气怒攻心之下,告诉乡亲们岑猛没死,要借交址兵二十万,营救岑猛,当地壮族夷民都相信,男女老少一拥而上,就要里应外合攻破广西府城。

  广西狼兵其名不虚,大战中,张经、李璋、张佑、程鉴等眼看不敌,城就陷落敌手,惊骇中的姚镆押岑邦彦和岑猛到城头,狼兵们才退下。

  姚镆惊惧过后,连夜发公文去北京城,请改设流宫,陈善后七事,重点,有关于广西兵变的原因,有关于反民们的心声,广西狼兵怎么招揽……

  皇上收到三方人发来的公文,得知广西狼兵的勇猛,乐得小眉毛一根根飞扬。

  再得知,广东提学道魏校,毁掉寺观田数千亩,免费送于霍韬、方献夫等等进士人家!姚镆将数千亩寺观田归还原主,他们还痛恨姚镆,上奏折弹劾姚镆,气得小眉头一根根竖起。

  广西,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以壮族为主的夷人多靠山而居,结寨称戈,并且有自己的文化风俗,和中原文化不融合,历朝历代都是起事不断。

  大明建国至今,一百五十年,人数几百、几千甚至数万的起事,多次震惊朝廷,每次都是调集大军镇压,是朝廷非常头疼的事情之一。

  不说出兵的费用,那也是大明地盘,大明人不想打自己人。

  可是世袭的土司们如何会放权?汉人势力不断向西南山区扩张,西南人为了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朝廷百般排斥,之前朝代派去的土官,不是剥削百姓,加大矛盾,就是和土司们勾结造反……

  几位老师伴读给皇上分析。

  杨慎老师面色凝重:“一百五十年来,大明总督做的好的,没有几个。有个别做的好的,最多三年,朝廷也要赶紧调走。两广总督权利太大,万一利欲熏心和交趾里应外合,大明整个南方都要沦陷。”

  刘成学要做实事:“王将军从河套发来《处置广西以图永安疏》,臣认为很好。军事和安抚并重,具有针对性。下令提学府道,规定无论识不识字都要收入学堂,实施教化……皇上,从文化上收复广西,才是根本。”

  章怀秀惦记大哥和大舅兄的事儿,吞吞吐吐:“皇上,西南自古以来,就是土司管理内部民众,在军事、服役、征差上听从朝廷,土司世袭。若要实行《处置广西以图永安疏》,人选……”

  除了王守仁,章怀秀不知道,谁有本事安抚住两广。

  杨慎也知道这事儿,难办,可是……:“皇上,事关江南安危,广西必须更多地和朝廷一心。”

  皇上点小脑袋。皇上也对那段历史非常熟悉。元朝时,蒙古兵攻打南宋,在四川、襄阳久攻不下,便是绕道西藏先灭云南大理国,从屁股上给了南宋一刀……

  皇上板着小胖脸,告诉自己,不能着急,不能着急。可皇上是真愁。

  广西人大多只知道土司,不知道他这个皇上。

  不说几千年世袭的土司,四川西南溪洞、思州田氏、播州杨氏……这些所谓的土官,都是宋元时期留下的世袭官员,都在当地五六百年的经营,朝廷要杀一个造反的岑邦彦、岑猛,广西人就能去交趾借兵救人……

  可是广西“天高皇帝远”,语言不通,和中原人也不交流……去年,洞吴部族的酋长,攻打孟养、木邦两慰,还要攻打其他慰,被四慰探知共同防御,莽瑞体撤退……皇上才得知,这位酋长的理由居然是——

  十年前,孟养、木邦两个宣慰司联合攻击缅甸宣慰司,他的父母被杀,他非常怨恨皇上和朝廷没有主持公道……

  皇上表示他委屈,皇上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事儿。而朝廷对西南以南的缅甸老挝,那些“三宣六慰司”,从来就任由他们打来打去,实在是太远了管不到。

  几位老师伴读的话,皇上也明白。王守仁老师的方法好,加大西南和中原经济联系,委派官员,更要注意教化!

  可是,派谁去才能胜任?还是能完全放心的人?

  几位老师伴读对看一眼,一个人选在心里,可,都不敢说出来。

  皇上看他们一眼,也没问。

  三月初九,皇上责令内阁处理广东提学道魏校,霍韬、方献夫等等,因为朝廷优待考中的进士们。

  三月初十,皇上根据兵部奏疏,四川芒部土官陇寿、陇政兄弟去世,亲支皆无,无人承袭土司之位,其地改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以通判程洸为试知府,分属夷良、毋响、落角利之地……改土归流。

  四川芒部不服朝廷汉化统治,沸反盈天,四川总督派军镇压,诛杀造反首领。

  朝廷诏书云贵,云贵总督彭泽雷霆手段,云南贵州土司造反,类同此例。

  机缘巧合之下,大明对西南的改土归流,从西南四省的四川开始,朝廷统一委派知府,配合土司管理地方,三年一进京调换地方。

  三月十一,魏国公、杨阁老、南海市舶司、广东巡抚、福建巡抚……齐齐来奏,大明在西班牙人手里发现一种朱薯,虽然要等到四月份收获,但已经可以确认,高产,真高产。

  “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关键,管饱,填肚子,不挑土壤。

  作者有话要说:魂逮,眼镜。大明那个时候有了哈。

  感谢生日祝福,么么哒。我们一起快乐,小天使们天天快乐,笑口常开吼。

  感谢在2021-04-16 22:57:32~2021-04-17 23:38:0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子舒是我媳妇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爱潜水的喵5瓶;蓝眼睛、胖竹子、白茶御日常生活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8章

  满朝高呼:“皇上泽被苍生,天佑大明……”高高的御座上,皇上在心里欢呼。

  朝野上下沸沸扬扬,都对着南海方向望眼欲穿,恨不得时间真的长个小翅膀,飞到四月份。

  南海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这般受重视,花草虫鱼都受宠若惊。实在受不住这份热情,每天雪片般的信件催促,到三月末先收获五框朱薯送进京城,也开始“望眼欲穿”——皇上吃了喜欢吗?皇上什么态度?

  皇上这些天,每天学习功课三个时辰,再除去吃饭睡觉孝顺祖母亲娘,听听政务,仅剩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地玩乐,反而是最为踏实的一个。

  五框朱薯进京,皇上命令膳房煮出来四框,就要尝一尝,哪知道,钦天监冒出来,说要找一个黄道吉日,汇集文武百官布拉布拉。皇上生气瞪眼:“送四框去膳房煮,通知文武百官。”

  皇上的意思,今儿是不是好日子,朕说了算。钦天监监正傻眼。

  然而皇上还是道行不够。

  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反正自觉有脸面来的人都来了,奉天殿广场都站不下,甭说坐下来。还有人直接闯到膳房,要亲眼看着;更绝的人,直接抢过来烧火清洗的活计,撸袖子就上阵……

  武定侯郭勋来晚了,抢不过就动手,然后,好嘛,又打起来……

  膳房的宫人被这阵势吓得腿肚子打颤,实在是怕了这些不要脸的人,干脆拉出来四口大锅,直接在奉天殿广场开始煮。

  皇上等了半天,约莫时间到了,派人去问煮熟了没有,结果回话的人哭着说:“皇上,朱薯刚开始煮……因为大臣们争着要亲自煮,刚打出来结果……”

  皇上小胖脸端着,继续等。

  皇上在乾清宫等,一边等一边听杨慎老师念书,就听着杨慎老师这魂儿都没有的声音,瞄一眼四肢颤抖的章怀秀,乜一眼最稳重的刘成学老师,都坐立不安的模样……直接吩咐:“老师们、伴读们、玩伴们,都去奉天殿看。”

  “臣等遵旨。”一呼啦,人都跑没了。

  皇上鼓着腮帮子,一看四周的宦官:“你们也去看。”

  乾清宫的宦官们倒是定的住心,可皇上吩咐了,他们也好奇这千年不遇的奇景儿,高喊一声“奴婢遵命”,一呼啦,人都跑没了。

  皇上抬手揉揉眼睛,小大人的模样,自己起身,从厚厚的书柜里找出来一本乐器分类,一页页地翻看。

  书上的字儿不认识,但可以看图——音乐知识要学,但这么多乐器不能都学,皇上要选出来自己喜欢的一个乐器,重点学习。

  皇上看得认真,不知不觉忘记朱薯的事儿。可皇上看花了眼,琴也喜欢,筝也喜欢,笛子也喜欢,大鼓也喜欢……

  好在皇上没有纠结多久,朱薯煮好了。

  皇上放下书本,吩咐来“报喜”的张佐:“吃。”

  煮好了就吃,正好现在是下午申时,平时这个时间皇上也开始用小食了——可是张佐没动弹。

  张佐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么为难:“皇上……奴婢知道朱薯能吃,可……规矩是,下面的人先……试毒。”

  皇上生气:“一根银针试毒。”

  皇上觉得这规矩忒不讲道理。可是宫人、大臣们,所有人哭喊着阻止,声势浩大,皇上生气瞪眼也没用。

  好东西不能第一个吃,大臣宫人还都说,皇上玉体珍贵不能乱吃东西,我们先给皇上试一试……

  皇上气得张嘴就要嚎,也要耍无赖,又瞧着这些不要脸的人,觉得耍无赖也没劲儿,皇上气呼呼地吩咐,将四框朱薯分给文武大臣食用,上千口人抢。

  一个分到两三口,却都激动的热泪盈眶,吃完后,等一会儿,活得好好的,没有头晕没有眼花没有口吐白沫……倒头就拜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响彻天地,震撼云霄。皇上正抓着一个糟子糕垫肚子,不想搭理这些人。蒋阁老捧着一个琥珀小碟子上来,眼泪花花的,满脸都是喜悦的泪水——皇上这才看到朱薯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