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路 第5章

作者:阿呆点点 标签: 种田 穿越重生

  唐石也是如此,木头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子,本来想着木头大两岁,怎么着也不会比弟弟差,可如今一看,居然还是林子念得好,一想到以后林子继续念书,而木头只能回家种地。

  唐石就不甘心,木头可是长子长孙,就算磨破了嘴也得让木头读下去,多认识一些字,不过,这也得让木头和林子差不多才行。

  所以,唐石下定决心,等回了屋子里,要压着木头多背几遍。

  而唐竹两口子就没想那么多,毕竟这两个都不是自己的孩子,现在出来只不过是想着以后儿子也会去读,了解了解私塾是怎么样的。巴不得两个人背的都不好呢,这样就能让自己儿子读书,说不定以后还能到县城里去。

  背完后,唐林就跟爷爷说:“爷爷,先生把写了《三字经》的纸给我们读,但我们之前怕把纸弄丢,就放在学堂里了,您可不可以给我们弄个装东西的筐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带回家来,看一看上面的字了。”

  一听到二孙子的要求,唐大海立马就答应下来了,说:“好,这样反正明天也要去砍竹子做竹筒,咱们多砍一点,请你们周叔去做,像这样的箩筐,你们周叔做的可好了。”

  这个周叔,人称周大,平时也是种地,有一手篾匠手艺,虽然一般,但也让人十分羡慕了,农闲时把东西做好后拿到镇子上去卖,赚上一些钱,再加上田地上的收益,可以说是村里的大户了。

  两人背诵完后,唐大海就让两个孩子回屋里去歇息,毕竟今天两个人来回走了一路,怕是累的很了,特别是林子,如今不过五岁,走了那么远的路,一定要好好歇息。

  今天这一次背书,使得唐大海更加重视唐林了,虽然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要是在平时,他定是先让木头先洗漱,再让唐林去,毕竟热水就那么点,现在虽然天气暖和了,但也是要兑热水的。可这次,他让两个孩子一起去了,唐王氏没察觉到,可其余众人都察觉到了,唐石和唐竹的眉头一下就皱了起来,唐明心里暗喜,毕竟这样一来,儿子能继续读书的机会大多了。

  进了屋子后,木头直接趴在了床上,想要睡觉,可是李大娘一下子就把他拉了起来,让他继续往下背,没有林子在一旁,木头怎么都背不出来,而李大娘也不知道下面的内容,两个人就这么僵持住了,直到唐石进来,看见这情形,想着以后还是得让林子过来和木头一起来背。

  而唐林打了些热水,想把自己的身体擦一遍,再睡下,而且,因为读了书,终于有理由拒绝娘帮忙擦身体了,一想到这,唐林不由得窃喜。

  李月娘看着自家孩子把水桶搬到柜子后面,躲在那里擦身体,不由得想:也不知哪儿养出的怪癖,缺水的时候要洗完脚才上床,不缺水了,就要擦个身体,以前还肯让自己帮忙,现在连看一看都不行了。

  很快,唐林收拾好了,马上爬到床上,对李月娘说:“娘,今天放学后,小舅舅来看我了,还抱着我走了好长一段路呢!”

  “是吗?那你有没有好好跟小舅舅说话,外公外婆怎么样了?”

  李月娘听到弟弟专门去看林子,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的娘家看重自己,弟弟也没忘记姐姐,又担心自己爹娘的身子,可转念一想,娘家条件比婆家好上一些,应该也出不了什么大事。

  唐林回答着月娘的问题,因为知道娘亲有多关心外公外婆他们,所以在遇到舅舅的时候,唐林就多问了一些,不过再多,唐林也说不出来了,毕竟他现在是个比较聪明的五岁孩子,可再聪明,唐林也不能说自己从小舅舅的语气里推测出来的东西,那不是聪明,是妖异了……

  在睡前,唐林又在房间里背了两遍那段《三字经》,还用手比划了自己认识的两三个字,就着透过窗户的月光,唐明和李月娘看的模模糊糊的,但这也不妨碍他们激动的心情,在唐林说以后要教他们识字的时候也没反对,哪知道,唐林会记得那么牢,在家里能买起油灯后,每晚都会来教他们识字,直到把常用字都认全了,才罢休。

  这晚,唐明两口子因为情绪太过激动很晚才睡下,说了很长时间的话,唐明还想再去镇上看看再找份工,李月娘也想多接些缝补伙计,尽量多赚些钱,供唐林读书。

  而唐林,虽然闭着眼装睡,可脑子一直在有意识的记忆今天先生念过的《三字经》,并把那几张纸上的繁体字和三字经作对比,熟悉繁体字,转了两遍后,才进入了梦乡。

第9章

  隔天一早,唐林在第一声鸡叫时就起了床,收拾好后,和大哥木头一起出发了,走到村口时,看了一眼那个简陋的日晷,寅正一刻(4:15分),心下一松,看来这次不会迟到了。

  唐木唐林出发后,唐家三个儿子就到竹林里去挑选竹子了,这片竹林在村子的西边,是一片小竹林,没有主人,偶尔村子里的人会去砍些竹子用,特别是在入秋时,即使竹子不经烧,但也聊胜于无。

  唐明挑选的很仔细,这可是要给儿子做水壶的,不能太大了,儿子拿不动,也不能太小了,装的水少。唐石倒是没这顾虑,木头已经很大了,大点的竹筒他也背得动。

  唐竹就帮着两个人一起挑选合适的竹子,想趁着这一次多做几个竹筒,这样以后去镇上就可以在路上多带些水了。

  他们挑选好了竹子,砍断后,扛到了周大家里,周大他们刚吃完朝食,要出去种地了,看到唐家兄弟,停下步伐,问道:“唐老大,你们这么早拿着竹子过来,是要做什么东西吗?”

  “是啊,你也知道,我们家两个小子去了私塾,既然去念书了,就想着找你做两个背箩,最好有盖子的。”唐石扛着竹子,虽然累,但说到儿子念书的事情,满脸都是笑意。

  周大昨天就听说了唐叔家的两个孙子去了李家村上了私塾,今日一看到他们,立马打听其中的细节,特别是束脩方面的,问的特别细。

  唐明看到周大旁边的半大小子,想想这个孩子也已经8岁了,难不成周大也动了心思?不过,现在也不管这个,还是请周大做背箩要紧。

  打听了七七八八,周大立刻说:“这几根竹子做背箩够了,不过做之前要准备蛮久的,要不这样,我这里有之前就劈好了的竹篾,今天先做一个,你们先用,剩下的一个几天后再来拿,怎么样?”

  “那真是太好了,我们还正在发愁这几天要怎么办呢!”唐石满口答应。

  反而唐明最近一直在愁钱的事情,对花出去的钱敏感了很多,就问:“那这两个背箩,要多少钱?”

  “这背箩,我们拿去镇上卖,一个8文钱,不过你们砍了竹子,那就算一个6文钱,怎么样?”周大的婆娘一听,怕周大直接说不要钱,直接走过来说。

  以前还真出过这种事,同一个村子的,周大抹不开脸,就没有要钱,结果倒好,整个村子的人都来拿了,周大的婆娘一想起这事儿就来气。

  “那就麻烦周大哥了,我等下去找我娘拿钱,嫂子你也知道我们家的钱财少,要不做几个竹筒当个添头,可以吗?”

  唐明想到这个竹筒以后是要放在背箩里的,所以还是请手艺好点的周大帮忙做一下,至少水不会把书本和纸弄湿。

  “好啊,没问题的,是要给木头林子做的吧?那我给你们多做几个,弄得严实一点。”还不等自家婆娘说话,周大就满口答应,使得周大嫂子看他的眼神都不对了。

  还未到辰初(7:00),唐木和唐林已经到了私塾里了,李先生还没来,私塾里只有五六个孩童,昨天过来也只是粗粗地打了个招呼,午休时间还不长,还没怎么接触过。

  这些孩童两三人聚在一起,说着村子里的各种事情,唐林听了一耳朵,就知道他们都是李家村人,父母送他们来只是认几个字,有天赋的都去镇上的私塾学了。现在私塾里最大的有八九岁,最小的就是唐林了,才五岁。

  唐林记得表哥李多好像也来私塾里读过,不过外公说他少了根读书的筋,学了三四年只认识些常见的字,连《三字经》都背不出,就让李先生劝了回去,现在去了镇上的木作坊当学徒。

  很快,李先生就进来了,又带着大家念了一遍《三字经》,看来不管年龄大小,大家的进度都是在《三字经》里的,唐林突然有些怀疑,该不会李先生只教启蒙书籍吧?

  就算再怎么不了解古代,唐林也知道在古代考科举,最基本的就是要读好四书五经,当然《三字经》也是很重要的。

  这样一想,唐林凝神,跟着李先生念。边念,还按自己的理解,想这句话的意思,等到先生讲解的时候,比较一下,这样可以提高对于这些书籍的理解,增强理解能力,毕竟考科举,除了记忆要好,理解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之后,到了先生检查的环节,李先生点了几个人背诵昨天的内容,背得好的表扬一下,背不出来的,也不多说,直接就让他们坐下了。

  只有那些在别人背书时发出声音的孩童,李先生才会动用教鞭打他们,这样一看,唐林放心了些,至少不会挨揍,一旁的唐木更是长舒了一口气,发出了些声音,惹得李先生看了过来,唐木立刻捂住嘴巴,坐得笔直。

  等那个正在背诵的孩子结束后,李先生立刻就让唐木起来背书,发现他背不出来的时候,在桌子上敲了敲,训斥几句后,才让他坐下,随后,叫了唐林。

  唐林这次决定出个头,至少让李先生知道自己是个可造之材,给自己多布置些课业,也为以后继续求学打下基础。

  所以,唐林把《三字经》全部背了下来,只是选择性的停顿了几处,再继续往下背。

  李童生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在意,听到昨日所学的地方,也只是比较赞赏罢了,可到了后面一段,李童生的神色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从唐林入私塾到现在,也就一起跟着念了三遍《三字经》而已,可现在他居然能背诵出来,就算这是最简单的启蒙书籍,可对于孩童来说,每天朗诵,用功苦读也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而唐林只跟着念了两三遍,就能把这些背下来,足可见其天赋。

  在私塾里的其他孩子,看到唐林一下子就把自己学了好久的《三字经》背了出来,年纪小的少不更事,并无感觉。年纪大的略知道一些的,看着唐林背书这般流利,除了羡慕外,还有一些嫉妒,嫉妒他读书的天赋这般好。

  唐木看着二弟这般聪慧,心下有些复杂,毕竟他已经七岁了,爷爷说的话他听得懂一些,知道家里只供得起一个人念书,而二弟背得如此好,读书的天赋比自己高多了,不用想也知道家里肯定会选择供二弟读书,即欣喜又有些失落。

  等到唐林背诵完后,李童生问他:“唐林,你以前可背过《三字经》?”

  唐林知道这是李童生想要确认自己的天赋,就说:“学生以前没有背过,只是在镇上听其他人念过前面几段。”

  唐林中规中矩的回答,在以前,他的确念过《三字经》前面几段,而且,自己的记性的确是好,这点不需要隐藏,不过要是李先生问其中的意思了,还是要收一收的,能背说明你记性好,但要是还理解了其中的意思,那就是神童了,在古代,神童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可就算如此,也够李童生高兴许久了,除了一部分是因为他的天分,更多的是因为收到一个有天赋的孩子,教他启蒙,就算他以后考上了秀才,那也得叫自己一声先生,以后对外还可以说自己是一个秀才的启蒙老师,这其中的好处可不少。

  “能听几遍后就把《三字经》背诵下来,唐林你的天分不错,那你可知其中‘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李童生问道。

  “先生,学生不是很明白。”就算唐林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他也不说了,他是唐五岁,一个五岁的孩子。

  后面,唐林的待遇和其他孩子明显分开来了,李童生将一整本《三字经》拿了出来,交给唐林,虽然只是暂时借给他学习,但这也很了不得了。

  在给其他人布置了课业后,李童生就专门教唐林一个,将其中的意思一句句分开讲,这样更便于孩子们理解,这可是李童生这么多年教书教出来的经验。

  到了下午,李童生拿着块光滑的木板,一只毛笔还有一杯水,让唐林蘸着水在木板上练字,先学一学握笔的方法,再练一练简单的笔画。

  写了一小会儿,唐林的手就开始发酸,李童生见了,叹了口气说:“也罢,是我过于心急了,你还小,腕力不足,今天先到这儿吧,你把这本书拿回去,记得多看多背,把今天我说的记住,就行了。”

  “是,先生。”唐林一口答应了下来,把书本小心的藏到自己的身上,和先生告别后,就跟着唐木一起回家了。

  回家路上,唐林依然在背《三字经》,不过这次他是完整地背了两遍,一边的唐木也跟着他一起,刚开始,憋着一股劲儿,跟着唐林一句句念,唐林也会等他,可后来,那口气就散了,只有唐林还在背。

  背完后,唐林就思索怎么练字,家里没纸没笔,这些东西的价格太高,家里供应不起,可如果不练,以后字就好不到哪里去,现在文人都是观字识人,要是一手烂字,那可不行。

  又想:先生之前说了只要能将《三字经》通读一遍,再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把那支笔当奖励送给我。有了笔,用笔在木板上练字,练的好了再写到纸上去,这样应该能省一些纸张。现在我的腕力不足,记得之前好像有书法家在手腕上系沙包来增强自己的腕力。

  唐林低头看了看自己那细小的手腕,立刻给否决了,还是先练笔法吧,在太阳还没落下前,在院子里蘸水练,把字先写端正了。

  突然,唐林想起了以前爷爷玩的转核桃,既可以增强腕力,还可以锻炼手的灵活性,现在虽然没有核桃,但转木球也可以吧,下次可以去求求表兄,看看他有没有办法。

  心下有了决定,唐林松快了一些,连走路的速度都加快了。

第10章

  秋收后,气温一天比一天冷,初秋时下了几场大雨,导致今年的收成不是很好,还没到冬天,全家人就开始省吃节用了。

  如果不供两个孩子念书,就算今年的收成不好,也不妨事,总还能吃饱的,可现在,两个孩子念书一年的束脩就要1两银子,另外也还要给李童生送些东西,一想到这,王氏就不敢多花钱了。

  自从唐林从李童生那儿拿了一本书回家后,唐家人都知道唐林有读书的天赋,之后看到李童生奖励给唐林的毛笔后,唐大海越发的重视唐林。

  看到唐林在木板上练字,而且写得一日比一日好后,唐大海就趁着农闲,亲自带唐林去镇上的书肆买纸张。

  镇子名为双山镇,里面只有一家习文书坊,唐大海带唐林去的就是这一家。

  唐林看到里面的各类书籍,还有各种笔墨纸砚,竟然有些感动,来到这里后,他还从未看到那么多书过,以前去图书馆嫌烦,哪知道还会有这么想它的一天啊。

  书肆里的伙计看着这一老一少,觉得他们不像是来买东西的,本不想搭理他们,可最后不知怎的还是软下心来,询问他们的来意:“老丈,你是要买些什么?”

  听到伙计问,唐大海略有些拘谨,可想到自己的孙子,挺起背说:“我想买些纸,你们这儿怎么卖?”

  看到唐大海的样子,又看了那个小童一眼,伙计似是明白了,便道:“是要给这个小郎君用的吧,那你可找对地方了,这个镇上我们习文书坊的纸是最好的,你看这棉连纸,色白如玉,匀净细腻,这样的纸可以说是双山镇上最好的纸了,就算是在县里,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一刀200文。”

  “好了,越说越远,老丈,我是这店的掌柜,姓胡,你叫我胡掌柜就好了。这小郎君怕是还在学字的年纪,用不了那么好的,像这竹纸就不错,虽然质地不如绵连纸,但正适合小郎君练字,大概60文一刀,老丈,你看如何?”掌柜直接打断了伙计的话,向唐大海介绍起了另一种纸,有些泛黄,不如之前的纸细腻,但很明显,之前的纸唐大海他们买不起。

  “这纸是不错,适合我孙儿练习,也不怕胡掌柜笑话,我就是个种地的,也不知道写字要用到什么东西,这次还是因为私塾里的先生说我这孙儿有天赋,所以才带着他来买的。”唐大海听到掌柜的话松了口气,这次他只带了200文铜钱,要是买了那纸,家里的婆娘得闹翻天。

  “原来如此,一看这位小郎君就是聪慧的,以后定能考个功名出来,那这样,这习字啊,除了纸还需要墨块和砚台,之前我们店里有个伙计把一锭墨块给摔碎了,这块墨虽说不是上好的,但也不错了,我就收你30文,砚台的话,这个经用,选个品相差点的,100文,共190文,看老丈你也不容易,我再抹去5文,185文,你看如何?”掌柜打着算盘,将总数算了出来。

  唐林看到爷爷有些意动,赶紧拉了下爷爷的衣服,朝胡掌柜打了个招呼,道:“谢谢胡掌柜,我们家里的确没这些东西,可这般好的纸就让我用来练字的话,还是有些浪费的,不知店里有没有破旧的点的纸?像是被虫蛀了的,泛黄的都没关系。”

  胡掌柜听到这话,觉得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如此懂事也是难得,便对他说:“这也是有的,虽然也能书写,但到底不如完好的纸张,刘大,你去看看店里之前的那些旧纸,拿些出来。”

  刚刚的那个伙计,立刻去了书肆的后院,不一会儿,就拿了一叠纸出来,有的发黄,有的变脆了,有的还有几个破洞。

  胡掌柜将这些纸拿了过来,说道:“这样,要是你们买了前边的那些东西,那这些纸,我就一文钱买个你们,如何?”

  唐林看了那些纸,起码有一刀半,就算有些破旧也没什么大碍,就转过头悄悄地对唐大海说:“爷爷,你觉得可以吗?我们有带那么多钱吗?”最后那一句,唐林特别小心,即使他的表情很严肃,可一个六岁孩童做出这幅样子,还是一个长的不错的孩子,旁边的人都憋着,尽量不笑出声来。

  就连唐大海,本来还想着念书太费钱,两个孙儿的束脩再加上这次买东西的钱,几乎把一年赚的钱都搭进去了,可看到二孙子的样子,也有些发笑,又想到二孙子的聪慧,说不定以后很快就能从私塾出来,再去镇里读个几年,考上功名,又觉得如今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买好了东西,唐大海就带着唐林回家了,本来还想带着孙儿在镇上吃碗面,可摸着口袋里的14文铜钱,只想着快点回家,以后还得再省一些。

  等到回家后,一听到买这些东西,花了近200文,唐王氏的脸色都不对了,以前光知道读书烧钱,可万万没想到是这么个烧法啊,在饭桌上,王氏欲言又止,想劝老头子让他们读一年就算了吧,可想到林子的天赋,还有自己的心头肉木头,这话又说不出口,只想着晚上再和老头子说道说道。

  吃完饭,大家一起看了看这次去书肆买的东西,知道价格后,唐明和李月娘低着头,想着怎样多挣些钱。

  唐石和李大娘有些忧虑,毕竟,木头的天分明显比不上林子,家里的钱要是见底了,供不起两个人的时候,爹有极大的可能会选林子念书,娘的话还不一定,但也不好说啊。

  而唐竹和王丽娘已经低头思索起来了,怎样让家里只供一个孩子去读,要是两个都去,以后有森森,还有他们的孩子小四儿(名唐宝)长大,家里之前存下来的银子也用完,到时候阿宝什么都得不到,可怎么办?

  这样一想,唐竹开口了:“爹,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家供不了太久的,以后木头也要练字,还有森森和阿宝呢,这样一来,家里怕是要揭不开锅了。”

  唐石听了,连忙说:“这也没办法,谁不知道读书好啊,现在林子已经认识不少字了,相信很快就能从私塾出来,到时候去镇上找份营生也方便,这样,不就缓过来了吗?”

  “说什么胡话,李先生这般看好林子,我想让林子试一试,去考个功名,这样我们家也能改换门庭了。”唐石一说完,就被唐大海呵斥了,他可是迫切的希望家里能出个有功名的人。

  “可是爹,你看那李童生,考了那么多年,几乎把全家的积蓄都填进去了,到现在还是个童生,这功名哪是那么好考的,还不如读了书去镇上找份营生好。”李大娘一听公爹的话就待不住了,要是照公爹的想法,那得一家人都供着林子,木头身为长孙都没这待遇,反而让林子得了去,李大娘心里不平的很。这时候,唐明也不得不说话了,总不能让自己爹为儿子出头,自己当个缩头乌龟吧!

上一篇:重生后渣夫变了

下一篇:清穿之贵妃